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合集下载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精选试题1、名著阅读(2分)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

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________________》,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____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

(5分)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

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以上语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姓名是什么?其中“他”是指谁?从语段内容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名著阅读。

(3分)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

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

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习(统编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习(统编版)
纪实作品的阅读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外国人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 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拍了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
埃德加·斯诺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
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 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去探寻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纪实作品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 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 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 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把握作品所写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 作品所写的事实。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然后 探讨如何阅读纪实作品。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 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 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 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第六章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 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情节梳理
章节
篇目
概括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

13 专题十三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13 专题十三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1.有人说:“生活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 命毁掉。”请结合下面任意一部名著的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A.《骆驼祥子》 B.《红星照耀中国》 C.《朝花夕拾》
示例:希望能让人勇敢地活下去,即使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也勇往 直前,绝不退缩。《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 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过草地的过程中,红军要面对陷入沼泽泥潭失去 生命的危险,要忍饥挨饿,吃青稞面、野草根,甚至用树皮、皮带充饥。 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红军战士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因为 战士们心中有革命的信念,充满希望。
2.下列语句是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不同人物的描述与评价,依次填入横线上
的人物,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据说,地
主士绅听到他的名字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
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大公无私,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
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可见其率真豁达。
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曾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并在法国、英国、德国
学习,并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等革命活动。
A.朱 德 贺 龙 彭德怀
B.毛泽东 贺 龙 周恩来
C.毛泽东 朱 德 张学良
D.贺 龙 彭德怀 周恩来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能力训练,考查对名著人物性格特点、身份背景及经历的熟 悉程度。根据第三段表述可知是周恩来,排除A和C;第一段表述很明显是带兵打仗 的将领,排除B项,所以选D项。
【解析】此题属于高阶思维训练的发现运用类,在“探索”主题学习 活动中考查名著内容并总结探索方法。首先要熟悉三部名著内容及了 解作者,再在三个环节基础上总结探索方法。分析作者的探究方法, 结合具体作品内容,探究方法所达到的效果。

八上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上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训练及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文段阅读及答案(一)彭德怀过去既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

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未进的结果。

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

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

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

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

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

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

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

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前面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

“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

他象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

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谁?他记录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所见所闻?2、结合选文,谈谈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

3、书中还描述了其他的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二)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八上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背知识点

八上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背知识点

15、他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背心,为这件战 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他言行举止直截了当 、不拐弯抹角,喜欢说说笑笑,生活简朴, 吃苦耐劳,意志坚定,这里的“他”指的是彭_ _德_怀_____。
16、他出身贫苦,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反 抗精神,是一位非常勇敢的红军将领,他曾 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这里的 “他”指的是__贺__龙___。
11、红军不叫“兵”,而称自己为“战士” ,红军指挥员们与战士并肩作战,总是说“弟_ _兄_们__,__跟__我__来______”,而不是“弟兄们,给 我冲!”
12、他是一个非常机智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 分子,没有官架子,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 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康洁奉公 ,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苏区人民拥护 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这是作者毛对泽_ _东______的评价。
2、《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字在书中反 复出现,“红星”“红军”“红小鬼”…… 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说说 你对“红”的理解。
红是一种乐观的精 神。
7、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很多令 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 林肯,有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的是__毛__ _泽_东__;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 斗争”的红色窑工__徐__海__东__;人生五十始的 教育委员__徐__特__立__;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 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
一、填空题。 1、1936年,_美___国记者_埃__德__加__·__斯__诺__冒着 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__延__安___,深 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 的地方”写成了《__红__星__照__耀__中__国___》,共__ _1_2_篇,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 曾易名为《__西__行__漫__记__》。 2、《红星照耀中国》是__纪__实___作品,这类 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作者此行的 目的是探寻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题目中 “红星”指的是(象征)_中__国__共__产__党__及__其__领__ _导__的__红__色__革__命____。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ppt课件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ppt课件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红星 照耀中国》过程中的感悟、收获
和体会。
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 言风格等方面入手,谈谈自己对
名著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分享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进其对名著的理解和喜爱。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历史经验、人物精神等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内涵价值丰富,包括对于历史、 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刻 思考和启示。
艺术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
采用了生动的叙述和描写手法, 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了对比、夸张、讽刺等多种 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 深入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学者研究者
建议采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对书中的历史事件 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建议
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阅读速度,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能够按 时完成阅读任务。
注重阅读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疑问和重点内容,有助于 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 社会影响与评价观点 • 阅读方法与建议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CATALOGUE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及创作动机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形势严峻,民族危机深重。
06

八上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八上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八上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参考答案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2.时间3.朱德4.江西瑞金5.重新分配土地6.西安事变7.敌疲我打8.中国工农红军9.鲁迅宋庆龄10.根据斯诺的采访路线,补全下图。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解析】“作品态度不褒不贬”表述有误,作品含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2.(×)【解析】该作品没有体现“及时性”。

3.(√)4.(×)【解析】“鄂豫皖根据地”表述有误,应该是“西北根据地”。

5.(×)【解析】“红色窑工”是徐海东,“教育委员”是徐特立。

6.(√)7.(×)【解析】这些都是朱德的经历。

8.(×)【解析】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只有极少部分是商人。

9.(×)【解析】表述夸大,《红星照耀中国》主要记述作者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虽然第1次向世界介绍了长征,但并没有“全方位记录”。

10.(√)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D2.A【解答】根据原著“我们在黎明之前离开西安府,那一度是“金城汤池”的高大木头城门在我们的军事通行证魔力前面霍地打了开来,拖着门上的链条铛铛作响。

在熹微的晨光中,军用大卡车隆隆驶过飞机场,当时每天都有飞机从那个机场起飞,到红军防线上空去侦察和轰炸。

”可知,“红色的大门”是指“红军与国民党的分界线”。

3.A【解析】A选项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B选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选项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胜利分别发生在1937年和1938年;D选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发生在1936年12月。

4.B【解答】ACD.正确。

B.有误,作者这样评价周恩来:“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整理的知识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 月到1935 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4.斯诺于1936年6 月到苏区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预旺堡)( 今宁夏同心县)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

(彭德怀)、聂荣臻、左权等人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

5. 斯诺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1972年2 月15日因病在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6.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该书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

1938 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7.“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斯诺)。

8.书中对(毛泽东)的描写最为详尽,文中写到他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个很讲究外在的一个人。

他甚至当着斯诺,当着林彪接下裤子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不拘小节的程度感到惊叹。

9、“我家分成两‘党’。

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

(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

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

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10.“斯诺通过与(宋庆龄)等的交往,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逐渐了解了在中国西北活跃着为世人称道的红军,有了去陕北苏区采访的想法。


11.“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

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

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他正伏案在看电报。


12.《红星闪耀中国》,尤其真实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一一从政治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军事将领贺龙、彭德怀、徐海东、刘志丹,传奇人物(董健吾),邓发,直到那群向彭德怀索要路条的少先队员以及具有高度个人自尊的小通讯员(向季邦),个个写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

正是这群大大小小人物的历史,构成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

13.(真实)赋予一部历史著作以永恒的生命,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们克服艰难困阻,我们的民族团结一心反抗侵略,对和平的渴望。

14.《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本书名的意思即(中国共产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二、选择题
1.《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斯诺可能报道了(C )
A.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

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D )。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A排除,西安属于国民党统治区,也非统治中心;B不
对,这是红军长征途经的地区;C不对,瑞金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而且在
江西,也不符合“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的说法。

长征后中共中央迁至延安。

1936年6月斯
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因此D符合题
意。

3.2012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73周年,红岩革命纪念馆为此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该书是当年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

当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D) A.筹建党组织 B.策划武装起义 C.参加国民会议 D.争取国内和平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及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参政员毛泽东”“渝市”?重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等,可以判断这反映的是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后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事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国内和平。

4.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

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C)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B.实行土地改革 C.建立何种政治体制 D.开展经济建设
5.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C)。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6.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D)。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7.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毛泽东谈论的是( D )。

A.井冈山会师 B.西安事变 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
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D )A、国民革命军北伐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9.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C)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10.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D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D、81周年
11.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B )A、五四运动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12.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三、材料阅读理解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

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发动者是谁?
(1)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其结果怎样?
(2)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后,中共派谁去谈判?其最终解决在当时有何意义?
(3)周恩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