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课件: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共31张ppt)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重点:(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 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 考)。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顺序?
按照“探寻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序记录见闻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 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 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 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 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 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 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 —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 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 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 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 华。 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 印象。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按 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 间顺序记录见闻的,作者 耳闻目睹共产党人及红军、 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 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其次,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 索。
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 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中线突出了什 么内容?《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方 面的内容:1、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 “红色中国”的过程。(共产党及红军是 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 什么。2、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 来(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他们的 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4张PPT)

2024/8/27
自主+合作
示例
• 阅读《造反者》选段46页—53页:
1.圈画梳理周恩来的这段经历。
2.除了让你了解了关于周恩来的事实之 外, 你读到作者对周恩来什么样的态度?
• 周恩来,1898.3.5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
• 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三年都是奖学金维持生计,成 绩优异。
• 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遭逮捕,关了一年监牢。
2024/8/27
6.《红星照耀中国》共( 12)篇,请将篇目说出来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五篇 长征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二篇 去红都的路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 职业 驻华记者、通讯员 大学讲师
: 工作经历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 地记者
代表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2024/8/27
文本讲读之
“红星知识竞赛”
形式 知识竞赛 组队 10大组 竞赛 规则 先举手抢得答题机会,答错不扣分,答对
2024/8/27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4/8/27
讨论与思考
• 4.当代青少年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 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 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 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不 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 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阅读推进 新人教版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推进专题一:红军领袖一、根据下列片段判断所描写的是哪位红军领袖,并分析其性格。
他把脸凑近我,露出笑容,锐利的眼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我的两条胳膊紧紧地握在他的那双铁爪子中,然后摇摇脑袋,滑稽地撅起了嘴,向我眨着眼!“瞧瞧我!”他低声说,好像一个有什么秘密的孩子一样高兴。
“瞧瞧我!瞧瞧我!你认出我来了吗?”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一天早上,这位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来到了我在外交部的房间,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
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
象他的六十老翁的同辈谢觉哉(你可以常常看到这一对白发土匪在携手同行,好象中学生一样)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
“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
他象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
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红星照耀中国》前四篇(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红星照耀中国》前四篇(含答案)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红星照耀中国》前四篇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1.1928年,当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时,埃德加·斯诺来到了中国。
1930年后,他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中国周边邻国,并目睹了1932年的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
此后,他在大学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研究了中国语文。
这是斯诺于1936年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他于1937年整理资料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地方。
在他去世后,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也安葬在此。
1941年,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斯诺被迫离开中国。
之后,他又有4次来访中国,直至1972年2月15日与世长辞。
2.1936年6月,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从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边区。
首先,他到达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与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他到达了与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宁夏南部的县。
最后,他冒着炮火,重新折回保安,并由保安顺利到达西安。
之后,他回到北平,将许多通讯报道汇编成《西行漫记》一书。
3.关于党内路线斗争的叙述和分析,是在《西行漫记》第十一篇中的《红色中国》。
4.《红色中国》研究了中国在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灵魂的基本因素或原因,具有颇高的价值。
领袖们用了神奇的远见,正确地分析了促成这一次抗战的事实,预测了这一次抗战的性质,并指出中国为求生存而必须向上、上、上。
通过红军的经验,得到了一种客观教训,即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在革命游击战争中是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他们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以说,这是《红色中国》这本书的总结。
5.斯诺到达西安府不久,就去拜访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将军,但他拒绝讨论政治问题。
斯诺便去找陕西省主席邵力子。
邵力子说:“现在陕北没有多少战斗,红军正在转移到宁夏和甘肃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发展表达能力: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及其采访经历,理解作品的纪实性质和历史价值。
举例解释:
-在讲解长征历程时,使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红军的艰苦远征。
-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通过具体文段举例,让学生看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以便于他们模仿和掌握。
-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如讨论红军长征的必要性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从而加深理解。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等,及其在长征中的作用和贡献。
-阅读并理解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掌握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作品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举例解释:
-通过介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背景,强调《红星照耀中国》Βιβλιοθήκη 纪实性质,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历史价值。
-分析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形象时,详细讲解他们的经历和在长征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革命精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情景,体验其中的困难和挑战。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5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物聚焦——个人小传
贺龙 1.肖像: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 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 伤的部下行军。 2.出身: 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 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宴会 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
人物聚焦——个人小传
贺龙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 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 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 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 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
一、名著印象
2.一位对红色中国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外国人——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在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 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 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以后,他开始毕生所 从事的新闻工作。
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时,他到 了上海,担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与通讯员。 1930年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 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1931年九一 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在这以后,他在燕京 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名著印象
一个特殊的年代
一位对红色中国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外国人 一本首次揭开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神秘面纱的书
《红星照耀中国》
一、名著印象
1.特殊年代
1927-1936年
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 了九年铜墙铁壁般的
新闻封锁
一、名著印象
1.特殊年代
1936年
中国正酝酿着由 长期的反共内战 转为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全面抗战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共2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点此输入标题
小标题小4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98请替换此处文字7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小标题小3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98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小4标题小标题
正文案例正98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点此输入标题
小标题小4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98请替换此处文8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小标题小3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98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小4标题小标题 正文案例正98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一直广为流传。
• 8.《红星照耀中国》按照“
”的
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作
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
”
这个谜。
• 9.请说明《红星照耀中国》的含义?
•
• 10.《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意义是?
•
•
• 11.《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与此相关的两个内容重点?
• 事实:①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②是“红色中国”的历 史、现状和未来。
活动一:抓特点,识人物
点此输 入标题
小标5题 小标d题
正文案例正87文案例正s文案例请替换6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 字案例
小标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 案例
小标题小 5d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76例正yw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 文字案例
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
2017年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一)猜读题目(二)浏览目录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四、布置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美国】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①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③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④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知识梳理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1.内容概述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
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
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
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2.作品的意义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他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
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2)《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
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与他们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
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
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
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时间:5分钟满分:10分)
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是一部报告文学。
B. 《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红星照耀中国》是法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
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是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D.《红星照耀中国》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中国西北,而且必
将照耀全中国。
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3分)( C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导析:C 斯诺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3.请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4分)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
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1)这段文字出自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2分)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2分)
答案:①向抗日前线进军;②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