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重点章节精读
-精读书中关于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
-分析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描绘。
4.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探讨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5.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
-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6.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革命斗争。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风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斯诺对长征的描述,展示了他在实际中如何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3.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能够较好地结合作品内容和个人思考,但有时候他们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逻辑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考虑在下一堂课中加入一些逻辑训练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也注意到,对于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的鉴赏,学生们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一、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1936年6月访问陕北根据地,是第一个在苏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是他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主要内容作品主要讲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真实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主题思想(1)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2)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4.艺术特色(1)纪实性强,真实记录事件的真相。

这是一部报道性作品,无论是对领袖人物的采访还是苏区红军战士乃至人民群众的访谈,都是作者实地记录的。

(2)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书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对他们的描写真实而生动。

(3)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作者常在史实中穿插一些幽默语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人物外貌特征形象特征相关篇目及情节周恩来(大官僚家庭)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理智、冷静、善于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

《造反者》: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团结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红军战士,模拟长征途中的某个场景,体验长征的艰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红星照耀中国》的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激发。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能够迅速投入到对长征精神的探讨中。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过程中,对于长征精神的深入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够透彻。为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他们更能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讨论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表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意识。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组织一些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识记并理解作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如长征、毛泽东、周恩来等。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与同步练习★作品导读1、《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2、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3、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4、作品的意义(1)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他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5、作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ppt课件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ppt课件

专题二:关于长征 探究提示: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语文
·语文 知识要点: 1.长征的起因 (1)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 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5万多平方 千米减至1万平方千米左右。 (2)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 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 质条件。 (3)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 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语文 知识要点:以彭德怀为例(第八章第二节对于彭德怀印象 至第三节为什么变成一个红军)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他是个率直爽朗、乐 观爱笑、富有才智、善于 驰骋、吃苦耐劳、精力旺 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勇 士,也是一位爱惜部下、 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2.出身与家庭
·语文
出生湖南湘潭贫苦农民家庭,母亲去世,父亲病重。
·语文
内容摘要
他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
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 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学校校长的职位,

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他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红
C.他到汉口重掌东北军的统帅权,尽管他过去犯有错误,他的 部下仍旧热烈地欢迎他回来,由此可见他人望之高。(张学良)
D.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 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毛泽东)
【解析】A.有误,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是“贺龙”。故选A。
·语文
(二)图表题 1.(专题一)班级要出一期《红星照耀中国》的黑板报,小洪 拟将下面的选段放在“考考你”专栏中,请你答出对应的人 物的姓名。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3张ppt)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3张ppt)

3.请概括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和 所作出的牺牲。
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走过二万五千 多里,经历了千难万险,其中我们的战士 有三分之二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
4.当年这些“红小鬼”和我们年龄相仿 却早早地踏上了长征路,你觉得他们身上 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那种大无畏的 精神,是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宁愿 牺牲的革命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想说:
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使 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从火 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 员,……
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 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 ……
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 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 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 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 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 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 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 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西行漫记》当时中国正处于日本的侵略,同时国民也对共 产党进行镇压。在如此白色世界中,《红星照耀中国》要在 中国流传的话必须用一个隐蔽的名称,因此选择了《西行漫 记》作为掩护。
• 目录1——12篇
• 去苏区 第1篇 • 在苏区 第2篇—第11篇 • 离苏区 第12篇
活动一:提炼读法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 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包括新闻、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 等多种文体。
阅读纪实作品的技巧: 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知识点梳理【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

1 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写作背景】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纪实作品终于诞生了。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作品简介】《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它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该书让西方世界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书名解读】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1.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 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 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
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 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 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 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 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 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______作品。 答案:《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纪实性
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 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 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的转移”是 指____________。 答案:红军万里长征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2)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答联共抗日,抗日,救亡, 救国,爱国等均可)
5.名著阅读。 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
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地写满了14个 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 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 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达标训练】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____________》一书, 第一次向外界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事迹。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4.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 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 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 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 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________,发 动者是________________。
2.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 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 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 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
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 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 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 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形象。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横线处的 人物是____________。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主席
(2)你还能写出作品中有关长征的几个故事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下来。在此以前,我得继续写我的报道,因为我们现在 已经写到红军在西北的会师。我把____________关于这 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 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 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 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做了公正 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 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 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 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