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5.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结合课文,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通过学习红军长征历程,了解中国革命史,培养家国情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军长征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红军长征的场景,体会红军的艰辛与勇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红星照耀中国》名著背景及作者简介;
2.红军长征的历程及意义;
3.课文节选分析,包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革命领袖的形象、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革命精神的力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将《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理解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从教学过程来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但感觉这一环节还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今后可以考虑运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红军长征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
-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比句子的改写、排比句式的创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课件: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共31张ppt)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重点:(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 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 考)。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顺序?
按照“探寻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序记录见闻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 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 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 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 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 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 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 —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 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 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 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 华。 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 印象。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按 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 间顺序记录见闻的,作者 耳闻目睹共产党人及红军、 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 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其次,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 索。
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 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中线突出了什 么内容?《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方 面的内容:1、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 “红色中国”的过程。(共产党及红军是 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 什么。2、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 来(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他们的 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内容概要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 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巨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 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巨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军在西北 概括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首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 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 方而政策。
走进作者
斯诺在序言的最后一句写到: ——瑾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
后的胜利!”
他临终遗言是: ——我热爱中国
写作背景
斯诺的困惑: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人? 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命去拥护这种政见?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工作? 为了解开这些迷,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层层封锁,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 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 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 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 泛深入的调查。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 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产生了。 《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也是一部写作精良的报告文学。
读懂目录
写作顺序:按照“探寻红色中国”时间顺序记录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概要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军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湖区的冒险, 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达成 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 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 以及他们特殊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 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谈到了共产党的 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贪婪的代表。“黄祸论”思潮蔓延整个西方世界。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
Marco Polo,1254-1324
Dr. Fu Manchu
人是丑陋、污秽、危险的。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当时几套传播广泛 的诋毁话语】
1.共产党共产共妻、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周密包围和封锁, 杀人放火、游而不击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真题篇
阅读《照耀中国》中“别了,红色中国”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相关情节 第三篇《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 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具 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人物篇
朱 德 他是“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权威机构公认的现代最有才华的军 事战略家之一”,是一位极富魅力的领导人物,在党内有极高的名誉。他 个性谦逊和蔼,与战士同甘共苦,做事负责,计划周密,处事细心,亲自 领导部队,始终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的原则。
题目解读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照耀中国》)由戈兰茨 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 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 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 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 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 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 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导、红军将领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03
斯诺通过采访、对话 和实地考察得来的 “事实”,是当时 “红色中国”正在产 生着的“现实”,而 在今天看来则是已经 成为过去的“历史”。
04
主要内容
斯诺在书中道:“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 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 核心力量依然完好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 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 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帮助他们把本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 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 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 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06
主要人物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导和红军将领,如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那么, 在阅读过这本书后你对其中的那个人物印象最深刻呢?
《照耀中国》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涵盖了毛泽东、彭德怀、徐海 东等领导人物和革命将领。作者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记载精神,对他们 的描写真实而生动,既写他们坚定的决心和信念,有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牺牲精 神,也报道他们身上的缺点。所以阅读时,在涉及人物描写的地方同学们应该重点 圈点、勾画和批注,并通过自己的概括和归纳对人物进行点评。
07
长征路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4张PPT)

2024/8/27
自主+合作
示例
• 阅读《造反者》选段46页—53页:
1.圈画梳理周恩来的这段经历。
2.除了让你了解了关于周恩来的事实之 外, 你读到作者对周恩来什么样的态度?
• 周恩来,1898.3.5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
• 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三年都是奖学金维持生计,成 绩优异。
• 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遭逮捕,关了一年监牢。
2024/8/27
6.《红星照耀中国》共( 12)篇,请将篇目说出来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五篇 长征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二篇 去红都的路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 职业 驻华记者、通讯员 大学讲师
: 工作经历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 地记者
代表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2024/8/27
文本讲读之
“红星知识竞赛”
形式 知识竞赛 组队 10大组 竞赛 规则 先举手抢得答题机会,答错不扣分,答对
2024/8/27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4/8/27
讨论与思考
• 4.当代青少年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 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 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 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不 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 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1.斯诺为什么要去红区采访?
新闻封锁
谜
唯一值得报道
探明事情真相
2.斯诺到达西北后采访了哪些人?了解到了哪些事?
红军将领、红军战士、“红小鬼”、工人、农民、少先队员…… 长征、红军队伍……
畅所欲言话感想
斯诺把他在红区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在了这部作品里,读了本书 后,你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汇报人:XX
红军将领 “红小鬼” 长征篇章
红军战士 红军队伍 斯诺感受
示例
毛泽东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
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 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 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 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 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 特有的精神!
朱德 (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
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 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 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 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 帅之首。
示例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
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 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名著导读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
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
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
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
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人物篇毛泽东人物特征: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生活简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爱军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
相关章节/情节:《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①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②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③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④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⑤为了专心读哲学新书,要求斯诺改期再谈。
⑥在与斯诺谈话时松下裤带捜虱子。
⑦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周恩来人物特征:平易近人,温和文雅,他细心热情。
同时他理智冷静,善于分析。
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二)作品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该书让西方世界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三)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纪实性作品。
本书描写的时间段是1927~1937年,恰值土地革命时期。
作者以忠实的原则记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风采,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全书共12篇,分为四个部分——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以及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四)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五)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六)人物——典型情节
1,毛泽东:态度亲切友善、和蔼可亲,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远大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无私为国的赤子之心。
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刻苦努力,精明博学;勇于反抗,勇敢无畏;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自尊心极强的人。
情节:亲切友善,与普通的红军战士同吃同住,一点架子都没有。
毛主席将自己的诗当场赠与埃德加·斯诺,盛情邀请他一同吃饭,还对他的理想高度肯定,这些和蔼可亲的举动自然而真实,让埃德加,斯诺倍感惊讶。
随着采访进行,毛主席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现了出来:他毫无保留地深入解读了红军战术、深刻剖析了红军革命精神,说到动情,还用自己以前的油灯,深情地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念传达给埃德加·斯诺,更由己推人,强调红军精神扎根在每个战士心中。
毛主席用自己的韧力和平易近人的行为一举打破了西方人对红军的偏见。
除此之外,在问到红军长征时,毛主席出示了长征的统计数字,用“三百六十八个日夜”“一百天的战争”“十八座雪山”等真实数据,充分揭示了红军长征的不易。
他将红军长征称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以红军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更用三国时期人人皆知的“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sù”等历史事件,将红军不朽的革命精神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埃德加·斯诺明白:红军离不开人民群众,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2,周恩来:他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同时又冷静理智,善于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
3、朱德:他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负责,诚实可靠;聪明睿智,经验丰富的人。
4,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
康,不知疲倦。
他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
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他是一个勇敢无畏;有勇有谋;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爱护部下、平易近人;不计较个人财物,但喜欢马的人。
5,彭德怀:他是个乐观爱笑,率直爽朗,富有才智,善于驰聘,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喜欢、尊重孩子,顽强不屈,有反抗精神,性格刚烈,是位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勇士,还是杰出的军事家。
(七)练习巩固
1.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
(2)《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①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②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③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4)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5)埃德加·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6)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和柯kē棣dì华(印度)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7)斯诺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8)《红星照耀中国》为全世界回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
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9)《红星照耀中国》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0)《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斗争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11)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是少数领袖们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西行漫记》这一本书的总结。
(1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1936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其动机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列举简述。
(1)在斯诺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始终依靠群众是中共的基本原则,更是红军无往不胜的“法宝”,而这也是“白汉”与“红汉”的根本区别所在。
②坚定的政治信仰。
这支新军队,是一群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拯救中国。
实事求是,既有坚定的信仰,更有灵活的处事风格。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刘伯承彝yí族首领小叶丹“歃shà血为盟”“结为兄弟”,便是这种原则的体现。
(2)《红星照耀中国》出版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其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