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管理学案例分析题【范本模板】

1、案例资料1999年11月18日下午,北京天桥商场里面闹哄哄的,商场大门也挂上了“停止营业"的牌子。
11月19日,很多顾客惊讶的发现,天桥商场在大周末居然没开门。
据一位售货员模样的人说:商场管理层年底要和我们终止合同,我们就不给他们干活了.员工不仅不让商场开门营业,还把货场变成了群情激愤的论坛。
1999年11月18日至12月2日,对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和广大员工来说,是黑色的15天!在这15天里,天桥商场经历了46年来第一次大规模裁员:在这15天里,283名天桥员工采取了静坐等非常手段;在这15天里,天桥商场破天荒被迫停业8天之久;在这15天里,公司管理层经受了职业道德与人道主义的考验,做出了在改革的道路上是前进还是后退的抉择······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对面临失业职工的安抚有了最为实际举措,公司董事会开会决定,同意给予终止合同职工适当的经济补助,并同意参照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对283名终止合同的职工给予人均1万元、共计300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助。
这场风波引起了市场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折射了中国经济社会在20世纪末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大冲撞。
结合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哪几种典型代表?(2)该案例对公司制定财务目标有什么启示?(1)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2)公司管理层应当充分考虑到相关利益者的权益,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方面激烈冲突的出现。
在公司追求财务管理目标或经营目标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设定唯一方向,或者说是所谓的利润最大化等具体目标,而是结合相关利益者的思考角度进行综合衡量。
2、案例材料20世纪,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大多数企业都利用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管理被视为企业实现管理控制与“评价分部经理计划分部经营,而后按计划运行的能力”的有效方法,被企业界定义为“全面预算是一种由一个独立的主体以财务数字表达对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预测,包括组织主要财务收支的整体的经营计划,也是组织执行的书面准则”。
(并购重组)证券投资学案例分析(六)重组并购案例

《证券投资学》案例分析(六)———重组并购案例案例1:山东三联重组郑百文一、案情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产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以上简称郑百文,股票代码:600898),其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9月,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6月,公司在进行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在上市之初,郑百文的业绩尚有可圈可点之处,其1997年销售收入达76.73亿元,利润8126万元(后来事实证明存在虚假信息披露)。
而到1998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销售收入下降到33.6亿元,亏损额达5.23亿元。
1999年,公司的经营状况继续恶化,亏损额达9.56亿元。
1999年4月27日,郑百文被特别处理,股票简称改为“ST 郑百文”。
2000年,公司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01年2月5日,郑百文暂停上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实行“特别转让”,股票简称变为“PT郑百文”。
从1996年上市到2001年被暂停上市,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郑百文迅速完成了由令人羡慕的上市公司到濒临绝境的亏损大户的“凤凰变乌鸦”的历程。
根据该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截至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股东权益-13.46亿元,每股净资产-6.88元,严重资不抵债。
2000年3月3日,郑百文最大的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一时引起证券市场轰动,但该申请未被法院受理。
正当理论界、业界、媒体讨论上市公司应该和能否破产退市时,2000年11月30日,ST郑百文发布公告(12月1日见报)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与该公司签署了重组的有关协议,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三联)愿有条件入主。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舆论哗然。
中小企业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中小企业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一、总体评述:(一)公司财务业绩概况依据公司公布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我们运用比率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该公司2023年财务状况根本处于一般盈利状态,相比去年有肯定的增长。
(二)各经济指标完成状况本年实现营业收入45077995.4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提高,净利润也有较大的增加根本上完成了相应的指标。
二、财务报表分析(一) 资产负债表1.企业自身资产状况及资产变化说明:公司本期的资产比去年同期增长33.76%.资产的变化中固定资产增长最多,为1155032.02元.企业将资金的重点向固定资产方向转移.应当随时留意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构造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打算了企业的收益力量和进展潜力,也打算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因此,建议投资者对其变化进展动态跟踪与讨论.流淌资产中,存货资产增长的比重最大,为43.66%,在流淌资产各工程变化中,货币类资产和短期投资类资产的增长幅度小于流淌资产的增长幅度,说明企业应付市场变化的力量将减弱.信用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淌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的货款的回收不够抱负,企业受第三者的制约增加,企业应当加强货款的回收工作.存货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淌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存货增长占用资金过多,市场风险将增大,企业应加强存货治理和销售工作.总之,企业的支付力量和应付市场的变化力量一般.2.企业自身负债及全部者权益状况及变化说明:从负债与全部者权益占总资产比重看,企业的流淌负债比率为 1.56长期负债和全部者权益的比率为0.066说明企业资金构造位于正常的水平.本期和上期的长期负债占构造性负债的比率分别为11.75%,13.09%,该项数据比去年有所降低,说明企业的长期负债构造比例有所降低.盈余公积比重提高,说明企业有剧烈的留利增加经营实力的愿望.未安排利润比去年增长了355%,说明企业当年增加较多的盈余.未安排利润所占构造性负债的比重比去年也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筹资和应付风险的力量比去年有所提高.总体上,企业长期和短期的融资活动比去年有所减弱.企业是以全部者权益资金为主来开展经营性活动,资金本钱相比照较低.(二) 利润及利润安排表(附后)1.利润分析(1) 利润构成状况本期公司实现营业利润2023039.24元,利润总额2023217.24元.实现净利润1506451.59元.(2) 利润增长状况本期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023217.2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3%.其中,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8.4%,增加利润总额326217.24元。
郑百文案例 全面分析

1、郑百文的股权结构:
股数
国有股 法人股 流通股 28877869 61605050 107099200
所占比例(%)
14.62 31.18 54.20
股份总额
197582119
100
2、郑百文的主要财务指标(上市之后)
年份
1997
1998
335501 360564 -50564 -50241
1999
郑百文债权债务关系特点
债权人
债权额 所占比例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20.76亿元
90%
交行、工行、广发银行
0.5164万元
10%
其他零星债务
可供最大债权人信达公司选择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破产清算:由于主要业务已停止,在安置郑百文职工、 偿还有担保债权后,信达公司20亿元债权只能收回数千万 元。 引入战略投资人注资,对郑百文进行资产与债务重组, 提高其偿债能力。但是之这一途径也不可能。由于郑百文 资产质量太差,作为商业批发企业,没有配送中心、也缺 乏仓库,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素质极低,即使债权人给予 债务减免等优惠条件,战略投资人也不愿意接这个烂摊子。
-129942
114098 247534
-136047
• 其主营业务是以家电为主的文具百货批发 业务,主要亏损是家电批发业务。 • 截至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 18.21亿元,股东权益为-13.60亿元,每股 净资产-6.88元,严重资不抵债。2000年郑 百文的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重组背景
• 1986--1996年的10年间,郑百文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 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470万元。 •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业务规模和资产收 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成 为国内上市企业100强之一。而且,郑百文还是郑州市第 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 • 衰败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就在被推举为改革典型的第 二年,即1998年,郑百文在中国股市创下每股净亏2.54 元的最高纪录,而上一年它还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 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8亿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之 最。
郑百文案

郑百文原为国有企业,1988年12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1995年1月20日,股东大会通过股票上市的决议。
1996年4月17日,郑百文5149万A 股在沪上市交易。
1996年,郑百文每股收益0.37元,净资产收益率15.88%。
1997年,每股收益0.448元,净资产收益率19.97%。
1998年每股收益-2.54元,净资产收益率-1148.46%。
1999年4月27日,郑百文被实施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郑州百文”改为“ST 郑百文”。
中国建设银行是郑百文的主要贷款银行,截止到1999年9月20日的贷款本金及应付利息共计19.36亿元。
1999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将19.36亿元债权转让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次日,郑百文设立资产重组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设的临时机构,开始对资产重组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争取获得债务与资产重组机会。
2000年3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郑百文破产还债,申请债权共计人民币213021万元(截止到2000年3月1日的已到期债权本息)。
2000年11月30日,郑百文董事会通过关于公司资产、债务重组议案。
2001年2月22日,郑百文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公司董事会提出的《关于资产债务重组方案》。
内容如下:1、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简称信达)拟向三联集团公司出售对公司的约15亿元的债权,三联集团公司取得信达该约15亿元债权的价格为3亿元人民币;2、三联集团公司向信达购买上述债权后将其全部豁免;在三联集团公司豁免债权的同时,公司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须将所持的50%的公司股份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3、不同意将自己所持股份中的约50%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的股东将由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公平价格由下一次股东大会以《独立财务顾问报告》确定的价格为准。
临时股东大会同时通过《关于股东采取“默示同意”和“明示反对”的意思表达方式的决议》,决定在原章程第九章第162条中增加一款“股东大会在作出某项重大决议,需要每一股东表态时,同意的股东可采用默示的意思表示方式,反对的股东需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
“郑州百文”的兴衰

“郑州百文”的兴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以下简称"郑百文"或"公司")现将本次资产、债务重组的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一、郑百文重组的前提并未发生变化2001年1月18日,郑百文重组各方签订有关协议时一致认为"郑百文重组成功"的标志是:1.完成资产债务交接;2.三联获得约50%郑百文股份(含流通股与非流通股)。
公司与三联2001年11月30日签订的《关于资产交接的协议书》以及公司与百文集团2001年12月15日签订的《关于资产交接的协议书》中各方约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之一时,"重组郑百文的根本目的未能实现":1.重组涉及的资产、债务交接未能完成;2.三联未取得约50%乙方股份(包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3.郑百文2001年未能实现盈利;4.其它无法预见的使郑百文不再具有上市公司资格的政策性因素。
公司认为,上述两种约定之间不存在矛盾,重组的前提并未发生改变。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参加重组各方所追求的重组结果的具体和完整的描述,理由如下:1.各方在2001年1月18号签订有关协议时,关于上市公司退市的有关规定并未出台。
重组郑百文,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上市公司,是重组各方的共识,也是各方参加重组的前提。
2.关于三联获得郑百文约50%股份(包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的流通股,根据重组各方2001年1月18日签订郑百文重组有关协议的根本目的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客观情况,应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郑百文流通股,即三联所持有的应是作为上市公司的郑百文的股权。
目前郑百文重组所涉及的股份过户尚未完成,根据上市公司退市的有关规定,如果郑百文2001年未能实现盈利,或其它无法预见的政策性因素使郑百文不再具有上市公司资格,郑百文将被终止上市。
三联在本次重组中将无法获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郑百文流通股,即无法实现上述三联取得作为上市公司的郑百文股权的结果。
因此,上述两者对重组成功和重组目的的表述,是一致的,完整的,相辅相成的,并无矛盾之处。
郑百文案例法律完善(3篇)

第1篇一、引言郑百文案例是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著名的造假丑闻,涉及公司财务造假、内部控制缺失、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
该案例暴露了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不足,为推动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契机。
本文将从郑百文案例出发,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郑百文案例的法律问题1. 财务造假郑百文案例中,公司虚构销售、虚增收入、隐瞒债务等手段,严重违反了《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
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公司应当依法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郑百文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规定。
2. 内部控制缺失郑百文案例中,公司内部控制严重缺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
然而,郑百文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导致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得以发生。
3. 信息披露不透明郑百文案例中,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公司应当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经营、财务状况有关的重要信息。
然而,郑百文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重大遗漏,误导了投资者。
三、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的不足1. 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存在漏洞。
例如,《证券法》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
2. 监管体制不健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力量分散,监管效果不佳。
在郑百文案例中,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公司的违法行为,导致问题恶化。
3. 法律实施不到位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执法力度不足。
部分违法者因利益驱动,敢于以身试法,导致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四、完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郑百文案例暴露出的法律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例如,加大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金额,增加刑事责任。
公司治理之郑百文案例

• 郑百文,全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
化用品公司,1989年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 文化用品公司的基础上,并在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 上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公司。1992年6月增资扩股 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经证监会批 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1998年7月以1997年年末股本为基数按10∶2.307向全体 股东配股,配股后公司总股本为197582119元。公司第一大 股东为郑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股14.62%,其股份委托郑 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代为管理。1997年的年报显示其主营 规模和资产收益率在沪深两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名列第 一。1998、1999年郑百文每股分别亏损2.54元、4.844元, 创下了当时的最高纪录。2000年3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 理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这是中 国证券市场上首例上市公司破产申请,此时信达名下ST郑 百文所欠债务本息共计213021万元。
鉴于中国股市异常行为,我不希望 郑百文成为第二个琼民源,不要再 造“中关村”急救“琼民源”之类 “奇迹”。如果郑百文问题已如披 露的属实,郑百文就必须而且只能 破产,不然,我们就无法赋予股民 们应有的基本投资觉悟和理念。仅 此推论,郑百文还是“早死早好”, 可谓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警惕啊人们,我们周围像郑百文那样问 题极其严重的公司可能不多,但“郑十 文”、“郑一文”企业可能有相当数量, 而且说不定还存在着少数的“郑千文”、 “郑万文”甚至是“郑亿文”。中国经 济与股市要实现良性运行,就必须及时 地识别并切实治理这种郑氏公司。郑百 文,你虽是昙花一现,但却给我们留下 了很多反面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思 考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编者按:ST郑百文的的巨额亏损一案及重组事项成为近期大家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员在清华大学会计系博士生导师夏冬林教授、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特许会计师AlfredT.L.Lau先生及审计部经理王晔女士等的指导下,结合郑百文从96年到2000年中期的财务报告,进行一次追溯分析,现摘登供参考。
一、公司情况简介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商业批发企业。
90年代上半期,郑百文经营情况一直不错。
1996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发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7年,主营业务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所有商业上市公司中排第一,进入国内上市企业100强。
1998年,郑百文在中国股市创下每股净亏2.54元的最高记录。
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8亿元,再创中国股市亏损之最。
2000年3月,郑百文刊登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经营公司要求其破产还债的公告,8月22日起已暂停公司股票的市场交易。
二、财务分析说明依据郑百文公布的1996—2000年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以及通过其他公开渠道取得的有关资料,对该公司进行财务分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说明(1)郑百文在1999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承认:部份会计记录混乱,会计处理随意,内部往来长期未核对清理。
(2)郑州会计师事务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所做的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中期审计报告,均因郑百文“所属家电公司缺乏可信赖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方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以及“无法取得必要的证据确认公司依据持续经营假定编制会计报表”而拒绝发表意见。
(3)截止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未能按期偿还银行借款已达21亿元,对该破产申请事宜及可能面对的由其他债权人提出法律诉讼所产生的后果,目前难以估计。
2、会计制度说明郑百文在会计制度一致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公司对1999年12月31日应收款项余额按一年以内10%、一至两年60%、二至三年80%、三年以上100%的比例计提了坏帐准备;对存货中家电类商品按20%、其他商品按10%的比例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对长短期投资分项以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提取了长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但到2000年中期,却又大幅度改变了相关资产损失准备的计提方法,即暂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帐款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3、有关结论说明本报告主要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分析其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亏损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资料、时间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报告得出的有关结论,可能存在着片面之处,请阅读者予以注意。
三、行业比较分析要了解郑百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必要首先放在整个行业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分析。
1、行业比较说明比较的范围选择是:商业板块中20家上市公司。
这些公司是:武汉中商、武汉中百、昆百大、合肥百货、华联商城、中商股份、百隆科技、青百A、百大集团、王府井、杭州解百、重庆百货、兰州民百、东百集团、西安民生、中兴商业、豫园商城、益民百货、新华股份、津劝业。
比较的年度选择:1998—2000年中期,其中每股收益的比较是1995—2000年中期。
比较的指标选择: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2、行业比较结论2.1、1995—2000年中期,商业板块每股收益总的呈下降趋势。
其中1995—97年高度稳定,1998—2000年中期大幅下滑。
郑百文每股收益,在1995—96年与行业平均值接近,但在1998—2000年中期,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值,也远低于行业的最低值。
郑百文每股收益的下降,有大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可能是它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
2.2、1998—2000年中期,商业板块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变动较小,变动幅度不超过10%,但郑百文的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均超过50%以上。
1998年,郑百文主营业务收入居行业之首,但主营业务利润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值,也远低于行业最低值,居行业亏损之首,这是极不正常的。
2.3、1998—2000年中期,商业板块应收帐款周转率平均值呈减缓的趋势,但周转还是非常快的,1998年为52次,1999年为45次,行业最低值也分别为12次和10次,而郑百文只有4次和2次,显著低于行业最低水平,形成呆坏帐损失的风险很大。
2.4、1998—2000年商业板块存货平均周转率虽呈减缓趋势,不到1个百分点,但郑百文存货周转率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3个百分点,这说明郑百文的营销方式或存货质量可能出现了问题。
从行业比较初步看出,1998年开始,郑百文的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明显减缓。
下面,有必要对其财务状况、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进行进一步分析。
四、杜邦财务分析郑百文是一家上市公司,正常情况下应采用专门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指标,如价格—收益比率、股利收益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比率等,但郑百文已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对该公司的财务分析不宜再用有关分析上市公司的指标。
这里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
1、权益回报率(ReturnOnEquity,ROE)权益回报率是杜邦财务分析方法的核心,它反映了股东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
1999—2000年中期,郑百文所有者权益为负数,对这一时期的权益回报率分析已无必要。
1998年出现严重亏损,权益回报率转为负数,每元所有者权益亏11.48元。
1995—97年权益回报率上升幅度很大,分别为33%和25%,但1998年就出现巨额亏损,权益回报率的这种大起大落,是很不正常的(详见附表1)。
2、权益乘数(EquityMultiplier,EM)、资产回报率(ReturnOnAssets,ROA)权益回报率=资产回报率×权益乘数。
要研究郑百文权益回报率的下降问题,必须分别对权益乘数、资产回报率作一分析。
2.1、权益乘数1999—2000年中期,郑百文的所有者权益已为负值,权益乘数指标已无分析意义。
1998年,其权益乘数高达54倍,说明负债程度很高,尽管这会带来较多的杠杆利益,但也带来很大的风险。
进一步看,1996年以来,郑百文的负债急剧增加,资产负债率从1996年的85%提高到1998年的98%,1999年更高达199%。
表明其举债经营的程度居高不下,财务结构极不稳定,最终导致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详见附表2)。
2.2、资产回报率1998—2000年中期,郑百文的资产回报率均为负值,说明每元资产不仅没有获利,而且亏损巨大,最高时每元亏0.75元。
1995—97年,资产回报率逐渐下降,1996年下降幅度高达35%,这说明当时资产利用或成本控制发生了问题。
后面的分析会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详见附表3)。
3、销售回报率(ReturnOnSales,ROS)资产回报率=销售回报率×资产周转率,其中销售回报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后一等式中的有关指标主要涉及损益表中的内容,下面按杜邦分析法逐一进行分析。
1998—2000年中期,郑百文净利润为负值,最高时每元销售收入亏0.73元,说明销售越多,净亏损越大。
1995—97年,销售回报率逐年下降,与1995年相比,1996—97年分别下降35%和36%。
1998年是转折点,销售回报率由盈转亏(详见附表4)。
3.1、销售收入(SalesIncome)、净利润(NetProfit)为分析销售回报率下降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变化情况。
3.1.1、销售收入1998—2000年中期,郑百文销售收入超常规下降,幅度高达50%左右,而1995—97年销售收入又超常规增长,分别为153%和102%。
销售收入超常规变化的原因,由于缺乏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和主要客户情况,这里难以准确分析。
但1996—97年销售收入的超常规增长,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幅度提高赊销力度,也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幅度降价,这些或会造成利润或会造成现金流量的不正常变动(详见附表5)。
3.1.2、净利润1998—2000年中期,郑百文出现巨额亏损,而1995—97年净利润又超常规增长,分别高达80%和57%,这一变化趋势同销售收入的变化趋势相似。
这表明销售成本或流通费用方面出了问题(详见附表6)。
3.2、销售成本、其他利润、流通费用净利润=销售收入-全部成本+其他利润-所得税。
销售收入已在前面作过分析,所得税率1995年以来没有变化,也不做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郑百文是一家流通企业,销售成本取决于进货价格和销售数量,因缺乏进货价格、销售数量资料,无法分析销售成本。
3.2.1、其他利润其他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
郑百文的其他业务利润,数额相对较小,最高时300多万,最低时100多万,可见其他利润主要受投资收益的影响。
1995—2000年中期,投资收益变化很大,如1997年投资收益盈利高达4116万元,1999年投资收益亏损2085万元。
这说明投资收益对郑百文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利润来源,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营业务的盈利(详见附表7)。
3.2.2、流通费用1996—99年,郑百文流通费用持续大幅度上升,环比上升幅度高达70%以上,1999年更高达267.5%。
1998年后,在销售规模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流通费用总额仍急剧增加。
这些都说明郑百文在费用的预算管理和实际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详见附表8)。
3.3、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流通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下面分别作一分析。
3.3.1、销售费用郑百文的销售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995—97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0年中期成倍增长。
但郑百文的销售费用,早在1995—97年就大幅度上升,分别高达50.1%和131.7%(详见附表8、附表9)。
3.3.2、管理费用1999年,郑百文管理费用急剧上升,达5.31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高达40.60%,主要是提取了4.74亿元的“减值准备”,这些“减值准备”本应分摊在以前几个年度,但以前年度均未提取。
1998年管理费用上升16%,而销售收入下降52.4%,说明经营成果正在恶化1995—97年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0.3个百分点,但管理费用增长幅度很高,分别为44%和13%。
归结起来可以看出,1995—98年管理费用的管理上是有较大问题的(详见附表8、附表9)。
3.3.3、财务费用2000年财务费用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未计提应付中国信达20多亿元的相应利息。
1997年财务费用相对较低,重要原因是当年利息收入比上年增加1018万元(利息收入增加原因不详)。
1998—99年财务费用急剧增加,分别高达810%和173%,主要原因是支付逾期承兑汇票利息和罚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