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分条件下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速估算方法与对比分析_王新静
地下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第六章-地下工程中的地质雷达测试技术

第六章 地下工程中的地质雷达测试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
内容提要
地质雷达技术基本理论 地质雷达的野外施测与数据采集 地质雷达资料处理与地质解译 工程实例—某区间隧道地质雷达检测
地质雷达测试技术是采用无线电波检测地下介质分布和对 不可见目标体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 位置的电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对于非磁性介质,电磁波的反射、折射特性与介质的介电常数 有密切关系。通常把一种介质的介电常数与空气介电常数的比称为 相对介电常数。在混凝土结构中,空洞、裂缝、钢筋、素混凝土、 围岩的介电常数有明显的差异,它们之间能形成良好的电磁波反射 界面,故为地质雷达的探测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地质雷达移动发射和接收天线的同时,接收到反射电磁波的双 程走时相应变化。波的双程走时由反射脉冲相对于发射脉冲的延时 进行测定。
地质雷达反射剖面示意图
一.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简介
麦克斯韦方程组表明,随着时间变化的磁场会产生时间变化的电 场,随着时间变化的电场又会产生随着时间变化的磁场。简言之, 就是变化的磁场和变化的电场相互激发,并且变化的磁场和变化的 电场以一定的速度向外传播,这就形成了电磁波。
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2.记录标记的归一化
雷达记录标记有时用手打,有时用测量轮。用测量轮打的标记 记录比较均匀,每米的扫描数是相等的。用手工打的标记因移动速 度不等,一般每米扫描数都不太均匀。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就是作标 记的归一化处理,使每米扫描数相同。不同雷达厂家提供的软件均 应包含该项功能,否则软件功能是不完备的。在处理中根据选择每 米扫描数,软件会根据标记位置,自动增补或删除一些扫描线。
四.地质雷达的观测方式
1.剖面量测法 该方法是使收、发天线以固定间隔距离沿测线同步移动的
探地雷达测量土壤水方法及其尺度特征

探地雷达测量土壤水方法及其尺度特征作者:卢奕竹宋文龙路京选苏志诚刘宏谭亚男韩婧怡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年第02期摘要:土壤水的多尺度观测与模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探地雷达作为一种测量土壤含水量的现代先进技术,填补了传统测量方法与遥感方法之间的尺度缺口,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应用探地雷达测量土壤含水量的精度较高,测量速度快,无需破坏土壤结构,作为一种田间尺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小尺度土壤水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不同频率的选定能够测量深度为0.05~50 m的土壤含水量。
对探地雷达测量土壤水的主要方法、原理、精度及优缺点等进行详尽介绍,并讨论探地雷达的测量深度和尺度特征等问题。
探地雷达在遥感反演土壤水模型率定与精度验证方面比TDR、烘干法更有优势,有潜力应用于遥感产品验证、土壤水模式时间稳定性分析等其他水文相关应用中,为相关研究和探地雷达测量土壤水方法的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探地雷达;土壤水;测量深度;尺度特征;遥感中图分类号:P641.7;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2-0037-08土壤水,分布在地面以下、地下水面以上的土壤层中,也被称作土壤中的非饱和带水分,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在农田水利中也被称作土壤墒情或土壤湿度)。
土壤水的时空分布与变化对土壤一植被一大气间水分、能量平衡具有显著影响,准确测量土壤含水量,对研究区域水循环、观测干旱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实践、合理进行水资源调控等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土壤含水量测量技术,按测量的空间尺度可大体划分为三种:一是点尺度,主要包括烘干称重法、中子法、时域反射仪法(TDR)、频域反射仪法(FDR)等,这些方法测定的数据能较准确地反映观测点的土壤含水量,但都存在耗时费力并对土壤具有一定破坏性等问题;二是区域尺度,主要包括探地雷达(GPR)技术和近地面环境宇宙射线中子法等,是无危害,非接触,不破坏土壤,不受土壤质地、密度、盐分等影响的土壤含水量测量方法,适合几十公顷等较大面积的土壤墒情观测,这些技术在快速发展;三是卫星像元尺度,卫星遥感反演土壤含水量是通过测量土壤表面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能量,建立遥感信息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演出地表土壤含水量的过程,按遥感波段划分主要有可见光-近红外法(反射率法、植被指数法),热红外法(热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温度状态指数法)和微波遥感法(主动微波法、被动微波法)等,具有快速、覆盖范围大和定期重复观测等优势,但遥感方法只能对表层土壤进行观测(一般小于20cm),尤其是反演结果的地面同尺度验证一直是该方法推广应用的瓶颈。
电波雷达在营口地区中小河流应急监测的适用性探讨

文章编号:1225-7599(2221)23-2128-22电波雷达在营口地区中小河流应急监测的适用性探讨李升(辽宁省营口水文局,辽宁营口115023)摘要:通过对比观测的方式探讨了电波雷达在营口地区中小河流应急监测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对于表面流速低于0.2-0.7m/s的水流,风雨雪对电波雷达的影响极大。
所以电波雷达流速仪在营口地区只适用于表面流速高于0-2m//的水流应急监测。
关键词:电波雷达;流速仪;流量监测;适用性探讨冲小河流;应急监测;营口地区中图分类号:P332文献标识码:B0前言电波流速仪由于体积/J、,测流时效性强,近些年来在国内许多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9。
电波流速仪的测定原理是基于多普勒效应通过测定河流表面流速,并建立表面流速和断面平均流速的转换关系,推求断面平均流速,在结合施测断面面积,得到断面流量[]。
任何仪器都有自身适应性,只有结合仪器特性,利用最佳测验性能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此外电波流速仪要在区域中小河流应急监测中得到应用,需要对其表面流速和断面平均流速的转换关系进行分析,确定转换系数,才能有效的应用电波流速仪在中小河流应急监测中得到应用[]。
为在营口地区中小河流中采用电波流速仪进行应急监测,采用对比观测试验的方式,即在同一位置同时采用电波流速仪和传统流速仪对流量进行观测,结合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6170-2017通过测验误差判定其最佳的流速转换系数。
研究成果对于营口地区中小河流洪水应急监测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电波雷达的测流原理电波雷达主要基于多普勒效应对水流表面流速进行测定,水面波动以及悬浮物都可以为电波雷达提供反射能量。
电波雷达可对水流高速状态下的表面流速进行较为快速的测定。
具体测流时,打开电波雷达的开关后朝向水面发射信号,即开始进行流速测定工作。
初始发射时间维持在12+,此后每间隔5s进行一次观测,一般测流时间控制在lmin以内,这段时间测定的是水面平均流速值。
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常用方法介绍

B
%
6-
B-g$ ?-
$$
通过校准后得到的估测场则为
6 @Ag? @A c%
$)
平均降准法较单点校准法降低了随机误差精度上
有所提高但 该 方 法 无 法 体 现 降 水 梯 度 分 布 误 差 仍 然
较大 (&( 卡尔曼滤波法3
引入一个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订正因子 >将前一时刻
(&$ 单点校准法
假设一个初始 f2J关系式根据该关系式得到雷达观
测降水的初估场 K ^H 将观测区内雨量计观测值记为
G则可得到观测区内的校准因子 "为
%g6?
'
而订正后的雷达估测场可由下式得到
6 @Ag? @A c%
$%
因单点雨量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此得到的雷达观
该方法校准的雷达观测值降水分布更加准确且该方法适
用于绝大部分场景
(展望
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因其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且
能够快速获得大范围降雨资料在降雨监测方面具有广泛
运用的潜力 随着监测降水的不断深入研究雷达定量降
水估计的方法不断优化利用雷达进行定量降水估计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
水文气象领域的研究一直是非常复杂的雷达定量降
;&<=1-,'+:<E<:&e9<-=/=<=/[;I:;,/I/=<=/@-&f2J:;?<=/@-
44降水是水文循环的基本要素之一 区域洪涝灾害受
降水强度的直接影响研究降水时空间变化能够有效减
少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 利用雨量计进行降水监测具有
单点精度高的优势但是其难以反映区域降水的时空分
9:'0-+40+9D/-8:<E<:=@C@-/=@:I:;,/I/=<=/@- ,<- \9/,.?H@F=</- <A/E;:<-8;@>:</-><??/->@:C<=/@-&O;,<9D;@>/=D <E[<-=<8;D@>B/8B =;CI@:<?<-E DI<=/<?:;D@?9=/@-"\9<-=/=<=/[;I:;,/I/=<=/@- ;D=/C<=/@- B<D8:<E9<??HF;;- <II?/;E =@:</-><??C@-/2 =@:/-8F9D/-;DD&QB/DI<I;:/-=:@E9,;DD;[;:<?:<E<:\9<-=/=<=/[;I:;,/I/=<=/@- ;D=/C<=/@- C;=B@ED,@CC@-?H9D;E /- F9D/-;DD>:@C =A@<DI;,=D+f2J:;?<=/@-DB/I C;=B@E <-E :<E<::</- 8<98;+@/-=;D=/C<=/@- C;=B@E&
低频探地雷达地波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可行性研究

低频探地雷达地波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可行性研究吉丽青;朱安宁;张佳宝;信秀丽;李晓鹏【摘要】The feasibility of Iow-frequency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 in measuring soil water content by using ground wave technique wa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soil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in small-scale region. Water contents of sandy loam and sandy soils with GPR ground wave technique were measured in Huang-Huai-Hai Plain. Antenna separations of GPR were 50 MHz and 100 MHz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nd wave can neither be interpreted in sandy soil nor sandy loam with 50MHz antenna and in sandy loam with 100MHz antenna due to the strong attenuation of the GPR signal, but can be clearly read out in sandy soil with 100MHz antenna. Sandy soil water content measured with 100MHz antenna GPR ground wave techniques were 5.9%, 6.2% and 6.5% respectively for three replicates, while 6.3%with TDR measurement, absolute error was within 0.4%. Soil water content before and after irrigation were 6.5% and 20.2%respectively determined by CMP-FO (the combination of Common Mid-Point and Fixed Offset ) method and were 6.3% and 19.7% respectively by TDR, the absolute error was within 0.5%. CMP-FO method is accurate and time-saving, it is feasible and credible to determine soil water content in arid area with 100 MHz antenna GPR.%利用地波法来探讨低频探地雷达(GPR)在土壤含水量测定方面的可行性.分别采用50 MHz和100 MHz天线的探地雷达地波法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地区砂壤土和砂土中的含水量进行了探测研究.结果表明,50MHz天线GPR分辨率过低,在砂土和砂壤土中均无地波信号.100 MHz天线在砂壤土中无地波信号,但在砂土中可清晰读取出空气波和地波.TDR测得含水量为6.3%的砂土,用100MHz天线地波法3次测定结果分别为5.9%,6.2%和6.5%,绝对误差均在0.4%以内.采用共中点法(CMP)和固定间距法(FO)相结合探测土壤含水量,在FO最佳天线间距1 m时测得灌水前后的砂土含水量分别为6.5%和20.2%,与TDR测定结果6.3%和19.7%相比,绝对误差在0.5%以内.100MHz天线CMP 和FO相结合的方法兼顾了CMP法读取地波的精确和FO法的快速便捷,在砂土的含水量测定应用中是可信、可行的.【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1(043)001【总页数】7页(P123-129)【关键词】探地雷达;低频;地波法;土壤含水量【作者】吉丽青;朱安宁;张佳宝;信秀丽;李晓鹏【作者单位】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7长期以来,小尺度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烘干法、中子法以及时域反射仪(TDR)法等,这些方法能较准确地测定土壤含水量,但都存在着耗时费力并对土壤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等问题[1-2]。
探地雷达测定土壤含水量的研究进展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P R O G R E S S I N G E O P HY S I C S
V o l . 2 2 N o . 5 O c t . 0 0 7 2
探地雷达测定土壤含水量的研究进展
2 8] 波传播的 最 大 深 度 [ 在H 地 . u i m a n 等 的 研 究 中, [ 2 9] 在G 面波传播 的 最 大 深 度 大 约 为 0. 2m . a l a e g
筑工程 学
[ ] 1 3~1 6
、 交通工程
[ ] 2 5
[ ] 1 7, 1 8
、 环境工程
[ ] 1 9, 2 0
、 考古
[ 2 1~2 4]
、 地震学
等诸多领域 .
地面波传播的最大深度范围大约 d a r a 等的研究中 , [ 3 0] 为 0. 2~0. 5 m .
图 1 探地雷达的探测示意图 F i . 1 S c h e m a t i cd i a r a mo fG P R g g
探地 雷 达 和 T H u i m a n 等比较了烘干法 、 D R法 测试土壤含水量的精度 , 得出以下结论 : 模型误差的
现两种方法测定土 壤 含 水 量 的 结 果 吻 合 较 好 . 研究 采用固定天线间距法时 , 最佳的天线间距为 还发现 , 采 用 宽 角 法 时, 取3个天线间距测定 1. 5~2. 0 m. 的 土 壤 含 水 量 平 均 值, 能够满足测试精度的需
] 3 0 要[ .
达天线放置方式 有 固 定 天 线 间 距 法 和 宽 角 法 两 种 . 其中 , 固定天线间距 法 的 天 线 间 距 垂 直 雷 达 测 线 且 而宽角法的天线间距平行雷达测 保持固定不变的 , 线, 并在测试中不断变化 . 2. 2 测定步骤 探地 雷 达 测 定 土 壤 含 水 量 的 步 骤 如 下 : ①获得 雷达波的传播路程 ; ②从雷达剖面图中提取雷达波 传播时间 ; ③ 利用雷 达 波 的 传 播 路 程 和 传 播 时 间 计 算传播速度 , 波速采用公式 ( ) 计算 . ) 1 2 ④ 利用公式 ( 计算土壤介电常数 ; ) 3 ⑤ 根据土壤介电常数由公式 ( 计算土壤含水量 . / 狏 =狊 狋, 2 / , 犽= ( 犮 狏) ( ) 1 ( ) 2
不同水分条件下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速估算方法与对比分析_王新静

v = c / 槡ε
( 2)
其中,c 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 0×108 m / s;
ε 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 获取的准确与否直接
影响电磁波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计算精度。由于
土壤是复杂的三相体,在 1 MHz ~ 1 GHz 频段范围
内,介电常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体积含水量,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 要: 通过对地下管线在雷达图像的响应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 Levenberg -Marquardt 的一种
双曲线拟合计算电磁波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 GR-Ⅲ型探地雷达系统对不同土壤含水条件
下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地下管线深度的提取,并与介电常数法和已知埋深反算
法计算结果进行了精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土壤体积含水量由 17. 020% 增至 25. 333% 时,基
于 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的双曲线拟合法计算电磁波速与实际值的差值均约为 0. 9 cm / ns,误
差率约为 8% ,而基于介电常数法计算结果的误差由 1. 097 cm / ns 增至 1. 670 cm / ns,误差率由
第 38 卷 增刊 1 2013 年 4 月
煤炭学报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文章编号: 0253-9993( 2013) S1-0174-06
Vol. 38 Supp. 1 Apr. 2013
不同水分条件下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速估算 方法与对比分析
王新静,赵艳玲,胡振琪,王培俊,杨耀淇
n
∑ min ( ti - t'i ) 2 i=1
浅层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多道面波谱分析法

第32卷7期2020年7月中国煤炭地质COAL GEOLOGY OF CHINAVol.32No.7Jul.2020doi:10.3969/j.issn.1674-1803.2020.07.11文章编号:1674-1803(2020)07-0050-05浅层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多道面波谱分析法张燕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㊀北京㊀100039)摘㊀要:面波具有能量强㊁传播过程衰减慢㊁频散特性等特点,在浅层地下勘查领域中可以弥补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的不足,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㊂结合天然源微动和人工面源激发在勘探深度和分辨率上的各自表现,多道面波谱分析法越来越成为主流的面波勘探方法之一㊂依据城市道路路基结构模型,从面波产生机理检波器排列布设㊁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工程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梳理介绍了多道面波谱分析法及相关提取频率速度曲线的方法㊂关键词:多道面波谱分析法;频散曲线;面波;剪切波;观测台阵;空间自相关法;频率波数法;微动中图分类号:P631.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Multichannel Surface Wave Spectral Analysis in Shallow Underground Space ProspectingZhang Yansheng(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CNACG,Beijing 100039)Abstract :Surface wave has features of intensive energy,slow attenuation in propagation process,frequency dispersion property etc.Thus in shallow underground prospecting domain can make up insufficient in other geophysical methods,thus get wide attention in the bined with natural source microtremor and artificial surface source shot respective performances on prospecting depth and resolution,the multichannel surface wave spectral analysis becomes increasingly one of mainstream surface wave prospecting methods.The paper has sorted and introduced multichannel surface wave spectral analysis and related frequency and velocity curves extraction methods from aspects of technical method principles,geophone arrangement and layout,data processing flow and issues to be noted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Keywords :multichannel surface wave spectral analysis;frequency dispersion curve;surface wave;shear wave;surveillance network;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frequency -waves method;microtremor作者简介:张燕生(1968 ),男,高级工程师,硕士,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㊂收稿日期:2020-01-05责任编辑:孙常长0㊀引言浅层地下空间(0~200m)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㊂城市地下轨道交通设计㊁综合管廊建设㊁海绵城市规划都需要查明地下空间地质情况,如:岩性分层㊁基岩面埋深及起伏㊁活动断裂㊁地裂缝㊁孤石㊁空洞㊁富水性等条件㊂涉及浅层地下空间探测的方法很多,根据电磁特性目标体常用的勘探法有地质雷达㊁高密度电法㊁瞬变电磁法等;而对于具有波阻特性目标体,常采用地震波法,如反射波法㊁折射波法以及面波法等㊂这些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不同的物性差异方面各有其优势,在探测深度及分辨率方面能力也各不相同㊂不同于地球深部勘探,在超浅层(0~100m,或称为近地表)的地下空间探测中,我们关注的目标体尺度更小及分层更为细化,因此需要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分层能力㊂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地下空间的改造,如铺路㊁桩基㊁地下商场㊁管廊建设㊁地铁等,使得超浅层地下空间的横向变化大,甚至会出现上层介质波阻抗大于下层介质波阻抗的层状地下结构,如图1所示的城市道路路基及以下岩土的层状结构㊂图1㊀城市道路路基层状结构Figure1㊀Urban road bed layered structure7期张燕生:浅层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多道面波谱分析法51㊀在超浅层地下空间探测中,地质雷达可以较好地解决5m 以浅的目标体探测,但在5~50m,地震反射波法和瞬变电磁法存在着比较大的浅部探测盲区,高密度电法和其他电磁法又由于存在较大的体积效应,分辨率较低,很难满足探测精度和准确率的要求㊂近年来,面波勘探法因其所需的勘探场地小㊁施工简便快速㊁成果直观㊁分辨率较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㊂这种方法是利用各地层间自由表面中传播的面波进行探测,因面波的能量较强㊂利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克服反射地震波法的浅层勘探盲区,又可以避开折射波法要求下层波阻抗必须大于上层波阻抗的苛刻条件,非常适合解决城市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上层波阻抗高于下层波阻抗的地下空间探测问题㊂采集面波信号后,通过频谱分析可以方便地解算出不同深度层的面波速度或视剪切波速度,从而获取地层的岩土动力学参数,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依据㊂本文从技术原理㊁检波器布设㊁数据处理流程及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介绍超浅层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多道面波分析法的及其应用㊂1㊀面波的产生方式常见的面波有瑞雷波(Rayleigh Waves)和勒夫波(Love Waves)两种㊂其中,勒夫波是水平剪切波进入薄层且以大于临界角度入射到自由表面时产生的全反射并产生相干作用,在自由表面产生的干涉波,该波的质点仅在水平方向运动;而瑞雷波是当纵波和剪切波以大于临界角度入射到薄层或自由表面时,产生全反射并发生相互间的干涉,在自由表面附近形成不均匀波,这种波的质点运动轨迹是入射面内的逆进椭圆,其短轴走向与波的走向一致,长轴则垂直地面,如图2所示㊂这两种面波振幅都是以远离自由表面的距离指数地衰减,而瑞雷波能量最强㊁振幅最大㊁频率最低,容易识别也易于利用垂向单分量检波器测量,所以面波勘探一般是指瑞雷面波勘探,同时由于瑞雷波相速度与剪切波速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面波勘探获得地层的剪切波速度信息,为进一步岩土分析提供依据㊂图2㊀瑞雷波的振动传播Figure 2㊀Rayleigh wave vibrating propagationRayleigh 在1885年通过求解沿自由表面传播的波动方程,从理论上证明了瑞雷波的存在[1]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球物理学家们通过波的频散特性,利用天然地震记录中的瑞雷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㊂随着认识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步抛开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分析大尺度大地构造过分依赖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寻求利用地球上无处不在的天然微动中的面波信息来推断地球浅部构造的方法,进而利用环境人文活动所产生的微小震动或是人工震源产生的面波信号进行较小勘探范围内的超浅层地下空间探测,进一步降低数据采集中对记录时间和场地面积的要求㊂针对超浅层㊁小尺度目标体探测,面波从震源来源的角度可分为主动源面波和被动源面波㊂其中被动源面波又可分为天然源面波和环境噪音源面波㊂前者是利用天然震动,如地震㊁雷电㊁潮汐以及大气变化等天然因素产生的面波;后者则利用的环境人文活动,如行驶的汽车火车㊁工业震动等所产生的面波㊂而主动源面波则常常是利用人工夯击㊁机械重锤或可控震源的方式在地面激发面波㊂无论是天然源(或环境噪音源)微动,还是采用人工激发的地表震动,在地球表面接收到的都是一种由体波和面波共同组成的混合振动波和派生波,这其中面波的能量能够占到总信号能量的70%以上[2],这为超浅层勘探中的面波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㊂2㊀多道面波分析法面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速度v R 与波的频率f(或者说波长λ)无关,不会发生频散,而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就具备频散特性,即面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 R 是面波频率f 的函数,是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㊂Nazarian 等1983年提出了面波谱分析法(SASW)[3],利用一对检波器接收瑞雷波,然后通过对瑞雷波扫频分析,在频率域获得频散曲线,进而用正演模型法或最小平方法进行反演,求得随深度变化剪切波速度剖面㊂这种方法在上个世纪的工程地质领域取得到广泛的应用,随后由Miller 等人通过改进SASW 法,提出了多道面波谱分析法MASW [3],它克服了SASW 法为获得一个测点的频谱曲线需要多次重复激发和接收的缺点,大大地提高了采集效率㊁压制了噪音㊁提高了信噪比,是一种快速便捷获取各测点频散曲线的方法,已成为目前超浅层面波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㊂3㊀场源及排列选择根据不同的勘探深度和目标以及不同的施工场地条件,面波勘探可以选择不同的场源和排列布设方式㊂52㊀中㊀国㊀煤㊀炭㊀地㊀质第32卷根据场源不同分为两大类面波法:主动源面波法和被动源面波法,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排列布设方式㊂3.1㊀主动源面波法主动源面波法是面波探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该方法具有明确的炮检位置关系,因此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偏移距的优化来提高频散曲线成像质量和勘探效果,利用线形的滚动观测获得最可信的面波剖面成像,其基本的观测排列方式如图3所示,其中,X 1是最小偏移距,D 是排列长度,采用线形滚动排列㊂图3㊀主动源常规观测系统Figure 3㊀Active source conventional surveillance system检波器排列长度D 与可采集的最大波长有关,它决定了最大勘探深度Z max ㊂同时由于地滚波的垂向深度大约相当于波长的一半,所以震源的激发频率也限制着最大所能达到的深度㊂另一方面,地震波只会在离震源达到或超过所期望获的波长的一半的距离时,才能以平面波的形式传播[5],所以最小偏移距应为:X 1ȡ0.5λmax ㊂道距Δx 约等于最大纵向分辨率㊂面波高频分量会在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因此在更关注近地表的超浅层信息的探测中,所采用的偏移距就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远偏移距采集信噪比太弱,影响后期数据处理㊂工程中常采用道间距1米的24道/48道排列㊂采用陆地拖曳式检波器串施工可以成倍地提高野外采集效率[6]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可控震源,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大的激发能量,更稳定的宽频信号(更低的低频截止频率),并且可以直接得到相关前的频率扫描记录㊂但是在超浅层勘探中往往不具备大型车载可控震源的使用条件,而人工锤击所能提供的冲击能量又太弱(一般只能达到30m 以浅的勘探深度)的时候,利用方便移动的机械重锤人工激发方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它可以激发出比人工锤击主频更低的地震波信号㊂由于面波的探测深度是波长的一半,因此激发更低频率的子波,意味着利用低频检波器接收可以预期获得更深的探测深度㊂通过线形排列的滚动采集以及后期数据处理和谱分析,可以方便地得到一条测线的在深度域的剪切波速度剖面㊂3.2㊀被动源面波法由于现实施工中,主动源面波法可能会遇到探测深度达不到要求或主动震源施工条件受限等情况,因此,被动源面波法逐渐地在超浅层工程勘察中业界的关注㊂这种方法是由早期利用天然地震面波勘探大地深部构造的方法发展演变过来的,它又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震动频率低于1Hz 的天然微动(地震㊁雷电㊁潮汐以及大气变化等产生的微弱的大地震动)作为震源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几赫兹的人文环境震动(如路边的汽车㊁工业环境震动等)作为震源的方法㊂前者是一种远场源长波面方法,又称为长波微动法,后者是一种近场源面波方法,又称为常时微动法㊂与主动源面波法相比,虽然其震源信号的振幅和形态都随时空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统计稳定性,被动源面波法就是以平稳随机过程理论为依据,杂乱的微动信号中通过空间自相关(SPAC 法)[7]或是频率-波数法(F -K 法)[8]提取瑞雷波的频散曲线㊂3.2.1㊀台阵排列布置如果具备宽阔的施工场地的条件,被动源面波法应尽量采用密集台阵的检波器布设方法,该方法相较于天然地震台阵,是尽量利用更密集的采集间距和更小尺度的场地面积,采集微动信号,然后通过后期的预处理和频谱分析获得更为精细的成像效果㊂通常采用的布阵方式如图4所示㊂图中每个规则阵列可以获得中心点位置的剪切波速度测深曲线,可以通过台阵的滚动,获取整个测区的不同深度层位的视截切波速度信息㊂如果低频检波站数量充足,可以考虑在整个测区布满台站矩阵,一次性部署㊁快速收割数据,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野外采集时间和人工成本,提高采集的效率,同时可以使得数据预处理㊁及空间自相关更加灵活,提高处理后的信噪比㊂图4㊀微动探测中常用的几种台阵布列方式Figure 4㊀Frequently used surveillance network layoutpattern in microtremor survey7期张燕生:浅层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多道面波谱分析法53㊀图5㊀测区内台阵测网布置Figure5㊀Surveillance network layout in survey area 3.2.2㊀线形排列布置如在城市道路附近或其他缺少空旷施工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部署类似于主动源面波法所采用的线形排列或者不规则路径排列㊂这种排列所涉及的谱分析法是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Noise Correlation Function,NCF)㊂由于此种排列布置可以与主动源面波的排列一直,可以利用同一套设备同时采集双源信号,弥补被动源勘探浅部信息缺失或分辨率差的缺陷,后期通过处理将主动源的浅部信息和被动源的深部信息进行拼接,实现高分辨率㊁大深度的勘探效果㊂4㊀多道面波谱分析原理与流程4.1㊀多道面波谱分析法的工作流程虽然涉及的具体算法不同,但主动源和被动源面波的工作流程是接近的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采集时间域多道数据记录;②估计每个测点(或台阵中心)的频率域速度曲线;③把频率速度曲线转换在线形成频率域速度剖面;④进行二维反演形成深度域速度剖面;⑤利用Surfer或其他成图软件形成三维地震成果图㊂4.2㊀谱分析方法原理主动源面波与被动源面波(微动探测)在数据处理和谱分析方面虽各有侧重和不同,但现在流行的数据处理方式都是通过对多个测道(或台站)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频率域谱分析,他们都可以归结为多道面波谱分析法(MASW)㊂4.2.1㊀频率-波数法原理针对线形排列主动源面波探测,常常用到频率波数法(F-K法)进行多道瞬态面波分析,F-K法是对在时间-空间域记录的波场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在频率-波数域分析信号特征的一种方法㊂针对一个时空记录f(x,t),进行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一个频率波数域的函数:Fω,t()=N k,ω()D k,ω()=12πʏ+ - ʏ+ - f x,t()exp-iωt+ikx()d t d x(1)式中,ω为角频率,k为波数,x为空间坐标,t为时间,根据分层介质中的面波理论,面波对应F(k,ω)中极点的留数贡献,留数由D(k,ω)=0决定,在频率-波数域对应面波的能量具有极大值,按照极大值频率(Ω)和波数,再由公式V R=Ω/k可以计算特定频率下的相速度,重复计算多个频率的计算就可以得到对应的频散曲线㊂4.2.2㊀空间自相关法原理在微动探测中,多用到的是空间自相关法(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C)提取速度曲线㊂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稳定随机过程理论㊂微动是一种随时间t和位置矢量ξ(r,θ)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现象,某一段时间的微动记录可以看成为稳定的随机过程的样本函数X(t,ξ(r,θ)),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性㊂设地表A(0,0)㊁B(r,θ)两点的微动记录分别为:X t,0,0()=ʏ+ - ʏ2π0exp iωt()dξω,Φ()X t,r,θ()=ʏ+ - ʏ2π0exp iωt+irk cosθ-Φ()() dξω,Φ()(2)定义A㊁B两点的空间自相关函数S(r,θ)为:S r,θ()=ʏ+ - ʏ2π0exp irk cosθ-Φ()()h(ω,Φ)dΦ() dω=ʏ+ - gω,r,θ()dω(3)其中gω,r,θ()=ʏ2π0exp irk cosθ-Φ()()h(ω,Φ)dΦ称为空间协方差函数,h(ω,Φ)为频率-方位密度㊂取空间协方差函数gω,r,θ()的方位平均: g-ω,r()=12πʏ2π0g(ω,r,θ)dθ=12πʏ2π0ʏ2π0exp irk cosθ-Φ()()h(ω,Φ)dΦdθ54㊀中㊀国㊀煤㊀炭㊀地㊀质第32卷=ʏ2πJ 0rk ()h ω,Φ()d Φ=g ω,0,0()J 0rk ()(4)定义ρ(ω,r )为角频率ω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则可得到:ρω,r ()=g -(ω,r )h 0(ω)=J 0(rk )(5)式其中θ为波的入射角,h 0(ω)为中心点的频率方位密度,J 0为第I 类零阶贝塞尔函数,rk =2πfr /c (f )为零阶贝塞尔函数宗量,c (f )为波的传播速度㊂首先将微动记录分成若干时间窗的数据段,剔除干扰记录,通过不同中心频率的窄带滤波提取出各个频率成分f ,在对不同f 通过方向平均后求得空间自相关系数ρ(ω,r )㊂从而求出零阶贝塞尔函数的宗量rk ,再由rk =2πfr /c (f )求出相速度c (f ),最终获得频散曲线㊂4.2.3㊀频散曲线反演频散曲线(或剖面)的反演是多道面波分析法中一个重要环节㊂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地下介质的深度域的速度信息,常常用到两类反演方式,一类是线形反演方法,如最小二乘法㊁阻尼最小二乘法㊁广义逆法以及OXAM 法等㊂另一类为非线性全局优化算法,如模拟退火法㊁遗传算法㊁人工神经网络法以及蒙特卡洛算法等㊂这些反演算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实际需要,优选出其中之一算法,对最终成果的呈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㊂5㊀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要尽量避免在高落差区域使用面波法探测㊂这是由于大尺度的地表起伏(比如落差大于排列长度的10%)会对面波的传播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㊂而平整或缓坡地形则比较有利于面波的传播,适宜采用面波法㊂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采用主动源法,这有利于利用高频信号进行超浅层成像㊂③如果施工条件不允许或还需要获得较为深部(30~100m)的地下信息,最好采用主动源与被动源结合的方式探测,这样可以更好地刻画地层信息㊂④在采用人工锤击或机械落锤作为冲击震源的主动源探测时,如果环境噪声振动比较大或是远偏移距接收信号比较弱,可以考虑采用3~5次的垂直叠加来压制环境噪声;同时注意,过多的垂叠次数必不能带来更好信噪比,反而降低数据分辨率㊂⑤在近场源面波探测中,记录时间窗口并不是越长越好,这是因为震源可能来自于不同方位,记录周期过长反而会降低数据信噪比和分辨率㊂6㊀结束语多道面波谱分析法作为目前面波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浅层地下空间的探测中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获取地下介质中的剪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㊂随着检波器台站设备的日趋完善,今后有望出现更多的双源面波探测实例㊂参考文献:[1]Rayleigh L.On Waves Propagated along the plane surface of an elas-tic solid [J].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 Society,1885,s1-17(1):4-11.[2]ToksöZ M N,Lacoss R T.Microseisms:ModeStructure and Sources[J].Science,1968,159(3817):872–873.[3]Narzarian S,Stokeo K H,Hudson W e of spectra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moduli and thicknesses of pavement system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83,930:38-45.[4]Park C B,Miller R D,Jianghai Xia.Imaging dispersion curves ofsurface waves on multi -channel record [J].SEG Expanded Abstracts,1998,17(1):1377-1380.[5]K H II Stokeo,Wright J A,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GeotechnicalSites by SASW method[M].Woords RD.Ge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sites.New York:International Science Publishers,1994:15-25.[6]Miller R D,Park K G,Ivanov J,et al.A 2‐C Towed Geophone Spread for Variable Surface Conditions[C].Symposium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s to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2003.[7]Aki K.Space and time spectra of stationary stochastic wav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icrotremors [J].Bulletin of the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1957,35:415-456.[8]Capon J.High -resolution frequency -wavenumber spectrum analysis [J].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69,57(8):1408-14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炭学报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文章编号: 0253-9993( 2013) S1-0174-06
Vol. 38 Supp. 1 Apr. 2013
不同水分条件下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速估算 方法与对比分析
王新静,赵艳玲,胡振琪,王培俊,杨耀淇
= 45 mm 的 PVC 管和 R = 30 mm 的铁管周围布设中 子仪 铝 管。根 据 管 线 埋 深 以 及 探 地 雷 达 波 动 方 程[12-13],采用 CNC100 智能中子仪和天线中心频率 为 400 MHz 和 750 MHz 的 GR-Ⅲ型探地雷达系统进 行数据采集。2011-11-01 进行初次试验,11 月 6 日
176
煤炭学报
2013 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8 卷
降雨后进行第 2 次实验。
图 1 基于 Levenberg-Marquardt 估算电磁波传播 速度的流程
Fig. 1 Flow ch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estimated based on Levenberg-Marquardt
ε = 3. 03 + 9. 3θV + 146. 0θ2V - 76. 0θ3V ( 3) 式中,θV 为介质的体积含水量,% 。 1. 2 已知埋深反算法
公式为 v = 2h / t0 ,其中 h 为已知埋设物的埋深,t0
为雷达图像上的发射信号刚好触及地下管线顶点时
初次波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简易,且计算的电磁波
1,故式( 1) 可简化为
v = c / 槡ε
( 2)
其中,c 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 0×108 m / s;
ε 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 获取的准确与否直接
影响电磁波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计算精度。由于
土壤是复杂的三相体,在 1 MHz ~ 1 GHz 频段范围
内,介电常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体积含水量,
n
∑ min ( ti - t'i ) 2 i=1
成立,这时 R 的值接近于地下管线半径的真值,v 值
为电磁波在该介质中的真实传播速度 v0 。算法流程 如图 1 所示。
2 实验设计
实验区位于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民族楼东南角 的一个空地上,开挖一条长度约为 6 m、宽度为 1 m 的凹槽,在其中分别布设不同管径、材质的管线,埋深 均为 0. 5 m,对所开挖的土壤进行分层堆放,并用铁 丝网进行筛选,分层回填,并进行适当的压实,回填至 预期设定的水平线,布设情况如图 2 所示,分别在 R
1 算法简介
1. 1 介电常数法
GPR 在采用高频电磁波进行地下管线探测时,
波速主要取决于穿越介质的介电常数,电磁波的传播
速度 v 可表示为
( ) v = ω = β
1 2
με槡1
+
tan2 δe
+1
2
( 1)
式中,ω 为角频率,rad / s; β 为相移系数,rad / m; μ 为
磁导率,H / m; ε 为介电常数; tan δe 为损耗角正切。 对低耗土壤检测时,满足介电极限条件 tan δe
9. 613% 增至 16. 510%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 Levenberg -Marquardt 算法的双曲线拟合法更简便有
效,适用于野外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未知埋深的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检测工作。
关键词: 探地雷达; 波速; 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 双曲线拟合; 介电常数
中图分类号: P225. 1
利用一系列的坐标对( xi,ti ) 在不考虑( R,v) 的取值 情况下去估计最优的( x0 ,t0 ) 。
在顶点坐标估算出来的基础上,当 R = 0 时,计算
的 v 值为电磁波的最大传播速度 vmax,比真实值相对 较大。在已知地下管线的半径的前提下,利用非线性
最小二乘算法,给定一个很小的步长,不断减少 vmax 值,通过不断迭代,使得
伴随 着 各 省 份 土 地 整 理 项 目 的 不 断 推 进,作 为 “生命线”的地下管线工程的快速检测工作也显得尤 为重要。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将探地雷达无 损探测技术应用其中,用于对其空间位置进行定位。
探地雷达是一种常用的无损探测装备,通过发射天线 向地下空间发射电磁波,利用地下物体之间的介电性 质的差异 而 产 生 的 发 射 信 号,通 过 接 收 天 线 进 行 收 集,并通过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地下介质的分布
2 v
1 2
vt0
+
R
2
+ ( xi - x0 ) 2
-R
( 5)
式中,xi 为反射面上第 i 个反射点到到地下管线中心 的水平距离; ti 为第 i 点到地下管线的双程走时; ( x0, t0) 为反射曲线的顶点坐标; R 为圆柱体的半径。
从式( 4) 可以看出,圆柱体的反射曲线符合严格
的双曲线数学描述,其中( x0 ,t0 ,R,v) 为 4 个未知参 数,而( R,v) 值的选取并不影响顶点坐标( x0 ,t0 ) 最终 的确立,且顶点坐标( x0 ,t0 ) 估计的正确与否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物体深度计算的准确性。从参数估计的 角度来讲,可以通过 Levenberg -Marquardt 算法[6,11],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 要: 通过对地下管线在雷达图像的响应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 Levenberg -Marquardt 的一种
双曲线拟合计算电磁波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 GR-Ⅲ型探地雷达系统对不同土壤含水条件
下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地下管线深度的提取,并与介电常数法和已知埋深反算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huzq@ cumtb. edu. cn
增刊 1
王新静等: 不同水分条件下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速估算方法与对比分析
175
情况[1-2]。 探地雷达对地下管线的空间定位,影响其纵向探
测精度的主要有双程走时和雷达波在介质中传播速 度。目前探地雷达传播速度主要计算方法有介电常 数法、已知埋深反算法、共中心点法、霍夫变换法以及 双曲线拟合算法等[3-8],多基于单一水分条件下的室 内模拟,针对于特定的实验条件具备各自的优势。而 在野外,不同监测时段土壤的含水情况的变化,势必 对管线的空间定位带来影响与误差,采用何种方法进 行电磁波波速计算是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地下管 线在雷达图像的响应特征的分析,提出基于 Levenberg-Marquardt( LM) 算法的双曲线拟合法。在此基 础上,通过野外模拟试验,利用该方法,对实验区不同 土壤含水条件下获取的地下管线的深度信息进行了 提取,并结合传统的电磁波计算方法,例如介电常数 法以及已知埋深求解法,将 3 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 对比分析,探求不同水分条件下简易适用性更广的波 速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而土 壤 结 构、密 度、含 盐 量 对 它 的 影 响 很 小,目 前 Topp 公式[9]是经验公式中反演效果最好的,计算误 差为 0. 013 m3 / m3 ,最佳适用范围为土壤密度 1. 25 ~ 1. 50 g / cm3[10],本研究土壤密度特性在此范围之内。 Topp 公式模型如下:
法计算结果进行了精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土壤体积含水量由 17. 020% 增至 25. 333% 时,基
于 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的双曲线拟合法计算电磁波速与实际值的差值均约为 0. 9 cm / ns,误
差率约为 8% ,而基于介电常数法计算结果的误差由 1. 097 cm / ns 增至 1. 670 cm / ns,误差率由
收稿日期: 2012-04-09 责任编辑: 韩晋平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08BAB38B03-02) 作者简介: 王新静( 1984—) ,男,河南焦作人,博士研究生。E-mail: wangxinjing888@ 163. com。通讯作者: 胡振琪( 1963—) ,男,安徽五河人,
(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pipe in GPR image,a method of hyperbolic fitting based on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 to calculate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speed was presented. On this basis,underground pipe was detected by GR-Ⅲ ground-penetrating-radar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tents in experiment model,and the new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epth of underground pipe. The calculation was compared with some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Permittivity method and the anti-calculate-algorithm under the known depth. The results show when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s from 17. 020% to 25. 333% ,the all error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of the new method is about 0. 9 cm / ns,the error rate is about 8% . However,the permittivity method’s error increases from 1. 097 cm / ns to 1. 670 cm / ns,the error rate range from 9. 613% to 16. 510% .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yperbolic fitting under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 is more applicable to detect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pipe under the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Key words: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velocity;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 hyperbolic fitting; permit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