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骑桶者教学设计完整版

伸 2`
作业布 置 1`
对比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比 较异同(提示:从人物身份、人物命运、 人物诉求、人物结局以及主题等角度进 行对比)。
五、评价方案设计
1. 评价形式与工具(打√,如□√)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
(4)测验
(5)其他
2.评价内容
(3)制作作品
七、教学反思
4
学生思考并 作答。
在这一问题的思考基础上引 出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借煤失败的 原因。
明确:①借煤的方式
畏缩、
惶恐
②交流的方式
性格: 自卑、
10`
问题三:卡夫卡安排主人公“骑桶” 学生讨论
挖掘小说主旨;引导学生归纳
这一方式借煤用意何在
和挖掘小说的创作主题,明确虚构
的重要意义。
六、其它(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应急预案等)
若把“骑桶”改为“拎桶”,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想象力、趣味性及内涵的丰富性。由此可见,
虚构可以使小说内容新颖而内涵丰富,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
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
分 A/B 两组 PK,各抒己见,从文中找出依据。
重点
骑桶者;
教学
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逻辑主线引导,环环相扣。
难点
主旨探 讨 1`
拓展延
教师引导: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哈 利·波特》小说的特点,你会想到什么 词呢学生思考并自由作答。教师引出 “魔幻”二字。明确:《骑桶者》也是 这样一部富有魔幻色彩的小说。大家能 不能再具体说说这样的小说还有什么 特点
虚幻、荒诞、虚假、虚构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 私无情; 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 酷;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 流。 人物形象的隐退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内容为《骑桶者》。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骑桶者的奇异经历,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挖掘。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3.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思考骑桶者的形象特点。
3. 精讲课文:a. 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梳理故事脉络。
b.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学习象征、暗示等手法。
c.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情节结构2. 人物形象分析3.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文章中骑桶者的形象特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b. 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骑桶者形象特点:孤独、无助、渴望关爱等。
b.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推荐与《骑桶者》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4版年度高中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中语文骑桶者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目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堂互动环节设置•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背景介绍学科背景高中语文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本背景《骑桶者》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短篇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版本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本课程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内容概述《骑桶者》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骑着空木桶飞翔的人的故事。
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梦想和追求的向往。
02文本解读与赏析介绍作者卡夫卡及小说《骑桶者》的创作背景,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
小说背景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主人公的遭遇、经历和心理变化等,展现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引出小说的主题,即探讨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无助和异化等。
故事主题《骑桶者》故事梗概主题思想阐释人与世界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主人公与世界的关系,探讨现代人如何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困境。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通过主人公与他者的交往和冲突,揭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异化感。
现代社会的困境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如科技进步带来的疏离感、消费主义导致的精神空虚等。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店主、路人等,揭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对主题思想的烘托作用。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难点:创意写作,将课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分析、创意写作指导。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讲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课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生字词:标注在课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3. 课文结构:以图示形式展示,直观易懂。
4. 写作手法:例句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乡村生活》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村生活的短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我的乡村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结构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四节“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内容包括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2. 学会运用解题策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重点: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简单的平面几何动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2. 知识讲解(1)讲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如动点、动线、动圆等。
(2)讲解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2. 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3. 解题策略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动点的轨迹:A. 点P在直线l上移动,且PA=PB(A、B为定点)。
B. 点P在圆O内移动,且∠APB=90°(A、B为圆上两点)。
(2)解决下列动点问题:C. 在ΔABC中,点P在边BC上移动,求PE=2PD的最短路径。
D. 在四边形ABCD中,点P在对角线BD上移动,求AP+CP 的最小值。
2. 答案(1)A. 线段AB的中垂线B. 圆O的弦AB的垂直平分线(2)C. 线段BC的中点E到点D的连线D. 对角线BD的中点O到点A和点C的连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几何中的其他动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2. 例题讲解的思路和步骤3. 作业设计的题目选取和解题策略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1. 判定方法:根据动点的运动规律,判断其轨迹是直线、圆还是其他图形。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导入新课
2`
出示哈利波特骑扫帚图片观看图片从生活引入,从儿童节到哈利·波
特,从骑扫帚到骑桶,既不显得突
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学
习本课的浓厚兴趣。
(二)
文本研读
采用“我是小侦探”模式引出问题。
侦探角色扮演,
侦察细节。
12` 问题一:老板娘有没有发现“我”呢?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P12至P15)
各自陈述文本中
的理由。
明确:
(1)听到看到的理由: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P12);
“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
走”(P14);“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
空中挥动着手”(P15)。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
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P2)老
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
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
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
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P12)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
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
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
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
的喊声就是钟声;(P13)
(引申理解P14: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
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
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
从最引人入胜、最模棱两可的问题
入手,有助于学生追根溯源,为下
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础;采用课
堂讨论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
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
学实效。
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
也为下面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小说创作主题进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