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讲义(整本全套)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总结、区别及解题思路教学课件

(3)基因型、表现型问题
①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双亲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
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 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双亲杂交,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
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离定律求出子代基
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 多少种表现型?
遗传因子对数
配子类型
F1
及其比例
配子组合数
一对 一对
1 2 1∶1 4
两对 两对
2 4 1∶1∶1∶1 16
n对 n对
n 2n (1∶1)n 4n
遗传因子组成种数 3
F2
表现类型种数
2
表现类型比
3∶1
遗传因子
2
F1测交
组成种数
子代 表现类型种数
2
表现类型比
1∶1
9 4 9∶3∶3∶1
4
4 1∶1∶1∶1
如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相交,求: ①生一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 ②生一表现型为A bbC 的概率。
分 析 : 先 拆 分 为 ①Aa×Aa 、 ②Bb×bb 、 ③CC×Cc , 分 别 求 出
Aa、bb、Cc 的概率依次为12、12、12,则子代基因型为 AabbCc 的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所占 比例
显性 纯合子
隐性 纯合子
显性性 状个体
隐性性 状个体
②坐标曲线图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所占 比例
显性 纯合子
隐性 纯合子
显性性 状个体
隐性性 状个体
例1. 将具有一对等位遗传因
子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
纯合子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共40张ppt).ppt

枯叶蝶和翅膀艳丽的蝴蝶
竹节虫 圆掌舟蛾
蝗虫 蜘蛛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北极熊
事实1: 生物都有过度繁 殖的倾向
事实2: 物种内的个体数 能保持稳定
事实3: 资源是有限的
推论1: 个体间存在着生存 斗争
事实4: 个体间普遍存在差 异(变异)
事实5: 许多变异是可能遗 传的
推论2: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 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适者生存)
推论3: 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具有 这些有利变异的个体越来 越多,形成具有新的适应 特征的生物新类型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变异是生物本来就有的, 是不定向的
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
有些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 有些变异不适应环境,不适者淘汰
由生物自身决定
由自然选择决定
都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练习
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2、选择的因素: 外界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
3、选择的手段: 生存斗争(生物的过度繁殖与有限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
4、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讨论:
• 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而在漫长的干早季节,食物的缺乏是经常发生的。设想在 某个历史时期,长颈鹿的祖先群体中出现了颈长的个体,这一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这样的个体在生存和繁殖上具有什么优势?经过若干代的繁殖,长颈鹿祖先群体中 颈长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将会怎么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PPT课件

保护生物多样性策略
01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 濒危物种进行就地保 护和管理。
02
迁地保护
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移入动物园、植物 园等进行特殊保护和 管理。
03
法律法规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禁止对濒危物种的猎 杀、采伐和买卖等活 动。
04
公众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 认识和保护意识。
03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优育策略
Chapter
常见人类遗传病类型及特点
单基因遗传病
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如 红绿色盲、血友病等,遵 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 同作用,如高血压、糖尿 病等,具有家族聚集性和 较高的发病率。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 引起,如唐氏综合征、猫 叫综合征等,常导致严重 的生长发育障碍。
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影响 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我国当前面临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01
02
03
04
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等地区水土流失问题 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沙漠化扩展
西北地区沙漠化趋势加剧,对 当地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威胁
。
森林资源不足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 不均,难以满足生态需求。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变异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基因突变的类型、特点及意义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意义
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02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
Chapter
物种起源理论及证据
01Biblioteka 0203物种起源理论
包括自然选择、遗传变异 、隔离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PPT课件

根据化石和考古资料,可以将人类发展历程分为猿人、古人、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现代人四个阶段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意义
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未来 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03 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作用
非生物环境
包括气候、土壤、水等非生物因 子,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发酵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
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有用的产 品。
发酵工程的技术应用
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等,在食品、化工、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发酵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生产酒类、面包等食品,制造抗生素、维生素等药 物,开发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等。
酶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 • 生物进化理论与证据 •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应用 • 实验操作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01 遗传与进化基础 知识
遗传物质与DNA结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复制
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 染细菌实验证明。
实践意义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 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个人在环保中责任和行动
树立环保意识
了解环保知识,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
践行绿色生活
节约水电、减少浪费、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从自身做起推动绿色发展。
参与环保活动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环保宣传、志愿服务等公益 活动,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虫
食虫鸟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蛇
鹰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1.每条食物链均以__生__产__者__为起点, 终点是__消__费__者___.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彼此 相互交错连接成 的复杂营养关系, 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任务一: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比较荒漠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分析两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毛乌素沙地营造的柠条林
荒漠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任务一: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
1.这两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尽可能多的列出它们的名称, 并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整理。
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范围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 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一、生态系统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
人工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黄石公园灭狼与引狼入园的启示
➢ 没了狼,鹿和其他食草动物数量激增,把草地 啃秃了,把新长的树苗也吃了。草和树长不好, 鸟因为食物不够,也不来了。树没了叶子,爱 吃柳树和白杨树的河狸也没了。由于缺少植物 固定土地,所以一发大水,土地就会迅速松动, 河道也因此改变。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黄石公园灭狼与引狼入园的启示
任务一: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人教2019版必修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讲义

3.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讲义 学生版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__________的重要性,但是认为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与现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结论(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③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③④对比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能使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注:通过酶解法,将物质一个个的排除,通过观察剩余提取物的转化活性来寻找转化因子,这就是实验设计的“减法原理”。
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 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
(1)结构(2)生活方式: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3)噬菌体的侵染过程:A.噬菌体中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__,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是________,P几乎全部存在于DNA中。
B.子代噬菌体物质合成所需要的原料来源于__________,但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几乎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T2噬菌体不能(填“能”或“不能”)在肺炎链球菌体内增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复习课件) 高一生物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2)

易错判断:
只有引起了基因碱 基序列变化,才是 基因突变。
1.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一定发生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都产生等位基因. 3.基因突变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4.基因突变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基因突变: 1、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 2、增加基因种类,不增加基因数量。 3、属于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 1、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 2、增加或减少基因数量。 3、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异
所有生物
主要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产生新基因,可能产生新性状 产生新基因型,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产生生
化提供原始材料
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自由组合的新基因,都 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1.(2022·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B.基因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基 因 突 变 和 基 因 重
7.基因突变的结果? 8.基因突变一定产生等位基因吗?为什么? 9.基因突变的原因(内因、外因分别是什么)? 10.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意义? 11.什么是原癌基因、什么是抑癌基因,各自功能是什么? 10.健康人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吗? 11.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12.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中⽣物必修⼆知识点⼤全(完整版)⾼中⽣物必修⼆知识点⼤全(完整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第⼀章遗传因⼦的发现第⼀节孟德尔豌⾖杂交试验(⼀)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是⾃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花较⼤,易于⼈⼯操作;(3)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概念及分析(1)性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理特性。
相对性状:⼀种⽣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和短⽑;⼈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和黄⽑;⽜的黄⽑和⽺的⽩⽑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表现出⾼茎,即⾼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基因),⽤⼤写字母表⽰。
如⾼茎⽤D表⽰。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写字母表⽰,如矮茎⽤d表⽰。
(2)纯合⼦:遗传因⼦(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是⾃交后代全为纯合⼦,⽆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遗传因⼦(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式如:DD×dd Dd×dd DD×Dd等。
⾃交:遗传因⼦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杂交的⽅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者是相对⽽⾔的,如甲(♀)×⼄(♂)为正交,则甲(♂)×⼄(♀)为反交;如甲(♂)×⼄(♀)为正交,则甲(♀)×⼄(♂)为反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新版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讲义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孟德尔选用豌豆杂交实验:1、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豌豆花大,容易操作¤注意——果蝇(以及其他一些遗传学常用实验材料,如:小麦、玉米、噬菌体等)做实验材料容易成功的原因:常见、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
2、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1)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如豌豆的株高、花色、种子的形状等。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注意——看两个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在于抓住两个“相同”一个“不同”,即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瞬时巩固:1)牵牛花的阔叶与小麦的窄叶()2)兔的白毛与黑毛()3)狗的长毛与卷毛()3、杂交实验的操作要点(人工授粉的操作要点):(1)去雄:在花蕾期,将母本的雄蕊全部除去并套上纸袋隔离。
(2)人工授粉:待雌蕊成熟时,采集父本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并套袋。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注意——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实验过程中共有两次套袋处理。
上述人工授粉是针对雌雄同体的情况,而雌雄异花的情况不用去雄,如玉米。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遗传学常用符号及含义:2、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数量 787 277比例 3 : 1(1)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产生的F1均为高茎豌豆¤注意——正确区分正交和反交、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把一个亲本组合称为正交,那么交互性别的亲本组合就成为反交。
e.g.将高茎(♀)×矮茎(♂)为正交,则高茎(♂)×矮茎(♀)为反交。
(2)F1(杂合子)自交产生的F2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3)孟德尔共进行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到的性状分离比从2.82:1到3.15:1,这说明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绝不是偶然的。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孟德尔提出的假设要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来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如纯种高茎亲本(DD)和纯种矮茎亲本(dd)杂交产生杂种F(Dd)。
由于D为显性遗传因子,d为隐性遗传因子,所1表现出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高茎)。
以F1(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注意:遗传图解书写的规则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从而验1、目的: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推知F1证孟德尔的假说的正确性与隐性纯合子杂交2、方法:将杂种F1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原因:¤注意——用F1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含有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而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与含其他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不影响其他遗传因子的表达,这样测交后代的性状类型和比例与F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是一致的,从测交后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
代的性状类型和比例就可以知道F1¤注意:测交方式使用的前提——必须已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3、预期结果:Dd×dd→Dd:dd=1:14、遗传图解:5、实验结果:杂种子一代(高茎)×矮茎→30高茎:34矮茎≈1:16、实验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从而证明孟德尔的假说是正确的7、使用方法: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五、分离定律:1、分离定律的内容:(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适用条件:(1)一定是真核生物(2)一定要进行有性生殖(3)一定是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4)只研究一对相对形状的遗传¤注意——哪些遗传因子不遵循分离定律?(1)原核生物、非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因子(2)进行无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遗传因子(3)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质遗传因子¤辨析——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1)测交法:纯合子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测交时只能产生一种表现型的配子;杂合子可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测交时可产生多种表现型的个体。
(2)自交法: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即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即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六、熟练运用分离比:熟练的使用分离比的正推和逆推,是解题的关键!七、分离定律中的几种特殊情况:1、不完全显性: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亲本和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性状分隐性亲本之间,这样显性表现叫作不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时,F2离比不是3:1,而是1:2:12、致死现象:(1)显性纯合致死:指显性遗传因子纯合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
这种情况下,个体中没有显性纯合子。
(2)隐性纯合致死:指隐性遗传因子纯合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
这种情况下,个体中没有隐性个体。
(3)配子致死:指致死遗传因子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含有某种遗传因子的配子。
(4)合子致死:指致死因子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含有致死因子的幼体或成体的现象。
3、从性遗传: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但在雌雄(男女)个体中的性状表现不同。
如遗传因子组成为Hh的个体在公羊中表现为有角,而在母羊中表现为无角。
¤注意——正确认识自交和自由交配:e.g.将杂合子(Aa)豌豆进行自交,F中基因型及比例?3e.g.某一动物群体中,AA:Aa=1:1,且雌雄个体数量均等,自由交配一代后,基因型比例为?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两对相对形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材料: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皆为纯种)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1)两亲本无论正反交,F1均为黄色圆粒,这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2)F中除出现亲本类型(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外,还出现两种新类型:绿2色圆粒和黄色皱粒,即性状之间出现了新的组合。
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的数量比接近9:3:3:1 (3)F24、结果分析:若只考虑1对相对形状:中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每对相对性状,F2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豌豆的黄色、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圆粒、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 和yyrr。
(2)生殖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4种,4种雌(雄)配子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F1(5)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共有16种结合方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4种表现型,性状分别是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数量比接近9:3:3:1。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
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目的:检测F13、理论预测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YR:yR:Yr:yr=1:1:1:1 (1)按照孟德尔的假设,F1(2)测交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后代,即黄圆(YyRr):绿圆(yyRr):黄皱(Yyrr):绿皱(yyrr)=1:1:1:14、测交遗传图解:5、测交实验结果及结论(1)结果: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预期的设想(2)结论:孟德尔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符,从而证实了: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且比例相等①F1是杂合子②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③F1合¤注意——后代出现1:1:1:1的比例一定是测交?四、自由组合定律:1、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的“三性”:(1)同时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同时进行(2)独立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3)普遍性:自由组合定律广泛适用于生物界(并不是所有生物)¤注意——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2)细胞核内的遗传因子(3)两对或两对以上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孟德尔遗传规律再发现过程:(1)1866年,孟德尔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2)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规律(3)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2、表现型、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概念(1)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2)基因型指与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的基因型为DD、Dd,矮茎的基因型为dd¤注意——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①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③基因型相同:若环境条件不同,表现型也可能不同。
即基因型+环境条件→表现型(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d六、常见组合问题:(各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2=8种(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2×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2×2=8种表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