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部编版)(完整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附优秀范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附优秀范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附优秀范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风俗。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了解风俗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

(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但是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

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素材积累 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 教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素材积累  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 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目标导航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审题指导题目:家乡的风俗。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2.审清内容: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可以写民风民俗,可以写节日风俗,也可以写富有地域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等。

要体现家乡风俗的特点,体现地域风情的与众不同。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思路指引【拟题思路】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

依据作文要求,围绕两个方面命题:第一个是离不开“风俗”,让人一看到题目就会知道这是写风俗习惯的;第二个是直接用风俗的名字命名。

作文题目体现文章的写作目标。

作文命题时,要有声有色,吸引人,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文题。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过年的风俗●扫尘●吃饺子●……【写作思路】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中间: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详细写家乡的风俗。

(详)结尾: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略)技法点拨一、回忆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说一说:下面这是什么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闹花灯扭秧歌吃粽子包饺子……二、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闹花灯:花灯的样子、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拜年:拜年时的动作、神态、说哪些话、长辈的表现、心情……包饺子:怎么擀皮、怎么做馅儿、怎么包饺子、怎么煮饺子、吃饺子的情景……想一想怎样把文章写的生动有趣呢?三、确定写法。

习作:完美版--家乡的风俗-课件(部编版)

习作:完美版--家乡的风俗-课件(部编版)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说一说:这是哪个节日? 展现了什么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春节拜年
端午赛龙舟 习作:家乡的风俗
元习作:宵家乡的赏风俗花灯、猜灯谜
中习作:秋家乡的吃风俗 月饼、赏月、赏桂花
过年贴福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重阳登高、 插茱萸
端午节包粽子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语:文家乡六的年风级俗 下册
习作:家乡的风俗
在整条街中,大部分的大人都是陪着小孩子们来玩的,光是一条 街就有三四个蹦蹦床,在小孩子玩的过程中,大人们也可偷闲转一圈, 买上招待客人的水果、肉食等。不光是小孩子们玩,像我们这些十几 岁的大孩子也可以去玩。拿着大人给我们的零花钱,可以随便玩,随 便买,因此,庙会这一天也是孩子们最放肆、最随心所欲的一天。孩 子们白天去买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和好朋友们一起分享。到了晚上, 买一些烟花爆竹,乌黑的天空是它们的背景,别提多好看了。
夜渐渐深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 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 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写人们不愿离 去,侧面表达 了对这一风俗 的喜爱之情。 运用比喻手法, 将地上的灯比 作天上的繁星, 意境优美。
习作: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庙会
同是蓝天白云,同是男女老少,但民风民俗却别具一格,在这 个广博的中国地域里,每一个地区都有属于他们的民风民俗,在 我的家乡,令我印象最深刻,深深刻在脑海中的便是庙会。
习作:家乡的风俗
我喜欢过中秋节,在院子里,全家人为主桌子,吃着月饼,喝 着桂花茶,赏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有时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 会来,我们就一边赏月,一边想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 己的亲人一样,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部编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部编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部编版)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方法,研究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研究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

重难点借鉴本组描写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方法,研究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提出对本次习作的疑问或想法;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家乡的风俗;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教学理念本次的习作,只要是关于家乡的风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习作前应指导学生将调查了解到的家乡的风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在此根蒂根基上,进一步选好资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老师可以匡助学生拓展思路,例如,各地不同的饮食、建筑、语言、节日、工艺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以交流。

如果学生有到外地旅行的经验;如果学生没有去过外地,也能够说一说本地的风土人情。

在习作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要求:一要民俗特点凸起,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畅。

在指导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回忆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联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若何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想好后,组织学生交流,彼此说说自己打算若何写,听一听其他同砚和老师的建议。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作业搜检、上节习作点评、开心辞海。

一、温故而知新,加深印象教学安排:1、抽查积累作业,让生明白课下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度。

2、评讲上次的作文,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鼓励并改进二、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来一起谈谈节日,好吗?你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自己知道的节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家乡的风俗” 》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本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旨在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的风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3.访问法: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的风俗。

4.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家乡的风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参考文献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视频,呈现家乡的风俗,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部编版小学语文《家乡的风俗》习作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家乡的风俗》习作教案

《家乡的风俗》习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

2、介绍自己参加过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写好经历和感受。

3、掌握描写风俗活动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评互改,学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介绍一种风俗习惯或描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写出风俗习惯的特点、描写风俗活动的情景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我国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文化资料,也可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以待班级交流。

2、教师准备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法、讲授互动法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出示课件1】同学们,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南方和北方过小年的时间不同,过节时吃的东西也不同,各地有各地的风俗。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入手,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二、阅读观察,交流讨论【出示课件2】1、观察课本14页的这三副图:这是什么节日?图上的人在做什么?(1)图一:春节,两个小朋友在拜年,门上贴春联。

(2)图二:元宵节,一家人在赏灯(3)图三:冬至,一家人在包饺子。

2、学生交流家乡的风俗。

3、读一读习作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确定风俗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体验。

(2)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的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穿插一些风俗的特点和来历。

(3)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写作方法。

【出示课件3】三、教师结合课文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4】四、展示范文片段,以供学生借鉴。

【出示课件5】范文:《家乡端午风俗——赛龙舟》五、学生随堂练笔。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了解的家乡风俗进行写作。

2、习作完成后组内交流,进行对比,达成共识,推荐出佳作及待改习作,当堂展示并进行欣赏及修改。

3、小老师进行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意见 不被国君采纳,反而被罢了官。楚国快要灭亡时, 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 江后,楚国人民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划龙舟驱 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年复 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你能简单说一说你经历的 风俗活动吗?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说一说:这是哪个节日? 展现了什么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春节拜年
端午赛龙舟 习作:家乡的风俗
元习作:宵家乡的赏风俗花灯、猜灯谜
中习作:秋家乡的吃风俗 月饼、赏月、赏桂花
过年贴福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重阳登高、 插茱萸
端午节包粽子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语:文家乡六的年风级俗 下册
习作:家乡的风俗
想一想:我们可以从 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 呢?
习作:家乡的风俗
人们的表现
闹花灯的传说
花灯的种类
……
花灯的样子
闹花灯
习作:家乡的风俗
拜年时说哪些话
拜年时的动 作、神态
拜年时长辈的表现 拜年时的 心情
……
拜年
习作:家乡的风俗
怎么做馅儿 怎么擀皮
怎么包饺子
怎么煮饺子
吃饺子的情景
包饺子的习俗
家乡 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审题指导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内容
一、介绍一种风俗
说明文
二、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记叙文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介绍一种风俗
重点介绍风俗的某一方面,写出风俗的特点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 的风俗习惯?
闹花灯
扭秧歌 贴春联
赛龙舟
包饺子
吃粽子
拜年 赏月
习作:家乡的风俗
处处张灯结彩
玻璃的
几百盏灯,各形各色
牛角的 纱灯
彩绘
灯一悬起,人人可参观
这段话通过具体描写灯的种类和样子,表现 了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
习作:家乡的风俗
仿照课文,请你用自己的话具体写一写闹 花灯这一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漂亮 的兔灯, 粉红色的身子,长长的耳朵,圆圆的小脸上 挂着一副甜美的笑容,摆动的手臂,好像在跟大家说: “祝你们元宵节快乐!”那桃灯, 粉红的底色,桃尖 儿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 简单 。还有那 红艳艳的“五角星”、会动的“小鸡” ……
习作:家乡的风俗
家家赶做年菜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
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吃团圆饭、守岁
习作:家乡的风俗
这段话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通过 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 吃团圆饭、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表现了除夕的 热闹景象。
习作:家乡的风俗
通过重点描写人们的活动,你来具体写一 写人们是如何守岁的吧。
习作:家乡的风俗
《老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还重点写 了除夕的情景,它是怎样写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 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 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 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习作:家乡的风俗
关于这篇习作,你还有 什么好的想法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开头,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描写时,我要加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让我的作文更生动!
我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习作才能表 达得清楚、有条理。
习作:家乡的风俗
二、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习作:家乡的风俗
除夕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每个人都要守岁。 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 “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茶聊天。坐不住的人 会选择打牌、放鞭炮。小孩子们会在这个时候玩 游戏,或者为长辈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
习作:家乡的风俗
关于家乡的风俗,你了解 到它的哪些资料?
习作:家乡的风俗
关于元宵节闹花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 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 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偷偷驾着祥云来 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 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 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 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 发觉人间一片火光,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 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从此每年的这三天,家家户 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
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
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习作:家乡的风俗
怎样把这些故事写进我 们的习作里呢?
习作:家乡的风俗
回顾课文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 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
包饺子
习作:家乡的风俗
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 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呢?
习作:家乡的风俗
回顾课文
北 京 的 春 节
开始— 腊月的初旬 彩排— 腊月二十三
除夕 高潮 初一 重点
元宵节 结束— 正月十九
习作:家乡的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具 体描写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的。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 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 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 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 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习作:家乡的风俗
拜年的习俗,传说与一 种叫“年”的怪兽有关。
传说怪兽“年”头顶长独角, 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 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 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 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 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 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 相祝贺。
习作:家乡的风俗
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