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础知识手册

合集下载

水稻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稻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稻基础知识点总结水稻,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水中的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重要的主粮之一。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七大农作物”之一,对于世界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稻的种植繁育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研究,培育出了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

本文将对水稻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水稻的生长环境、植株生长特点、主要品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一、水稻的生长环境1. 气候条件水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

一般而言,水稻的生长适宜温度在20-35摄氏度之间,生长最佳温度为25-30摄氏度。

水稻对日照充足的要求较高,光照充足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穗粒的形成。

另外,水稻对降水的需求也较大,一般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左右较为适宜。

2. 土壤条件水稻最适合的土壤是肥沃的水田土壤,同时对于排水性能也有一定的要求。

水稻耐水性强,但不耐涝。

因此,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壤应该是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3. 光照条件水稻对光照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穗期,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穗粒的形成和充实。

而且光照对水稻的生长孕育周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缺乏充足的光照会影响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二、水稻的植株生长特点1. 水稻的生长节律水稻的生长节律主要分为五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

在每个生长阶段中,水稻植株的生长特点和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种植管理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来进行调整。

2. 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是一种重茬作物,对水排水性能有一定的要求。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对水的需求比较大,需要保持水田内的水分稳定。

3. 水稻的生长特点水稻的生长特点主要体现在叶片形态、分蘖和根系生长等方面。

水稻植株的叶片常呈长椭圆形,叶脉平行,叶子有成草状和柄状的区别。

水稻的分蘖能力较强,一株水稻可以分蘖多株,这也是水稻的高产生长特点之一。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迟熟粳
“强-强-短”型: 华中晚稻籼
“弱-中-长”型: 华中中熟籼, 及粳、云贵的迟熟籼及粳
中籼稻主要类型
“强-中-中”型: 华南晚稻的
“弱-强-长”型: 华南及云贵
迟熟粳、云贵的迟熟籼
的冬稻籼
“强-强-中”型: 华南一季粳
“中-中-短”型: 华北的中、
(三)水稻发育特性理论的应用
1.在栽培技术方面的应用
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包括种子发芽和根、 茎、叶、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 必要的养分。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
(1)幼苗期: 从稻种萌动开始至3叶期。
(2)返青期: 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 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 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这段时间称返青期。
(3)分蘖期: 从4叶长出开始萌发分蘖直到拔 节为止。返青后分蘖不断发生,到开始拔节时, 分蘖数达到高峰。杂交水稻由于稀播,通常在秧 田即开始分蘖。
部分组成。
分蘖节或根节: 稻茎基部的节间不伸长, 各节密集,节上发生根和分蘖,习惯上称它为
分蘖节或根节。
茎秆: 茎上部有若干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
6.穗的发育 (1)形态结构
小穗 稻 二次枝梗 穗 一次枝梗
小穗梗 穗轴
(2)稻穗的分化发育
稻穗分化时期的检查: ①第一苞原基分
化到花药形成以前, 以全穗发育为对象划 分发育时期;
分蘖位: 分蘖在母茎 上所处的叶位。
(2)分蘖特性
1)分蘖叶位数: 凡分 蘖叶位数多的品种,分 蘖期长,生育期一般也
较长。
(2)分蘖特性
2)对环境条件敏感: 在分蘖叶位数相同的品 种间,但对温、光、水、肥等条件敏感的品种, 当条件不适宜时,分蘖芽处于休眠状态,分蘖发 生率低。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2.品种的生育期随环境变化的规律
• 在同一地域,随纬度增高,生育期延长; • (C两优华占在江汉平原与襄阳随州地区生育
期差别)
• 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延长; • 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 • 不同条件下品种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也主要是
营养生长期的差异。
• 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异地播种,一般生育期长
及粳、华南晚稻的中熟籼
“强-强-短”型:华中晚稻籼
及粳、云贵的迟熟籼及粳
“强-中-中”型:华南晚稻的
迟熟粳、云贵的迟熟籼
“强-强-中”型:华南一季粳
(三)水稻发育特性理论的应用
1.在栽培技术方面的应用
早稻:因其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较短, 秧龄不能长,以防早穗减产,但可短秧龄翻秋栽培。
中籼稻:感光性弱或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较 长,在播期变化后,营养生长期较稳定,产量形成 的变化也小,所以适播期的幅度较宽。
水稻的生活习性与沼泽植物的野生稻相似, 从而可以认定水稻是基本型,陆稻是变异型。
深水稻(右) 浮稻(下)
低地雨育稻
灌溉稻
陆稻(旱稻)
有氧稻——改良旱稻
Aerobic Rice: improved upland rice developed in IRRI
4.粘稻和糯稻 糯稻
米粒色泽 乳白色、不透明
第一章 水 稻
Rice
晚季稻
(基本型) 籼亚种
(基本型) 早中季稻

(变异型)




晚季稻
粳亚种 (基本型)
(变异型)
早中季稻
(变异型)
水稻 (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水稻 (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概术第二节栽培稻的起源及品种类型第三节水稻作物的生物学特点第一节概述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二、我国水稻生产概况三、我国的水稻分区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1、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

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 %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 %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

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是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重要保障。

2、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以水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在粮食作物中,稻米的淀粉粒最小,直径仅为3〜10呵,粗纤维含量仅含2.2 %,虽然蛋白质含量7 %〜10 %,但稻米中蛋白质的生物价高,因此,米饭不仅细致可口,而且稻米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较高。

此外,稻米的价格较高,稻米外面有谷壳紧包,比较不易吸湿返潮和虫蛀,便于运输和贮藏,稻草、稻壳等可以综合利用,因此,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较高。

3、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米糠含有14 %左右的蛋白质、15%左右的脂肪和20 %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

谷壳可用来制装饰板。

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可用于编成草苫(sh o n)。

4、稻谷深加工有广阔前景①大米食品:除直接做米饭当主食外,还可制作方便米饭,快餐米饭,方便粥,米粉制品,饼干糕点,婴儿食品,酿造业(酒类、醋)。

②米糠的利用:米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分,和维生素等,是食品、医药、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碎米的利用:可制作米粉、米粉线、点心、饴糖、淀粉、发酵原料、纺织物加工用糊。

④胚芽利用:营养食品、VB1、VB6、VE制剂以及饲料。

水稻详细知识

水稻详细知识

水稻概述一.起源、演化与传播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禾本科稻属Oryza L.,一年生草本植物。

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

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

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

起源、演化与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

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

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W.Grlffith.,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

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

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И.瓦维洛夫、K.雷米(R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岭等。

主张起源于中国的有德堪多(de Condo11e)、R.J.罗舍维兹(Rosche vjez)、T.K.沃尔夫(Wblf)等。

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尔(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

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观点。

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

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

水稻生产管理基础知识

水稻生产管理基础知识

水稻生产管理基础知识一、水稻生育期水稻的生育期一般为120-140天左右。

根据不同阶段生育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生长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时期。

生长期:一般为种子萌发至二、三叶完全展开的时期,即从播种后5~10天至15天左右。

主要特点是,幼苗迅速生长,根系增长迅速,初期生长迅速,日增长率较高,生长状况较稳定。

分蘖期:两叶及两叶以上分蘖至旗叶全展开之间的生育时期,即从15天至35~40天左右。

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关键时期之一,水稻在分蘖期的增长主要是由分蘖和叶片生长发育引起的,这一时期是穗粒形成与发育的重要阶段。

拔节期:主茎第1节细胞分裂停止至主茎第2节开始分裂之间的生长发育时期,即从40~50天至70天左右。

拔节期是水稻分蘖停止再生的时期,茎秆的许多细胞开始快速分裂,同时,叶片和根系也加速生长。

这一阶段是稻株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最高峰期。

抽穗期:稻株穗部形成和分化的生长发育时期,即从70-85天左右。

抽穗期的重要任务是花荚的形成和分化,是形成高产主茎的前提。

水稻进入抽穗期后,茎秆高度开始逐渐增长,最高花序的花荚开始形成和分化,茎秆粗度逐渐增加,花序逐日加重。

灌浆期:从颖花开花后开始至稻谷完全灌浆成熟的时期,一般为55~70天左右。

灌浆期是谷粒大小和水分含量调控的关键时刻,稻谷水分占全谷重的80%以上,各项化学成分也在这一阶段发生巨大变化。

成熟期:稻宽叶开始变黄,稻粒开始呈褐色而形成死亡的时期,即从110~125天左右。

稻谷的水分含量要求在12%-18%,坚实度在90%以上。

成熟期稻谷愈合力增强,出现愈合缝,稻茬熟透、脆性降低、易于割取。

二、我国主要水稻产区分布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是我国水稻主产区。

此外,云南、贵州的坝子平原,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的海滨平原,以及台湾省西部平原,也是我国水稻的集中产区。

水稻知识

水稻知识

“强-强-中”型:华南一季粳

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
(一)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水稻的一生在栽培学上是指从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为止。 在水稻生育过程中,包括两 个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性质互异的 生长发育时期,即营养生长期和 生殖生长期。 一般以稻穗开始分化作为生 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agronomy
1.营养生长期: 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包括种子发芽和根、茎、叶、 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必要的养分。分为 幼苗期和分蘖期。 (1)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至3叶期。 (2)返青期: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 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左右才恢复正常生 长,这段时间称返青期。 (3)分蘖期:从4叶长出开始萌发分蘖直到拔节为止。 返青后分蘖不断发生,到开始拔节时,分蘖数达到高峰。 杂交水稻由于稀播,通常在秧田即开始分蘖。
株型

分蘖散生,茎叶长大
长芒
株型较紧凑
短芒或无芒
米色
赤褐
通常为白色
(二)普通栽培稻种的演变与分类
丁颖根据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生态特征,将普 通栽培稻进行五级分类: 1. 籼亚种和粳亚种; 2. 早、中、晚稻群;
3. 水稻和陆稻型;
4. 粘稻和糯稻变种; 5. 品种
agronomy
粘稻―品种(基本型) 晚季稻 (基本型) 水 稻 (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agronomy
(2)感温性:
在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 这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水稻品种的感温性。
(3)基本营养生长性:
在最适的短日、高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仍需经一个最短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转入生殖 生长,这个最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它不受短日高温影响。 •可变(消)营养生长期:在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 •基本营养生长期: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

水稻基础知识手册

水稻基础知识手册

水稻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概述1、水稻生产的重要性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

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

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是高产作物,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其对肥料和光、热、CO2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

据研究,在地力相仿、施同等肥料的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常较旱地作物多,经济系数也比其他粮食作物高。

水稻的适应性强。

不论酸性土壤、轻盐碱土壤、沙土、黏土、排水不良的低洼沼泽地,还是其他作物不能适应的土壤,只要有水,一般均可栽培水稻或以水稻为先锋作物。

种植水稻是利用、改造低洼易涝地、盐碱地、砂薄地并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

2、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2000年,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1.53Ⅹ108hm2,占谷物面积的22.7%,稻谷单产3683kg/hm2,总产占谷物总产的28.8%。

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栽培。

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的19.6%和33.3%。

印度也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大国,单产较低,总产不及中国,居世界第2位。

日本、韩国、朝鲜的单产水平均居世界前列,达6.0 t/hm2以上。

我国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等综合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如下表)。

各稻作区主要自然生态条件稻作区代号≥10℃年降雨量(mm)年太阳辐射总量(kJ/cm2)年日照时数(h)稻田种植制度年积温(℃)天数A 5800~9300 260~365 1200~2500 377~502 1500~2600 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B 4500~6500 210~260 800~2000 209~482 1200~2300 双季稻三熟制和单季稻两熟制并存,双单比例约4:6C 2900~8000 180~260 800~1400 293~461 1200~2600 单季稻为主D 4000~5000 170~210 58~1000 461~565 2000~3000 一季稻的一年两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E 2000~3700 110~200 350~1100 419~611 2200~3100 一年一熟F 2000~4250 110~250 50~600 544~628 2500~3400 一年一熟为主A: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地区); B: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地区); C: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位于我国西南部); D: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 E: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西北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F: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3、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栽培稻只有两个种,即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水稻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概述1、水稻生产的重要性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

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

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是高产作物,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其对肥料和光、热、CO2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

据研究,在地力相仿、施同等肥料的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常较旱地作物多,经济系数也比其他粮食作物高。

水稻的适应性强。

不论酸性土壤、轻盐碱土壤、沙土、黏土、排水不良的低洼沼泽地,还是其他作物不能适应的土壤,只要有水,一般均可栽培水稻或以水稻为先锋作物。

种植水稻是利用、改造低洼易涝地、盐碱地、砂薄地并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

2、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2000年,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1.53Ⅹ108hm2,占谷物面积的22.7%,稻谷单产3683kg/hm2,总产占谷物总产的28.8%。

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栽培。

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的19.6%和33.3%。

印度也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大国,单产较低,总产不及中国,居世界第2位。

日本、韩国、朝鲜的单产水平均居世界前列,达6.0 t/hm2以上。

我国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等综合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如下表)。

各稻作区主要自然生态条件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地区); C: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位于我国西南部);D: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 E: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西北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F: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3、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栽培稻只有两个种,即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

我国常见的栽培稻都属于普通栽培稻。

栽培稻是野生稻进化而来的,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

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为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泥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我国云贵一带有许多野生稻种)普通栽培稻的类型:a、栽培稻分为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

b、每一亚种根据生育期长短又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大类凡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125天以内的叫早稻,125—150天为中稻,150天以上为晚稻。

c、每类又分水稻和陆稻2个土壤生态型陆稻是人们从水稻中选择驯化出的具有耐旱性的一种土壤生态型。

d、每个土壤生态型又分为粘稻和糯稻二个变种粘米中含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糯米中几乎全为支链淀粉。

籼亚种与粳亚种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形态特征上均有区别;早、中、晚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水稻与陆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粘稻与糯稻仅在米质上有区别。

第二章生长发育1、水稻的一生水稻一生主要生育时期有:播种、分蘖、插秧、有效分蘖终止(田间总茎数与穗数相同的时期)、拔节(分蘖终止)、孕穗、抽穗、灌浆、成熟。

具体如下图:播种——幼穗分化期(中稻拔节)为营养生长期:它包括幼苗期(萌芽——三叶)和分蘖期(四叶伸出开始萌发分蘖——幼穗分化)。

分蘖期在生产上常分为秧田分蘖期(四叶——拔秧)和大田分蘖期(返青后—幼穗分化)。

大田分蘖期又分为有效分蘖期(返青后——有效分蘖终止)和无效分蘖期(有效分蘖终止—分化)。

幼穗分化——抽穗为并进生长期:又叫长穗期。

抽穗—成熟为生殖生长期:又叫结实期。

2、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2.1、稻种结构谷粒的外部是,内有一粒糙米。

稻种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即水分、温度、氧气三要素,其适宜吸水量为本身风干重的25%~40%,发芽的最低稳定度为10℃(粳)~12℃(籼),最适生长温度为28~36℃,最高温度为40℃。

2.2、发芽和幼苗生长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发芽;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一个不完全叶,它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水稻三叶期的特点:a、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b、植株根内形成通气组织,田面可以保水层;c、抗寒能力下降。

d、稻苗三叶期对低温和病虫的抵抗力最弱,生产上青枯、死苗都发生在三叶期,育秧时要注意渡过这一危险期。

2.3、幼苗生长的条件水分:出苗前保持最大持水量40%-50%,即可发芽出苗;三叶期前保持最大持水量的70%即可;三叶期后不得少于最大持水量的80%,有的已开始保水层。

温度:日平均气温20℃左右对培育壮苗最有利。

养分:氮素对秧苗生长的影响最大,应适时早施(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施用);磷、钾肥能提高发根力、促进还苗,特别在低温下效果更好,所以低温季节育秧更应施用P、K肥。

3、叶、根、蘖、茎的生长3.1、叶稻叶分为芽鞘、不完全叶及完全叶3种形态。

发芽时最先出现的是无色薄膜状的芽鞘,从芽鞘中长出的第一片绿叶,只有叶鞘,一般称为不完全叶。

自第二片绿叶起,叶片、叶鞘清晰可见,习惯上称为完全叶。

我国栽培稻的主茎总叶数(指完全叶数),大多在11~19叶之间,主茎的叶数与茎节数一致,与品种生育期有直接关系。

生育期95~120d的早稻,约有10~13片叶,生育期为120~150d的中稻,约有14~16片叶;生育期150d以上的晚稻,总叶数在16片以上。

同一品种栽培于不同条件下,若生育期延长,出叶数往往也增加;生育期总叶数在缩短,出叶数也减少。

叶片的功能主要为光合、蒸腾和吸收。

3.2、根水稻的根系属于须根系,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

种子根1条,当种子萌发时,由胚根直接生长而成,幼苗期起吸收作用。

不定根从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步发生。

3.2.1、根的活力与机能水稻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发展,受土壤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并随稻株的生育进展而变化。

水稻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中(占80%)。

分蘖期分布较浅,根群分布呈一扁圆形,抽穗期分布较深,呈倒卵圆形(如上图)。

根系的活力是表示根系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能力。

形态标准:根尖部粗大、健全,伸长速度快,侧根长,白根多;生理标准:根系伤流液多,伤流液的电导率高(即伤流液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高)。

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养分、水分;向根际泌氧;合成氨基酸、细胞分裂等。

3.2.2、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土壤的通透性:当土壤通透性好时,根呈白色;当土壤通透性稍差时,根呈黄色至黄褐色;当土壤通透性差时,根呈黑色;当土壤通透性太差时,根变成浅灰色的死根。

“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丧命”。

土壤营养:在N、P、K三要素中,N对根系发育影响最大,缺N或N素过量,根量均减少。

土壤温度:稻根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低于10℃生长停顿。

土壤水分:稻田长期淹水,根分布浅、分枝少,落干晒田可促进根系发育。

总之,主要通过水层管理和肥料促进根的生长发育。

3.3、分蘖的生长3.3.1、分蘖发生的规律一般栽培条件下,地上部4—5个伸长节与茎秆基部2个节(芽鞘节、不完全叶节)不发生分蘖,由接近地表、紧缩在一起的几个中间节位发生分蘖。

主茎上直接长出的分蘖称第一次分蘖,由第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蘖……。

分蘖出伸的规律:n叶和n-3叶分蘖同时伸出,一般主茎长出4真叶时,从第一真叶中出生第一个一次分蘖。

3.3.2、分蘖动态全田有10%的稻苗新生分蘖露尖时,称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称为分蘖盛期;全田总茎数和最后成穗数想同的时期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全田总茎数达到最多的时期称为最高分蘖期(分蘖终止期);一般拔节时分蘖终止,然后开始两极分化。

3.3.3、影响分蘖的因素a、栽培深度和密度:浅栽有利于分蘖,一般以3-3.5cm为宜;适当稀植,特别是降低穴苗数有利于分蘖。

b、营养:在N、P、K三要素中,以N素对分蘖的发生影响最大。

提高叶片内N素水平是促进前期分蘖的关键,有效分蘖期内,要求叶片内含N量高于3.5%;控制苗体内N素水平也是控制无效分蘖的关键。

叶片含氮量与分蘖的关系c、温度:最低气温15—16℃,水温16—17℃,日均气温>20℃,分蘖发生才比较顺利。

最适气温30—32℃,水温32—34℃。

最高气温38—40℃,水温40—42℃。

d、光照:秧田叶面积系数达3.5时,大田叶面积数系达4.0时,由于群体内光照条件恶化,分蘖终止。

e、水分:分蘖期缺水受旱会抑制分蘖;灌水过深,降低分蘖节周围的温度,也会抑制分蘖。

3.4、茎的生长形成过程:茎秆基部第一个节间长达1.5-2cm、外形由扁变圆时,称为圆秆拔节,全田有50%的稻株拔节时称为拔节期。

节间伸长的特性:节间伸长的顺序是:自下而上逐个顺序进行;当下一节间伸长快结束时,上一节间正处在伸长盛期,再上一个节间已开始缓慢伸长。

节间伸长和出叶的相应关系是:n叶出伸期≈(n-2)-(n-3)节间伸长期。

功能:支持、输导、贮藏和通气。

防止水稻倒伏的途径:①配方施肥与合理追肥:重视P、K肥施用,拔节前后控肥。

②分蘖末期及时凉田,降低株高,并使基部节间增粗变硬;进入蜡熟期(穗头沉下后)采用间歇灌溉,防根早衰。

③合理密植,善拔节前后的光照条件。

④本田期应用生长调节剂4、穗的分化发育和开花结实4.1、穗的形态及分化穗(如下图)为圆锥花序,中间有一穗轴,轴上有节叫穗节,最下一个节称穗颈节;穗节上有退化的苞叶,第一苞在穗颈节上;穗节上长出分枝叫一次枝梗,从一次枝梗上又可长出二次枝梗,在一次枝梗的顶端和二次枝梗上长出小枝梗,小枝梗末端着生小穗(颖花);每小穗有两片护颖(针状),内有三朵小花,上位花结实,它包括内颖、外颖、雌芯(1)、雄芯(6)。

①—④根据各个器官原基的出现为标准,又叫幼根形成期;⑤—⑧以花粉粒发育为标准,称孕穗期。

4.2、开花结实4.2.1、开花受精抽穗与开花的过程:①单穗抽出期:需3-5天。

②大田抽穗期:大田中开始有稻穗出现时,叫见穗期;有10%的稻株见穗时为始穗期;有50%时为抽穗期;有80%时为齐穗期;从始穗到齐穗约需1周。

③开花时间:正常情况下上午9-10时开花、11-12时最盛,下午2-3时停止。

④开花顺序:先主茎后分蘖;在一个穗上,先上部枝梗后下部枝梗;同一枝梗上,顶端颖花先开,然后由基部向上顺序开放,顶端第二朵花开花最迟,先开的花叫强势花,后开的花叫弱势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