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极性。
统一税制
02
整顿税收制度,统一税种和税率,减少地域性税收歧视,促进
经济稳定发展。
税收优惠
03
对困难群体和行业实施税收减免和优惠,如对老年人、残疾人
、贫困户等提供税收优惠。
商业政策
鼓励商业发展
孝文帝提倡商业发展,鼓励国内外贸易,吸引商贾投资,推动城 市繁荣。
建设市场
在城市和乡村建设市场,提供良好的经商环境,方便商品交换和 流通。
提供历史借鉴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 了历史借鉴,成为了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THANKS
感谢观看
提升文化水平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包括使用汉语、穿汉 服、采用汉族官制等,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 平,促进了民族融合。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2 3
推动中国历史发展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为后来的隋唐统一打下了基础。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和民族融合政策,使各民族之 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深入,为中国多元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提升军备
强化武器装备
孝文帝时期的军队注重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升级,提高了军队的作 战效能。
加强军事训练
孝文帝重视军队的训练,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士兵的体能和战斗技能 。
推行战时策略
孝文帝还推行了一系列战时策略,如诱敌深入、围城打援等,提高 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战争策略
灵活运用战术
孝文帝时期的军队在战术上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的敌情采取不 同的战术。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下令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如将拓跋改为元,慕容改为慕等。
禁用鲜卑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文帝(北魏第五代皇帝,真宗,生卒年不详),明智宽厚驾政,有“三省六部”改革,他在位期间,使北魏进入一个强大的时期。
下面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三省六部”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三省六部”的改革,以此将行政机构改组为三省六部,分别是:左右两府、军机处、户部、校书省、礼部和刑部,其中礼部和刑部为左右两府之后新设立,原有的三省为六部之前,大大拓宽了政治机构的宽度,有利于行政机构的有效经营。
二、实施“十不准”
孝文帝的改革还包括了“十不准”,这是孝文帝以防止官员超越权限而滥用权力为目的而制定的条约,徒有虚名却没有实际行动的官员也受到了这一条约的惩罚。
三、发布海岛禁令
孝文帝在和日本的战争中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发布了海岛禁令,要求所有军事行动都要参照此禁令,以此来确保军队的统一性。
四、积极推行改革
孝文帝还在经济、教育、宗教、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行改革,大力发展宗教,推行耕耘制,发展经济,建设水利,开展文化教育,繁衍政教,因此当时的平民中普受其益,从而使北魏进入一个更加
强大的时期。
总之,孝文帝在位期间,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了重大的改革,使北魏大大发展壮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意义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朝代,这一朝代的建立要归功于五代时期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北魏。
在北魏统治下,孝文帝担任了北魏的皇帝,他的政治改革为唐朝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之得以持久稳定。
孝文帝上位于公元534年,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些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概括如下:一、政治改革孝文帝曾经说过:“安抚治安,建立宪政,防止内乱外患”。
在孝文帝执政期间,他一方面加强了科举制度,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进入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加强了宰相制,把原有的三大司都分开,实行分权制度。
孝文帝重视司法制度,实行“尔虞我诈”,抓头挂尾,以“量刑以戒”的方式来加强司法公平。
二、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特别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
他把中央财政赋给地方,赋与越多,地方越富裕。
他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市场和补贴政策,改善市场流通状况,改善百姓生活水平。
他把开发北方荒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了土地改革政策,推行“平田制”,把不能耕种的土地赋给贫寒的百姓,为百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文化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改革,坚持中和政策,扩大了专家学者的活动空间,重用贤能,把更多的人任用到官府上来。
他又开创了“推首领”的制度,在编制职位时,首先推荐贤能担任职位,把社会上更多有才能的人吸引到官府上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孝文帝的改革为唐朝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他强化了宰相制度,实行了分权制度,使国家政权更加坚固稳定;他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市场和补贴政策,让经济更加发达;他又重视文化改革,重用贤能,让更多的人任用到官府,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孝文帝执政期间,北魏朝廷和地方政府受到了他优厚的待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唐朝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
从总体上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唐朝的建立极大地贡献了力量。
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改革,通过实行分权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措施,形成了北魏朝廷和地方政府的和谐稳定的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后世唐朝的发展。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
经济上: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
文化上: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1.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
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
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
处死。
4.改革官制: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5.迁都洛阳。
1.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2.创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
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
2.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3.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
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选拔重用儒学家,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动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上 的影响力。
推崇儒家经典
要求各级官员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儒家价 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
兴办教育
01
02
03
设立国子学
在洛阳设立国子学,作为 最高学府,培养皇族和高 级官员的子弟。
重视教育普及
鼓励民间设立私学,推广 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 质。
06
影响及意义
对北魏政权的积极影响
促进政治稳定
孝文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 权,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减少了
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了更多的财 政收入,增强了国力。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北 魏政权的民族凝聚力。
02
北魏初期,政治体制比较落后, 官场腐败,民生困苦,阶级矛盾 尖锐。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北魏的统治地位。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 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高北魏的实力和稳 定性。
02
措施一:政治改革
中央官制改革
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素质
通过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 。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他规定每个 家庭必须赡养孤寡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此外 ,他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福利事务,确保弱势群 体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 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 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 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4.认识: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改革后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前期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权的巩固 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 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 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移风易俗
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些移风易俗的措施?
1 主要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 定门第等级: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均田制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武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改革,其目的在于实现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最终成果,就是恢复中国的传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他把重点放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以恢复中国传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政治改革。
孝文帝重视政治改革,他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实现改革的核心,他将军队改为官吏军,以此来稳定政治。
同时,发展官办企业,考核官吏,建立法律体系,实行多部制,增设部门,增设官职,加强对贵族的管理,建立乡试制度,这些改革均使政治更加稳定。
二、经济改革。
孝文帝重视经济改革,他创造了“五十年安稳”,即以财政政策为基础,通过增加农田面积、实行国家粮食储备、减轻农民的负担、减少贩运税等措施,实现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民的福祉。
三、文化改革。
孝文帝重视文化改革,他颁布了《孝文宪法》,以促进文明的发展,他重视教育,推广儒家思想,改革国子监,建立国学,开设书院,发表《孝文新书》,建立乡试制度,改革宫廷文物,这些改革使文化得到了大大发展。
四、社会改革。
孝文帝重视社会改革,他建立了官僚主义制度,改革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实施了公平正义的政策,发展了村落,以及改革贵族制度等,这些改革使社会更加稳定。
总的来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改革,它不仅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而且也为后世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宋
齐 南朝
梁
陈 朝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 期。
利于控制中原, 并举兵南下征服 较弱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 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 到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 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 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 创建新制 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内 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实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租调制
作
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 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 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 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 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 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为此,孝文帝制定 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 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 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 定升降。 北魏玻璃瓶
北魏玻璃碗
露田
禁 国家所有
限 桑田
农民所有 禁 麻田
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 农民、奴婢、 官吏均受田; 耕牛受田; 因轮耕而加倍受田; 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随力垦荒; 鼓励地少人 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均田制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给农民耕种,土 地不得买卖,农民 交纳租税并承担徭 役和兵役。
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俸禄制 整 治 吏 治
作用
使北魏吏治状况开 始明显好转,为北 魏政权进行各方面 的改革提供了一个 比较有利的政治局 面,
规定由国家发放 官吏的俸禄,严 惩贪污枉法者。
均田制
均田制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在经 历了长期的纷乱和战争后,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无 主荒地,大批农民又离开土地流亡四方,在这种 情况下,国家为了吸 引劳动力回到土地 上,增加政府财政收 入,也为了抑制豪强 对土地的兼并而推行 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
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 片,你能分别描绘长 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 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 心;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②汉族学习鲜卑族: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 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 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 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 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 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 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 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 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 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 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 点的看法。
知识梳理
——改革背景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知识梳理
——改革内容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 济落后,柔然威胁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 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人口增多; 经济作物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军事 文化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生产不能 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 然”威胁,不 利于控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地处黄河之南, 农业生产发达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 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 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 进程 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 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巩固政权统治。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制。三长制的实行,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直接掌握的编户(指 编入户籍的平民),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 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 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 心发生。
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汉化政策 侧重点是: 目 的 是: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
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主要内容: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3)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 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作 用: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 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 族融合
386 北魏建立
439 北魏统一北方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 加强.
北魏初期 汉 化
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仿汉制设官制;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农耕经济 汉化实质:由 ____________转向______________ 游牧经济
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 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 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Fra bibliotek租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