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资料讲解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1)服饰文化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
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
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探究

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探究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江西等地。
侗族村寨是侗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侗族建筑、手工艺品、传统习俗、语言文字等,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发展,侗族村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村寨文化遗产,探索合适的保护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特点侗族村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复杂的地域环境、多样化的历史沿革等。
侗族村寨文化遗产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侗族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均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村寨分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地理环境多样化,造就了侗族多样而独特的建筑风貌。
侗族村寨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遗址和传统手工艺品,对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侗族村寨的传统建筑面临着老化和倾圮的风险,部分原始村寨的传统建筑已经严重破损。
现代化的冲击导致了侗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和边缘化,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传承传统习俗等活动,传统文化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侗族村寨的地理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山林的开发和环境污染对侗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侗族村寨文化遗产,有必要探索合适的保护路径。
加强对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全面了解侗族村寨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建筑、手工艺、习俗等,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建立相应的档案和数据库。
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修缮和维护已有的传统建筑,保护其原貌,确保传统建筑的完好保存。
积极开展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侗族传统手工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弘扬侗族传统文化。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侗族村寨的自然环境,减少对侗族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践探索。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一个传统农耕民族,侗族人民在生活、信仰、风俗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侗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在积极推动着相关工作。
在语言方面,侗语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当地的学校也在开设侗语课程。
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侗族的传统表演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侗族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侗族的年轻一代已经接受了更加开放的教育和文化,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旅游业也成为了促进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让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 1 -。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语言、歌舞、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如何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特点1. 语言文字三江侗族有着独特丰富的语言文字系统,包括侗文、侗语等,是三江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侗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在逐渐减小,导致语言文字传承面临困境。
2. 歌舞三江侗族有着独特多样的歌舞形式,如侗族芦笙、踩竹马、侗戏等,这些传统歌舞形式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电子音乐、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歌舞文化逐渐式微。
3. 传统手工艺三江侗族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如侗族织布、刺绣、银饰等,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机械化生产、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
以上所述,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但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传承和发展面临重要挑战。
1. 语言文字传承现状三江侗族的语言文字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和便利,侗族年轻人更愿意学习汉语和英语,而忽视了侗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传承,加之侗语等语言文字学习的难度增加,导致语言文字传承形势严峻。
2. 歌舞传承现状传统歌舞文化在三江侗族中依然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但受到了现代音乐、电视等因素的冲击,形式单一,内容单薄,缺乏创新和生机,传承形势堪忧。
3. 传统手工艺传承现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较大的困难,传统手工艺的操作和技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加之传统手工艺市场狭窄,使得传承形势艰难。
以上所述,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并不容乐观,亟须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较为艰巨的任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文化不断地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侗族文化保护区、开展侗族文化研究等,同时侗族人民也在积极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侗族的许多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歌舞、木偶戏、侗笺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中,侗笺字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被誉为“活化石”。
近年来,随着传承人数的减少,侗笺字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侗笺字,侗族人民开始开展侗笺字教育和传承工作,这种努力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在保护侗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1 -。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本文将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特点、传承的方式和发展途径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三江侗族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利用制度和农田水利系统。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如侗族芦笙、葫芦丝等音乐演奏,舞蹈、剧目、传统节日等。
他们拥有独特的口头传统,包括口头文学、口头史诗、谚语等。
传承是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关键环节。
对于三江侗族来说,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家庭传承,即由父母传给子女。
这是最常见的传承方式,通过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让子女熟悉和掌握非物质遗产文化。
二是社区传承,即由老一辈的人传给年轻一代。
三江侗族有一种特殊的乡村民居形式——侗族“风雨桥”,是社区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场所。
三是学校传承,即通过学校教育,将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授给学生。
在三江侗族的地区,一些学校设立了特殊教室和课程,专门教授非物质遗产文化。
为了更好地发展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考虑:一是科学保护和修复非物质遗产。
在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学术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修复非物质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
二是推广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方式。
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中来。
三是挖掘和开发非物质遗产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遗产文化不仅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可以通过开展非物质遗产文化旅游、文化产品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遗产转化为经济收入。
四是加强培训和教育。
培训和教育是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课程,为非物质遗产传承者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侗族历史文化知识

侗族历史文化知识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侗族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时期。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夏朝的一支部落,经过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侗族。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
侗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拥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语法结构。
侗族的文字传统上主要使用楚辞和楚文两种文字,现在多数侗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汉字。
侗族的文学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民歌、舞蹈、乐器演奏等。
侗族的民歌通常表达了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侗族的传统建筑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现。
侗族的木楼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侗族木楼结构复杂,采用传统的木工技术建造而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侗族木楼的外观造型精美,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能力。
侗族的节日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侗族年、芦笙节、板凳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农耕生产和祭祀活动有关,是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节日期间,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蹈表演、音乐演奏、民俗游戏等,场面热闹非凡。
侗族的饮食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侗族人民主要以稻米为主食,吃米饭、米粥等。
侗族的传统菜肴口味独特,做法独到,如酸笋炒肉、酸笋炖鱼、炒猪肉等。
侗族还有一种特色的美食——酸肉粉,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侗族的服饰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现。
侗族男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
侗族男子通常穿着黑色的长衫,配上白色的长裤和蓝色的披肩。
侗族女子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衫和裙子,头戴花冠,身上佩戴各种饰品。
以上是对侗族历史文化知识的简要介绍。
侗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而闻名于世,这些历史文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其得以永久保存下去。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一支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的民族。
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三江侗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和文化传统。
有关人士指出,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财富。
因此,对于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保护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如侗族织锦、侗族剪纸、侗族歌舞、侗族乐器制作等。
保护这些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对于传承和弘扬三江侗族文化的意义非常重大。
其中,重点是加强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的培训班,培养和传承年轻一代的技艺;同时,也应该积极推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严厉打击侵犯侗族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的侵权行为。
二、加强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积极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
为此,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在学校和社区进行文化教育,让年轻一代亲身体验并了解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
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技术手段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电视、音像等现代媒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政策倡导和鼓励政策倡导和鼓励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
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提供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持,让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变得更加稳定和有保障。
总之,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搜索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族文化研究首页 > 民族文化研究 > 民族文化研究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中国侗族网 2014.08.15[摘要]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侗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是侗族人民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产物。
但是,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不断影响和全面冲击,使得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
本文就以黎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窗口,对其价值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里如何的传承与保护,才能永葆其文化特色,唱响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
[关键词] 侗族;传统节日;传承保护侗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如今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和考验。
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不例外,其命运亦岌岌可危。
长期以来,侗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藏于深山人未知,就连许多地道的黎平人也知之甚少,确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憾。
1.侗族分布状况中国侗族聚居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毗邻区域,被誉为中国侗乡。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侗族总人口有296.03万人。
贵州省黎平县就位于这方钟灵毓神奇疆域的中心腹地,其侗乡府级建制历史最早,(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至今已有595年的历史。
聚居的侗族为全国之最,规模最大,又最有特色,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好,故被誉为“侗乡之都”。
神奇侗乡黎平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全县辖25个乡镇,面积4441平方公里,东西宽94公里,南北长112公里,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侗族人口33.7324万人(2006年黎平县公安局人口年报数据)。
是全国最大的以侗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被称为“中国侗族第一县”。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以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间文学艺术文化和区位优势,而成为侗乡腹地。
2.侗族主要传统节日及其价值分析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无形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文化遗产称为“Traditional and Folk Culture”、“Intangible Heritage”或“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我国分别把这些译为“传统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是目前侗族地区的节日影响力较小,还不被世人知晓和认可,也还没有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即便如此,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经过在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是侗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在一个民族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在本民族区域和本土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1侗族主要传统节日黎平侗族特别以节庆活动的丰富多彩而著称全国,每年的节日集会上百次,大的节日集会多达20余次,月月有节,是“百节之乡”。
影响较大的节日主要有:正月的“祭萨节”(侗文:多堂[注音:dangc]),二月的“赶社节”,三月的“花炮”、“摔跤节”(侗文:相白[注音:xangl begx]),四月的“乌饭节”(四月八),五月的“端五节”,六月的“天赐节”,七月的“祭祖”,八月的“赶歌坪”、“芦笙节”(芦笙:侗文为“轮”[注音:lenc]),九月的“鱼冻节”,十月的“祖宗节”;十一月的“平安节”;十二月的“过侗年”。
此外,还有“斗牛节”(侗文:刀国[注音:daos gueec])、“泥人节”(侗文:多玛道神[注音:dos magc daos siinc])、“千三欢聚节”等等。
真是“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
有的节日虽然名称和意义相同,但过节的时间有差异,内容各具特色,目的各有不同。
有的是为了庆贺丰收,有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有的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有的为了宗教活动。
但无论怎样,侗族节庆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何节日都是民俗大展示和歌舞艺术大表演。
一是祭祀共同的祖先“萨”,请求她保佑一方平安,二是回顾六年来的生产生活,就好像是做一次总结;三是对今后的生产和民族发展做一个规划和安排。
2.2 侗族传统节日的价值分析侗族传统节日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它贯穿于侗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并深深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对其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侗族文化的精华,把握新时期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合理利用和开发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历史价值。
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侗族传统节日也伴随着历史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它记载着侗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力量及愉悦的心情,表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
其历史渊源值得探究。
2.2.2 文化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巨大,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神话、传统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习俗、祭祀等等。
其文化底蕴深厚、古朴、传统、而富传奇色彩,是所有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它综合了所有的侗族文化价值取向。
2.2.3 艺术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侗族歌舞、表演、戏曲、乐器、服饰表演等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是艺术总结的盛会。
节日里的侗族大歌是世界级的精品音乐文化,是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的音乐,其声音来自于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叫,在世界民间音乐中,其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它自成一体的无伴奏多声部系统,完好的保存了它的原真性;其表演艺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源于生活或是某一种劳动动作的体现;表演古朴,道具原始,乐器独特;节日里的服饰精美,服装上的每一个制绣图案都有其象征意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2.4 旅游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对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
黎平除了侗族“三宝”(鼓楼、花桥、侗族大歌)吸引海内外的旅游者外,还有神秘、独特、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旅游者。
只是侗族传统节日都是以农历计算,而现代的人们只记得阳历,让人们不知道侗族有许多的节日,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过的是什么节,如果是宣传工作做到位的情况下,旅游者选择的还是“反璞归真,回归自然”民间特色乡土游,而黎平侗族正是这样的旅游地,这里的侗族节日文化保持着她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由于相对的封闭,受到外界的影响不是很大,这对侗族的传统节日为侗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前提条件,使侗族传统节日成为旅游项目而成为可能。
因此,开发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对乡土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3.侗族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民族生境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外来节日文化的入侵,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影响也日益突显,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体现在:3.1 从外部分析3.1.1 传统民族节日的同化。
黎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和异族节日文化、西方节日文化发生接触和碰撞,然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侗族节日文化原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正在逐渐消失,独特的民族节日风情开始被淡化,甚至处于被同化和遗忘的危险,主要是受异族节日文化的强势影响。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过这些节日的盛行远超过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
因此,侗族传统节日在发展和保护过程中,难免会与异族节日文化发生冲突和摩擦,有些节日被西方节日所取代,主要是在时间上相近节日,使得这部分传统节日趋于被同化的境地。
3.1.2 侗族传统节日的庸俗化。
从历史的根原分析,以往过节时,人们是为了祭祀祖宗、喜庆丰收等,在节日里所展示的是侗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人们脸上表现的也是自然的喜悦,自然的微笑和表情,是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下表现节日活动的氛围,但是从眼下看来并非如此。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意识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一种商业和经济意识在慢慢滋生。
因此,使传统的民族节日逐渐走向商品化、庸俗化、激励化。
如今的传统节日溶入了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本地土特产的宣传活动等。
如春节里的“抬官人”,抬的不是对本民族有贡献或有名气的人,而是好奇的游客,每抬一次十至五十元不等;有的活动内容还设置了奖励奖金,完全变成了一种比赛活动,如“斗牛节”里看不到“斗牛”,而是篮球、自行车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这就失去了节日的原真性;有的任意添加、编造或随意拼凑、断章取义地“包装节日文化,随时随地将本应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蕴涵丰富的民族节日、庆典舞台化,对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还有的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在宣传和解说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时,牵强附会,使民族节日文化失去其淳朴的本色,没有真正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是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消费趣味和商业的需求。
3.1.3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和特征的异化精神异化:侗族的传统节日是祖先们世代相传下来的,每一个节日都有其意义,象征着侗族人民的和谐和美好,凝聚着侗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但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也无不影响着侗族人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侗族人的生活方式,节日开始淡化、异化。
过不过节已不重要或是象征性的表示,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减少,节日在简单化。
这无凝会使民族节日文化精神发生了变异,民族凝聚力将会消失。
这也会使侗族节日文化失去纯朴的美德,从而使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发生改变和扭曲。
当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开始变化时,其价值观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也在发生改变,使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实质必将发生裂变和异化。
特征异化:在一定地域的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不可能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它将不可避免地与其它民族节日文化发生接触,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从而使民族特征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整合体。
当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其它节日文化相互接触时,特别是在与其它节日文化力量有很大差异时,这种文化势能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强节日文化势能对弱文化势能的巨大影响,其结果是弱势侗族文化势能接受强文化势能民族体的文化,处于力量弱的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可能被消灭、后退、萎缩并保留在狭小的特殊环境内。
无论怎样,较强的节日文化都会赋予较弱的节日文化某些特征,也就是说,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通过与异族节日文化的相互作用发生实质上的变化,产生民族文化移入现象。
文化势能强大的节日文化会给予侗族节日文化许多特征,当两个节日文化发生接触时,会产生真正的交流,产生民族文化“融汇”,因此,处于弱势的侗族节日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