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合集下载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适用于混有多种细菌的情况,通过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2.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对于一些无法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使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法。

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法,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表现为不生长,以获得纯培养。

3.单细胞(孢子)分离法:在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都是混杂在群体中的少数种类。

此时可以通过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这种方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菌种分离与培养

菌种分离与培养

菌种分离与培养(1)人们采取无菌操作的方法,把某种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单独地分离开来,这个过程叫做菌种分离。

从分离过程中得到的菌丝体纯化后,就是纯菌种。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人工使纯菌种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方法,叫做培养。

一、母种培养(一)菌种分离菌种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寄主分离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的菌类和生产条件选择使用。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利用成熟子实体的有性孢子能自动从子实体层中弹射出来的特性,在无菌条件下和适宜的培养基上,使孢子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种的一种方法。

(1)孢子的采集①种菇的选择用作分离菌种的种菇,应选择出菇早、朵型好、个体肥大、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八成熟的菇体。

一进入出菇期,就要注意观察选择,并作好标记。

不同的食用菌选择的具体要求是:香菇菇型圆整,菇体肥大,柄细而短,菌盖呈深褐色,出菇早,无病虫害,一般为八成熟的子实体。

双孢蘑菇菇型圆整,光滑直立,颜色洁白,柄粗盖厚,无病虫害,生长快而健壮的单生菇。

草菇菇型端正,肥大健壮,包被未破,无病虫害的单生菇。

平菇出菇早,菌盖厚实,重叠丛生,菌柄粗短,色泽鲜亮,尚未散发孢子,八成熟而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木耳选朵大、耳片厚、色黑、生长健壮、褶皱多、无病虫害的春耳。

银耳朵大肉肥、色泽洁白、展片良好、朵型美观、八成熟、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猴头形状正常、颜色洁白、出菇早、生长健壮、菌刺丰满、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金针菇出菇早而均匀、生长健壮、朵型正常、菌柄长短适中、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②种菇的消毒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切除基部,并进行表面消毒。

对子实体层未外露的种菇(如蘑菇等),可浸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约1分钟,用镊子捏出后经无菌水冲洗数次,再用无菌纱布将表面水吸干;对于子实层裸露的种菇(如香菇等),只能用75%酒精揩擦菌盖及菌柄表面;而对于银耳、木耳类子实体,却千万不能接触消毒剂,只能置于烧杯中用无菌水洗涤,然后捏起再经无菌水冲洗数次,同样用无菌纱布吸干表面水。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方法接种与分别方法1.平板划线分别培育法①分区划线分别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较多的细菌的分别。

先用接种环挑取标本涂布于琼脂平板1区(占培育基总面积的)并作数条划线,再于2、3、4区依次划线。

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烧灼灭菌1次,冷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与上一区域的划线交接1~3次。

一个胜利分区划线的平板,培育后分别观看1区形成菌苔,2区菌落连成线,3区和4区可分别到单个菌落。

②连续划线分别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不多的标本或培育物中的细菌分别培育。

方法是先将接种物在琼脂平板上1/5处轻轻涂抹,然后再用接种环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线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琼脂平板表面。

2.琼脂斜面接种法3.穿刺接种法4.液体培育基接种法5.倾注平板法6.涂布接种法1.需氧培育2.二氧化碳培育①二氧化碳培育箱法:二氧化碳孵箱能自动调整二氧化碳的含量、温度和湿度,培育物置于孵育箱内阁,孵育肯定时间后可直接观看生长结果。

②烛缸培育法:取有盖磨口标本缸或玻璃干燥器,将接种好的培育基放入缸内,点燃蜡烛后放在缸内稍高于培育物的位置上,缸盖或缸口均涂以凡士林,加盖密闭。

因缸内蜡烛燃烧氧渐渐削减,数分钟后蜡烛自行熄灭,此时容器内二氧化碳含量约占5%~10%。

将缸置于35℃一般孵育箱内孵育。

③气袋法:选用无毒透亮的塑料袋,将已接种标本的培育皿放入袋内,尽量祛除袋内空气后将开口处折叠并用弹簧夹夹紧袋口。

使袋呈密闭状态,执断袋内已置的二氧化碳产气管(安瓿)产生二氧化碳,数分钟内就可达到需要的二氧化碳培育环境,置于35℃孵育箱内孵育。

④化学法:常用碳酸氢钠-盐酸法。

按每升容积称取碳酸氢钠0.4g与浓盐酸0.35ml比例,分别置容器内,连同容器置于玻璃缸内,盖紧密封,倾斜缸位使盐酸与碳酸氢钠接触而生成二氧化碳。

于35℃孵育箱内孵育。

3.微需氧培育4.厌氧培育1.固体培育基①菌落的形态特征:大小、外形(露滴状、圆形、菜花样、不规章等)、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色、黑色、绿色、无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亮度(不透亮、半透亮、透亮等)和粘度等。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蘑菇菌种分离纯化培养

蘑菇菌种分离纯化培养

蘑菇菌种分离纯化培养一、原理菌种指人工培养进行扩大繁殖和用于生产的纯菌丝体。

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高产和优质的产品,因此生产优良的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根据菌种的来源、繁殖代数及生产目的,把菌种分为母钟、原种和栽培种。

生产上用的母种实际上是再生母种,又称一级菌种,母种既可繁殖原种,又适于菌种保藏。

原种:将线种在无菌的条件下移接到粪草、木屑、棉籽壳或谷粒等固体培养基一培养的菌种。

又称二级菌种或瓶装菌种。

原种主要用于菌种的扩大培养,有时也可以直接出菇。

、栽培种:将二级种转接到相同或相似的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育,用于生产上的菌种。

又称三级菌种或袋装菌种。

二、制种设备和条件1、高压灭菌锅2、紫外灯、电子灭菌器等3、超净工作台or接种箱、接种工具、酒精灯4、恒温培养箱5、冰箱冷藏室三、子实体组织分离法采用子实体的任何一部分如菌盖、菌柄、菌褶、菌肉进行组织培养,而形成菌丝体的方法。

尽管子实体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分离培养出菌种,但选用菌柄和菌褶交接处的菌肉最好。

子实体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步骤:种菇的选择-→种菇的消毒-→切块接种-→培养纯化-→出菇试验→母种操作过程种菇选择:选择头潮菇、外观典型、大小适中、菌肉肥厚、颜色正常、尚未散孢、无病虫害、长至七八分成熟的优质单朵菇作种菇。

种菇消毒:75%酒精,浸泡或擦拭,无菌水冲洗,吸干表面的水分。

切块接种:将分离种菇沿柄中心纵向掰成两半,用解剖刀在菇盖柄交接处划成田字形,取黄豆大一小块菌肉组织,接在斜面培养基上。

培养纯化:在25℃下,培养2~4d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当菌丝延伸到基质上后,用接种针挑取菌丝顶端部分,接种到新的斜面培养基上,长满管后即为母种。

菇类菌种之分离培养

菇类菌种之分离培养

菇類菌種之分離培養分離工具:一、工具:解剖刀、尖的鑷子、接種針、70%酒精、瓦斯噴燈等應事先準備齊全,尤其是解剖刀、鑷子、接種針在使用前務必以火焰反覆燒至殺菌完全。

二、培養基:應先配製好適合分離培養菌種的培養基備用,例如PDA培養基,以便於要使用的時候能隨時取用。

三、欲分離菌種前才摘取新鮮的菇體進行分離。

菌種分離方法:一、將欲取用菌肉的工具,如解剖刀、尖的鑷子及接種針分別在瓦斯噴燈上以火焰燒紅後,淬入70%酒精冷卻,再燒紅後再冷卻,如此反覆至少三次,最後一次燒紅浸入酒精後,稍為在火上晃一下,使殘留的酒精燃燒後,稍涼即可使用。

切記:勿在解剖刀等工具還很燙的時候取菌肉,否則菌體會被燒死。

二、將菇體用手從菇傘中央輕輕剝開,絕對避免使菌傘表面或手或其他地方碰到剝開的菌肉,以免雜菌污染。

三、以殺過菌的解剖刀輕輕在菌肉中央割幾個方塊,然後用尖的鑷子或接種針取下一塊菌肉放入培養皿或斜面試管中,也可直接以尖的鑷子夾起一塊菌肉放入培養基中,使菌肉直接接觸到或者最好半插入培養基,然後封起來於恆溫中培養。

接種工具以接種一次為原則,若覺沒有碰到任何可能污染的地方,則可多接種一兩次,若有碰觸到除了培養基以外的其他地方,則應重新燒過殺菌後再行取菌肉,以減少污染。

記住:每一個培養皿或試管應個別寫上編號,並且在記錄簿上記錄分離時間及編號,以利將來試種後追蹤產量最高的菌種。

四、分離後之試管或平板應放置於恆溫箱中培養,觀察菌絲是否從菌肉中長出及觀察有無其他細菌或黴菌污染,若只從菌肉中長則持續觀察至開始旺盛時(亦即剛長出時生長速度慢,但幾天之後突然生長速度變得很快,則表示進入旺盛時期),此時即可進行大量的繁殖。

大量菌種的製備:製備大量的菌種供太空包使用,通常須經過三道的增殖手續。

第一步驟、將分離出來的旺盛時期菌種再經培養皿的大量繁殖:從剛分離或液態氮保存活化的菌種取一小塊洋菜菌絲塊,移入新鮮的培養基中於恆溫室繼續培養,要接多少個培養皿則視所要做的菌種多寡而定。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绝大多数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生长,细菌感染性患者标本只有经过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才可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指导临床用药。

因此,细菌培养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细菌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

通过分离,可使细菌在平板上分散生长,便于观察单个菌落特性,也易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一、基本条件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条件包括接种用具(接种环、接种针)、培养箱、培养基,以及无菌室和超净工作台等。

(一)接种用具包括接种环和接种针两类。

接种环用来挑取标本、菌液及平板划线等。

接种针则用来挑取单个菌落,穿刺高层琼脂等。

接种环(针)由环(针)、金属柄和绝缘柄3部分组成,环(针)一般采用铂丝制作最佳,其硬度适宜,易于传热,火焰灭菌后冷却快,经久耐用。

但因其价格昂贵,目前多用电热(镍)丝及l次性塑料接种环代替。

接种环的直径一般为2~4mm,长5~8cm,定量接种环容量为1/300ml、1/200ml、1/100ml,用于定量培养。

(二)培养箱1.普通培养箱可自动调节培养温度(一般为35~37℃),用于培养普通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2.二氧化碳培养箱可自动调节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为5%~l0%)和培养温度,用于分离培养嗜血杆菌和奈瑟菌等生长时需二氧化碳的细菌,尤其是初次分离培养时。

如无二氧化碳培养箱时,也可用烛缸法代替。

3.厌氧袋、厌氧罐(盒)和厌氧手套箱用于分离培养厌氧菌。

厌氧袋为透明的、不透气的塑料袋。

厌氧罐为密封的塑料或玻璃罐(盒),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袋、罐中的氧气,达到无氧状态。

厌氧手套箱则可通过换气装置快速达到、持续保持无氧状态,并自动调节培养温度,还可通过手套在箱内进行分离接种、生化鉴定等操作。

(三)培养基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1、菌种分离目前可以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种有变红羊肚菌、梯纹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以及粗柄羊肚菌、普通羊肚菌。

当前我国的栽培品种主要以黑色品系为主,梯纹羊肚菌占总栽培面积的95%以上,产量及稳定性最好;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次之,产量稳定性与梯纹羊肚菌相当,开发潜力较大;黄色品系粗柄羊肚菌栽培规模较小,产量及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用孢子分离、组织分离或基质分离法获得纯菌种。

分离物必须经过纯化鉴定,并经出菇试验方可大规模栽培使用。

通常情况下,分离物在20℃~25℃培养2d即可萌动,3d左右即可形成初生菌落,挑取萌发菌落的尖端进行纯化或扩大培养。

2、母种培养各种真菌培养基均适合羊肚菌菌丝的生长,通常情况下,菌丝在25%条件下培养4d~7d即可长满试管,5d~8d开始形成菌核。

母种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煮汁)、葡萄糖20g、琼脂18g~20g,自来水1000mL,pH值自然;CYM完全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2g、酵母膏2g、卧磷酸氢二钾1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0.46g、琼脂粉20g,蒸馏水1000mL。

优良母种表现为菌丝生长均匀,初期菌丝密集洁白,粗壮,气生菌丝旺盛,爬壁力强,后期菌丝产生浅棕黄色色素,菌落浅棕色至棕色。

大部分羊肚菌菌株在培养4d~6d开始产生菌核,菌核初期白色,针尖大小,后期芝麻粒至绿豆粒大小,分散或凝集呈片状,菌核随着生长时间增长开始变黄,最终为棕黄色。

3、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基本相同,常压或高压灭菌后使用,常用配方如下:杂木屑70%、麦麸20%、生石灰1%~2%、石膏1.5%、腐殖质土10%;杂木屑60%、小麦25%、生石灰l%~2%、石膏1.5%、腐殖质土15%。

每个18mm×l80mm母种块转接6瓶原种,每瓶原种转接50袋~55袋栽培种。

750mL菌种瓶生产原种,22℃~25℃暗室培育,15d~20d即可长满,25d可用于栽培种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菌类(Fungi)是一类生物体,包括真菌(True Fungi)和微生物(Microfungi)两个大的类群。

菌类在生物圈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研究和利用菌类,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分离和培养技术,以便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纯种菌株以及大规模培养和应用特定的菌株。

本文将介绍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一、菌类的分离技术
菌类的分离是指从混合菌群中获得纯种菌株的过程。

分离技术的关键是保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菌类分离技术。

1. 表层分离法
表层分离法是最常用的菌类分离技术之一。

它适用于土壤、水域等含大量微生物的环境。

具体操作步骤为:取样→稀释→接种→均匀涂布→培养。

通过稀释操作可以使菌落分布在培养基表面,然后进行培养。

最后通过单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得到纯种菌株。

2. 筛选法
筛选法适用于需要寻找特定菌株的情况,例如寻找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拥有特定生态功能的菌株等。

筛选方法一般包括抗生素筛选、生理代谢筛选或染色筛选等。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只有目标菌株具有耐受能力,才能生长并形成菌落。

3. 寄主种菌法
寄主种菌法是一种利用特定寄主与菌株共生的技术。

例如,某些菌株只通过与某种植物的根系共生才能生长。

通过将寄主植物的根系或其他寄主组织接种到含有该菌株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分离出特定的菌株。

二、菌类的培养技术
菌类的培养是指将分离得到的纯种菌株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培养和繁殖。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菌类培养技术。

1. 液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是最常用的菌类培养方法之一。

通过将纯种菌株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利用摇床或震荡培养箱等设备进行培养。

液体培养法适用于大量培养、产生菌体、代谢产物等应用。

2. 固体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是将菌株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进行培养的方法,常用的固体培养基有琼脂培养基等。

固体培养法主要用于分离和筛选菌株。

3. 发酵培养法
发酵培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菌株通过发酵器进行大规模培养,以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

发酵培养技术是菌类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

三、菌类的应用前景
菌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菌类可以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农药的制备、有机肥料的生产以及环境修复等多个领域。

同时,菌类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的制备。

因此,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推动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兴起至关重要。

结论
本文介绍了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包括分离的表层分离法、筛选法和寄主种菌法,以及菌类的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和发酵培养等技术。

菌类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对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