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训练及答案科学探究之物理部分
浙教版中考科学物理部分选择题训练50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拔高训练选择题50题一.选择题(共50小题)1.冬天,天一冷,小金就喜欢吃火锅:而到了夏天,天气一暖和,小金就喜欢吃雪糕。
小金也观察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而吃雪糕时,雪糕周围会冒“冷气”。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汽化形成的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一个重为10N的半球体,沿竖直方向被切成质量相等的A、B两部分。
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紧贴墙壁保持静止状态,如图,A、B所受力的情况为()A.A、B之间没有压力B.A、B之间没有摩擦力C.A受到B给它竖直向下的摩擦力,大小为10牛顿D.A受到墙壁给它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大小为10牛顿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铁Q,P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第1页(共24页)A.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2GB.P对Q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和2GC.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均为GD.弹簧测力计对P的拉力和Q对P的吸引力大小分别为G和2G4.小明家里有一个球形鱼缸,有一次小明观察鱼缸中的鱼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鱼缸上方和鱼缸侧方水平观察都能看到鱼,但是,从鱼缸侧方水平观察到得鱼比从鱼缸上方看到的鱼要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从上方看到的鱼是折射成像,比实际的鱼位置浅,从侧面观察到的鱼是凸透镜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B.从上方看到的鱼是反射成像,比实际的鱼位置浅,从侧面观察到的鱼是凸透镜成像,为正立放大的实像C.从上方看到的鱼是反射成像,比实际的鱼位置深,从侧面观察到的鱼是凸透镜成像,为正立放大的实际D.从上方看到的鱼是折射成像,比实际的鱼位置深,从侧面观察到的鱼是凸透镜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5.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系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点。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一)及答案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一)1. 下面是小聪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为方便测量力臂,应将杠杆调节到________位置平衡,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B点处挂6个钩码,如图甲所示,则在A点处应挂________个同样的钩码,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3)图乙是小聪利用弹簧测力计做的某次实验情景,已知杠杆每格长5 cm,钩码每个重0.5 N.请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下表.实验序号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1 ________ 0.15 3.0 0.10上述实验数据不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所使用的刻度尺示数模糊不清,但他仍然测出了该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时的机械效率.其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②按图示组装好滑轮组;③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上升,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F.(1)该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________(用题中已知物理量的字母表示,绳子的股数要用具体的数字表示).(2)实验过程中,某同学为了实验操作方便,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则这种操作方法测出的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值将比其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3)为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减小轮与轴间的摩擦.若忽略上述摩擦,也不考虑绳重,下列方法中,还能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是________(选填“A”、“B”、“C”或“D”).A. 增加滑轮的个数B. 减小动滑轮的重量C. 减小钩码升高的高度D. 增大提升钩码的速度3. 张强想探究小球滚上斜面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斜面倾角、小球质量的关系.他将两个斜面AO与OB对接成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的实验:a. 将质量为5 g的小球从斜面AO的某一高度h处静止释放,经O点滚上斜面OB,小球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b. 改变斜面OB的倾角θ,重复上述实验;c. 换用质量为7 g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均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小球质量m/g 小球释放高度h/cm 斜面OB的倾角θ/°小球在斜面OB上最大高度H/cm15 10 40 9.02 30 8.63 20 8.047 10 40 9.05 30 8.66 20 8.0(1)每次实验都将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实验1、2、3(或3、4、5),说明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____________有关.(3)比较实验________(选择序号),说明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小球质量无关.(4)如果斜面没有摩擦,小球能滚上斜面OB的最大高度是________cm.本实验中小球未能达到这个高度,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是小球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__________.4.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L1额定电流为0.2A,电阻小于10Ω。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物理模块(十八)欧姆定律实验探究(二)【含答案】

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物理模块(十八)欧姆定律实验探究(2)【设计与进行实验】1. 实验器材:电源、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2. 滑动变阻器规格、电阻阻值大小的选取;3.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4. 连接电路前: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应滑至阻值最大处;5.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6. 电表指针异常原因分析;7. 实物电路图的连接及画电路图;8.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移动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的示数)不变;9. 实验中的多次测量:移动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采集多组数据,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重复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0. 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分析数据,总结结论】11. 表格数据分析:数据判断、绘制U-I图像;12. 分析数据,总结结论.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例1、小欢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物电路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压恒为6V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四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若干。
(1)图中部分导线已连好,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在第2次实验中,当定值电阻由5Ω换成10Ω后,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3)4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分析可知,他所选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是___________Ω,综合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1)为了测定某电阻的阻值,小妍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
①请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起来(导线不能交叉)。
2021浙江省各市科学中考真题汇编:物理实验探究题(word版附解析)

2021年浙江省各市科学中考题归类(物理实验探究题部分)三、实验探究题1.(2021金华)某校“制作浮力秤”项目研究小组,制成如图所示浮力秤。
使用过程中,发现称量范围较小,有待提升改造。
【原理分析】浮力秤是利用物体漂浮时,F浮=G物的原理工作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问题提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方案设计】器材:悬挂式电子秤、金属块(N)、大烧杯、水以及各种不同密度的溶液等。
步骤:①将金属块挂在电子秤下,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②将金属块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然后取出金属块擦干;③按照步骤②的操作,换用不同密度的溶液,多次重复试验。
【数据处理】实验编号 1 2 3 4 5 6 7 液体密度ρ液(g/cm3)—电子秤示数F拉(N)浮力大小F浮(N)—X【交流分析】(1)表格中x的数据是▲;(2)实验过程中,除步骤①外,其余每一次测量,金属块都需要浸没,其目的是▲;(3)小组同学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第6次实验数据异常。
若电子秤正常工作、电子秤读数和表中数据记录均无误。
则造成此次实验数据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得出结论】……【知识应用】(4)根据以上探究,写出一种增大浮力秤称量范围的方法▲。
(2)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3)金属块碰到烧杯底部(4)换用密度比水大的液体2.(2021金华)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甲电路研究电阻的电功率变化规律。
图注电源电压恒为4V,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
实验过程中,调节滑动变阻器,逐次读取数据并记录,计算定值电阻电功率。
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电流(A)电压(V)R0的电功率(W)甲乙第29题图(1)完成第3次实验后,接下来要获得第4次实验的数据,则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应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到适当位置;(2)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得出了定值电阻R0的电功率与其电流的定量关系。
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八十):物理实验探究(10)

1.在“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
已知电源电压恒为3V,有两个滑动变阻器,R A标有“15Ω 1A”,R B标有“30Ω 1A”字样。
(1)根据实物图在答题卷中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小明选择了一个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并记下电流值;再将5Ω的电阻改接成10Ω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1.5V,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并记下电流值。
(3)当他再将10Ω的电阻改接成20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时,却发现无论如何电压表的示数总是大于1.5V,说明他开始滑动变阻器选择错误,他选的是___________(选填R A或R B)。
2.小明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小明在选择器材时,应选择图乙中所示的________(选填“A”或“B”)透镜;(2)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小明在操作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这个步骤中,将透镜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如何移动?____________(假设这个过程中像能成在光屏上);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八十)物理实验探究训练(10)(3)当移动光屏至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朝着正确方向移动后,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3)实验过程中因为蜡烛燃烧变短,发现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上边缘,如果想将蜡烛的像移至光屏中央,应该将透镜向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浙教版九年级中考科学复习-物理部分(物态变化、密度、声光)

中考复习--物理部分(物态变化、声光)考点一物质的比热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2.对比热的理解1)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由物质本身决定。
2)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不同,如水和冰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
3)加热时间或光照时间相同,则吸收热量相同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海水比沙滩温度低。
原因:考点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热,凝固热。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1)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状态。
3.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1)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晶体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处于状态。
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非晶体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晶体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晶体如:萘、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
5.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
例题1:(2019·临沂)右上图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由图可知该物质()A.是晶体,熔化持续了8 min B.在A点时是液态,B点时是固态C.在A点的内能比B点的小D.在OA段的比热容比BC段的大例题2:将零下5摄氏度的冰放入0摄氏度的水中,冰和水的质量怎么变化考点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的两种形式是和。
2.蒸发:在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液体蒸发热,有制冷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沸腾(1)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着的剧烈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时虽不变,但要吸热;同一种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
(3)沸腾的条件:、。
例:如图所示,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试管,试管中装入少量的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中的水也沸腾B.试管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C.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但不沸腾D.以上说法都不对4.液化(1)液化要热。
物理实验与探究—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专项训练(含思维导图)

物理实验与探究一、密度测量1.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某种食用油的密度,如图(a)(b)(c)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他的实验提出了如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的质量为62g B.乙认为他测量的密度为0.96kg/m3C.丙认为他测量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小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捷,结果准确2.小明测量某种液体密度ρ液的主要实验步骤: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烧杯的重为G1;②将该烧杯加满水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烧杯和水的总重为G2;③将该烧杯加满被测液体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重为G3。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下列液体密度ρ液的表达式正确的是()A .ρ液=G 2G 3 ρ水B .ρ液=G 3G 2ρ水 C .ρ液=G 2-G 1G 3-G 1 ρ水 D .ρ液=G 3-G 1G 2-G 1ρ水 3.氧化石墨烯是一种新型材料,为探究氧化石墨烯的物理特性,科研小组进行了下列一组实验,如图所示。
(1)将氧化石墨烯薄膜覆盖在有刻度的空烧杯口上,如图甲,测得总质量m 1=20.2g 。
(2)将薄膜揭开,向烧杯内倒入酒精与水的混合物,盖紧薄膜,如图乙,测得其总质量m 2为________g 。
(3)一个月后,发现薄膜覆盖紧密完好,烧杯内液体体积明显减小,如图丙,测得此时总质量m 3=________g ,持续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烧杯内液体体积保持不变,烧杯内剩余的液体体积为________mL ,密度为________kg/m 3,据此可以判断氧化石墨烯薄膜________(填“有”或“没有”)良好的透水性的物理特性。
(已知ρ酒精=0.8×103kg/m 3)(4)由于分子间有空隙,水与酒精混合前水的体积应为________mL (已知ρ水=1.0×103kg/m 3)。
二、凸透镜成像实验1.疫情发生后,为了防止接触传染,许多单位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它是通过将刷脸机镜头捕捉到的人脸信息,与系统中储存的人脸模板对比,进行人脸识别。
浙教版科学中考题型考点训练08-2 杠杆与滑轮 探究题01

中考题型考点训练08 杠杆与滑轮探究题01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1.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经历了如下的实验步骤:(1)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
则他应把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右)调节。
(2)实验时仍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3)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并重新调节,再次使杠杆平衡。
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如表:分析上表,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4)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做如图b的实验时,发现不再满足上表中得到的规律。
请你对此做出评析:。
(5)如图c,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B.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C.便于正确认识力臂D.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杠杆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小李同学就在杠杆上挂钩码进行实验,小明认为这样操作会对实验产生以下影响:①杠杆自身重力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②可能不便于测量力臂或出现力臂测量错误③无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若在A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则B处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格,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如图丙所示,已知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2cm,当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为N。
(4)如图所示,将长为1.2米的轻质木棒平放在水平方形台面上,左右两端点分别为A、B,它们距台面边缘处的距离均为0.3米。
在A端挂一个重为30牛的物体,在B端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
若B端挂物体后,木棒仍在水平台面上静止,则G的取值范围为牛。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小科用一块T形板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训练及答案-科学探究之物理部分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玻璃杯从一定高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老师要求同学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是因为地面比较硬.”B.“玻璃杯从一定高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吗?”C.“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呢?”D.“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与下落高度、地面的软硬程度有什么关系?”2.小明对自动感应门很感兴趣,想了解其原理.他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自动感应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感应装置接受到人所发出的红外线,将门打开;另一种是感应装置发出微波来感知向门移动的物体,将门打开。
以下设计方案能探究某自动门是哪种类型的是()A.速度相同的两个人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B.人以两种不同速度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C.门打开后,人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观察门的反应D.白天和黑夜让人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3.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C.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4.20XX年5月,法国科学家发现行星“葛利斯581d”较适合地球生命居住,且同一物体在“葛利斯581d”行星表面所受重力大小是在地球表面的两倍.设想宇航员从地球携带标有“100g”字样的方便面、天平和弹簧测力计飞至行星“葛利斯581d”,测得方便面的示数是()A.天平示数为1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NB.天平示数为1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NC.天平示数为2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ND.天平示数为2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N5.如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A.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B.由于惯性,小车到达水平面后继续向前运动C.水平表面越粗糙,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快D.实验表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6.甲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乙图是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关于这两个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实验可以推理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B.乙实验可得出物体的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C.两个实验都控制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滑,是为了保证物体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D.甲、乙实验中物体运动时,机械能始终都保持不变7.小明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提出了如下四个猜想.根据你对本实验的探究,发现其中与实验结论不相符合的是()A.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B.把滑动变为滚动,摩擦力变小C.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D.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上压力的大小有关8.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探究实验。
下列对整个探究活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9.小明在学习液体压强时,用压强计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据表中信息判断小明研究的问题是()A BC.D.液体压强与气压的关系10.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
这主要是因为该种方式()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11.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12.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13.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AO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0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A.绕ON前后转动板EB.绕ON前后转动板FC.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D.改变光线OB与ON之间的夹角14.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时,电路如图所示。
闭合开关,电流表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分别为I A、I B、I C。
关于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I A<I B B.I A<I CC.I B>I C D.I A=I C15.如图所示,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时,小华同学用电压表测出ab、bc、ac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ab=2V,Ubc=2V,Uac=4V,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后,下一步应该做的是( )A.整理器材,结束实验B.分析数据,得出结论C.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电压值D.换用电压表的另一量程,再测出一组电压值16.对于“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这两个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B.它们的实验电路在教科书中是相同的C.前者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分析多组数据,得出电流跟电阻的关系D.后者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电阻的平均值,减小误差17.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闭合开关前,滑片P应滑到B端B.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发光,一定是小灯泡灯丝断了C.当电压表示数为2.5V时,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可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D.实验还可得知,小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18.为纪念某些作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往往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对下列物理量及单位的理解,正确的是()A.用手平托重为1N的苹果水平移动lm,手对苹果做的功是1JB.质量为l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9.8NC.重为1N的苹果放在面积为1m,的水平桌面上,苹果对桌面的压强是1PaD.某人的心跳每分钟72次,其频率是72 Hz19.如图所示,粗略测量小明同学引体向上运动的功率时,下列物理量不需要测量的是()A.小明的质量B.单杠的高度C.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D.做引体向上的时间20.下列电路图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U>U0,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
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2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小王有如下猜想: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结论是:;(2)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质量相等的铁球和纸团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者下落时间__ __(填“相等”或“不相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
(3)根据表中的数据,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将()A、同时落地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22.为了研究小球在对接斜面上运动时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小王使小球从AB斜面上高位h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滚上BC斜面后,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1,如图(a)所示;逐步减小BC斜面的倾角(),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 2、h3,如图(b)、(c)所示。
然后,他换用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再次实验,如图(d)所示。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时,。
②分析比较图7(c)和(d)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时,。
23.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小明做了几个带刻度的方形有机玻璃盒,并放入海绵(海绵大小恰好占满玻璃盒)。
他先将底面积相同、重量之比为1:2:3的三个方形铅块依次放在同一海绵上,如图1、如图2、如图3,比较海绵的凹陷深度;再将铅块2和铅块3横放在海绵上,如图4、如图5,这时铅块1、铅块2、铅块3的底面积之比为1:2:3,比较海绵凹陷的深度。
(1)由图1、图2、图3得,受力面积相同时,海绵凹陷的深度与压力成比。
(2)由图2、图4(或图3、图5)得,压力相同时,海绵的凹陷深度与受力面积成比。
(3)由图1、图5、图5得,海绵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时(填“相同”或“不同”),海绵的凹陷深度相同。
(4)综合上述实验可得,海绵的凹陷深度是由单位面积所受压力的大小决定,海绵在单位面积上不着天所受压力越大,凹陷深度就越。
所以我们就把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定义为压强。
2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对有关的问题分析如下:(1)他们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力。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实验中应用了的研究方法。
(3)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_;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
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25.(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
将纸板沿ON向拥不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
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2)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