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诗词中的化学变化

诗词中的化学变化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
它们以精炼的语句和深刻的内涵,描绘出世间万物的千变万化和情感的多彩。
而在这些变化中,化学变化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化学变化,通常涉及物质的形态、性质或组成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食物的腐烂、金属的生锈,也存在于自然景观中,如火山喷发、水蚀岩石。
而在诗词中,这些变化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并以此为媒介,抒发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在这首诗中,石灰的形成过程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描绘。
首先,矿石经过千锤万凿,经历了物理变化,从固态的石灰石变成颗粒细腻的石灰。
然后,这些石灰在高温下被烧炼,经历化学变化,从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
这一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和光芒,体现了石灰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这里的“生紫烟”描绘了阳光照射下香炉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香炉中的物质在高温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有色物质,形成了美丽的紫烟。
在这些诗词中,化学变化不再是无生命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生命力、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元素。
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了物质的转变和世界的变迁,也以深邃的内涵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化学变化在诗词中的描绘不仅赋予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诗词的新视角。
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力量。
古诗词里的化学

古诗词里的化学
燃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植物秸秆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及草木灰,土壤中草木的根部没有燃烧到,仍然有生机和活力,春天来了又可新生。
扩散北宋林逋写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气的扩散是一种物理变化,是香味物质分子的运动造成的,根据这种香气将梅花与雪进行区别,表达了抓住特征鉴别物质的思想方法。
雷电王安石的《元丰行示德逢》里的“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电闪雷鸣时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呢?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随雨水进入土壤成硝酸盐,氮元素被植物吸收,所以民间有“雷雨发庄稼”的说法。
黄庭坚的《念奴娇》里有“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里的“过雨荷花满院香”,为什么雷雨过后,使人心旷神怡,因为雨水涤荡了空气中的灰尘,打雷时又有下列反应发生:3O2=2O3,O3=O2+O,分解出的氧原子有消毒杀菌作用。
能量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反映了贫富的巨大差距。
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油脂,蛋白质是含有C、H、O、N、S等
元素的高分子化合物。
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人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前三类物质是在人体中反应时放出能量,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没有能量物质的人就会冻饿死。
有关化学物理的古诗句

有关化学物理的古诗句化学相关的古诗句1.《石灰吟》(明代·于谦)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化学原理:描述了石灰石经过高温焚烧变成生石灰,再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最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过程。
2.《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代·李白)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化学原理:炉火燃烧产生化学变化,伴有紫烟生成。
3.《元日》(宋代·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化学原理:爆竹爆炸是化学变化,涉及燃烧和爆炸反应。
4.《浪淘沙》(唐代·刘禹锡)诗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化学原理:沙里淘金是化学上的重力选矿法,利用金子与沙子密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学原理: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相关的古诗句1.《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物理原理:描述了水蒸发形成雾气,日光透过雾气发生折射,形成紫色烟霞的物理现象。
2.《使至塞上》(唐代·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物理原理:孤烟直上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落日浑圆则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3.《枫桥夜泊》(唐代·张继)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物理原理: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凝华的物理现象。
4.《浪淘沙·其六》(唐代·刘禹锡)诗句:“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物理原理:江雾消散是物理变化,涉及蒸发现象。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
”物理原理:诗中虽未直接描述物理现象,但“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等句可引申为光的反射和水色的折射等物理现象对自然景色的影响。
常见古诗中的化学反应

客从(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CaCO3+H2O+CO2==Ca(HCO3)2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蜡烛燃烧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CaCO3高温分解CaO +CO2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古代的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代人可以从这些文学经典中挖掘出有关化学的智慧和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典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吧。
1.《长恨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江南岸是著名的丝绸产区,而丝绸的染色技艺在古代就已经十分发达。
在古代,染色剂主要来源于自然植物和动物,比如著名的蓝靛和紫草就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而胭脂则来自于动物的血液。
春风绿色江南岸,指的是自然景色的美丽,也意味着染色中用到的天然色素。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诗中的“霜”指的是指爆米花一样的热核聚变反应,也就是核融合。
在太阳中心,氢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就是太阳的能源来源。
在这首诗中,暗示着床前明月光,是太阳释放出的能量,使得地上有了霜的形成。
3.《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首诗中的“穹庐”指的是大气层,天空中的气体环境就像是一个拉伸的圆顶,覆盖在地球表面上。
大气层由多种气体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以及一些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在大气层中,还有一些气溶胶和颗粒物质,这些物质会对气象、环境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4.《离骚》:“左手木兰右手桂,朝来白露滴天葵。
”这首诗描写了荒凉的北方草原上一位旅行者的惆怅之情。
其中“白露”指的是秋天的露水,而“天葵”则是一种美丽的花朵。
在古代,人们喜欢用花朵和草药来治疗疾病。
桂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具有健脾、温中、祛湿、止血、宣肺之效。
而木兰花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万里长河空自流,沙崩浪涌决堤后。
”这首词描写了旅行者在漫长的夜路中经历的艰难,其中提到了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沙崩和决堤。
在地球上,土地和水域之间的分界线不是固定不变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上升或下降,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古诗词里的化学

古诗词里的化学——“化学反应”
一.燃烧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植物秸秆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及草木灰,土壤中草木的根部没有燃烧到,仍然有生机和活力,春天来了又可新生。
二.扩散
北宋林逋写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气的扩散是一种物理变化,是香味物质分子的运动造成的,根据这种香气将梅花与雪进行区别,表达了抓住特征鉴别物质的思想方法。
三.雷电
王安石的《元丰行示德逢》里的“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电闪雷鸣时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呢?
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随雨水进入土壤成硝酸盐,氮元素被植物吸收,所以民间有“雷雨发庄稼”的说法。
黄庭坚的《念奴娇》里有“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里的“过雨荷花满院香”,为什么雷雨过后,使人心旷神怡,因为雨水涤荡了空气中的灰尘,打雷时又有下列反应发生:
3O2=2O3,O3=O2+O,分解出的氧原子有消毒杀菌作用。
四.能量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反映了贫富的巨大差距。
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油脂,蛋白质是含有C、H、O、N、S等元素的高分子化合物。
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人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前三类物质是在人体中反应时放出能量,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没有能量物质的人就会冻饿死。
古诗中的化学变化

古诗中的化学变化
嘿,你知道吗?古诗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化学变化呢!就像“千锤
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说的不就是石灰石经过高温煅烧变
成生石灰嘛!你想想,那千锤万凿得多辛苦呀,然后再被大火这么一烧,哇,简直太奇妙了!
还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火一烧,把好多东西都给变了呀!这不就是一种化学变化吗?那些被烧掉的植物变成了灰烬,可来
年春风一吹,又有新的生命长出来了,多神奇啊!
再看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蜡烛燃烧不也是化
学变化嘛!蜡一点一点地变成了其他物质,就像我们的人生,也在不
断地经历着各种变化呢!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讨论古诗,就说到了这些化学变化。
我朋友特别惊讶地说:“哎呀,我以前怎么都没发现呢!”我就笑着说:“哈哈,那是你没仔细去想呀!”然后我们就开始一首一首地分析古诗
里的化学变化,越说越兴奋。
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明显就是碳酸钙高温分
解的过程呀!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呀,就像我们追求梦想一样,有时候也得经历一些艰难的过程呢!
古诗就像是一个宝藏,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奥秘。
而这些化学变化,就是宝藏中的一部分。
它们让古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对古代人的智慧和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所以呀,我们读古诗可不能只是读一读就完了,要多去思考,多去发现里面的奇妙之处。
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的魅力呀!你说呢?。
古诗词中化学

古诗词中化学忆王孙·夏词宋·李重元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释义】词中描述了夏季的雨后,惬意享受晌午的时光。
雨后的荷花散发出满院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由于荷花中的香味物质分子在自由运动所以满园的清香,这是“分子运动”现象;其次,句中“过雨”两个字也十分关键,雷雨过后会感觉空气格外的清新!【原因】其一是雨水冲刷了空气中的尘土,为空气做了一次“净化”;其二是在雷电的作用下,空气中少量的氧气在电击下生成了臭氧,而臭氧就是令我们感到雨后空气清新的源头。
客从唐·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释义】从南方来的客人送给诗人一颗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纹字迹,诗人珍藏在箱中。
过了好久,开箱寻看,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液体,令其迷惑不解。
【原因】珍珠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凝积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少量的有机质。
碳酸钙难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变为酸式盐而溶解。
杜甫居室漏雨潮湿,遇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珍珠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红色液体。
化学方程式:CaCO₃+ CO₂+ H₂O =Ca(HCO₃)₂【CaCO₃(碳酸钙)、CO₂(二氧化碳)】咏石灰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义】诗中不但展现了于谦清白一生的真实写照,还精辟地阐述了生石灰的生产过程。
“千锤万凿出深山”——表明了原料来源。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坚硬,经过千锤万凿将石灰石敲碎,然后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
化学方程式:CaCO₃(s)=CaO(s)+CO₂(g)【(s)固体、(g)气体】“粉身碎骨浑不怕”——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
化学方程式:CaO+H₂O=Ca(OH)₂【CaO(氧化钙)】“要留清白在人间”——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诗情“化”意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1、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
哀今征敛无。
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
“客”和“我”都是虚构的。
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
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
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
关于珠的
2、
3、
其境,传统制酒工艺展现眼前,也可以看出黄庭坚生活的北宋时期榨酒还仅仅是把黍煮烂后加?
蘖(酒母)发酵制成,并不经过蒸馏。
酒当然也就是低度酒。
令人称奇的是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诗篇中居然还有反映出酿酒原理的诗句。
苏轼《东坡分类词》中《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有:“诗书与我为?蘖,酝酿老夫成缙绅。
”诗中?蘖即酒母,生物酶催化剂。
苏东坡在诗中借用酒的酝酿形容诗书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这既是极好的劝学篇,又指出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的缓慢性。
4、酯类,关于低级酯。
白居易在《饮后戏示弟子》中有:“欲我少愁忧,欲我多欢喜;无如温好酒,酒须多且旨。
旨多宾可留,多即?不耻。
”这里旨实指香味,但香味来源是酿酒过程产生的低级酯。
关于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有一个知识是要学生掌握的。
即室温下液体称油,固体或半固体称酯。
《诗经?卫风?硕人》有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原诗是描写卫庄公夫人的白皙柔美,这里可借一“凝”字强化油和酯的概念关系。
5、金属冶炼方面:
浪淘沙
唐-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刘禹锡《浪淘沙刀首》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砂始到金。
诗对淘金过程的描写反映出了金的化学稳定性,即天然本色,无需冶炼还原,同时也反映出了金的文化影响:“美人首饰侯王印”都离不开金。
秋浦歌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前川。
我国金属冶炼的历史悠久,一曲出口,古代金属冶炼场景赫然在目。
6、千锤万凿出深山,——CaCO3分解
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3====CaO
粉身碎骨浑不怕,——CaO+H2O===Ca(OH)2
要留清白在人间。
——Ca(OH)2+CO2===CaCO3↓+H2O
7、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的成分是石蜡,属于固态烃,熔点很低,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该反应放热,使蜡烛融化。
8、
9、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
通过对下面几句诗词中“烟”和“雾”的描写的分析,学生对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C.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烟”、“雾”混为一谈,实际上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称为烟,而小液
滴分散于空气中则称为雾。
硝烟、炊烟、尘土飞扬均为名副其实的烟,白磷燃烧时看到的现象是产生浓厚的白烟。
清晨雾气腾腾、水壶烧开后直冒白气都是雾的作用,打开浓盐酸、浓硝酸的试剂瓶塞时即会产生白雾。
A句中的“烟”是由沙土随风卷起形成,B句中的“烟”系炊烟,C、D句中的“烟”均为雨雾。
弄清烟雾的区别便于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欣赏古诗词的美。
10、千“变”万“化”?(有关物质变化的诗词)?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7.千里冰封,万里雪飘???????????????8.白玉为床,金作马?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