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合集下载

十则成语与化学

十则成语与化学

十则成语蕴含的化学原理百炼成钢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

此地无银三百两银,是一种白色柔软的金属元素,熔点961℃,是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

银在自然界的储藏量稀少,但比黄金多近四十倍。

银的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但与空气中的硫化合而变黑。

银一般与铝矿共生,在冶炼铝时,银被还原出来。

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人们就已采用这种"吹灰法"提取银,数千年来,银与金一样,应用价值都不大,除了用作货币、装饰品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

直到现在,白银才在工业上发掘出大量的用途,如,人们发现银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可以用于计算机、导弹等精密电路上;银的反射性能高,可镀在玻璃上制造镜子及在保温瓶内胆防止热量的散失;银的杀菌性能也很好,是氯化物的十倍,可用于医疗上的收敛及消炎;银的溴化物遇光即分解,具有非常灵敏的感光性,可以用于照相底片及X光片生产,这是银的最大用量的用途。

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二)

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二)

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二)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4、百炼成钢我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据有关出土文物证明我国的炼铁炼钢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由于炼炉中温度偏低,不能使熔点为1535℃的铁溶化,所以得到液态的铁。

人们等炼铁成功后冷却炼炉,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的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来自臬矿石的氧化物和烃,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过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锻炼,生活考验,变得非常坚强,成为优秀的人物。

5、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以下呈暗黑色,升到700℃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用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而非单纯提高反应温度。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一.与燃烧相关的成语1.刀耕火耨(nòu):解释:耨:除草。

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

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成语“刀耕火种”、“刀耕火耘”意思同样。

)2.炉火纯青解释:原指古代道士炼丹,在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成功了,(燃烧,火焰的颜色能间接反映出炉内的的温度,温度超过3000℃,火焰就会变成蓝色,这是燃烧的温度最高阶段,即“炉火纯青”)3.石破天惊化学解释:真正能产生“石破天惊”效果的只有炸药爆炸。

4.百炼成钢化学解释:一种说法是,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钢的碳含量0.03%-2%,生铁更高,经过高温,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此降低铁中的含碳量,就成了钢。

5.水火不容6.恨铁不成钢7.火中取栗8.釜底抽薪9.灯尽油干10.火上浇油11、杯水车薪12、抱薪救火13、风烛残年14.钻木取火15.煽风点火16.火树银花(涉及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烟花的五颜六色是焰色反应是物理过程)二.成语中的变化1.水滴石穿:化学变化CaCO3+CO2+H20==Ca(HCO3)2与此相反的是溶洞中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溶解有Ca(HCO3)2水溶液,当压强减少或温度升高时,发生分解反应:Ca(HCO3)2====CaCO3↓+CO2↑+H2O产生的碳酸钙沉积起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钟乳石和石笋。

2.饮鸩止渴: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

(对应变化是化学变化,砒霜使人体蛋白质变性)3.坚如盘石:描述硬度的,物理性质。

类似的:削铁如泥反映出铸成刀的合金的硬度特别大4.沙里淘金:物理过程。

金很重。

1立方米的沙子只重2吨左右,而同体积的金却达19.3吨重!很早人们就利用金与沙比重的悬殊,用水冲洗含金的砂,这就是所谓的“沙里淘金”。

5.月桂飘香:分子的运动,物理过程。

6.铁杵磨针:物理过程。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

小常识
为什么易燃易爆的混合物叫做“火
药”?
KEY:火药的主要成分硝避瘟疫等。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目前,硝酸钾已经被 氯酸钾所替换,这样制得的火药用量少,性 能好,威力大。
谢谢观看
05级化教(3)班 05级化教( 级化教 倪娜
百炼成钢
NO.1炼铁(1)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用
(2)原料:铁矿石 焦碳 石灰石 (3)设备:炼铁高炉 还 原剂把铁矿石里的炭还原出来。
百炼成钢
NO.1炼铁 (4)反应:a.还原剂的生成 炼铁
C+O2=CO2 ,C+CO2=2CO b.Fe3+的生成 Fe2O3+3CO=2Fe+2CO2 c.炉渣的生成 CaCO3=CaO+CO2 CaO+SiO2=CaSiO3
成语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点回顾
教学背景
成语源远流长,多有来历 是人们对周围客 成语源远流长 多有来历,是人们对周围客 多有来历 观事物长期细致观察、反复认真琢磨的结晶。 观事物长期细致观察、反复认真琢磨的结晶。 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 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其中当 然包括化学知识的领域。在此, 然包括化学知识的领域。在此,通俗的介绍 部分成语中涉及的化学知识, 部分成语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既带同学们回 顾以前的知识点, 顾以前的知识点,又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 科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科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百炼成钢
QUESTION:
炼钢与炼铁有什么区别
KEY:钢是含碳量小于2%的铁矿合金 KEY 2% 与炼铁相比,是在高温下用还原剂把生铁里过多的 碳和其他杂质氧化除去。
石破天惊
火药的成分: 硝石
硫磺 炭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构造精巧,言简意赅,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很多成语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了解成语中的化学知识,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面,使人耳目一新。

成语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有哪些呢?现分类简述如下:一、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二、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作者:范玉英来源:《中学理科·初中版》2008年第08期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文化韵味,而且与生活、自然界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密切相关.以成语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正逐步融进中考试题中,成为中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现举例如下:1.铁杵成针: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少年求学时,曾遇一老媪,磨杵不辍,问何为,媪答:欲磨作针.自受感动,由此奋发而终有大成就.比喻做事能持之以恒,则必有成果.【化学含义】铁杵磨成针,只是杵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2.烈火真金: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烧.比喻英雄本色不变.【化学含义】黄金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金属,即使在高温下煅烧,也不会被氧气氧化.3.海枯石烂:大海枯干,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极其久长的时间.多用作誓词,表示意志坚定,永远不变.【化学含义】海枯即海水干涸,属于物理变化;石烂意为岩石风化,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4.水滴石穿: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难能之功.【化学含义】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冲击石头而发生的,其中包含着化学反应.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雨水后,使雨水呈酸性,滴在岩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上,碳酸钙与酸发生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Ca(HCO3)2,反应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5.点石成金:即“点铁成金”.古代方士称能用灵丹将铁点化成金子,后比喻把别人文句略加点窜,顿然改观.【化学含义】“石”通常指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金”指黄金(Au),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没有改变,因此点石是不能成金的.6.百炼成钢:铁经过反复煅炼能成钢.比喻人经过斗争生活的长期考验,能成为坚强的英才.【化学含义】在炼铁过程中,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即变成钢.7.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可挽回.【化学含义】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是木材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8.钻木取火:远古时代的取火方法.钻木使摩擦发热而爆出火星来.【化学含义】钻木时对木材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温度达到木材燃烧的着火点.9.煽风点火:比喻煽动或唆使别人干坏事.【化学含义】煽风时,鼓入了新鲜空气,从而使可燃物燃烧更旺.10.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着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或东西太少,解决不了问题.【化学含义】一杯水可降温度不大,很难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从而难使一车燃着的木材熄灭.11.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学含义】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12.死灰复燃:冷却的灰又重新燃烧起来.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用来比喻已经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化学含义】燃烧需达到两个条件:①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

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

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011.滴水穿石:比喻虽然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难以办到的事情。

水滴的力量是如此微小,它为什么能够把石头滴穿呢?通常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地冲击石头的结果。

殊不知,这里面还伴随着化学反应,因为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雨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使得雨水略呈酸性。

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

久而久之,滴水的地方就形成了凹陷,甚至是穿孔。

屋檐下的青石板就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 + CO2 + H2OCa(HCO3)2风景区的石笋和钟乳石,就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长期冲刷而成。

022.如胶似漆: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粘合剂。

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胡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结起来而建成的。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033.甘之如饴: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以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自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糖类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044.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因“水乳交融”而除去。

055.炉火纯青:比喻一个人的技术或学问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般的火焰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一般的燃料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在供氧不足时燃烧不完全,部分没有燃烧的碳粒,在高温下灼热发出红光。

比如,过去使用的小煤油灯,其火焰就是红色的,如果在煤油灯火焰的上方放一张白纸,过一会儿白纸就会被熏黑,这种黑灰就是没有燃烧的碳。

富含化学知识的成语

富含化学知识的成语

成语中有关燃烧地知识、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地草木灰含钾、钙、磷,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地化学肥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地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地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地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地颜色判断温度地变化:炉火温度在℃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地最高温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地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地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地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地化学反应,产生大量地光和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地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地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地道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地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地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地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百炼成钢将烧红地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地钢,其实是对生铁地不断除杂致纯地过程.成语中涉及地物质性质、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地,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地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地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地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地钟乳石等.、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地含量只有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地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地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地黄金甚少.、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地印染化工,“取蓝”地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地作用下水解为无色地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地靛蓝化合物.、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地愿望.古时地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地.、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地重要地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地一种原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语中生活饮食知识、争风吃醋醋是地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地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地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地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地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地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地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地调味品,因其独特地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水乳交融牛奶中地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地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地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地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地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地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地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饮鸩止渴“鸩(è)”是指放了砒霜地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地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地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地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地粘合剂把无数地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地(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地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地粘性液体,是最早地化学涂料.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

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成语中生活饮食知识13、争风吃醋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

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14、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

15、水乳交融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16、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

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

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17、饮鸩止渴“鸩(zhèn)”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

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18、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

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

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在化学中考命题中的应用诗词、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它结构紧密,文字简练,是汉语言中的精品。

笔者发现诗词、成语这种传统语文考试题材近年来已出现在许多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中,诗词、成语这种源于生活素材性资源出现在化学试题中,使得试题情景亲切,语言生动活泼,加上具有实用性并与个人生活有关的化学叙述方式,能很好地体现了公众素养中对知识面选取的原则,这种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古代诗词、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许多经典的诗词、成语中包含的对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原子、分子的性质等有关和化学知识。

本文就近年来中考试题中的化学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中考命题中作一个赏析。

一、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物质的变化的考查【例1】(2005年佛山市)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解析:此题在知识载体的选择及试题表述的设计上避免了枯燥、干巴的单纯学科设问形式,追求一种生动的优美情景,令师生回味无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答案:B【例2】(2004年南昌市)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解析: 此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诗句所体现的意境中回味物质发生变化的特征来回答问题。

A、野火烧不尽也就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是化学变化;B、蜡烛成灰也就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它是化学变化;C、铁杵磨成针,原来铁变化后,仍然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D、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的,引燃后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答案:C【例3】(2005年佛山市)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

诗中A .CaCO 32↑B .CaO +H 2O =Ca(OH)2C .Ca(OH)2+CO 2=CaCO 3↓+H 2OD .CaO +2HCl =CaCl 2+H 2O解析: 于谦的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崇高情操,它所包含的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

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的工人,先将深山中的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的碳酸钙,这样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CaCO3 → CaO → Ca(OH)2 → CaCO3 ,思维方式别具一格,具有创新思维。

答案:D二、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物质的性质的考查【例4】(2005年泉州市)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真金不怕火炼B.百炼方能成钢C.纸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略答案:D【例5】(2005年烟台市)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炼”之说。

这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非常________。

[解析]略答案:单质;稳定。

三、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分子、原子性质的考查【例6】(2005年天津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 分子很小B. 分子是可分的C. 分子之间有间隔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析:此题将原子、分子的知识与王安石的古诗联系起来考查,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

答案:D【例7】(2003年南京市)在2400多年前,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

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了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

”请你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答案:此题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是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到粒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本身不改变,在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质量都不改变。

所以物质不灭。

四、考查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诗词和成语的秘密由于这类试题取材与叙述中大量结合了文化底蕴,这就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化学学科的神秘性和畏惧感,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对问题理解的各种基础,为以后遇到类似对象和情景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科学意识的培养。

【例8】(2004年南京市)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

请你任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百炼成钢(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钢)B.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你选择的成语是其中的化学原理:。

解析:此题是过程开放性试题,涉及到生活、生产知识,可以任选一个进行解答。

A、百炼成钢就是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到2%以下,转变成钢。

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B、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

从而使燃烧停止。

【例9】(2004大连市)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

现代比喻化腐朽为神奇。

有人说他能把石头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析:此题让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