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必修2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整理)

历史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整理)

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的农业生产的出现:①原始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②生活方式:为了寻找新的耕地,人们经常迁徒③时期:商周:青铜农具使用少,主要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影响:中国的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主要特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②生产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东汉:推广使用耦犁的方法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③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④耕作技术:春秋: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术⑤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⑥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特点:①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②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③生产技术: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发展条件:①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影响小农经济不利条件:①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②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③封建政府的腐朽④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小农经济的地位:①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中国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必修2历史知识点

必修2历史知识点

必修2历史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演化和早期文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展出农业和定居生活。

-古代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黄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兴起。

-宗教文化:多神教、一神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出现。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夏、商、周的建立与灭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在夏朝灭亡后建立,周朝在商朝灭亡后建立。

-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建立。

-儒家文化的兴起: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扮演重要角色。

3.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出现,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包括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秦朝的思想压制:焚书坑儒事件是秦朝对异议者进行打压的重要事件。

-兵马俑的发现: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珍贵遗址。

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古代的贸易网络,通过陆地和海上连接东西方。

-西域文化的传播:佛教和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科技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世界。

-大航海时代:欧洲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与亚洲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5.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导致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和开放政策,迅速发展经济。

这些历史知识点只是必修2历史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以促进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笔记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笔记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笔记
(一)西部开发史
1、西部开发史的背景
西部开发史基于中国千年积弊实行内治外开放的政策,其主要历史背景有三:一是改革开放的政策,1980年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二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大力推行“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发展;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形成新的经济社会格局。

2、西部开发史的主要内容
(1)西部经济自然条件的初步加工和利用,例如1767-1796年西藏向中原地区输送农产品、1859年采矿业的发展、1870年外国的探险者开拓农业生产、1994年科教事业的迅速发展等。

(2)中外合作及中外竞争的发展,例如18清代入侵西藏、1959年政治实力的变化、1965年西藏的省制设立、1996年陆地交通的开通等。

(3)西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发展,例如2001年推动西部城市化发展、2006年地方政府努力建设新西部、2011年支持先进制造业结构转变,以及2013年中央政府大力支持西部贫困地区改革发展等。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弄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3.秦汉以来:重农抑商4.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出现5.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世界最早货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重要裁员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7.明清:商业繁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徽商、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朝以前: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闭市后不准交易2.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城郊和乡村出现“草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3.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4.城市兴起与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5.扬一益二:扬州、成都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是重要外贸港口3.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清朝:海禁,闭关锁国,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6.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前言: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

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小结: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已出现4.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5.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6.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赔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7.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国家2.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常用工具仍是木耒耜、石锄、石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犁的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犁壁(使铁犁可以朝一个方向翻土)汉朝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浙,江南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3.灌溉技术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条件: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小农经济的利弊利: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弊:需要承担沉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遇灾荒和瘟疫,会陷于贫困或破产。

前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土地兼并与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5课 开辟新航路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5课 开辟新航路

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1.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日趋强烈3.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4.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支持,希望获得海外财富,加强在欧洲的地位5.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去传播天主教6.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二.新航路的开辟1.迪亚士,葡萄牙,1487年,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2.达.伽马,葡萄牙,1497年,沿迪亚士开辟的航线继续前行,到达了印度3.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王室支持,1492年开始十多年间4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沿岸许多地方4.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支持,1519 - 1522,绕过美洲南端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三.走向联合的世界1.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国家。

荷兰、英、法紧随其后,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

2.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变化,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前言: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15世纪末到16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勇敢的欧洲航海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总结: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1.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2.欧洲商人开始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希腊1. 基本概念和特点•希腊城邦制度•希腊的民主制度•希腊的奴隶制度2. 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帕台农神殿•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3. 斯巴达•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精神•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二、古代罗马1. 基本概念和特点•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的奴隶制度2. 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征服战争•罗马的地方自治制度•罗马的土地问题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改革•罗马法的代表作•城市罗马的建设三、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起因•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统一3.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现•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外国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2. 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的目标和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未来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影响,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种植经济为主结构特点古代农业为辅狩猎家畜饲养业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北粟南稻种植格局;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五谷:粟、黍、稻、麦、菽(豆);麻;六畜:猪、马、牛、羊、鸡、狗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兔、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翻土工具的变革(材料与形状):原始社会(石、骨、木制农具)(刀耕火种)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个体农耕)(耦犁)西汉中期(犁耕法)唐代(曲辕犁(优点)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播种工具——耧车:农业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3、灌溉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之际:桔槔、辘轳;三国马钧:翻车;唐朝:筒车、现代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王景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川西平原(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地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秦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

郑国渠沟通了泾水和北洛水,整个渠长三百多里,灌溉面积达四万多倾;关中地区因此而成为沃土。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王景治河,千载无患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农学著作中的水利知识:[元] 郭守敬;[明]潘季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阅读两段材料,从中分析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你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较分散);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较狭隘)③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较封闭)好处:①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端:①规模小,较分散,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

②自给自足,较封闭,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③统治者过度剥削压榨就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课堂回顾: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早期农业格局及农作物资源分布、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农具材质的改进、农用动力的变革、播种工具的发明、耕种工具的革新、灌溉工具的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古代重要水利工程、治理黄河、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耕作方式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演变、自耕农经济。

小结: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

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鉴古知今。

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种养结合:种植为主,饲养为辅;2、精耕细作: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技术,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部分土地等),精耕细作;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所有制形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刀耕火种,采用耒耜等生产工具,中国农业处于“耒耜耕种”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采取“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生产;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技术形成,从此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形成。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思路提示: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C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什么特点:( C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 )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4、明代徐光启的:( A )向国人传授了西方水利施工技术。

A、《农政全书》B、《泰西水法》C、《梦溪笔谈》D、《河防一览图卷》湖北随州神农祠;炎帝“神农氏”陵大殿(湖南株洲市)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名义国有,实际贵族占有)春秋战国及以后:土地私有制:①君主私有土地制度;②地主私有土地制度;③自耕农私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思考: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春秋时期井田制为什么会走向崩溃?你能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它崩溃的原因吗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最终确立土地私有制。

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成为私田,公田则被大量抛荒;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剥削方式,允许劳动者保留一部分产品。

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类型:①君主私有土地;②地主私有土地;③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问题:①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开始于战国、发展于汉代、鼎盛于宋明清。

②土地兼并的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抑制土地兼并:北魏、隋朝至唐初实行“均田制”(最具典型和最有成效)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有多种来源,战国时一是开垦“私田”;占有“公田”;二是通过赏赐;三是购买。

汉代以后,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要形式。

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就是其典型。

其特点是: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自给自足;人员上聚族而居;军事上拥有武装。

后来发展为士族地主。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3、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抑制土地兼并:西汉末:王莽改制北魏、隋唐:均田制(最具典型和最有成效)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中:张居正“一条鞭法”不管封建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抑制措施,最终都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吗?为什么?抑制土地兼并: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的原因1、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使兼并不可避免。

2、在土地私有制发展面前,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兼并,延缓兼并,超过了这个限度,必然陷于崩溃。

当时国家权力的历史使命是:适应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产生: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定义: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纳地租,地主通过租佃契约与佃民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发展情况:①战国已产生,汉代比较普遍。

②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④后期还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请思考:东汉时期佃客(部曲)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什么不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佃农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

原因:A 、经济发展;B 、人民的反抗斗争(地租: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作用:提高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租佃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为什么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为何会普及全国?战国。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此,大量农民只好租种地主或官府的土地为生,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意味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所以租佃制普及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