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无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3)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 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C)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A
B
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A
C、气温无变化
D、气温忽高忽低
2、下列表述中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A
A、小雨夹雪 C、四季如春
B、雨热同期 D、长夏无冬
3、下列因素中,造成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差异的 主要是 A、太阳辐射 B、人类活动 C、大气环流 D、下垫面
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风向 ③地转偏向力 ④摩擦力
例7:我国高空一架飞机从东向西飞行,它的 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则此时的境况 是:( ) B
A 、飞机在顺风飞行 B、飞机在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飞行方向
低压 风向
高压
1.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
、 常 见 的 天 气 系 统
冷锋 锋面系统
暖锋 (要求画图)
锋面 气旋
低压(气旋)
气压系统 高压(反气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概念:大气是指地球周围聚集的一层很厚的大气分子,称之为大气圈。
是由多种气体、固体杂质和水汽混合而形成。
2、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气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有机物的燃焼、腐败、分解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水汽水汽的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垂直分层(比较重要)大气分层高度特点与人类关系气温的垂直变化空气运动特点高空大气平流层顶至2000 ~ 3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 ~ 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下冷上热,因而大气结构平稳,天气晴朗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同一纬度不同季节厚度不同,夏季较厚,冬季较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对流活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特别提醒: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A组题】右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要紧直接来自:A.①B.②C.③D.④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若是因为: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减弱对热力环流的明白得是学习“气候”的基础。
读以下图,回答3~5题。
3.下面对从①到②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甲地近地面空气受热B.乙地近地面空气冷却C.丙地高空空气冷却D.甲、丙近地面空气冷却4.关于③图中气压的比较正确的选项是:A.a>dB.c>dC.b<eD.c=f5.当a与d气压差增大时:A.甲、乙之间风力减小B.d、f之间风力增大C.热力环流a→d →c→ b取得增强D.热力环流a→b→e→f取得增强我国北方地域农人为了幸免所种庄稼蒙受霜冻灾害,在暮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进程示用意”,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是大气逆辐射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7.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幸免所种的庄稼蒙受霜冻危害,在暮秋的夜晚率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读“风的形成示用意”,回答8~9题。
8.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图位于欧洲B.该图可能位于南美洲C.角aob越大,风速越小D.ao线与oc线垂直9.高压位于O点的:A.东南方向B.北方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B组题】2021年11月到2021年春天,全国多地域显现大雾天气,东北三省接连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华东多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部份高速公路和机场被迫关闭。
据此完成1~2题。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重点知识点大全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重点知识点大全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
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30℃左右,蒸发量约小一半。
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城市“热岛”效应和绿洲“冷岛”效应都是热力环流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下图为我国某绿洲与邻近荒漠近地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1)在下图所示横线处标出气流运动箭头,表示白天绿洲“冷岛”效应的大气运动状况。
(2)说明沙漠绿洲局地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3)经过多年的探索,绿洲瓜农常在种植瓜果的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粗砂或砾石。
请分析覆盖层对瓜田水热条件的作用。
答案:(1)(逆时针方向)如图:(2)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温度;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增加湿度;绿洲具有削减风力的作用。
(3)覆盖层阻挡太阳辐射,阻挡空气流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阻挡地表径流,有利于水分下渗;粗砂比热容小,利于增大昼夜温差。
解析:本题以我国某绿洲与邻近荒漠近地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当地气候的影响,瓜田覆盖粗砂或砾石对瓜田水热条件的作用。
注重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由于沙漠绿洲热容量不同,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白天绿洲是冷源,图中绿洲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荒漠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上部气流与近地面相反。
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如下图:(2)由于沙漠绿洲热容量不同,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形成局部热力环流。
促进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减小地区之间的温差,可以降低荒漠地带的温度;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增加了荒漠湿度;同时,绿洲还具有消减风力的作用。
(3)由于粗砂或砾石的比热容较小,瓜田表面覆盖一层粗砂或砾石后,增加了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糖份的积累;同时由于地表覆盖了砾石后,阻挡太阳辐射,阻挡空气流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保持和积蓄土壤中的水分,从而保证瓜果更有利的生长;砂砾石增加地表粗糙度,阻滞地表径流,有利于水分下渗。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3新人教版必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
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应用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自主预习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________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3.影响我国的高低气压中心季节气压中心性质影响冬季________高压_______的源地之一冬季天气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_______的源地之一_____天气【探究1(1)图中A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B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
(名称)(2)该图为__________(填“1"或“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3)图中气压分布形势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测试3:有一飞机在北半球的平流层飞行,飞行员的左侧是高压,右侧是低压, 请问飞机现在是顺风飞行还是逆风飞行?
高
测试4:读右图北半球海平面等低压线分布图回答
甲地吹 风
第2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
(hPa)
1010
1020
A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hPa) 1002
1004
水
平
气
压
1006
梯
度
力
1008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1010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998
998
1000
水
1002 平
气
1004
压 梯
度
1006 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西北
乙地吹 风
甲、乙两东地南的风力较大的
是
。
甲
基础练习
1、下列有关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__A__C___)
A、各地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近地面附近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下图为北半球理想等压线图,图中的风向箭头代号正确的是(____A____)
(陆地或海洋)。
√ 您 真 棒
下下一页步
谢谢观赏
再 见 !
风向
地转偏向力
1008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1010 (hPa)
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考虑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力情况
位置
示意图
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水平气压梯度力
无
高空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而地球昼夜温差小?
2.夏季白天多云时,气温不太会高;冬季夜晚多云时,气温不会很低。为什么?
3.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而气温较低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点二:常见的热力环流
(2)A、B两地中,______地气压高,______地气压低。
(3)A、B高空对应C、D两地中,_____地气压高,_____地气压低。
(4)同一水平面上,地面A、B气流由______流向______,
高空C、D气流由_____流向_____。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l、气压梯度: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运动,使______________的气压产生了差异,我们把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叫做______________。
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产生促使大气由____气压区流向____气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____形成的直接原因。
3、读教材P31-32图文,填下表。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师个案
学生笔记
课标
要求
1、明确大气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5)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
5、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请箭头标出风向)
类型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风
图
示
6、如下图所示,A点吹正南风,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这是高空等压线分布图B.乙地低气压
C.图示地区在南半球D.甲地气流上升
7、如右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
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与风向垂直,____半球向左偏,____半球向右偏
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__________
摩擦力______
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______,高空______
__________
探究点四:
1、思考课本P32页活动题,将判断风向的方法总结下来。
2、在好望角(非洲最南端)背风而立的人,其高压位于他的左后方还是右后方?
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过程二:大地暖大气
E:______________。
过程三:大气还大地
F:______________。
其他:G:射向宇宙的地面辐射;H: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
上述A-G八个环节,____________环节体现了大气的削弱作用,____________环节体现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习
目标
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3.掌握风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风向。
学习
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学习
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D.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大气逆辐射强
4、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标出各点气压名称。
(3)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_________运动,
再形成__________运动。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____。
①D>A>B>C②C>B>A>D③B>C>D>A④B>A>C>D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________形式。
3、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右图中若A地受热,B地冷却)请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1)A地气体____________,B地气体______________。
C.风从南侧吹来D.风从北侧吹来
8、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风向正确的是()
9、下面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正确排序的是(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10、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
(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①处比②处气压_______(高/低)。
(3)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流上升的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C两处相比,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反思质疑
三、当堂检测
1、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是因为()
A.大气逆辐射弱B.太阳辐射弱C.地面辐射弱D.空气中的水汽多
2、下图相同纬度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3、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B.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习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热源:
___________是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
__________是近地过程一:太阳暖大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思考课本P30-P31活动题,完成以下任务:
1、画示意图。
2、分析其形成原因。
探究点三:影响风的力
读右图,填下表。
力的名称
(对应上图字母)
力的方向
力的大小
力对风的
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
由___压指向___压,垂直于_________
等压线越______,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向、风速
地转偏向力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