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感知地球表面事物、现象和环境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手工解译到图像处理及数字地球发展,越来越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成果进行分类详细介绍。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1、遥感技术的起源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
当时,法国的蒙切莫利(Alphonse Louis Poitevin) 实验了一种用铁氰化铁和铁氰化钾混合物浸泡纸张的方法,使它们在阳光照射时形成一种光敏材料。
这种方法拓展了对光的理解,也引领了地球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2、空间遥感的先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涌现了一批民营公司和尝试建设遥感卫星航天系统的国家。
美国和前苏联开展了空间遥感的研究,开发了遥感卫星技术。
面向商业市场的兰赛公司开发了第一个LandSat-1卫星。
从那时起,遥感卫星已成为了全球遥感的先锋。
3、地球观测卫星的兴起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各国陆续推出了多种系列化的地球观测卫星,如:国际地球观测卫星(IGOSAT)、风云气象卫星等。
其中,对遥感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欧洲航天局的Envisat、德国的TerraSAR-X等。
4、数字地球的发展数字地球、虚拟地球、智慧地球等概念,在国际领域流行起来,各国纷纷实施数字地球战略。
打造全球级的数字地球平台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重要的方向。
如中国实施的“数字中国”战略,旨在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产业支柱。
数字地球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
二、遥感技术的创新成果1、遥感数据的高精度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高精度处理,是遥感技术的一大难点。
目前,针对遥感影像影响评估、计算机视觉等研究领域,已经开展了多项前沿的研究,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等深度学习算法技术,以及基于遥感场景解译的图像分割与分类技术等。
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下,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处理精度。
当代遥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代遥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向:
遥感技术正朝着定量化、智能化、动向化、网络化、适用化等方向发展,最近几年来遥感技术在各个方面获取了宽泛的应用,从抗洪救灾到遥感在检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上的应用,全领土地资源的检查等方面愈来愈多的应用到遥感技术,此后,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也将愈来愈广。
当前遥感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不停扩展,主要用于人类自己观察难度较大的地区,像对湿地的观察,大海的监测,极地地域的观察等方向;观察精度不停提升,当前固然在好多领域遥感都获取了宽泛的应用,可是在观察精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跟着高分辨率多分辨率卫星影像的获取,遥感在将来丈量的精度上也渐渐的提升;
遥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论:当前遥感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有宽泛的应用,可是因为卫星的观察精度,研究者主观要素等问题致使影像在应用、解译、判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跟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将在此后获取宽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案例分享

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案例分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成为了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不仅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方面展现着它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介绍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例。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领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卫星技术的成熟应用,人们开始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遥感技术在数据获取、影像处理与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现代地形地貌研究、城市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 环境保护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污染物的监测与管理方面。
通过对地表数据的采集,可对污染源的时空分布进行监测和追踪;而对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则可以对不同污染物的浓度、类型等参数进行分析。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国土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对交通、能源、土地等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为资源开发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探测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3.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对城市区域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可以对城市的空间分布、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
而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则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则主要由作物分类、农业资源调查、灾害预警监测等方面组成。
对农业生产的精准监测,可以为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于缓解粮食短缺、改善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遥感技术应用案例分享1. 长江三峡库区农田用地遥感监测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种植区域之一。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及现状

byte=8 bits),所以, 通常用一个字节或二个字
节的数据进行处理。图像数据的全部数据量为:
行数×像元数×通道数×比特数/8,单位为byte。
遥感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巨大。在地面
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高密
度数字磁带(HDDT)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
到计算机兼容磁带(CCT)等其它载体上。
③遥感图象处理。为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 要求,需要对遥感器获取的原始图象进行 处理。常用方法有光学的和电子学的两种, 而目前以电子技术中的计算机数字处理最 为重要。处理内容有图象整饰、几何纠正 和镶嵌、特征提取和分类及各种专题处理。
航天遥感应用中使用的数据基本有两种主要形
式:遥感影像和数字图像无论是用何种遥感成像方
陆地或海洋环境信息的技术。
它是通过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以取
得电磁波谱资料、数据,从而对地物进行识别和分类。
地球上各种物体都具有发射电磁波的特性,不
同物体又具有互不相同的光谱特征,人们在事先掌握
了各种物体的光谱特征后,只要借助某些手段收集、
记录物体的不同性质的光谱特征,把这些特征信息与
事先掌握(已知的)的光谱特征进行比较,就可以区别
一个由“陆地卫星”系列卫星、海洋观
测卫星和气象卫星为主体组成的“地球
环境遥感卫星系统”,其遥感仪器已由
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第三代。
其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和一些发展
中国家,也都积极发展遥感技术。我国
对开发空间遥感技术,从遥感仪器到卫
星航天器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国民经
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长江源头
IRS与TM融合图
上,植被显示为红色,城镇为蓝灰色,水
体为蓝色,雪和云为白色等等。假彩色合
遥感发展历程、简单归类、影像特征、格式分类介绍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萌芽时期1608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1839年第一张摄影像片初期发展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1903年飞机的发明1909年第一张航空像片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现代遥感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TIROS、ATS、ESSA等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1972年: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 Landsat-1),装有MSS感器,分辨率79米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10米1999年美国发射 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中国遥感事业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又称地面分辨率。
后者是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
前者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而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或指遥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线性距离的度量。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方式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准确、大范围等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一、国内遥感技术发展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遥感技术体系,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等多个方面。
1.卫星遥感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颗遥感卫星,如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气象卫星等,这些卫星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大量的遥感数据。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研发更高分辨率、更快速响应的遥感卫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遥感数据需求。
2.航空遥感中国拥有庞大的航空遥感队伍和先进的航空遥感技术,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
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无人机具有灵活、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可以为应急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快速响应。
3.地面遥感地面遥感技术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地面激光雷达、地面高光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为地质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
二、国外遥感技术发展国外遥感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
1.美国美国是全球遥感技术的领军者之一,拥有大量的遥感卫星和先进的航空遥感技术。
近年来,美国还在积极推进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鼓励企业参与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以推动遥感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欧洲欧洲也在积极发展遥感技术,拥有多个遥感卫星计划和航空遥感项目。
欧洲还在推进“哥白尼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地球观测系统,为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3.日本日本也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国家之一,拥有多个遥感卫星计划和航空遥感项目。
日本还在积极推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如在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三、遥感技术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高精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更高分辨率、更高精度的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器的研发和应用,遥感技术将为各个领域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数据支持。
我国遥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遥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遥感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作为现代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基础,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当前国内遥感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我国遥感技术的现状我国的遥感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遥感技术的重要力量。
在卫星、航空和地面遥感领域,我国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
1.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目前国内遥感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国在该领域已经有了自主研发、自主发射和自主运行的遥感卫星,包括光谱卫星、雷达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等。
遥感卫星的发射和运行,改变了对地面信息的获取方式,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提供了更高效、精确、可靠的手段。
2. 航空遥感航空遥感技术是指利用飞机、直升机等载具进行遥感数据采集。
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高分辨率、高频次、大面积覆盖的目标,使得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城市更新、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地面遥感地面遥感是指通过在地面接收、采集和处理卫星遥感数据,利用影像处理技术,进行地球观测。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遥感技术手段之一,也是遥感技术的基础。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活跃,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手段,对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遥感技术的智能化和可视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将更加智能化。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实现自动化、高精度、高效率的遥感数据分析,遥感数据的可视化处理也将变得更加人性化、直观和可操作。
2. 遥感技术的高精度化高精度化是遥感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遥感数据获取的精度水平将得到更高的提升,例如超高分辨率、高时空分辨率等;二是遥感影像处理和应用的精度和精细程度将得到更高的提升,例如大数据分析、精准测绘等。
遥感技术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遥感技术近年来的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创新和突破。
遥感技术是一项可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近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遥感技术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数字地球是指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将地球上所有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的新型计算机环境。
在数字地球中,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手段获取数据,进而实现对地球表面的三维重建、精准定位等功能。
数字地球凭借着其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大数据分析的最佳工具之一。
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大大提高了遥感图像的准确度和分辨率,使得遥感图像可以获得更为精细的信息,并且可以用于更加微观的分析。
如今已经有一些商业卫星可以提供0.5米以下的影像分辨率,而无人机拍摄技术更是可以达到亚米级分辨率,为高精度的测绘和地形构建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
高分辨率遥感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保护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遥感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面积地图和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可以快速了解环境的状况。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水体、植被、大气等环境要素变化,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预警和监测,进而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四、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和预防中的应用灾害监测和预防是遥感技术的又一重要应用方向。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进展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监测。
通过空间遥感技术、激光雷达技术等手段,可以获取灾害现场详细情况和伤亡情况,并为后续的救援和重建提供参考。
五、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聚焦于数据的精准化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在遥感设备硬件的不断提升和数据处理算法的不断完善下,遥感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更快速的数据处理,为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地理环境与位置
• 海南岛是中国陆地纬度最低、距离赤道最近的地区。火箭 发射场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发射卫星时就可以尽可 能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因此所需要的能耗较低,使用 同样燃料可以达到的速度也更快。据称,在海南发射地球 同步卫星比在西昌发射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提高10-15%, 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历史
几十多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 善的综合发射设施,拥有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先后发射 卫星37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第一:
• 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 地导弹;
•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 试验成功;
“神舟三号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神舟五号飞 船”,“神舟六号飞船”,“神舟七号飞船”相继从这里 成功发射。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 于1970年,于1982 年交付 使用,1984年1月发射中国 第一颗通信卫星。中心由总 部、发射场(技术区和两个 发射工位)、通信总站、指 挥控制中心和三个跟踪测量 站,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生 活保障(医院、宾馆等)单 位组成。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历史
• 1997年至2002年的5年多时间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共 发送22颗卫星,成功率100%,扭转了“八五”期间、 “九五”初年中国航天发射的严峻局面,使中国航天在国 际上重树雄风。
• 2003年10月21日,中心发射“资源一号”02星和“创新 一号”搭载星取得成功;
打击效果评估、战场环境监测等;
在遥感理论与应用方面
六、遥感技术在中国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在遥感卫星发射基地方面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 称“东风航天城”,是中 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 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 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 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 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 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 发射场。
• 2004年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从这里冲向太空,准 确入轨;
• 2004年9月9日,两颗“实践六号”卫星从这里成功进入 太空,相映生辉;
• 2004年11月6日,中心发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
• 2011年1月10日,中心发射“中国资源三号”卫星。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简介
•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约北纬19度19 分,东经109度48分,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 (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张,将成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 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负载更 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而发展。这中心将可 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 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 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 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20多 颗科学实验卫星;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历史
•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 功;
• 1987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 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简介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特点
• 中心先后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第一颗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第一颗海 洋资源勘察卫星等,创造了我国卫星发射史上的9个第一。
• 发射中心拥有火箭和卫星测试厂房、设备处理间、发射操 作设施、飞行跟踪及安全控制设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 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 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 卫发射中心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 区的两个发射工位及技术 测试中心、指挥控制中心 等配套设施,能担负和完 成多种型号的国内外卫星 发射服务。在中国目前的 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中,功 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 善,既能发射采用低温推 进剂的“长征三号”系列 运载火箭,又能发射运载 能力较大的捆绑火箭。
✓ 利用多时相影像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农作物估产, 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 气象、海洋、全球和局部环境监测与保护; ✓ 资源调查、自然灾害监测; ✓ 建设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中国中的应用; ✓ 水利建设与规划,洪涝灾害监测; ✓ 医学、考古、质量检测; ✓ 军事应用:重要目标定位与侦察、导航与武器制导、
• 海南发射火箭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8年12月5 日,中国第一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岛西 海岸建成,主要是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 地。同年12月19日成功发射了火箭。该发射场是世界上少数 几个靠近赤道的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它的建成对中国发 展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历史
• 1984年6月8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 1986年的2月1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 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 国卫星看电视的历史;
• 1990年成功发射我国承揽的商务卫星,亚洲一号;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UTC +8时),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启程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
遥感处理技术的发展
六、遥感技术在中国
• 在自主卫星方面 • 在遥感理论与应用方面 • 在遥感卫星发射方面 • 在遥感教育方面
六、遥感技术在中国
自主卫星:
1、海洋系列卫星:海洋1号、海洋2号、海洋3号 2、气象系列卫星:风云1号、风云2号、风云3号 3、资源系列卫星:资源1号、资源2号、资源3号 4、环境卫星系列:环境1号A、B、C 5、。。。。。。
• 2、课间实习; • 3、成绩:平时20%+期中 20%+期末60%; • 4、考试方式:考勤、作业、期末考试(?)
• 同时,发射基地选在海南,火箭可以通过水陆运输,火箭 的大小就不受铁轨的限制(长征二号系列由于受到铁路运 输的限制,其组件的最大直径只能限制在3.5米)。另外, 从海南岛发射的火箭,其发射方向1000公里范围内是茫茫 大海,因此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建设历史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设航天发射场时,就曾经把海南岛列 为最佳场址之一,但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环境,沿海地区很 容易被外国军队占领,最终不得不改在较为不易被攻击的西 昌。文昌发射中心在冷战后重新开工建设。
五、遥感技术的发展
• 3、遥感信息处理方面
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 图像处理软件不断完善 与相邻学科的结合
✓ 图像处理 光学处理——数字处理(数据压缩、影像融合)
✓ 信息提取 目视判读——自动分类——专家系统
✓ 图像分析 定性——定量(作物估产——精细农业)
✓软 件 人机对话——视窗式——构件式、集成化、固件化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地理位置与环境
•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地 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与芦芽山风景区毗邻,是中国 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
• 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气 温5℃。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历史
• 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 火箭发射成功。
特点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地理位置与环境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境内,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 西昌市西北约60公里处的秀山丽水间,卫星发 射场位于 西昌市西北65公里处的大凉山峡谷腹地。卫星发射测试、 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六大系统的 相应场区,都分散在峡谷之中的不同区域。
• 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6℃,全年地面风 力柔和适度。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
简介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特点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最早建成的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 地,是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的各种试 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基 地并负有残骸回收、航天员应急救生等任务。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地理位置与环境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始建于1958年,海拔1000米,占 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 内 , 现 装 配 、 发 射 场 位 于 北 纬 40.965371N , 东 经 100.283658E。由于地处荒凉,最接近的城市是其西南的 甘肃省酒泉市,因而为名。
•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 娥2号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 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 星进入轨道。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 成功展开。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
发射历史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 1967年。目前,已建成具有 多功能、多发射方式,集指挥 控制、测控通信、综合保障 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 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实现了从 年执行1次发射任务到每年执 行10次以上高密度火箭卫星 发射任务的跃升。
•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 成功。
• 1992年10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 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 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 成功。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历史
• 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 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舟二号飞船”,
简介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