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1. 介绍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国家行为。
其中,中美关系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本篇文档将探讨中美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历史演变。
2. 第一阶段:建交前期2.1 历史背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二战时的盟友地位渐渐消失,美国对中国持有怀疑和压制态度。
冷战的兴起使得两国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
2.2 朝鲜战争及建交前夕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战略竞争。
然而,在1970年代初,随着尼克松政府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秘密接触,共同利益逐渐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契机。
3. 第二阶段:建交与合作期3.1 尼克松访华与上海公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此次访问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2 经济合作的推进80年代至今,中美之间经济合作逐渐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市场开放和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投资,在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4.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挑战与争议4.1 受益与问题并存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包括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和政治摩擦。
4.2 全球议题和地区安全中美矛盾在一些全球议题和地区安全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例如在南海纠纷、朝鲜核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竞争。
5. 第四阶段: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5.1 当前形势总结中美关系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贸易战、技术竞争和地缘政治对抗等。
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5.2 未来发展趋势预计未来中美关系仍将保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
双方应通过对话和协商,务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在共同利益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结论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充满曲折和变化。
从建交前期到建交与合作期再到当下的挑战与争议,两国在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都有紧密合作和相互竞争之处。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
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840 ——1899)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1、原因: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西进运动、南北战争、西部开发),位居配角。
2、主要事件:1844年逼迫中国政府签定《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1874年,帮助日本侵略中国台湾。
(二)(1899—1945)独立侵华,美日竞争。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美西战争结束,使美国获得了侵略中国的基地,独立侵华。
2、主要事件: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不再尾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一战期间,美日在中国争夺,日本占优势。
1922年,美国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
(图片:午门外的美国军)1927年后,美国占据侵华优势。
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图片:二战时期的“飞虎队”队员)(三)(1945----1949) 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1、原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扶蒋反共。
2、主要事件: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四)(1949----1972)敌视和对抗。
1、原因: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敌视与对抗。
2、主要事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开始恶化。
1950年代初,在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对台湾的保护和援助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
此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政策,同时支持中华民国政府,这使中美关系持续紧张。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地位上。
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这次访问打破了长期的交往封锁,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
1979年1月1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这一事件结束了历时30年的中美交往分裂状态,为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30年中,中美关系逐渐改善。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
双方间的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美国企业开始涌入中国投资。
同时,双方在许多领域,如分裂问题、非传统安全、环保、反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
然而,中美关系在近年来再次变得紧张。
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感到焦虑,加上贸易战、涉港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纷争,使中美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朝鲜战争中国与美国的代理战争

朝鲜战争中国与美国的代理战争朝鲜战争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冷战期间中国和美国之间进行的一场代理战争。
本文将就朝鲜战争中中国和美国作为代理战争关系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前背景1.1 冷战背景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和苏联逐渐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二者之间的矛盾加深,最终形成了冷战。
朝鲜作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棋子,被这两个超级大国视为自己在东亚的前沿阵地。
1.2 朝鲜分裂朝鲜半岛在二战结束后被苏联和美国的占领军分割为两个半岛,北朝鲜由苏联支持的劳动党掌控,而南朝鲜则由美国支持的政权执掌。
朝鲜的分裂让美国和苏联各自看到了掌控半岛的机会,这也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2.1 军事冲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北朝鲜出动军队入侵南朝鲜,企图重新统一整个朝鲜半岛。
南朝鲜遭受到了严重的军事打击,请求美国提供援助。
2.2 意识形态斗争朝鲜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体系之间的斗争。
北朝鲜效仿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南朝鲜则受到美国的影响,倾向于资本主义体制。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成为了朝鲜战争的一大导火索。
三、中国的介入3.1 支持北朝鲜中国共产党一直渴望在韩国半岛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对北朝鲜的统一行动心存期望。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政府快速决定派遣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进行援助,以防止战局对北朝鲜不利。
3.2 重要作战参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介入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
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推动了战争的走向。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作为主要战役参与方,与美军在战场上进行着激烈的军事对抗。
四、美国的角色4.1 援助南朝鲜美国对南朝鲜的援助是朝鲜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美国向南朝鲜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并在军事指挥上与南朝鲜军队紧密合作,共同抵抗北朝鲜和中国的进攻。
4.2 舆论斗争除了军事援助外,美国还在朝鲜战争期间进行了一个重要的舆论斗争。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教育交流的形式: 包括学生交流、教 师交流、课程合作、 科研合作等
教育交流的影响: 促进了中美两国的 教育发展,提高了 教育质量,增进了 两国人民的相互了 解和友谊
教育交流的挑战: 语言障碍、文化差 异、教育体制差异 等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现状
历史背景:中美建交以来,文化 交流逐渐增多
现状分析:中美文化交流的现状 和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交流方式:教育、科技、艺术等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展望:中美文化交流的未来 趋势和机遇
中美民间交流的渠道与影响
教育交流:中美两国之间的学 生交流、学者互访、合作办学 等
文化交流:中美两国之间的文 化交流活动,如艺术表演、电 影展映、图书翻译等
科技交流:中美两国之间的科 技合作与交流,如联合研发、 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
岛无核化进程
分歧:美国对朝政策较为强硬, 倾向于采取军事手段解决问会共 同推动通过多项决议,加强对
朝制裁力度
分歧:美国指责中国在朝 核问题上不作为,而中国 则认为美国在朝核问题上 的态度过于强硬,不利于
问题的解决
中美在南海争端上的立场与互动
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战,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
合作领域:高科技产业,能源,环保,金融等
竞争领域:制造业,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 影响: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影 响
中美金融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合作: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有 着广泛的合作,包括银行、证
券、保险等领域的合作。
合作与竞争的平衡:中美两国 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与竞争需要 保持平衡,以实现互利共赢。
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加强沟通与对 话,增进相互 理解与信任
1949至1972年中美关系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
(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
• 第一,战役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北朝鲜人民军越过38度线挑起战端,同美国支持 的南韩军队展开 激战。6月27日,美国公然以其 海军和空军直接入侵朝鲜,同时派 遣其第7舰队 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以武力阻挠中国统一,解 放台湾。6月30日,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直接参 加了朝鲜 的地面作战。美 国为使其侵略行径合 法化,又于7月7日操纵联合国非法授权其指 派 司令官统一年8月2日,熊熊的战火正在炙烤着越南的大地,但在距离陆地 数十海里的北部湾海域,平静的海面却让人丝毫感受不到身处战区。 然而当天下午,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当时,美国海军的“马多克斯” 号驱逐舰正在这片海域执行“水文地理研究”任务,三艘不明国 籍的鱼雷艇突然出现在海平线上,它们高速驶向“马多克斯”号,并 施放鱼雷对美舰发起攻击。顿时,警报声响彻“马多克斯”号,舰长 奥吉尔一边指挥躲避,一边下令立刻开火还击。由于双方火力相差悬 殊,很快一艘鱼雷艇被美舰火炮击沉,另两艘受伤逃走。美舰在战斗 中确认了鱼雷艇的身份,它们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北越)海 军的舰只。 8月4日晚,“马多克斯”号和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 号报告称,它们在同一海域再次遭到北越鱼雷艇的袭击,并用猛烈的 火力击退了对手的攻击。
人,掩护了中国新入朝部队的开进,集结和展开, 为下一次战役的准备赢得了时间, 并初步取得 了在优势装备之敌进攻面前实施防御作战的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至六月十
日)
•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是为打破敌“联合国 军”从我侧翼登陆的企图而实施的进攻 战役。 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 过五十天的战斗,歼敌“联合国军”多 国部队 八万二千余人,缴获和消耗了敌人大量物资装备, 迫使敌军转入了战略防御,也使中 国军队进一 步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 志愿军损失也很大。
简述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简述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美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44年,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平等条约。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美国在此期间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文化、教育、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美关系开始转变。
1950年代末期,由于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的影响,中美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20世纪60年代初期,两国互相断交。
1971年,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尼克松政府派遣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
从那时起,中美两国的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包括贸易、旅游、文化、环境、科技合作等领域的深入发展。
同时,中美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实际的分歧和争议,包括台湾问题、南海争议、人权问题、贸易争端等。
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也愈加复杂。
由于双方利益的不平衡,中美之间关于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安全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
美国政府多次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和工业政策,加征关税、限制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等。
同时,中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应对美国的行动,如提高进口关税,限制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等。
总体来说,中美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的演变从对抗到合作的历程

中美关系的演变从对抗到合作的历程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
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的演变历程,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瞩目的事件和重要转折点。
接下来,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双方和全球的影响。
一、对抗时期(1949-1971年)中美关系在建交前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中美合作的局面,美国随即宣布对中国实施封锁政策,并在朝鲜战争中支持南韩对北韩的军事进攻。
此后,中美两国成为冷战时期的敌对阵营,彼此对抗。
在这个时期,中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1950年的《朝鲜战争停战协定》,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等。
这些事件表明中美关系的紧张程度,并使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进一步破裂。
二、联络时期(1972-1979年)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的历史性访问奠定了基础。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打开了大门。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通过多次高层交往和外交努力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
然而,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和矛盾,特别是在不同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上。
三、正常化时期(1979-2001年)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中国。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两国关系从对抗向合作的趋势转变。
在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协议和共同声明,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尽管中美关系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然存在着一些敏感和冲突的问题,如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军事冲突等。
四、合作共赢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回顾起来尽管并不令人愉快,却能给人以教益。
就是在美国,至今仍有学者著文研究。
由于立场和视角不同,认识上存在差异,他们提出了一些和我们不同的见解,或者忽略了一些史实,这也不足为怪;但其中有些涉及原则性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按照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要求进行杯讨,求得有个符合历史真相的看法。
现将有关的墓本史实和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一)中美之问为什么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其性质又是什么呢?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撤开政策研究战略,容易舍本逐末,抓不住本质。
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对抗,须从双方的外交政策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为要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
比如,.就美国而言,它的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担忧在与中国的军事较量中把力量消耗殆尽,担忧苏联乘机急剧发展力量而“吞掉”西欣。
英、法等西欧国家要求美国加强西欧力量的压力,也牵制着美国。
美国为自己的力量不能东西兼顾而深为困扰。
再者,二次大战后,美国公众厌恶战争的情绪普遍增长,不愿为侵略战争承受人力和经济的沉重负担,这对美国当局的政策也有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就中国而言,组织志愿军到朝鲜参战是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和保律自己国家的安全。
既然已经打’到了“三八线”,帮助民主朝鲜恢复了原有土地,自己的安全也有了保障,目的就已达到。
在“三八线”已经恢复的墓础上进行和谈,无扭于中朝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时,中国需要完成国内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的任务。
和平建设自己国家的愿望自然也促使中国决策谈判。
上述种种因素,不但决定了交战双方决策谈判,而且决定了后来停战的实现。
(四)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进展很不顺利,形成了边打边谈、打谈长期交织进行的“马拉松”式的过程。
这是因为美国政府缺乏谈判诚意,不愿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先是谋求多占土地以“补偿海、空军优势”,继而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纠缠,并且不断地施加军事压力。
因此,朝中方面只得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同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通过阵地攻防作战给“联合国军”以打击,并粉碎了美军的“纹杀战”和细菌战。
典国方面终究不能改变战略相持的基本局面,不能改变朝鲜战争的墓本规律,终于在1953年7月与朝中方面签订了停战协定。
有的美国学者认为,停战之所以实现,是因为中国屈服于艾森豪威尔的压力。
其实,大谬不然。
1952年11月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确实来势很凶。
一方面,采取国际舆论所说的“故蒋介石出笼”的策略,唆使台湾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带进行袭击骚扰;另一方面,积极策划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配合正面进攻,要推进到平壤、元山一线。
企图以两方面的压力迫使中国屈服。
毛泽东干1953年2月1日对这种压力作了公开的有力回答:“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夭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道,一直战斗到底。
”¿在实际措施上,中国军队在东南沿海做了足够的防御部署,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
这两方面的森严壁垒,使美国的压力成为泡影。
美国当局深感一切压力都行不通,只好下决心在朝鲜停战。
5月25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专程到新德里,向印度总理尼赫鲁表明美国要达成战俘遣返协议和签订停战协定的意图。
印度将这个信息转告给了中国政府。
此后,停战谈判进展较快。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夏季发动了全线性的进攻作战,特别是金城战役,给了强迫扣留朝鲜人民军战俘的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以重大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美方没有采取大的对抗行动,而是在谈判桌上对朝中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质询作出了12条答复和保证À。
对美方的这些答复和保证,朝中方面基水上满意了,才决定签字停战。
也有的美国学者把中国愿意停战归之于美国原子武器的威慑力量。
这种偏颇观念大概是唯武器论导致的。
殊不知,中国对待原子武器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就讲过,原子武器固然具有大规模杀伤作用,但它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且在苏联1949年掌握原子武器以后,美国已不居于垄断地位,因而不敢轻号动用原子武器。
当时中国工业还很不发达,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10%,原子武器的战略突击效果远不如对工业发达国家的效果。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多崇山峻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又构筑军事历史、自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实行‘’禁运”, 造成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中国当然不屈服于这种压力,而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来粉碎经济封锁。
(三)中美之间在全面对抗的时侯,出现了停战谈判。
这又是因何而生的呢?朝鲜战争的发展表明,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的关系,交战双方谁都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手段来结束战争,而只能是经过各种斗争的反复,最终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停战。
这是朝鲜战争的墓本规律,.事态只能循着这一规律发展。
因此,1951年1958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5月1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和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亲切握手。
出决定,放弃“武力统一朝鲜”的战略,寻求通过停战谈判来结束敌对行动,但却不符合事实。
“春季攻势”,我们通常叫第五还要继续争取有利的军事地位。
中国得悉美国次战役。
这次战役志愿军用了两倍于敌的优势的谈判意愿后,经过与民主朝鲜协商,也于6兵力,连续作战50余天,取得了歼敌8万余人月中旬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的战果,挫败了“联合国军”的“在朝鲜蜂腰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
所以,7月10日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
但有缺陷,主要是在共方与朝中方面开始了停战谈丹。
朝鲜停战谈转移时组织掩护不严密,造成一些损失,其中判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在双方综合力量对一个师损失严重。
如果把这种局部的战术性的比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谋求达成公平合理的协损失夸大为整个战役失败,当然站不住脚。
从议的,这与订立“城下之盟”(即一方将屈辱战略上讲,中国当时对志愿军入朝作战8个月条毅强加于另一方)迥然不同。
的经验,有切合实际的看法。
经过五次战役,毋庸里疑,战场形势是交战双方决策谈判志愿军显示了兵力雄厚和士气旺盛的优势以及的主要因素。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连续举指挥的卓越。
但是,中国并不讳言,美军掌握行反击和进攻战役,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从根了制空权、制海权,地面部队火力和机动力很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面貌。
而以美国为首的强,,志愿军以劣势装备作战有不少困难,难以“联合国军”在占领平壤、遇近鸭绿江之后,歼灭美军的重兵集团,而这种装备的劣势又是屡战屡溃,一直退到汉江以南。
后来;尽管“联难以根本改变的。
在当时情况下,志愿军和朝合国军”全力反扑,也只进到“三八线”附近。
鲜人民军有力量巩固已得胜利,守住“三八线”它要想把志愿军赶回鸭绿江以北,纯属梦想。
附近的战线,但不能把美军“赶下海去”。
所以这个严酷的现实,使美国当局不能不下决心进同意进行谈判。
恒考虑到美国当局缺乏谈判诚行谈判。
至于中国方面决定进行谈判,有的美意,也作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充分部署和国学者认为是由于“春季攻势失败”所致,这准备。
应该说,这是顺应客观形势收明智之军事历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朝鲜人民反抗侵略者。
中共中央当时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集中地概括了中国出兵的政治目的,体现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以及不畏强幕的气概。
事实很明显,中美之间兵戎相见,其性质是美国进行侵略和中国进行反侵略,这是决不能回避的原则问题。
而这种对抗的发生,过错完全不在中国方面。
如果美国当局听从中国的誉告,有所收效,不命令美军越过“三八线”,就不会导致这种局面。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入朝参战,引起了朝鲜战局的巨大变化。
本来,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等人于10月15日在威克岛开会,确定了要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战略企图。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随即加紧了进攻行动。
志愿军10月19日入朝后,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改变了预定的先组织防御的计划,决定采取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
志愿军举行第一次战役(国际上有些学者叫鸭绿江战役或清川江战役),把“联合国军”打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扭转了朝鲜战局。
接着,“联合国军”发动“总攻势”,要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举行第二次战役(国际上有些学者叫平壤、兴南战役),把“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粉碎了美国的战略企图。
经过第三次战役(国际上有些学者叫汉城战役)“联合国军”溃退到平泽、三险一线。
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美国,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异常震惊。
这期间,中美之间的对抗由主要形式军李斗争,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形成了全面对抗。
中国由于掌握了正义,在出兵参战连获大胜的同时,在政治上也居于主动地位。
经过中国政府多次提出严正而强烈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于1950年11月下旬讨论中国控诉美国武装侵略台湾案。
中国代表在发言中历数事实,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杜鲁门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指出“美国政府的武装力t侵占了台湾,这就构成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开直接的武装侵略行动”,‘并建议安理会谴责和制裁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和武装干涉朝鲜的罪行。
在联合国讲坛上,美国第一次处于被告的尴尬境地。
美国代表理屈词穷,对中国的控诉不敢正面回答,只是一味否认美国侵占了台湾、侵略了中国。
美国操纵安理会拒绝了中国的建议。
但中国义正词严的控诉,底得了世界人民和公正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军事上惨遭失败和政治上声名狼藉,使美国当局恼羞成怒。
11月30日,杜鲁门搬出了原子讹诈这一手,公然宣称美国当局“一直在积极地考虑”在朝鲜使用原子弹½。
这显然是对中朝人民的恫吓。
但这并没有吓倒中朝人民,反而在美国的盟国中引起了普遍的不安和抗议。
杜鲁门只得改口说他“希望世界局势永远不至于有使用原子弹的必要”¾。
后来,美国又施展起倒打一耙的伎俩,于1951年2月l日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诬蔑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
周恩来当即发表声明予以回击,指出这个诬蔑案完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最露骨地证明美国政府是要战争不要和平的;联大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而且潜越安理会权限的情况下竟通过诬蔑中国的提案,显然是非法的、诽谤的、无效的,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美国政府敌视中国的政策,也在经济上表现出来。
早在1950年12月16日,美国就宣布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并实行“禁运”,即禁止一切在美国登记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企图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
中国政府采取相应对策,于12月28日宣布管制、清查美国在华财产和冻结美国在华公私存款。
美国为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的经济压力,于1951年5月18日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禁运”战略物资的决议。
这一决议的目的是胁迫其他资军事历史1989年第4期张”º。
中国人民对这个“杜鲁门主义”并不生疏,因为正是在这个主义的支配下,美国政府曾经积极支持国民党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