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

合集下载

《朝鲜战争》读后感

《朝鲜战争》读后感

《朝鲜战争》读后感《朝鲜战争》读后感作为一名读者,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名叫《朝鲜战争》的书籍,这本书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战争历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严重性和影响,也更加热爱我们的和平生活。

本书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穆勒·H·斯密斯,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朝鲜战争的始末,从朝鲜半岛的历史背景开始叙述,一直到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结束。

书中包括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这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战争对人民的痛苦和伤害。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恐惧和痛苦,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生死相依,平民则面临丧亲、失去家园的痛苦。

书中图片中,那些毫无道路、民房破败的城市和军人与平民葬身火海的场景,竟然使我忍不住落泪。

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争斗,更是全人类的悲哀,是大家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事件。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和平的重要性。

和平是我们生活的保障,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才有了追寻梦想、追求幸福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一名普通人,尽管我无法改变世界的局势和环境,但我会从自身做起,成为一个热爱和平、讲求宽容、善待他人的人。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事件。

这段历史事件固然残酷,但它使我们知道了历史的必要性,重温了历史、铭记了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当今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国家,保持和平稳定,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其次,我们要增强我们的国际视野,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讲求平等、尊重和友好,并为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而言之,这本《朝鲜战争》的书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也让我理解了一段历史的残酷和痛苦。

我相信,只有保持和平、学习历史、增强国际视野,我们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并为人民幸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寒冷的冬天

最寒冷的冬天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最寒冷的冬天》,写朝鲜战争,这位美国战地记者非常客观。

不但查阅了很多资料,还访谈了100多名幸存的美国大兵。

有勇气还原历史,无论对同胞,还是对曾经的敌人,都是一种缅怀和尊敬。

50年后,朝鲜半岛再次吃紧。

反思50年前,但愿战争从此止步。

感想一:朝鲜太杯具了(包括韩国)。

本来对大国没有任何价值的半岛,就因挨着三个强邻,所以具有了战略意义。

苏联、日本、中国都想拿他当抵御对方的那个保险杠。

说中国当初出兵朝鲜是为救朝鲜人民,纯属鬼话。

中国当时没能力出兵台湾,美国又干涉,当然要在最擅长的陆地上报仇。

感想二:朝鲜战争的印象,虽说国内宣传特别光荣伟大,但由于众说周知的原因,将信将疑。

看美国人写的书,才知道我们的战士,多么令敌军魂飞魄散。

原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精神,高超的军事指挥技巧那怕是对面的敌人,也会心服口服。

称赞对手、还原历史是种风度,也是对所有遇难士兵的尊重。

感想三:残酷!!中国和美国的第一次遭遇战,轻敌的美军不经意间钻进了设下的套子,美军叫“长手套战役”。

手套封口的时候,中国在狭长的手套里四面出击,突围的美军每走几里就会遇到一股中国人,等有限的几个逃出手套,仰头长哭。

至于后来阵地战中国人一拨一拨地倒下就更不用说了。

生命啊!!感想四:重新认识了杜鲁门,也重新认识了麦克阿瑟。

杜鲁门本来是个卑微的总统,但他的坚持原则,坚持不让战争扩大的原则,敢于对抗权威麦克阿瑟的精神为人称道。

至于麦克阿瑟,这个神一样的将军,因为败仗和狂妄,差点成了希特勒。

关键时刻,是杜鲁门阻止了麦克阿瑟对中国投放原子弹的疯狂。

感想五:在是否战争的选择上,多一步就是法西斯,少一步就是落后挨打。

如何把握战争的分寸,极大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我们祈求,战争永不再来!感想六:由于朝鲜半岛特殊的历史和背景。

朝鲜人和韩国人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理解了。

压抑得越久,疯癫的越甚。

性格的杯具来源于位置的杯具。

书很厚,有些地方未免冗长和拖沓。

读《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有感

读《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有感

读《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读后感朝鲜战争在中国人眼中是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开始到1953年结束,这场战争是中国人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以中国的战胜为结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用身体赌敌人机枪射口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等等最可爱的人、、、、、、这是在中国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

历史总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风景,也会有不同感受和认知。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大卫.哈博士塔姆著的《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了朝鲜战争的情况。

我的感想颇多。

从美国人眼中看美国失败的原因是:一、美国的从总统到官兵根本没有看起这场战争。

如书上说的一段话不难看出,美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战争,没有重视这次战争,如总统为了偿还二战留下的债务开始严格控制预算大幅度降低军费开支,国会力图削减一切预算而那位战区司令麦克阿瑟甚至鼓吹不需要从美国调来所有军对就能大获全胜。

二战使沉睡的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在自身领土不受别国威胁的情况下成为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而且能以惊人的速度造出世界上最可怕的武器,而在朝鲜战争中却节节失利。

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报告:在朝鲜军队的进攻下美军节节败退,之所以这样是麦克阿瑟将军作为美国在这次朝鲜战争中的第一个总指挥,同样犯了致命的错误,他狂妄自大,完 1全不把朝鲜问题放在眼中,曾吹嘘说:“只要华盛顿不限制我行动,我用一只胳膊就可以解决朝鲜问题。

”美国高级将领认为无论美国军队存在什么问题,只要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美军就会给予迎头痛击,轻而易举的打败敌人,从而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不仅是麦克阿瑟本人,就连其他高级军官以及政府官员也一致认为,美军可以以少胜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朝鲜军队一举击溃。

可见,美国根本没有重视这场战争,没有看得起朝鲜的实力,轻敌,没有做好准备是它失去这场战争的原因。

二、美国的上层领导意见常常不和。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由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所写,这本书主要从美国人的视角,通过朝鲜战争中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来评论整个朝鲜战争的。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开始,到结束一共是三年零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有5万多人死亡,南朝鲜伤亡约59000人,中国和北朝鲜约有50万士兵伤亡,整个战争给各参战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场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最后以协议的签订而结束。

朝鲜战争是“被美国人遗忘的战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首先了解到了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从1910年日本把朝鲜彻底变为它的附属过后,在此后的35年里,日本政府一直统治着朝鲜,但朝鲜人民从来都没有丧失能重新获得独立的决心,李承晚寻求到了美国的帮助,力图建立一个由他领导的独立的朝鲜国。

但是无论是南朝鲜的李承晚,还是北朝鲜的金日成,都拒绝承认对方政府的合法性,双方处于不断地内战中。

但是在战争初期,北朝鲜的攻势势如破竹,很快就突破南朝鲜的防线,直逼南朝鲜首都汉城,朝鲜战争由此拉开序幕,美国也在这时介入了战争。

首先谈一下美国“史密斯先遣队”的失败。

“史密斯先遣队”是由美军第二十四步兵师第二十一步兵团第一营的两个连组成,指挥者是中校查尔斯·史密斯。

这支标志性队伍满怀自信的来到了朝鲜战场,他们始终相信:一旦他们到达前线,就能扭转战争的结局。

但是他们却遭遇到了惨败,要么撤退,要么全军覆灭。

我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自大导致了这次首战的失败,同时,这只队伍也是傲慢的美军指挥者们错误决策的受害者之一,美军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完全没有重视北朝鲜。

历史在这里又一次证明: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麦克阿瑟将军作为美国在这次朝鲜战争中的第一个总指挥,同样犯了致命的错误,他狂妄自大,完全不把朝鲜问题放在眼中,曾吹嘘说:“只要华盛顿不限制我行动,我用一只胳膊就可以解决朝鲜问题。

”并且麦克阿瑟和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意见不合,导致后来杜鲁门曾多次要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麦克阿瑟也过于追求虚荣,在李奇微接管了指挥权后,麦克阿瑟嫉妒李奇微将军所取得的胜利,出现在朝鲜去与其争功。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500字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500字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500字这本书英文版叫《The coldest winter》,作者是一名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莫里斯.艾泽曼,书中以独特观点,客观的事实,有别于中国对朝鲜战争的宣传与描述。

还是值得一读的。

书中总体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参与战争的美国,朝鲜,韩国,中国将领的事迹,生平介绍,还有一些政治领袖的生平事迹,后半部分讲述朝鲜战争的状况,从地理位置,作战各方人力,武器种类,数量,后方补给状况做了详细介绍,中间穿插讲了日本,朝鲜,韩国,美国领导人的性格,事迹。

从书中的文字间隙还是能够感受到朝鲜战争的残酷,无情,和在我印象中的朝鲜战争很不相符。

中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的初期,高层决定摇摆不定,林彪拒绝领导参加抗美援朝,大批的年轻中国士兵死在异国他乡,在没有苏联帮助空中掩护下,用士兵的生命去抵挡美国的炮火,太过惨烈,同时,中国军队的补给严重供应不上,吃不上,穿不上。

美国军队,初期兵力分散,正好让中国军队以游击战的方式各个击破,美国的指挥混乱,没有强有力的高层指导,高层远离战场,不熟悉状况,制定作战方略,造成致命的失败,但是,美国的军队优势也很明显,负责也不会造成
我方军队多于美国几十倍的伤亡,武器,装备先进而充足,空中支援对地方可以造成大面积伤亡,情报搜集手段先进,作战决策灵活。

战争这个绞肉机,让多少生命白白牺牲,但愿永远没有战争。

《抗美援朝》读后感

《抗美援朝》读后感

《抗美援朝》读后感《<抗美援朝>读后感》在翻开关于抗美援朝的书籍之前,我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只言片语和一些老电影的片段中。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去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内的经济、工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可就在这时,美国侵略者的战火烧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为了保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无数志愿军战士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朝鲜战场。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战士们,他们告别了亲人,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踏上了异国的土地。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还只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在家可能还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可在战场上,他们却成为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在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位名叫小李的战士,他来自南方的一个小村庄。

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平静安宁。

当得知国家需要他去朝鲜打仗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走的那天,他的母亲含着泪给他煮了几个鸡蛋,父亲默默地帮他整理好行囊。

小李紧紧地握着父母的手说:“爹,娘,你们放心,我一定不给咱家人丢脸,一定把美国鬼子打回去!”到了朝鲜,小李所在的部队马上就投入了战斗。

战斗的条件极其艰苦,冬天的朝鲜,寒风刺骨,气温常常在零下几十度。

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趴在雪地里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小李的脚被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

有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志愿军的进攻受到了阻碍。

小李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怒火。

他拿起枪,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

子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可他全然不顾。

终于,他冲到了敌人的阵地前,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的脸上、身上沾满了鲜血,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无畏。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志愿军终于取得了胜利。

可小李却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当他被战友们抬下战场时,他还在念叨着:“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还有一次,志愿军战士们的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饱饭了。

朝鲜战争 读后感

朝鲜战争 读后感

《朝鲜战争》读后感在这个寒冷的假期,我读了一本厚厚的书—《朝鲜战争》,读完后,我觉得这个冬天更冷了,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每一天都在发生,小到同学之间的分歧,邻居间的争吵;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这也包括一九五零年在世界最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朝鲜爆发的战争,主角就是中国和美国。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以一百一十万人打败了联军一百二十万超级大军。

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士兵。

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往往能够穿着单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数天,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能够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将手榴弹顶进敌人的枪口;能够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

正因为他们,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在了它发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愿军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时刻支援他们。

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

志愿军四十二军就是从我们齐齐哈尔出发的,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军,这样才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时刻。

停战谈判结束,距最后时刻两小时前,一个士兵冒着炮火将停战的消息送往前线,一个个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刚把消息送到就牺牲了,仅差两小时。

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子弹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

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

那一刻,没有一丝动静,一种奇特的寂静后,双方他探了头,让后一起欢呼,庆祝,赠送礼品,他们之间拼过命,有分歧,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长大以后,我一要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才能有美好的人间。

到现在为止,叙利亚问题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军队,还在世界各地“捣乱”,各种核武器还在秘密研发,来往的船只还在忍受海盗的劫持。

美国历史学家检讨朝鲜战争

美国历史学家检讨朝鲜战争

美国历史学家检讨朝鲜战争作者:朱伟一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8期《最寒冷的冬天》(The Coldest Winter,Amateurs,2007)是关于朝鲜战争的一本新书,作者戴维·哈尔伯斯坦姆是美国的近代历史读物老牌作家,哈尔伯斯坦姆通过讲述美国参战者个人的故事来介绍朝鲜战争,其中夹叙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在书中披露了许多新史料,揭露了美军内部的黑暗、无能和腐败。

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以前不便说的事,现在可以说了。

美军的无能、腐败、黑暗以前我有一个错觉,以为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

读完《最寒冷的冬天》,我才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上下并无在远东打大仗的准备,甚至可以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开战初期,美军使用的火箭筒根本无法穿透北朝鲜军队装备的苏联制造的T34型坦克。

美国前线指挥官中滥竽充数的不少。

二战期间,美军的总设计师马歇尔将军有过明确要求,团长的年龄不得大于45岁,但朝鲜战争开始时,驻朝美军九个团中,只有一位团长达到这个要求,他当年37岁。

其他几位团长都超龄,55岁一人,50岁一人,49岁四人,47岁两人。

美军不仅是将士不肯用命,而且通讯设备极差,第八军团司令官沃尔顿·沃尔克中将居然坐小飞机飞抵前线指挥。

飞机超低空飞行,中将大人举着手提扩音器,声嘶力竭地吼叫,试图制止士兵溃退。

“给我站住!回去!你们这些狗娘养的胆小鬼,你们还没有受到攻击呢,你们给我回去,你们的阵地很有利。

”开战时美军之所以战斗力弱,原因之一是有许多少爷兵。

他们所在的部队是由日本调来的。

这些美国士兵在国内的时候大多都是苦孩子,但因为是占领军,驻扎在日本过上了人上人的日子,养尊处优,不少人还用了佣人。

开赴前线之后,美军士兵的日子也很不好过,风餐露宿,忍饥挨饿。

战争开始的时候,有鸭绒睡袋的官兵不到半数。

美军主将麦克阿瑟与前线战况严重脱节。

整个战争期间,麦克阿瑟从来没有在朝鲜住过一夜,都是当天来当天回,一直住在东京指挥作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读后感
10社工 9号帅哥峰
朝鲜战争,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场保家卫国,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战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中国,乃至中华民族留在世界历史的辉煌一笔。

这场战争为中国打出了60年的和平环境,打出了新中国的威信。

然而,在美国人眼中,朝鲜战争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对手进行的为平局而战的战争。

他们在被认为“与美国安全无关紧要”的韩国度过了20世纪“最寒冷的冬天”。

本书的作者通过收集朝鲜战争的资料与对老兵进行访谈取得了一手的信息,通过自己细腻的笔法,真实还原了在那场战争中被我们所遗忘的事件,并用尖锐的笔锋揭露了其中的深层的原因。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既有描写战场上前线将士的事迹,发掘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揭露丑恶,也深层地分析了这场战争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在冷战格局下大国博弈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个人认为应先从时代背景去分析:
随着日本的投降,二战的结束,日本结束了对朝鲜的统治。

出于冷战需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朝鲜划地为界。

朝鲜半岛以38线为南北分界线,在美苏的扶持下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超级大国将一个统一的民族,统一的国家一分为二。

在美苏争霸的博弈中,朝鲜半岛,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注定会成为冷战战场当中的“热战场”。

分析完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再来探讨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1、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由于日本在朝鲜进行了多年的残酷统治,朝鲜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二战结束后的日子了,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都希望能在冷战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然而在朝鲜半岛分裂的格局下,其内部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直接上升到南北军事对抗的层面上。

2、两国人民不希望分裂。

朝鲜虽面积不大,而且夹在中国、苏联、日本这三个更强大的国家之间,在更强大的民族面前谋生存,但他们却是充满自豪感的民族。

而且经历过日本侵略,经受过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统治的朝鲜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能强大起来,不受列强所欺辱。

因而朝鲜半岛的分裂现状是南北双方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他们都希望祖国、民族能统一。

这是朝鲜战争的人民基础,也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3、朝韩两国领导人的因素。

韩国的领导人李承晚曾是朝鲜宫廷的特使,因英语流利而被选派到美国学习,早年在美国漂泊,在学业取得成功,拿到了哈弗大学和普林斯大学的博士学位,还长期在美国政坛上混迹并得到了许多的支持,被誉为“未来朝鲜独立的缔造者”。

因此当美国需要在朝鲜半岛安排一名领导人时,李承晚便成了不二人选。

他为人诡计多端,自以为是,喜怒无常,且极端仇视共产主义。

曾与其打过交道的首任驻韩美军司令霍奇也对他心存鄙视。

尽管李承晚在韩国掌权时他已经75岁高龄了,但他仍对统一朝鲜半岛念念不忘,只是苦于现实限制而无力进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曾是朝鲜抗日游击队的主力成员,曾在游击战场上给予过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在遭受日本反游击清剿后,他流亡到中国和苏联。

并在苏联的扶持下逐渐成长。

后在苏联的支持下成为了朝鲜的领导人。

自从成为了朝鲜领导人后,金日成一直都希望能统一朝鲜半岛,他并不满足执掌朝鲜半岛的半壁江山,他希望“用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依靠苏联的支持和他的朝鲜大军去统一祖国。

4、美苏冷战的因素。

二战结束后,随着纳粹德国的灭亡和日本的投降,美苏之间的和平合作基础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者对抗。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在世界各地的斗争不断。

在朝鲜,苏联希望通过朝鲜统一去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从而直接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根据地—日本。

而美国则希望通过韩国去抑制共产主义势力在全球的扩张势头,从而保持现有的优势地位。

正因为两大国在朝鲜的明争暗斗,给朝鲜的局势添加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
朝鲜战争爆发的最深层原因。

在这本书中,一个人物的行动始终与朝鲜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就是美国陆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在战争爆发前,他并不关心驻韩美军的发展,更不用说会给驻韩美军给予很好的装备与补给,因而驻韩美军的战斗力十分之差,与当年能登陆欧洲,并打败纳粹国防军的美军无法同日而语。

1950年6月25日,朝鲜10万大军出其不意的进攻韩国,韩军与驻韩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连战连退,最后龟缩到釜山一带的狭小防御区内。

而在沃克将军为他的过错所带来的后果而坚守奋战时,麦克阿瑟却并不急于去营救处于水深火热的沃克将军和他的第八集团军,而是在日本大本营中筹划着那个在当时被许多人所反对的行动—仁川登陆。

当仁川登陆取得出人意料的战果,成功迫使朝鲜人民军大规模后撤之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麦克阿瑟无视各方发出的关于中国将出兵朝鲜的警告,认为中国不会出兵,执意命令部将全线北进,跨过38线,追击朝鲜人民军,一直打到鸭绿江。

在他的命令下,韩军与美军部队全线向北推进。

在11月份,推进的美军在云山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伏击,伤亡惨重。

后在军隅里、长津湖和“长手套”战役中,美韩军队遭到志愿军的猛烈进攻,被迫南撤。

到了1951年,战线稳定在38线附近,双方都无法取得完全的胜利,交战国开始了停战谈判,然而不甘心失败的麦克阿瑟却不断的干扰和谈的进程,使得谈判一次次的破裂。

他向杜鲁门政府施加压力,并一次次的进行“逼宫”,最终被狠下心来的杜鲁门解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并在听证会后,推出了历史舞台。

从最初的不重视驻韩美军,到退守釜山。

从仁川登陆成功并北进,到遭到伏击后撤。

麦克阿瑟一次次地因为过于相信自己而犯下大错。

他习惯于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去对待与思考问题。

这与他的辉煌分不开。

出身军人世家的他,父亲是阿瑟·麦克阿瑟,老麦克阿瑟曾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人物,获得过当时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

从小被父亲光辉事迹熏陶的他在母亲的督促下逐渐成为了美国军界的新星,他
的成绩在西点军校历史中能排到第三,并受到许多军界人士的好评与赞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表现出色,屡获战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带领美军在太平洋上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

他在美国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都是一位“战神”。

也许正是因为麦克阿瑟得到过太多卓著的战果与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他开始变得狂妄、自以为是,总以为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下,因而他在朝鲜战争中屡次犯下战略性错误,使得美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我个人觉得他的那些特点与阿道夫·希特勒是何其的相像。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带领他的纳粹军队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了横扫波兰,仅用26天就消灭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和打败英国远征军。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6月,前后仅9个月的时间他就带领纳粹和他的德国人民称霸了欧洲。

然而在此之后,希特勒却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愿听从身边众将的合理建议。

在不列颠空战失利之后,他不顾众多将领的反对,执意执行“巴巴罗萨”计划,悍然入侵苏联,把德国带进双线作战的困局,最终使得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

狂妄与偏执,似乎是希特勒与麦克阿瑟命中共同的绊脚石。

朝鲜战争结束59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局势依然紧张,虽然在卢武铉时代,朝韩关系曾出现过缓和的迹象,两国领导人曾在38线附近进行过历史性会晤,但随着卢武铉的下台与自杀,朝韩关系又从缓和走向了对抗的局面之中。

近年来朝韩双方的对抗与冲突不断加剧,和平似乎只是暂时的。

从朝鲜核试验,到延坪岛炮击事件,“天安号”事件,再到最近的朝鲜卫星发射试验,一波又一波的危机在朝鲜半岛爆发。

朝鲜半岛依然是战争爆发的高危区。

如今,中美俄三大国在朝鲜半岛的博弈不断;朝鲜在金正日逝世,金正恩上台后,依然
高调并叫嚣着进行新核试验;韩国也在压力下扩充军备,以应对日益升温的对抗冲突;日本也伺机插足朝鲜半岛事务,从中取得利益……
The Coldest Winter,最寒冷的冬天!是否会再次降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