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细胞连接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45
细胞生物学
◆细胞粘附分子(CAM)近年已发现的达百余种, 可大致归为四大族:
1. 钙粘素 ( Cadherin) 族: cell-cell 2. 选择(凝)素族 ( Selectin ): cell-cell 3. 整合素族 ( Integrin ):cell-matrix and cell-cell 4.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Ig-superfamily, Ig-SF):cell-cell
48
细胞生物学
1.分子结构:
*单跨膜糖蛋白: 胞外区形成 5个结构域, 存在4 个 Ca2+ 结合部位。
49
细胞生物学
E-钙黏素存在于细胞的 粘合连接处
50
细胞生物学
2.功能
(1)介导同种上皮细胞表面同种分子间的识别与结合
(同亲性相互作用):参与上皮细胞间的粘合与粘合连接。 E-钙黏素(E-cadherin)存在于上皮细胞带状黏合连接处 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和桥粒芯胶蛋白(Desmocollin)存在
32
细胞生物学
1.形态结构
间隙连接处相邻细胞质膜间的间隙为2~4 nm 。 连接子(connexon) 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呈柱 状,柱长7.5nm, 外径6nm, 通道孔径2nm。 每个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相似连接蛋白(connexin) 分子组成。
连接子中心形成一直径约 1.5~2nm的孔道。 允许分子量在1500道尔顿 以下的分子通过。 连接单位由两个连接子
Claudins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
7
细胞生物学
8
细胞生物学
2.紧密连接的功能
◆机械连接作用 ◆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 形成渗漏屏障,是构成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的结 构基础。 ◆隔离作用:保证上皮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2、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直径大于0.2微米3、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分子水平以上的结构,直径小于0.2微米.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2.细胞学: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3.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
4.病毒: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5.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生物膜:把细胞所有膜相结构称为生物膜。
2.细胞外被:又称糖萼,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上是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是膜正常的结构组分,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3.细胞连接: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在结构上常包括质膜下、质膜及质膜外细胞间几个部分,对于维持组织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有的还具有细胞通讯作用。
4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
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5.间隙连接:是动物细胞间最普遍的细胞连接,是在相互接触的细胞之间建立的有孔道的连接结构,允许无机离子及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中通过,从而沟通细胞达到代谢与功能的统一。
6.细胞粘附分子: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表面分子,多为糖蛋白,是一类介导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细胞连接

细胞识别和黏连的分子基础
p200
参与细胞粘着的4类粘着分子: 1 选择蛋白(selectin) 2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的某些成员 3 钙粘着蛋白(cadherin) 4 整合蛋白(integrin)家族的某些成员
A 选择素(selectin)
膜整合糖蛋白,能够特异识别并结合从另一个细
Ca2+,Mg2+,and/or Mn2+ are shown as orange spheres.
A model of integrin activation
inactive
The switch in conformation is triggered by the binding of a proteinextracellular matrix(ECM).
III 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粘着 P199 Cell-cell recognition and adhesion 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 、同源或异源细胞及对自己和异己分子的认识和 鉴别。 细胞粘着(Cell adhesion) :在细胞识别基础上,同类 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
Mechanically separated marine sponges reassemble through species-specific homotypic cell adhesion.
a. Two sponges (orange/yellow) growing in the wild. b. After mechanical disruption and mixing of both types of intact sponges, the individual cells were allowed to re-associate for ~30min with gentle stirring.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附分子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 附分子
三、化学突触 synapse
• 存在于可兴奋细胞间,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传 导兴奋。
•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 • 突触前神经元突起末梢膨大,称突触小体。 • 突触小体内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 附分子
二、锚定连接
• (一)粘着带与粘着斑 • 粘着带(adhesion belt) :
– 呈带状环绕细胞,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 相邻细胞间的粘合分子为E-钙粘素。 – 连接的细胞骨架成分为actin。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 附分子
Adhesion belt or
Adherens junction
• 半桥粒(hemi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基面 与基膜之间,连接蛋白为整合素。连接的细胞内 骨架成分为角蛋白。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 附分子
Structure of the Skin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 附分子
三、通讯连接
• (一)间隙连接 gap junction • 连接处有2~4nm的缝隙。 • 基本单位称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跨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 附分子
一、封闭连接
• (一)紧密连接 • 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间。 • 连接区域CAM构成焊接线,也称嵴线。相
邻质膜紧密结合,没有缝隙。 • 主要作用:封闭相邻细胞间的接缝,防止
溶液渗入,构成脑血屏障和睾血屏障。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 附分子
Tight Junction between two type I pneumocytes
医学微生物学-细胞连接

除了基础研究外,未来可以拓展医学微生物学-细胞连接在临床治疗、
药物研发、预防保健等领域的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
贡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挑战
医学微生物学-细胞连接涉及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包括 微生物、细胞、分子等,数据分析需要综合考量这些因素, 对数据的解读和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缺乏跨学科合作
医学微生物学-细胞连接的研究需要微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目前跨学科合作和交 流仍显不足。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01 02
发展更先进的实验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可以发展更先进的实验方法,如利用基因编辑技 术、微流控技术等,更精确地模拟人体内的环境,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 性。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鼓励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医学微生物学-细胞连接的机 制和作用,通过交流和碰撞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03
拓展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通过调节细胞连接过程,可以 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患 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 方案。
目前,针对细胞连接的药物治 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 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 试验和验证。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对于医学微生物学-细胞连接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体外 实验和动物模型,这些方法不能完全模拟人体内的复杂环 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细胞连接是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细胞自噬等生物学 过程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胞生物学机制 。
医学微生物学中细胞连接的机制
细胞连接主要通过黏附 分子、胞间连丝和细胞 骨架等机制实现。
细胞生物化学第11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附

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钙黏着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A. 一个经典钙黏着蛋白
B. 一个钙黏着蛋白重复子的三维结构
C. Ca2+对钙黏着蛋白的影响
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1. 选择素的分子结构
单次穿膜糖蛋白;
胞外区由三个独立的结构域组成:
① N-末端凝集素样结构域:识别特异糖基,参与细胞之间选择性黏附的重
要活性部位
② 表皮生长因子(EGF)样结构域
③ 补体调节蛋白(CCP)结构域
具有加强分子间粘附以及 参与补体系统调节等作用。
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linker-dependent binding):即相邻 细胞黏附分子通过连接分子中介才能相互识别与黏附。
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细胞间黏附的三种方式(引自Alberts 等,2002)
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第11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附
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 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称为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即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
细胞连接的类型
一、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也是人和脊 椎动物体内唯一的一种封闭连接。
桥粒:位于上皮细胞黏合带的下方,是相邻 细胞接触点上一种类似纽扣的结构。桥粒连接处 相邻细胞质膜之间的间隙约30nm。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件4.细胞生物学2016细胞连接

重要活性部位:凝集素结构域(配体识别)
功能: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和
广泛分布于动物的各种组织内,在 上皮、肌肉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 组织中尤为丰富。
锚定连接主要有两类蛋白质构成
细胞内锚定蛋白 跨膜黏附蛋白 (与骨架附着) (黏附分子)
锚定连接类型
(根据连接的细胞骨架成分)
❖与微丝相连
1. 黏合带 (adhesion belt) 2. 黏合斑 (adhesion plaque)
胞内锚定蛋白: 网蛋白(plectin)
跨膜黏附蛋白: 整合素(integrin)
*半桥粒(hemidesmosome)
位置:上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接触点 形态:纽扣状连接上皮基底面与基膜,只有桥粒的
一半结构,其致密斑只存于上皮细胞的胞质面。 作用:使上皮组织固定,并分散所承受的机械张力。 跨膜黏附蛋白:整合素 胞内通过锚定蛋白与中间丝相连
α- and β-tubulin
细胞骨架蛋白质纤维
*微管(microtubule)
位置:呈网状或束状分布于细胞质;细胞表面的纤毛、鞭 毛;中心粒
形态:为细长的、具有一定刚性的圆管状结构,管壁由13 根原纤维(protofilament)排列构成,每一根原纤维由α-微 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相间排列而成
胞内通过锚定蛋白与微丝相连
Focal adhesion
与细胞骨架附着
微丝
形
成
跨膜黏附蛋白
局
整合素
部
黏
附
的
一
些
分
细胞内锚定蛋白
子
中间丝
桥粒
3. 桥粒(desmosome)
位置: 管腔和腺体上皮细胞侧
壁相邻细胞接触点上一
第11章 皮肤

第11章皮肤一、选择题(一)A型题1.厚表皮由深至浅的分层顺序是A.基底层、棘层、角质层、颗粒层、透明层B.基底层、透明层、棘层、角质层C.基底层、透明层、角质层、颗粒层、棘层D.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E.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2.薄皮肤的组成从浅到深是A.角质层、透明层、棘层、基底层B.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C.角质层、棘层、颗粒层、基底层D.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E.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3.与表皮再生有关的是A.基底层B.棘层C.颗粒层D.透明层E.角质层4.光镜下表皮颗粒层细胞嗜碱性是因为含大量A.游离核糖体B.张力丝C.板层颗粒D.透明角质颗粒E.角蛋白5.表皮基底细胞的特点不包括A.立方形或低柱状B.胞质嗜酸性C.含有张力丝和丰富的游离核糖体D.借半桥粒与基膜相连接E.具有分裂增殖能力6.表皮的角质细胞A.通过桥粒紧密相连B.胞质强嗜碱性C.细胞核小,染色深D.充满角蛋白和板层颗粒E.细胞膜变厚7.真皮的网状层A.为致密结缔组织B.与表皮相邻接C.形成许多真皮乳头以增加与表皮的接触面D.含有触觉小体E.不含神经末梢器8.表皮细胞之间的主要细胞连接是A.紧密连接B.半桥粒C.桥粒D.中间连接E.缝隙连接9.手掌皮肤不含A.透明层B.真皮乳头C.触觉小体D.汗腺E.毛囊10.关于朗格汉斯细胞,哪项错误A.分散在表皮棘细胞之间B.胞质含伯贝克(Birbeck)颗粒C.能捕获、处理抗原,并传递给T淋巴细胞D.由B淋巴细胞演变而来E. 是抗原提呈细胞11.黑素细胞的特点不包括A.胞体存在于棘层B.是多突起的细胞C.黑素体内含酪氨酸酶D.含有黑素颗粒E.可把黑素颗粒转移给角质形成细胞12.关于毛发的结构,哪项不正确A. 由毛干和毛根两部分组成B. 毛干和毛根由排列规律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C. 毛囊包在毛根周围,仅由上皮组织组成D. 毛根毛囊的下端膨大形成毛球E. 毛乳头内富含血管和神经13.毛的生长点是A.上皮根鞘B.毛球C.毛囊D.毛根E. 毛乳头14.关于局泌汗腺的结构和功能,哪项错误A. 分泌部由矮柱状染色浅的腺细胞围成B. 分泌部盘曲成团C. 导管由两层立方形细胞围成D. 腺细胞与基膜间有肌上皮细胞E. 其分泌主要受性激素调节15.甲床A.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成B.由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成C.由真皮结缔组织组成D.由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和真皮组成E.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和真皮组成(二)B型题A. 黑素体B. 透明角质颗粒C. 黑素颗粒D. 板层颗粒E. 张力原纤维16.角质形成细胞中含有的一种中间丝17.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结构18.无膜包被、呈致密均质状的结构19.含有糖脂和固醇的结构A. 角质细胞B. 基底细胞C. 棘细胞D. 朗格汉斯细胞E. 梅克尔细胞20.含有伯贝克颗粒21.无细胞核和细胞器22.基部有感觉神经末梢23.抗原提呈细胞24.有增殖能力25.含板层颗粒(三)X型题26.表皮中不发生角化的细胞是A.基底细胞B.黑素细胞C.棘细胞D.朗格汉斯细胞E.梅克尔细胞27.皮肤的颜色决定于A.透明角质颗粒的存在与多少B.黑素颗粒的存在与分布C.黑素细胞的存在与多少D.表皮中毛细血管的分布E.真皮中毛细血管的分布28.表皮可衍生为A.毛发B.指(趾)甲C.外泌汗腺D.顶泌汗腺E.皮脂腺29.角蛋白的组成是A.肌动蛋白丝B.张力丝C.板层颗粒D.透明角质颗粒E.核糖体30.表皮棘层细胞的特点是A.细胞呈多边形B.有棘状突起D.有透明角质颗粒E. 有角蛋白丝31.真皮乳头层的特点有A.与表皮的连接面平直B.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C.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D.含有触觉小体E.含有环层小体32.受性激素调节的皮肤附属器有A.大汗腺B.皮脂腺C.毛发D.指甲E. 局泌汗腺33.皮肤的功能有A.参与免疫反应B.分泌汗液C.感受外界刺激D.调节体温E. 阻挡病原体侵入机体34.顶泌汗腺A.为复管泡状腺B.包括分泌部和导管部D.开口于毛囊上段E. 受性激素调节35.皮脂腺A. 大多开口于皮肤表面B. 腺泡由多层细胞构成C. 腺泡周边的细胞增殖活跃D. 皮脂是腺细胞释放的颗粒内容物E. 青春期分泌活跃二、名词解释1.朗格汉斯细胞2.梅克尔细胞三、问答题1.试述表皮的分层、组织结构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桥粒结构模式图
间隙30nm,胞质面有盘装致密斑,其上穿 过的中间纤维有细胞特异性。
上皮细胞是角蛋白中间纤维
心肌细胞是结蛋白中间纤维 大脑表皮细胞是波形蛋白纤维
分子组成: 细胞内锚定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
穿膜黏着蛋白:桥粒黏蛋白,桥粒胶蛋白
功能:形成坚韧、牢固的细胞连接。为整个上皮层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识别与黏着的方式:
• 同亲型结合:相邻细胞表面的同种黏附分子间的 相互识别与黏着,如钙黏着蛋白。
• 异亲型结合:两相邻细胞表面的不同种黏附分子
间的相互识别与黏着,如选择素和整联蛋白。
• 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即相邻细胞黏附分子间的
通过连接分子中介才能相互识别与黏着。
一、钙黏着蛋白(cadherin)
形态特征:
紧密连接 细胞间隙(15-20nm)
黏着带
肌动蛋白纤维 分子结构组成: 穿膜黏着蛋白:钙黏着蛋白
锚定蛋白:α、β、γ联蛋白 ,黏着斑蛋白等
功能:使相邻细胞的微丝束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和跨
膜黏连蛋白连成广泛的跨膜网,连接组织为一个坚固的
整体。
小肠上皮细胞之间黏着带结构模式图
2.黏着斑 存在部位: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 分子组成: 穿膜黏着蛋白:整联蛋白 锚定蛋白:踝蛋白,肌动蛋白,黏着斑蛋白等
主要特征
相邻细胞膜形成封闭索 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细胞-细胞连接 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 中间纤维参与的锚定连接 细胞-细胞连接 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 由连接子介导细胞通讯连接 神经细胞突触通讯连接
主要分布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基底面
桥粒
半桥粒 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 化学突触
心肌细胞、上皮细 胞 上皮细胞基底面 大多数动物细胞 神经元和神经-肌细 胞间
锚定连接:是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
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 分布:广泛分布,如心肌、上皮、子宫颈等。 功能: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参与组织器 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及发育分 化。
锚定连接包括两大类蛋白质:
细胞内锚定蛋白:一端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与连
RGD三肽序列配体的特性,开辟以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为
基础的疾病治疗的新手段。
血小板整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介导血小板的相互黏附
思考题
1.试述动物细胞间特化的连接方式及特点。
2.什么是细胞黏附,细胞黏附分子的分类作用方式
和主要功能。
赋予钙黏着蛋白分子刚度和强度,钙离子结合越
多,刚性越强。
EDTA阳离子螯合剂
A. 钙黏着蛋白分子 B. 钙黏着蛋白重复子的三维结构 C. Ca2+对钙黏着蛋白的影响
3.钙黏着蛋白的功能 介导细胞间同亲型细胞黏附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影响细胞
分化,参与组织器官形成
参与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
接结构的形成 信号传导
(3)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I-CAM在淋巴系统抗原识别、细胞毒T细胞功能发
挥及淋巴细胞的募集方面起重要作用。
内皮细胞I-CAM可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整联蛋白分
子结合,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四、整联蛋白(integrin)
又称整合素,是一类依赖于Ca2+和Mg2+的异 亲性细胞黏附因子,介导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 胞外基质间的相互黏着和识别,具有联系细胞外
特点:化学突触介导的细胞通讯,有一个“电信
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是一种间接而
慢速的信息传递形式。
功能:可兴奋细胞间的连接方式,通过释放神经
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存在部位:神经细胞之间及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 接触部位
化学突触模式图
细 胞 连 接 的 不 同 方 式
第二节
细胞黏附
细胞黏附(cell adhesion) 细胞通过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细胞 外基质之间的黏着。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ar,CAM) 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穿膜糖蛋白,介导细胞 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 作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类型:间隙连接与化学突触
(一)间隙连接 (gap junction)
基本结构单位:连接子
细胞膜
跨膜蛋白亚单位 孔 道φ 1.5nm
连接子
(缝隙连接的基本单位)
细胞间隙 2~4nm
存在部位:普遍存在于动物组织细胞间
间隙连接
间隙连接的通讯方式:
代谢偶联: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分子量小于 1500kD)即可通过缝隙连接的通道,由一个细胞进入 与之相邻的另一个细胞。 电偶联:带电离子通过缝隙连接通道由一个细胞直 接进入另一个细胞,使动作电位迅速在细胞之间传 播。 功能:加强相邻细胞之间的连接,介导细胞间的通 讯。
4.钙黏着蛋白与疾病
钙黏素功能的丧失在恶性肿瘤中的扩散中起很重
要的作用。如缺失E-钙黏素可导致上皮性肿瘤的 发生。
二、选择素(selectin)
选择素:是一类依赖于Ca2+的异亲性细胞黏附分
子,能特异性识别其他细胞表面的寡糖链中的特定
糖基。
1. 选择素家族成员 主要有L-选择素、P-选择素、
E-选择素等。
第十三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细胞连接 细胞黏附
第一节
概述
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细 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 分布:人和动物体内除结缔组织和血液外的各种组
紧密连接模式图
4. 紧密连接的主要功能 (1)封闭上皮细胞间隙,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 (2)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质分子侧向扩散的屏 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3)将上皮细胞连接成整体的机械连接作用。
紧密连接限制膜脂和膜蛋白的侧向扩散
二、锚定连接 (anchoring junction)
胞内区:可通过 胞内的连接蛋白 与细胞内的肌动
蛋白丝等细胞骨
架成分相互作用。
2. 整联蛋白的功能
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凝血 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迁移
在信号传递中发挥作用
细胞内部信号可以调控整联蛋白与配体的结合
3. 整联蛋白与医学
利用整联蛋白胞外区具有通过自身结构域识别含有
部因素与细胞骨架的作用。
1. 整联蛋白的分子结构 由α 和β两个亚基形成的异二聚体跨膜蛋白,α
和β亚基均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个部分组
成。
胞外区:球状头部区,是整联蛋白分子与配体结
合部位,可通过自身结构域与含有Arg-Gly-Asp (RGD)三肽序列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介导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着,如黏着斑和半桥粒。
4. Ig-SF黏附分子的功能
(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
胞外区有5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
通过同亲型黏着机制与相邻细胞同类分子结合黏
附在一起
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的生长及突触的形成有重
要作用。
(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 通过异亲型细胞黏着机制参与细胞黏附。 与白细胞表面的整联蛋白结合,使白细胞沿内皮滚动 并固着于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发生铺展,进而分泌 水解酶而穿过血管壁。
附性结合。
功能:把上皮细胞和基底膜连接在一起,防止机械
力造成的上皮与下方的组织剥离。
三、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通迅连接:生物体上大多数组织相邻细胞膜上存在
特殊通道,以实现细胞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通
迅联系,从而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与协调,这
种连接方式为通迅连接。
织。
功能: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维持组织结构的完
整性和协调功能。
分类:根据 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三类
1. 封闭连接
紧密连接
黏着连接:黏着带、黏着斑
2. 锚定连接
桥粒连接:桥粒、半桥粒 间隙连接
3. 通讯连接
化学突触
细胞连接的类型
功能分类
封闭连接 锚定连接
结构分类
紧密连接 黏着连接 黏着带 黏着斑 桥粒连接
接复合体相连接,另一端与穿膜黏着蛋白连接。
穿膜黏着蛋白:胞内区与细胞内锚定蛋白连接,胞 外区域相邻特异的穿膜黏连蛋白或与细胞外基质蛋
白结合。
锚定连接的两类蛋白示意图
分类: (一)黏着连接: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包括黏着带和黏着斑。 1.黏着带 分布部位: 位于上皮细 胞顶端紧密 连接的下方
功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着;信号传导功能。
黏着斑的结构与功能
(二) 桥粒连接: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包
括桥粒和半桥粒。
1.桥粒(desmosome)
分布部位:位于上皮细胞黏着带下方,是相邻细
胞接触点上一种类似纽扣状结构。 形态特征:相邻细胞呈纽扣状铆连结构。
桥粒的结构
A.桥粒的电镜照片
• 在代谢偶联中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使肝细胞中cAMP信使传向众多肝细胞 • 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心肌跳动,小肠蠕动 • 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八细胞期蛙胚注射抗体后出现发育缺陷,肿瘤细胞间隙 连接少或无 •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可以调节 受离子、PH等因素影响
(二)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及作用方式,可分为四大类: • 钙黏着蛋白(cadherin) • 选择素(selectin)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 整联蛋白(integrin)
细胞黏附分子结构组成:
• 胞外区(N端):带有糖链较长,与配体识别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