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分析:1.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他们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较高的收入意味着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使居民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也推动了消费水平的增长。
3.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具有直接影响。
物价上涨会降低居民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水平下降。
相反,物价下降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促进消费水平的增长。
4.金融政策:金融政策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货币政策较为宽松,货币供应增加,居民的借贷成本可能会降低,促使他们更愿意借贷消费,从而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5.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一些人比较节俭,更注重储蓄而不是消费,这可能会降低整体的消费水平。
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注重享受生活,愿意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奢侈品或体验消费,这可能会提高整体的消费水平。
6.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使居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导致消费水平下降。
例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消费信心和能力。
7.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影响。
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因此他们的消费能力可能更高。
此外,教育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消费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
8.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对个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消费水平。
如果税收负担较重,个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可能会下降。
相反,如果税收减轻,个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水平可能会提高。
总结起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物价水平、金融政策、文化因素、社会福利制度、教育水平和税收政策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大就业促进政策、控制物价上涨、实施适度的货币政策、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等。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居民消费水平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收入水平高的人通常会有更多的闲钱进行消费,而低收入者则需要控制开支。
受到收入因素影响的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新移民等。
由于城市居民和新移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因此他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其次,社会福利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在福利保障比较充分的国家或地区中,由于市民享有社会福利的保障,因此他们对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
另外,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也会促进居民消费。
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会设立消费券或补贴措施,来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文化影响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物质文化比较高的地区或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品牌、奢侈品等高端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可能会更高。
第四,金融市场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和收益来源,从而增强了其财富基础。
而财富基础的增加又会推动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第五,科技进步和人口老龄化也会影响消费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产品的普及率随之提高,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受到了影响。
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在推动相关消费需求的提高,例如医疗保健、旅游等。
综上所述,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除了收入外,社会福利、文化、金融市场等也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政府应该根据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特点,积极采取促进消费的措施,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影响到全国经济增长,而且也关乎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本文将从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价格水平、文化因素等方面探讨这些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个人收入水平是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个人在购买物品和服务时的消费能力。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居民购买力越强,消费水平也会越高。
事实上,许多研究表明,个人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除了个人收入水平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社会基础设施包括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
这些设施的完善度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
例如,如果交通设施不便利,很多消费品无法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商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同样的,如果教育和医疗的设施不足,则相应的消费水平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
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另一个因素。
价格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决策。
高物价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减少,降低其消费水平,而低物价则会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高其消费水平。
因此,当前物价水平的高低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极大。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是指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素。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有的人注重物质与消费品牌,更容易花费大量的钱购买高档商品,而有的人则注重情感与精神追求,更容易选择相对低价的商品或服务。
因此,文化因素对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上有明显的影响。
总之,居民消费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价格水平、文化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
基于多元统计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多元统计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因此,对探究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选择适当的样本是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本文选择了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作为样本。
根据这些数据,本文选取了城镇居民收入、教育程度、就业状态、住房条件、家庭人口、年龄、性别等七个变量作为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这些变量的详细描述如下:- 城镇居民收入:指调查时所在城镇居民家庭的年平均收入。
- 教育程度:按不同教育程度分为未受过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 就业状态:按工作状态可分为在职、失业、解雇、退休等四种。
- 住房条件:分为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两种情况。
- 家庭人口:指调查时所在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口数量。
- 年龄:指调查时所在城镇居民的年龄。
- 性别:可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情况。
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预测和解释。
下面是本文的具体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1. 数据预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由于数据中包含少量缺失值和异常值,这会影响到分析的准确性。
因此,在分析之前,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主要包括缺失值和异常值的剔除、数据归一化处理等。
2. 共线性分析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不同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联的情况。
如果存在很强的共线性,会影响回归的结果,因此需要进行共线性分析。
我们使用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膨胀因子(VIF)来评估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程度。
结果表明,所选取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很强的共线性,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 多元回归分析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城镇居民的消费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回归模型:消费= 6020.219 + 0.499 × 收入+ 16.232 × 教育程度+ 811.748 × 住房条件 + 736.598 × 家庭人口+ 18.068 × 年龄+ 63.255 × 性别其中,收入、教育程度、住房条件、家庭人口、年龄、性别为自变量,消费为因变量。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多样化、就业机会较为丰富,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例如,我国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对于二三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较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也是决定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居民收入的增加通常会推动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特别是中产阶级人口的扩大,促使消费水平的提高。
此外,不同行业和岗位的薪资差异也会导致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
例如,高科技、金融等新兴行业的员工工资通常较高,他们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物价水平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物价上涨会导致人民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消费水平。
尤其是日常消费品的物价上涨,对普通居民的生活影响较为直接。
然而,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也是相对的。
当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大于物价上涨的速度时,消费水平仍然可能提高。
此外,物价水平的变动也会通过影响居民心理预期,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消费水平。
例如,利率的高低会影响居民贷款的成本和还款压力,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如果利率较低,贷款成本较低,居民的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可能会增加,从而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此外,社会政策也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从而影响个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例如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补贴政策等的和调整,都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政策的完善和改善可能会促使居民消费意愿增强,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上升。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金融环境和社会政策等。
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媒体宣传等方面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
当家庭收入增加时,城镇居民可以选择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二、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的人才更具有高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者素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购买商品和服务。
三、媒体宣传媒体宣传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也较大。
媒体宣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例如,音乐和电影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使人们更加愿意消费。
同时,网络购物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使消费者更加便捷的获取商品信息,从而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提高。
四、城市的文化、环境和消费氛围城市的文化、环境和消费氛围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和家庭文化背景也可以影响消费的决策和行为。
消费者选择消费品时,往往会考虑该品牌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内涵,这对城市消费氛围也存在影响。
总之,城镇居民消费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因素有很多。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信息流通畅通以及良好的消费氛围等因素,都能够实现消费者更加理性地消费行为,对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首先,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的购买力,较高的收入意味着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而较低的收入则限制了消费能力,使得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物价水平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物价的上升会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消费水平;而物价的下降则能增加居民的购买力,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
教育程度也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较高的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居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教育程度的提高还能提高居民的消费理财能力,使其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金融体系也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金融体系的完善会提供更多便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能够更好地进行储蓄和投资,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反之,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会限制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能力,从而降低消费水平。
社会福利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能够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轻居民生活压力,增加其消费能力,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最后,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观念,这些观念和偏好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决策。
例如,有些地区对于婚礼和丧葬等特殊场合的消费需求较高,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较低。
总之,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维持经济稳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就业状况、控制物价水平、提高教育水平、完善金融体系、健全社会福利体系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等措施都能够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02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范文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及消费水平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人均消费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深入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均消费作为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消费环境、文化习俗等。
对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助于了解北京市消费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相关报告。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提高。
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对人均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价格水平: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商品的购买力来影响消费。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
北京市的物价水平对人均消费具有较大的影响。
3. 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商业网点、交通状况等。
良好的消费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
北京市的消费环境对人均消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文化习俗:文化习俗对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北京市作为文化中心,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对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其他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等。
这些因素虽然对人均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不容忽视。
五、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因变量,以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消费环境、文化习俗等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自改革开放起,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也日趋增长。
众所周知,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能从某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本文希望运用SPSS软件,通过回归分析来找出各个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而提出个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回归分析影响因素SPSS分(一)研究现状关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郑岩分析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PI、存款利率和政府保障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郭新华和何鑫利用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人均储蓄、住房价格和利率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陈奇从经济因素方面、消费环境和条件因素方面、社会因素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我国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方式是否正确、消费规模的是否合理是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消费水平、影响我国消费水平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力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能对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
(三)理论支持经济理论中有关消费方面的理论不胜枚举,然而最具影响力的是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这一理论是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用公式表示:Ct=a+b+Yt。
该书中还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在他看来,人们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可直接决定他们的消费支出。
J 杜森贝利(J. Du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指出,本人的消费支出不但受他当前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受其以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尤其受以往“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则表示消费支出并非由人们当前暂时的收入决定的,而需要由他的持久收入水平来决定。
换句话说,持久性的收入水平能够决定人们的消费水平。
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在一生中,虽然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相对稳定。
二、经济模型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认为,影响自身消费的主观因素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人们消费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
然而,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而收入的变动仅仅是众多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较短的时间里,收入与消费反而成反比,即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却减少,反之,收入减少而消费增加;同时,还存在消费增加额大于收入增加额的情况。
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除收入这一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在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验证以下模型。
+ - - + (the betas in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are expected to have the following signs)式中:C表示居民的消费水平,I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CPI表示消费物价指数,T表示税率,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其中,自变量下方对应符号的含义分别为:I下方的+号表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减小),居民的消费水平会升高(降低),该规律来源于消费定律;CPI下方的+号表示,随着消费物价指数的升高(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降低(升高),该规律来源于,物价水平的提高会抑制居民的消费;T下方的-号表示,随着税率的升高(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降低(升高),该规律源于,税率增加后,居民在消费过程中承受的税负增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的消费;GDP下方的+号表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减小),居民的消费水平会升高(降低),该规律来源于,随着经济总量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会逐渐地提高。
三、数据搜集为了验证上述经济模型以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关系。
本文收集中国1990-2010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CPI、税收和GDP的数据,数据汇总如表1。
年份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CPI(上年=100)税收GDP1990 833 2196.5 103.1 2821.86 18667.821991 932 2409.2 103.4 2990.17 21781.51992 1116 2810.6 106.4 3296.91 26923.481993 1393 3499 114.7 4255.3 35333.921994 1833 4717.2 124.1 5126.88 48197.861995 2355 5860.7 117.1 6038.04 60793.731996 2789 6765 108.3 6909.82 71176.591997 3002 7250.4 102.8 8234.04 78973.031998 3159 7587.1 99.2 9262.8 84402.281999 3346 8064.32 98.6 10682.58 89677.052000 3632 8533.4 100.4 12581.51 99214.552001 3887 9226 100.7 15301.38 109655.2 2002 4144 10178.4 99.2 17636.45 120332.72003 4475 11094.4 101.2 20017.31 135822.82004 5032 12358 103.9 24165.68 159878.32005 5573 13747.9 101.8 28778.54 184937.42006 6263 15346.5 101.5 34804.35 216314.42007 7255 17926.2 104.8 45621.97 265810.32008 8349 20541.38 105.9 54223.79 314045.42009 9098 22327.82 99.3 59521.59 340902.82010 9968 24537.38 103.3 73210.79 401202.0数据来源:中国历年统计年鉴。
四、相关分析为了能了解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CPI、税收、GDP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首先需要运用SPSS软件来计算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是多少。
C I CPI T GDPC Pearson 相关性1 1.000** -.347 .979** .993**显著性(双侧).000 .123 .000 .000N 21 21 21 21 21I Pearson 相关性1.000** 1 -.336 .982** .994**显著性(双侧).000 .137 .000 .000N 21 21 21 21 21CPI Pearson 相关性-.347 -.336 1 -.282 -.302显著性(双侧).123 .137 .215 .184N 21 21 21 21 21T Pearson 相关性.979** .982** -.282 1 .996**显著性(双侧).000 .000 .215 .000N 21 21 21 21 21GDP Pearson 相关性.993** .994** -.302 .996** 1显著性(双侧).000 .000 .184 .000N 21 21 21 21 21**. 在.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当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则接受两变量相关系数等于零的假设;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则拒绝两变量相关系数等于零的假设。
从表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税收以及GDP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其中,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最密切,其简单相关系数为1.000,居民消费水平与税收、GDP 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和0.993。
为了进一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行回归分析。
五、回归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的结果如下:模型输入的变量移去的变量方法1 GDP,CPI,I,Ta . 输入a. 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模型平方和df 均方 F Sig.1 回归1.448E8 4 3.619E7 19572.745 .000a残差29584.116 16 1849.007总计 1.448E8 20a. 预测变量:(常量),GDP,CPI,I,T。
b. 因变量: C模型R R 方调整R 方标准估计的误差1 1.000a 1.000 1.000 43.00008a. 预测变量:(常量),GDP,CPI,I,T。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 Sig.B 标准误差试用版1 (常量)593.117 204.194 2.905 .010I .341 .036 .838 9.501 .000CPI -5.643 1.727 -.014 -3.267 .005T -.038 .013 -.292 -2.930 .010GDP .011 .004 .447 2.448 .026a. 因变量: C模型中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正负与经济模型中设定的正负一致,说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反映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其中: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单位,则消费水平提高0.341;物价水平提高1%,则消费水平下降0.05643;税收增加一单位,则消费水平下降0.038;经济总量增长一单位,则消费水平提高0.011。
六、政策建议及展望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相应的理论研究,本研究认为中国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是影响人们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可见,我国只有竭力增加人们(特别是中低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以此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同时努力降低贫富差距,才能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二是维持物价稳定。
当今社会,通货膨胀现象愈演愈烈,维持物价的稳定迫在眉睫。
之所以要控制通货膨胀,是因为它会增加人们购买的不确定性,使其购买力下降。
从以上的实证结果中可发现,通货膨胀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通货膨胀的预警和调节机制,以此来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即在流通环节中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且这一现象较为严重。
与此同时,政府却制定了很多间接或直接利于储蓄的减免措施,这就导致居民更偏向于储蓄,以此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税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