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湿润,盛产暴雨天气。
暴雨天气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造成的影响较大,带来了很多灾害。
下面将对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该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夏季,为期三天。
期间,东北部地区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导致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较高。
从西南方向流动的暖湿气流和东北方向上空的冷空气相互作用,使得局地气温骤降、湿度急剧上升,形成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天气预报开始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暴雨天气,并对可能影响到的地区进行了预警。
暴雨天气过程开始后,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雨量较大,局地甚至出现短时强降水。
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势低洼,加之河道狭窄,导致降雨后产生的暴雨径流无法迅速排出,水流不断积聚,形成大量洪水。
洪水对周围的农田、住房以及交通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破坏。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还伴随着雷电、大风等。
雷电活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大风则加剧了降雨量对环境的冲刷力度,使灾情更加严重。
暴雨天气过程还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应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低洼地区加强了排水设备的建设,加大了挖河、疏浚河道等工作的力度,提高了排水能力。
加强了对易发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防范,确保人员安全。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以及对于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频繁出现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深入了解这一天气现象,本文将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气象背景该次暴雨天气发生在2019年7月7日至7月8日,主要影响范围为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
在这一天气过程中,湿空气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向四川盆地输送,夹带着大量的水汽和热能。
二、形成过程1.大气环流形势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受到低层东南气流和高层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
东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水汽,而西南气流则构成了有利的辐合条件,为大气形成了较强的垂直运动。
2.地面热力条件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面温度较高,形成了强热源,助推大气的对流活动。
热力条件的不稳定性加剧了对流发展的强度和范围。
3.地形效应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交错,地形复杂。
这种地势特点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形引导作用。
山地的抬升作用加大了大气中气流的垂直运动,为对流云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暴雨过程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团不断形成,发展成为雷暴云团,并逐渐与地形相互作用。
当云团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由于山地中的上升气流与云团的下沉气流相互作用,云团会出现局地性强对流现象,产生大雨、雷电、冰雹等天气现象。
四、降雨特点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的强度和范围都很大。
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导致山区出现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在平原区域,降雨导致地势较低的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五、灾害影响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受山洪的影响,许多道路被损毁,交通中断。
土石流造成了严重的农田损失和山区房屋倒塌。
此外,暴雨还引发了许多洪灾,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六、对策措施针对暴雨天气可能引发的灾害,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与减灾措施。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东北部是我国一个气候复杂、降水不均衡的地区,其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区。
暴雨是该地区常见的降水形式之一,暴雨天气对该地区农业、交通等方面产生着很大影响。
本文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某次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1、天气背景该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夏季,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盆地内大部分时间呈多云到晴好天气。
但是,在副热带高压向东北移动时,容易导致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气流的交汇,激发出一定的锋面活动和乡间对流,从而形成暴雨天气。
2、天气过程该次暴雨天气发生于夜间,前期受到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盆地内的气温持续升高,并且相对湿度较高,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大气层结。
随着副热带高压向东移动,一股冷空气南下,带动了锋面活动,加强了地面风场的变化,导致大气层结变得不稳定。
此时,局部地区出现了乡间对流,形成了一些小面积的对流云。
这些小面积的对流云于夜间聚集加强,形成了一些中尺度对流系统,这些中尺度对流系统又在相互作用下逐渐增大,形成暴雨天气。
3、降水特征该次暴雨天气主要表现为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和持续时间短等特征。
降水过程中,最强降雨出现在凌晨1至3点之间,降雨强度约为60毫米/小时,持续时间约为2个小时。
次强降雨出现在凌晨3至4点之间,雨量约为20毫米/小时。
降雨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部,降雨量超过50毫米。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异较大,东北部的降雨量相对较大,约为50至70毫米,而西南部地区的降水量则相对较少,仅有20至30毫米。
4、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由于该次暴雨天气强度较大、持续时间短,并且降雨量集中,导致盆地东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内涝、山洪、农田浸水等问题,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交通带来了一定影响。
山洪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集中在低洼地带,接受区和市区部分地方的交通受到一些影响。
农田浸水导致了部分作物的减产,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一些经济损失。
但总体来看,该次暴雨天气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较小。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这一地区经常受到暴雨的侵袭,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一、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变。
盆地内多山,有大雪山、大峨眉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著名风景名胜。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800-1400毫米之间。
1. 季风影响:四川盆地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大,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造成了盆地内的暴雨天气。
由于地形复杂,盆地内山地高地与低地地势相对,水汽在受阻时往往形成暴雨。
3. 气旋天气:四川盆地受气旋的影响较大,气旋在盆地上空停留较长时间,形成局部暴雨。
4. 地表覆盖:四川盆地农田、森林和草地覆盖广泛,植被繁茂,蒸发蒸腾强烈,地表水汽含量大,是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暴雨过程的分析1. 局地性暴雨:四川盆地的暴雨更多呈现出局地性的特点,相对于一场大范围的暴雨,四川盆地内暴雨更多出现在山地高地地区,造成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 暴雨频率:四川盆地暴雨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繁,尤其是下午和夜间暴雨较多,造成了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
3. 暴雨灾害:四川盆地暴雨带来的灾害较大,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四、对暴雨的应对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对四川盆地暴雨的气象监测要加强,特别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受灾区域的预报预警,做好暴雨防范工作。
2. 加强防治措施:对四川盆地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加强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加固,加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暴雨带来的灾害损失。
3. 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对四川盆地的居民要提高防灾意识,特别是在暴雨天气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在山地、河边等危险地带逗留,减少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东北部地理位置特殊,地势较为平坦,山地和高原环绕,交通便利。
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状况,常常出现暴雨天气过程,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本次文章将对近期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因为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水文条件相对较差,暴雨天气易引发洪涝灾害。
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伴随着持续降雨,雨量大、时间长,导致山区水量急剧增加,水流迅速积蓄,从而引发山洪和河水暴涨。
这种强降雨造成了土壤含水量骤然增加,超过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导致大量降水无法迅速被地面吸收,形成了水体的积聚,进一步引发了洪水。
暴雨天气过程还对交通、农田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导致水流湍急,容易冲毁道路、桥梁和房屋,造成交通中断和居民生活受限。
农田也常常遭受洪灾的袭击,造成庄稼受淹、农作物减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暴雨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员和房屋安全构成威胁。
影响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天气的原因多种多样。
气候变化是长期以来导致暴雨天气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事件也日益增多。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势低洼,容易形成锋面、暖湿气流交汇,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也与台风等气象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强热带气旋带来大量水汽和强降雨,加剧了暴雨的程度和频次。
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测和应对对于防范和减轻灾害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气象观测、气象模型的分析和预报,可以提前预知暴雨天气的发生和影响范围,为相关部门和民众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在暴雨天气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疏导交通、转移人员等措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也是减轻暴雨灾害影响的重要举措。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暴雨天气过程是气象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对于了解暴雨成因和预测未来的暴雨天气非常有帮助。
本次暴雨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这个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年降水量较大,夏季雨水集中。
7月初,随着热带气旋的活跃,西南风和暖湿气流增强,这是暴雨天气的形成条件之一。
同时,此时高空槽的频繁活动也给天气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在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地表气温较高,水汽充足,加之大气环流异常,暴雨产生的地域范围较大。
在暴雨期间,浅锋、中等强度的对流和卷云、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在整个暴雨过程中都有发生。
其中,卷云的生成和发展是本次暴雨过程中的特点之一。
由于上升气流导致的快速升腾,在相对低的湿度和热稳定条件下,可能导致卷云在很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这一过程的成因可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大气上升运动所产生的热平衡调节、湍流作用等等。
此外,卷云和暴雨产生的区域通常是在当地地形上特定位置形成的。
四川盆地东北部广泛分布着高山、山地和盆地,不同地形对天气形成有着不同的贡献。
比如,在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中,Landou场和平武场之间的悬崖峭壁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它们是天气生成和卷云发展的理想起伏地形。
总的来说,四川盆地东北部的这次暴雨天气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旋和暖湿气流带来了充分的水汽,高空槽的活跃也给天气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在当地地形的作用下,暴雨开始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并在陆地表面形成持续的对流,大气上升导致了快速升腾和卷云的出现。
整个过程强调了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未来对于暴雨预测和应对提供了参考。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天气过程可能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对这种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
本文将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部门和人们提供参考和帮助。
我们需要了解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
暴雨天气过程通常是由于空气对流不稳定或者受到辐合线、冷暖空气流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差异大,常常形成易受暴雨袭击的地带。
当暖湿气流携带着大量水汽遇到冷空气或者其他气流时,就会形成暴雨。
这种现象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尤为常见,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气象台的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暴雨天气过程的到来。
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天气过程往往伴随着雷电、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这些灾害对当地的农作物、交通、民房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由于地处山区,暴雨天气过程还有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周边的村庄和居民造成严重威胁。
及时了解暴雨天气过程并采取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以某年某月为例,当地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预计将有一次较为严重的暴雨天气过程。
根据气象预报,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较长,降雨量较大,可能伴有雷电和强降水。
相关部门和居民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准备。
在暴雨天气过程来临之前,当地政府可以加强对易受灾地区的监测和预警,组织人员进行排查清理可能存在的隐患,确保安全撤离受灾群众。
还可以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和加固,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山洪和泥石流。
对于农作物和畜禽养殖场,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搭建临时避风雨棚等,以减少损失。
对于居民,可以提前准备好应急物资和医疗器材,确保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在暴雨天气过程来临时,各相关部门应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水资源生态核心区域之一,也是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之一。
由于四川盆地地势低洼,受山地环抱,容易形成地域性暴雨过程。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地域性暴雨过程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雨带局部生成、发展和消散的过程。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和亚洲季风的交汇区域,受青藏高原的抬升影响,水汽得以传输到四川盆地,同时受亚洲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四川盆地频繁发生地域性暴雨过程。
一、地势因素:四川盆地地势低洼,山地环抱,容易形成地域性暴雨。
山地上的暖湿气流受到山体的阻挡,上升后冷凝成云,形成暴雨。
山地上的暖湿气流与四川盆地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也容易形成地域性暴雨。
二、地热因素:四川盆地地热较高,地面温度高于周边地区,这会导致地表空气相对热胀冷缩的现象。
当地表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较凉爽的空气,会发生凝结并形成云。
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这些云会发展成为暴雨云,从而形成地域性暴雨。
地域性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农业和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暴雨过程造成了洪涝灾害和土壤侵蚀,给农作物生长和灌溉造成了困难。
暴雨还会导致土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交通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为了应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带来的灾害,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
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水库、堤防和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要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报暴雨过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要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势因素、地热因素和地理气候因素是造成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地域性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农业和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抗洪能力和加强监测预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为两 槽 一脊 型 , 与上 述 C类 全 盆地暴 雨 发 生 的大尺
度 环 流分 布不 同 ,在 这 种大 尺度 环 流背 景 场配 置 下 ,
河 套 低 涡 的 高 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切 变 和 副 高 外 围的 西 南 暖湿 气 流
册1认 为 四川暴雨 过程基 本上 可分 为下列 四种 类型 , , A
2 资 料 及 方 法
利 用 N E / C R lx o 6 h一 次 的高 分 辨 率 C PN A O l每 资料及 四川盆地的 自动站降水资料 。通 过计 算涡 度 、 散
度垂 直速 度 的变 化 , 一步 认 识天 气 系统 演变 过 程 中 进 的动力 特征 和强 度 。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 的初步分析
陈永仁 1 , 春 国 1 , 跃 清 ,王 2 ,李 2
(. 国气 象 局 成 都 高 原 气象 研 究 所 , 都 6 07 ;. 1中 成 10 2 2四川 省气 象 台 , 都 6 0 7 ) 成 10 2 摘 要 : 用 N E 。 l再 分 析 资 料 、 合 多 种 数 值 预 报 产 品对 2 0 利 C P 1x 。 结 07年 7月 2 — 2 7 9日发 生 在 四 川 盆 地 的 大 范 围暴 雨 过
程进 行 了分 析 。 果 表 明 : 次 暴 雨 环 流不 同于 四川 盆 地 常见 的 四种 基 本 类 型 , 要 表 现 为 50h a中高 纬 度 为 两 槽一 脊 结 这 主 0 P 并 在 贝加 尔 湖 南 侧 伴 有 大 范 围阻 塞 高 压 , 太平 洋 副 热带 高压 5 8线 西 端 位 于 l4E附 近 , 时河 套 附 近 的冷 涡 为此 次 西 8 1。 同 降水 的发 生 补 充 了冷 空 气 。 大气 低 层 伴 有 西 南 低 涡 , 南 、 州 、 川 一 带 维 持 一 支 8 1 / 西 南 急 流 ; 云 贵 四 — 2m s的 高层 辐散 、 层 低 辐 合 的垂 直 配 置 及 暴 雨 区 维 持 的 垂 直 环 流 是 此 次 暴 雨 发 生 的 动 力 条 件 ; 雨 区 的降 水 中心 变 化 , 暴 与垂 直 环 流 的上 升 区域 位 置 变 化 有 密 切关 系: 欧洲 数 值 预 报 产 品对 此 次 暴 雨 发 生 的 环 流 形 势 预 报效 果 较 好 , 有 很 好 的 预 报 参 考 价 值 , 数 值 预 具 但
形 复 杂 、 候 独特 , 盛 夏期 间西 南 暖湿 气 流 向我 国 气 是
及 环流 的 配置 进行 了分析 ,并 结 合数 值 预报 产品 , 提
出了此类 暴雨 的预报 思路 。
东 部输 送 的必 经之 地 。每 年汛 期 , 四川盆 地 多发 暴 雨 过 程 . 的是单 点 局地 强 降水 , 的则 是 区域 性暴 雨 , 有 有 而 后 者带 来 的破 坏 范 围 、经 济 损 失 程 度 往 往 都 比较 大 。四川省气 象局 的气象 工作 者针对 汛期 盆地暴 雨 的 特点. 已作 了简 明 的归纳 偿≥ 四川 省短 期天 气预 报 手 见
的持续 输 送 .加 之西 太平 洋 副热 带 高压 的稳 定 维持 , 触 发 了这 次暴 雨过 程在盆 地 的发生 。 本 文 主 要 针 对 影 响 此 次暴 雨 过 程 的天 气 系 统 及 暴 雨 临近 、 雨期 间 四川 盆地 上 空 的物理 量 变化 特 征 暴
演变特 征[ ] 为地 处青 藏 高原 东侧 的 四川 盆 地 , 2 。作 - 7 地
报 产 品 对 降水 量级 的预 报 误 差 较 大 。
关键 词 : 四川 盆 地 ; 雨 ; 直 环 流; 暴 垂 两槽 一 脊 ; 阻塞 高 压
中 图分 类 号 : 4 81 11 P5.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 引言
强 降水一 般都 是 在特 定 的大 尺度 环 流背 景 下 , 由 各种 天气 尺度 系 统相 互作 用 而造 成 的I l J 雨作 为一 。暴 种灾 害性 天气 , 直受 到 气象 学 者 的高度 重 视 。尤 其 一 是近 年来 , 们利 用各 种数 值 模式 对 暴雨 过 程 的 中小 人
部地 区 。 一个 脊 在 我 国东 北 一 带 , 一个 槽 在 我 国西 北
的部 分地 方 共 有 2 县 ( ) 了暴 雨 、 1 县 ( ) 9个 市 降 1个 市 降 了大暴 雨 ,这 次强 降水 主 要集 中在绵 阳 、德 阳、 成 都 、 山 、 宾 、 州 , 雨 中心 罗江 县 、 阳 市 区 、 乐 宜 达 暴 绵 沐
3 降水 实况
20 0 7年 7月 2 — 2 7 9日.四川盆 地部 分地 区出现
暴 雨 或大 暴 雨天 气 过程 , 即在广 元 、 阳 、 阳 、 都 、 绵 德 成
雅安、 山、 山、 宾 、 眉 乐 宜 内江 、 南充 、 安 、 广 达州 十 二市
流 为两 脊 一槽 型 , 向发 展 , 个 脊 在 西亚 至 新 疆 北 经 一
第2 7卷 第 4期
20 0 8年 1 2月
暴 雨灾 害
To R R EN TI AL A I AN D D I AS R N S TER S
Vo .7 No4 1 . 2
De .2 08 c 0
文章编号:04 9 4 (0 80 - 3 10 10 — 0 52 0)4 0 0 - 6
型: 高原 低 涡东 移 触 发 的暴 雨过 程 ; B型 : 太 平 洋 副 西
热带 高 压西 北边 缘 , 西风 短 波槽 东移 触 发 的盆 地 西部 持续 暴雨过 程 , 型有 一个副类 , 巴湖冷低 压 ; 本 即 c型 :
西 风大 槽 发 展全 盆 地 性暴 雨 过 程 ,0 P 5 0 h a上 亚洲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