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暴雨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石嘴山市“180901”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石嘴山市“180901”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石嘴山市“180901”暴雨洪水调查分析石嘴山市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级市。

在2018年9月1日晚上,石嘴山市遭遇了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暴雨,引发了严重的洪灾。

以下是对这次洪灾的调查和分析。

天气是这次洪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气象数据分析,当天石嘴山市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雨,雨量超过了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

暴雨导致了大量的雨水涌入城市内部,形成了积水,造成了洪水。

城市规划不合理也是导致洪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嘴山市的城市规划过于密集,缺乏足够的疏散通道和雨水排放设施。

在大雨过后,积水无法迅速排放,造成了道路积水严重,车辆无法通行,交通瘫痪。

不少低洼地区的居民家园也受到了泡水的威胁,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抗洪能力薄弱是这次洪灾造成的原因之一。

石嘴山市的抗洪设施设备落后,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洪灾。

在洪水来临之前,该市没有实施有效的防洪措施,如堤防加固和雨水蓄滞洪区的建设等。

应急响应不及时也是导致洪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之一。

虽然部分居民和当地政府采取了应急措施,但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导致抢险救援工作不够有效。

加之通信设备受损,无法及时了解受灾情况和组织救援,造成了一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防止类似洪灾再次发生,石嘴山市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建设足够的排水系统,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加强抗洪设施的建设。

加强堤防的加固和维护,建设更多的雨水蓄滞洪区,提高市区的排水能力。

加强抗洪物资的储备。

建立健全的物资储备体系,储备充足的救援物资,如救生器材、食品、饮用水等,以备洪灾来临时使用。

加强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加强通信设备的保障,确保及时掌握受灾情况并组织救援。

通过吸取这次洪灾的教训,石嘴山市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并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

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

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一、引言2022年6月26日,重庆市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天气。

在短短几小时内,大雨倾泻而下,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城市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对该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以期为未来类似天气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提供参考。

二、气候背景重庆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夏季多雷雨天气和高温多湿,而6月的气候特点正好表现出这种特点。

此次暴雨前,重庆连日受到高温的煎熬,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加,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影响因素1.暖湿空气这次暴雨的形成与暖湿空气流的活跃有关。

在事件发生前的几天,南方地区受到了强热输送影响,暖湿空气主要由南方沿岸进入重庆。

当这些暖湿空气流遭遇到静止冷空气团时,产生了较强的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水汽凝结成云,最终形成了强降水。

2.地形因素重庆地势复杂,由山区和盆地组成,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盆地地势平缓,易积水。

而且,整个重庆市区被两条重要河流——长江和嘉陵江分割,导致水势自然集聚。

这次暴雨期间,暴雨主要集中在市区,加上市区排水设施有限,导致了内涝的形成。

四、天气系统此次暴雨的原因还与局地天气系统的发展有关。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6月26日重庆附近出现了一个低层切变线,这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切变线一经成型,将有利于冷暖空气的堆积和抬升,增大了降水的凝聚和降低过程。

五、强降水成因1.锋区活动6月26日,重庆附近的锋区活动频繁,形成了不断的对流云团。

在这些云团中,水汽充沛,抬升速度快,从而引发了强降水事件。

2.对流云团在锋区活动的影响下,重庆地区形成了多个对流云团。

这些云团在相对稳定的大气环境下,发展迅速,使得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

六、总结综上所述,重庆2022年“6·26”暴雨天气的成因主要与暖湿空气的流动、地形因素以及天气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是位于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该地区在2021年6月7日至8日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天气,导致该地区水灾严重。

下面是对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1. 大气环境分析
该次暴雨发生在夏季,属于江南地区的典型夏季气候。

在大气环境方面,东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造成了较为不稳定的大气环境。

此外,夏季时,高温高湿的环境也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降雨分析
该次暴雨主要发生在6月7日晚上至次日凌晨间,降雨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导致地面积水及山洪爆发等灾害。

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平均降雨量为221.3毫米,其中市区最大降雨量为330毫米,鹅公山水库最大降雨量为512.2毫米。

3. 影响分析
由于降雨强度大,加之持续时间长,导致该地区的多个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武宁市区、沙洲、洛口、左滩等地的街道、广场、居民楼等区域大面积积水。

其中,武宁市中心广场积水深度高达一米。

该次暴雨还造成了道路、桥梁的损坏,部分农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受损。

此外,该地区发生的山洪灾害也给人员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该次暴雨是由于地区气候和大气环境不稳定造成的。

在未来,应当加强对气象预报的监测,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以减轻暴雨灾害的影响。

同时,地方政府和公众也应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预备和救援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给城市的交通、排水系统以及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从气象层面来看,这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一个强降水天气系统影响所致。

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该天气系统在济南市附近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闭合涡旋,导致大范围的降水。

具体而言,从19日晚到20日凌晨,济南市的降雨量高达10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0毫米。

这种强降水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包括水汽来源充足、大尺度环流条件有利以及局地地形因素等。

从城市排水系统来看,当前济南市的排水系统相对较为滞后,难以应对如此大范围和强度的降雨。

由于排水系统不能及时将降雨水排走,导致了城市内部的积水现象严重。

特别是低洼地区和容易积水的地段,积水深度甚至达到了数十厘米,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

一些排水设施的堵塞和破损也加剧了排水问题的恶化,使得城市内部的积水更为严重。

从城市交通系统来看,这场暴雨天气过程给济南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道路积水严重,许多交通要道和主干道被淹没,导致车辆无法通行。

一些行人也因为无法过水而受困在道路上。

由于交通堵塞,公交车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也无法正常运营,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从居民生活来看,这场暴雨天气过程给济南市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由于交通受阻,许多人无法按时上班或上学,造成了严重的人员流动问题。

由于城市内部的积水,一些低洼地区的居民的居家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他们不仅无法通行,还可能面临居住地被水淹或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

一些商店和超市也受到了影响,导致生活物资的紧缺。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的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一个强降水天气系统影响所致。

这场暴雨给济南市的交通、排水系统以及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类似的天气过程,济南市需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减少暴雨天气对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暴雨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热带低压引发的暴雨灾害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原因。

泰顺县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也曾多次受到热带低压引发的暴雨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一、暴雨过程的基本情况泰顺县一次暴雨过程发生在2021年的7月,当时受到热带低压的影响,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雨量较大。

据泰顺县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中,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以上,最大降雨量更是突破了300毫米。

降雨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使得此次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1. 热带低压的影响热带低压是气象学上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它常常是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的诱因。

当热带低压系统影响到泰顺县附近海域时,会带来大量的水汽,这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条件。

2. 局地地形的影响泰顺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形起伏较大,有不少山地地区,这种局部地形对暴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大气稳定层高度低于山顶时,云层因低层对流产生积雨云,加上山地地形的气流上升,会进一步加大暴雨的降水量。

三、暴雨过程的气象特征1. 长时间持续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近24小时。

这是暴雨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导致灾害严重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降雨持续时间过长,导致地表水没办法及时排走,从而增加了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

2. 高强度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中,降雨强度较大,尤其是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时段。

这种高强度降水给泰顺县的交通、农业、住房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 范围广泛此次暴雨过程的降雨范围比较广泛,全县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降雨的影响。

这也是造成此次灾害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影响1. 交通受阻由于此次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降雨量较大,导致不少道路被淹,交通受阻。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近日,石岛地区遭受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根据气象部门监测和分析,石岛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降水,导致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道路、农田、房屋等设施受损较为严重。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对天气服务进行了评价。

下面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一、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经过反复分析和研判,气象部门得出以下结论:1.降雨强度大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时间较短,石岛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降水,最高雨强达到每小时60毫米。

2.阵性降水在天气跟踪监测中发现,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呈现出一定的阵性,间歇性降雨持续性不强。

3.天气突变较快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于降雨强度大、阵性降水和突变性强,导致气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预报和预警,对应对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二、应对措施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及时出动班组人员前往现场应对,开启二级应急响应,采取了以下措施:1. 分析天气形势首先,气象部门对天气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便给出合理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2. 加强监测与预报气象部门加强了天气监测和预报工作,使用现今先进技术和工具,对雨情、站点观测、雷达回波等进行了全方位、高频次的监测,为实时监测适时进行预警奠定了基础。

3. 实施应急响应措施对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气象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勘查,协助应急救援部门组织抢险救援,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气象服务评价尽管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导致许多损失和不便,但得益于气象部门迅速、有效地采取的应对措施,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生命财产损失有所减少。

总的来说,气象部门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对措施和服务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仍有一些值得反思和优化的地方。

比如,对于天气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云雨数据”的处理与解读,预报提高其趋势;如何借助空间信息、对人在城市中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等等,都是可以进行专项研究和改进的。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近日,山东省烟台市石岛地区连续遭受暴雨天气的袭击,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
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该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区分出其成因和发展
趋势,对于未来的预警和气象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由热带气旋的影响以及静止锋和冷涡等天气系统形成的。

热带气旋在西太平洋形成之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会逐渐靠近中国大陆,其带来的暴雨
天气是十分强劲的。

而静止锋和冷涡触发的暴雨天气则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它们
对于暴雨天气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暴雨天气过程的发展趋势上,石岛地区的暴雨天气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持续性降雨,降雨强度不大,但是给当地的交通和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由于该地区的地势平缓,长
时间的持续降雨容易导致地面积水,进而影响到城市的排水系统和路面交通的通畅。

针对石岛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需要开展多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

首先,需要对该地
区的天气形势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各级预警信号,引导当地居民做好自我防范
措施。

其次,需要建设完善的卫星、雷达和气象观测系统,提高对该地区的天气观测能力,及时发现异常天气情况。

再者,需要加强当地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的设计,提高石岛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水平。

总的来说,石岛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与热带气旋、静止锋以及冷涡等天气系统有着密
切的关系。

在未来,需加强对该地区暴雨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气象服务
工作,为当地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武宁暴雨天气过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武宁地区发生的持续时间较长、降雨强度较大的极端天气现象。

下面将从天气形势、暴雨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武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天气形势是武宁暴雨天气过程的基础。

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季节,武宁地区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大气环境。

武宁周围的地理地势较为复杂,山地、水体等地形要素对天气形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暴雨形成的机制是导致暴雨天气过程的根本原因。

在武宁地区,暴雨一般与两大主要天气系统有关。

一是热带气旋系统,在夏季和初秋季节,热带气旋的活动频繁,可以导致大范围的持续性降雨。

二是冷锋和冷暖气流共同作用的前锋系统,由于冷空气移动过程中与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容易出现持续性的降雨。

影响暴雨天气过程的因素也很多。

一是大气湿度因素,当大气湿度较高时,使得水汽供应充足,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二是地形因素,在武宁地区,地形较复杂,山地和低洼地带较多,容易形成地形雨和锋生雨,进一步助长了暴雨的发展。

三是气流动力因素,如地面低压带和上空高空槽等气流动力条件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的影响很大。

由于暴雨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水灾、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农田受损、交通中断等问题。

暴雨还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可能引发洪灾,对当地居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极端天气现象。

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预测和应对暴雨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合理的监测和预警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暴雨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6**地区暴雨过程分析【摘要】受西风槽,切变线,西南季风及副高北抬的影响,6月20日到25日广东地区普降暴雨,其中**地区全区大雨,局部暴雨甚至大暴雨,本文着重从高低层环流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及物理量的变化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并结合此次暴雨过程分析一下如何利用T213等数值预报产品来进行天气预报。

【关键词】西风槽切变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一、概况2005年6月20日到6月25日,广东省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降水,河源地区更是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北江西江水位上涨,超过警戒水位很多,给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市处于西江流域下游,由于上游地区及本市连续几天的大雨,西江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许多,对本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纵观这次暴雨过程,最大降水落区不在**,其全区五天降水累积总量不算很大,较往年同期还略偏少。

降水从20日开始到25日结束,日降水量在23日达到最大。

个别单站在23日前后降水强度很大,达到暴雨甚至大暴雨,强度最大的23日有四个站达到了暴雨级别,一个达到了大暴雨级别。

最大日降雨量在上川,为171.5mm。

(详见表1)但就整个广东而言,降水却是在22日范围达到最大,强度达到最强。

二、环流形势华南前汛期暴雨是在低纬和中高纬有利高空环流形势下产生的,在这种形势下,北方下来的冷空气和西南输送的暖湿空气在华南一带相交,形成一条强烈的降水带。

因此对高空环流形势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这次暴雨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

1、前期环流形势图3:20日08时地面低槽500hpa 天气图,六月中旬后期,中高纬地区两槽一脊形势形成(图1),这对于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是有利的。

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开始活动,有利于加强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

副高此时强度较弱,脊线位于16°-18°N 左右,副高分裂为两个单体,一个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另一个则在南海上空,后者与南支槽相配合,已形成一条较强的西南水汽输送带。

这一点在850hpa 天气图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由于北方下来的冷空气还比较弱,无法与西南暖湿形成对峙,故未能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

2、降水过程环流形势6月20日开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但还是分裂为两个单体,位于南海上空的单体加强较多,脊线位置少动。

青藏高原上空开始有西风带短波小槽活动,并缓慢东移。

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为短波小槽所取代,不断有冷空气向南输送,而东亚大槽的加深则加剧了冷空气的南下,这对于加强冷空气的强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与此相适应,850hpa上,长江以南,江西、湖南、贵州北部出现了较强的切变线(图2),但对广东地区的影响较小。

此时两广地区主要受地面低槽的影响(图3),已开始出现较大范围的降水,特别是北部湾及粤北、粤西、珠江口以东地区。

**市此时降水强度不是很大,大部小到中雨,局部大雨。

6月21日,500hpa 高空图上副高强度略有增强,主体位置少动;东亚大槽进一步加深,冷空气南下进一步增强,使得850hpa 上切变线南压至赣 湘黔的南部,开始影响广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上空的西风带短波小槽东移至川西一带上空。

受地面低槽加深东移及切变线南压的影响,广东境内降水范围进一步扩大,强度加强。

**出现全区性大雨,其中鹤山降水达到90.2mm,接近大暴雨级别.图1:18日08时500hpa 天气形势图图2:20日08时850hpa 天气6月22日,西风带短波小槽移到贵州湖南上空。

东亚大槽东移到黄海上空,从而在河套地区上空形成一个闭合的高压中心(图4),使得冷空气强烈南下;而此时副高脊线位置基本不变,但主体退到了120°E 以东,西南低空急流轴南移,位于广东上空。

两者在武夷山脉至南岭一带交绥,形成一条很强的切变线(图5)。

地面低槽继续加深东移,槽底位于海南岛上空,也开始强烈的影响广东沿海特别是珠江口附近地区。

在这两者的共同影响之下,广东出现最大范围,最大强度的降水。

但**市的最强降水却是在23日。

6月23日,东亚大槽移出南海,河套地区上空闭合高压中心消失,冷空气南下减弱。

短波槽活动亦减弱。

副高加强西伸,位于110°E 以东,孟加拉湾及中南半岛上空形成闭合的高压中心,使得西南低空急流北移,输送减弱。

虽然切变线仍存在但切变强度及其造成的辐合开始减弱。

地面低槽进一步加深并趋于闭合(图6),槽底东移至海南岛以东开始强烈影响珠江口附近沿海地区。

从雷达回波图上看,广东省内降水范围减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强度增强。

这一点在**地区就有明显反映,出现全区性暴雨,其中恩平日降水量达到145.6mm 。

(详见表1)6月24日,东亚大槽减弱消失,中高纬出现弱的两脊一槽形式,冷空气南下很微弱。

南亚高压初现端倪,西风槽活动减弱消失。

副高主体强度急剧减弱,并东退到菲律宾以东洋面,只在南海上存在一个闭合小高压。

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又开始活动,虽然可以与西南季风配合加强西南低空急流的输送,但由于副高主体过于偏东,无法形成急流入口。

850hpa 天气图上切变线消失,西南低涡开始形成。

广东境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且强度开始减弱。

地面低槽减弱西退,但却是影响当日降水的主要系统。

图4:22日08时500hpa 天气图图5:22日08时850hpa 天气图图6:23日地面低槽图7:24日08时500hpa 天气图到了25日,副高又重新加强西伸,地面低槽影响进一步减弱。

广东境内降水普遍偏减弱,只有达到小雨。

**地区基本无雨。

三、卫星云图分析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气系统的发展以及移动状况。

从6月19日10时的红外云图中,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云带从日本东南侧延伸到我国华南沿海,但是在我省上空较为分散,该云带主要是由于强烈的西南低空急流输送大量的水汽,与北方的冷空气在西太平洋副高北缘相汇形成的。

6月20日,由于强劲的西南季风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该云带的南支有所加强。

从6月21日17点的云图我们看到广西上空的云团不断发展壮大, 云团延伸至粤中粤西地区。

6月22日云团已覆盖广东大部分地区,且降水云系主要位于我省以及桂东地区,**地区受强降水云系影响,五邑各市普降暴雨。

23日,云系持续影响广东大部分地区。

24日开始造成广东持续暴雨的强云系逐渐减弱消散为大片分散云系。

25日,广东除沿海部分地区对流云系较为旺盛,雨势持续外,其他地区天气开始转好。

图8:19日10时红外云图图9:21日17时红外云图图10:22日10时红外云图 图11:24日00时红外云图四、雷达回波图分析我省由于受西风槽和切变线的影响,盛行西南风,水汽输送充足,为未来华南前汛期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

在强劲西南风场的作用下,大片云区在我省上空自西向东发展。

20号到25号的雷达回波云图资料显示了这次华南前汛期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束的过程。

从20号开始,可以看到大片云区从广西进入我省,在粤北,粤西,粤中地区雷达回波范围很大。

而在**上空也已经有一片云区雷达回波,但还没有形成大范围暴雨。

21号,西风加强,水汽输送更旺盛,整个粤北地区出现一片黄色和红色回波,江门各市也都下了大雨,其中鹤山市就下了90mm的强降水,但主要的暴雨降水过程是从22号开始的。

22号,云带继续向东发展推进,几乎全省都在云区的覆盖之下。

从07时的雷达回波云图可以看到**上空的云区云层变厚,强度变强,范围也在不段扩大,出现了大范围的黄色和红色回波,覆盖了**各市,22号**各市下了大到暴雨,其中,上川岛就下了超过170mm的大暴雨。

23号,西南风场维持加强。

**上空云图回波强度又有所加强,红色回波范围扩大,特别是在沿海一带。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进一步增大,降水强度达到最大。

**五邑地区除鹤山市之外都下了暴雨,恩平地区还下了大暴雨,降水量达到145.6mm。

24号,雷达回波云图上只剩下一些零碎的小块回波,强度也变弱了很多,**各市下了中到大雨,上川岛只下了小雨。

25号只有一些零散回波,基本无雨,26号就天晴了。

暴雨过程结束五、物理量分析降水的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首先是由水汽不断输送到降水区,这是水汽条件;其次是水汽在降水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这就是垂直运动条件;最后是云低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这就是云滴增长的条件。

前两个是宏观条件,后一个是微观条件。

一般情况下,认为微观条件是满足的,考虑的只是宏观条件。

1、水汽条件(1)水汽压与相对湿度表2:6月21日到25日****区地面水汽压与相对湿度变化表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大于90%作为饱和区,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由上表可知,22日到23日新会区相对湿度均大于90,其中24日08时相对湿度更高达99%,其水汽条件十分充分。

从表1可知,这三天**全区降雨量都很大,尤其是23日基本上达到了全区性的暴雨。

而21日及25日相对湿度小于90%,水汽条件不是很充分,**地区只有局部出现了大雨,鹤山、上川等地基本无雨。

至于水汽压,早上08时都比较湿润,因而都比较高,其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但中午14时则比较明显地出现一个高峰,相应这三天降雨都比较大。

(2) 温度露点差(T-Td)表3:**地区温度露点差变化表(单位:°C)鉴于**与**接壤,这里采用**高空三层的温度露点差来反映**地区的水汽条件。

温度露点差(T—Td )值可反映高空的水汽变化情况,一般而言T—Td值越小,对应的水汽越充足,以T—Td ≤2°C作为饱和区,以 T—Td ≤4~5°C作为湿区。

从高空三层图的T—Td值情况来看(见表3),6月19日20日两天**上空的T—Td值较大,水汽条件不充分,因而这两天只有基本无雨。

21日到23日,由于强西南风输送来暖湿空气,温度露点差降低,高空三层的T—Td值一致,暴雨落区上空已达到准饱和状态,我市这三天出现大范围强降水。

24日,T—Td值虽然较前三天更小,但由于垂直运动条件不充分(这可以从后面的大气稳定度层结看出),因而没有出现强降水。

综上所述,要形成一次强的持续暴雨过程,水汽的充分与否,以及水汽能否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至关重要。

作为水汽源的印度洋,其对华南前汛期暴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西南季风则可以说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2、垂直运动条件当水汽条件具备后,还必须有使水汽冷却凝结的条件,才能形成降水。

大气中的冷却过程很多,而对降水来说,促使水汽冷却凝结的主要条件就是上升运动,其主要作用就是使空气上升冷却达到饱和甚至过饱和,进而凝结成水滴降落下来。

造成上升运动的因素有很多,与此次强降水过程相联系的上升运动主要有如下种(1) 低层辐合流场此次低层辐合流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三种辐合型场共同叠加形成的。

一是气流辐合区,为切变线型,是静止锋型切变,这种切变易造成持续性降水,局地对流旺盛,能够形成强降水,达到暴雨甚至大暴雨、特大暴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