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部,东临黄海,是一个典型的沿海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
置和气象环境的影响,该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天气。

进行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并评价气象服务
的质量对该地区的灾害防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据数据统计,石岛地区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
夏季,尤其是6月和7月。

暴雨天气一般由大范围的湿度较大的气团和辐合带来的锐利对
流形成。

当暖湿气流受冷空气的激发,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时,降水强度就会增加,形成
暴雨天气。

石岛地区邻近黄海,海洋湿度也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湿度可以提
供大量的水汽,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我们对石岛地区的气象服务进行评价。

石岛地区拥有一处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的
设备齐全,观测指标齐备。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由于降水强度较大,设备容易受到损坏,
导致数据采集出现问题。

而在受损设备修复的过程中,预警信息的发布可能会有一定延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一定风险。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复工作,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也是评价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石
岛地区,由于气候的复杂性和天气系统的多变性,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为了提
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可以增加气象观测站数量,加强观测指标的覆盖范围,增加观测频率。

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气象技术,如气象雷达、卫星云图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观测资料以及利用MICAPS系统对气象资料的分析,对2014年8月31日-2日川渝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后面统称“8.31”川渝大暴雨过程)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文就这次暴雨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

应用了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和对暴雨发生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

主要内容是西南涡发展演变与此次暴雨形成的关系,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系统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的有利条件。

超低空南风急流促使川渝地区水汽陡增,对流不稳定性迅速增强,为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和层结不稳定条件,研究了“8.31”川渝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物理特征、发展机制和维持机制。

关键词:大暴雨,天气形势,西南涡,天气系统,高低空急流第一章引言第一节研究暴雨目的及意义暴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灾和涝渍灾。

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从而造成房屋倒塌,公路冲毁,农田淹没,在城市里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渍灾会使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收。

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涝灾和渍灾在大多数地区是相互共存的,涝渍灾害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带、平原洼地等。

许多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研究,他们主要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维持原因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暴雨的预报难度很大,经过对已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对今后的暴雨预报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和预报的准确率,更大的减少暴雨带来的自然危害,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许多国内外的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对暴雨预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是位于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该地区在2021年6月7日至8日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天气,导致该地区水灾严重。

下面是对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1. 大气环境分析
该次暴雨发生在夏季,属于江南地区的典型夏季气候。

在大气环境方面,东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造成了较为不稳定的大气环境。

此外,夏季时,高温高湿的环境也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降雨分析
该次暴雨主要发生在6月7日晚上至次日凌晨间,降雨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导致地面积水及山洪爆发等灾害。

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平均降雨量为221.3毫米,其中市区最大降雨量为330毫米,鹅公山水库最大降雨量为512.2毫米。

3. 影响分析
由于降雨强度大,加之持续时间长,导致该地区的多个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武宁市区、沙洲、洛口、左滩等地的街道、广场、居民楼等区域大面积积水。

其中,武宁市中心广场积水深度高达一米。

该次暴雨还造成了道路、桥梁的损坏,部分农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受损。

此外,该地区发生的山洪灾害也给人员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该次暴雨是由于地区气候和大气环境不稳定造成的。

在未来,应当加强对气象预报的监测,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以减轻暴雨灾害的影响。

同时,地方政府和公众也应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预备和救援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暴雨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热带低压引发的暴雨灾害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原因。

泰顺县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也曾多次受到热带低压引发的暴雨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一、暴雨过程的基本情况泰顺县一次暴雨过程发生在2021年的7月,当时受到热带低压的影响,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雨量较大。

据泰顺县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中,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以上,最大降雨量更是突破了300毫米。

降雨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使得此次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1. 热带低压的影响热带低压是气象学上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它常常是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的诱因。

当热带低压系统影响到泰顺县附近海域时,会带来大量的水汽,这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条件。

2. 局地地形的影响泰顺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形起伏较大,有不少山地地区,这种局部地形对暴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大气稳定层高度低于山顶时,云层因低层对流产生积雨云,加上山地地形的气流上升,会进一步加大暴雨的降水量。

三、暴雨过程的气象特征1. 长时间持续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近24小时。

这是暴雨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导致灾害严重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降雨持续时间过长,导致地表水没办法及时排走,从而增加了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

2. 高强度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中,降雨强度较大,尤其是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时段。

这种高强度降水给泰顺县的交通、农业、住房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 范围广泛此次暴雨过程的降雨范围比较广泛,全县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降雨的影响。

这也是造成此次灾害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影响1. 交通受阻由于此次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降雨量较大,导致不少道路被淹,交通受阻。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这一地区经常受到暴雨的侵袭,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一、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变。

盆地内多山,有大雪山、大峨眉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著名风景名胜。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800-1400毫米之间。

1. 季风影响:四川盆地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大,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造成了盆地内的暴雨天气。

由于地形复杂,盆地内山地高地与低地地势相对,水汽在受阻时往往形成暴雨。

3. 气旋天气:四川盆地受气旋的影响较大,气旋在盆地上空停留较长时间,形成局部暴雨。

4. 地表覆盖:四川盆地农田、森林和草地覆盖广泛,植被繁茂,蒸发蒸腾强烈,地表水汽含量大,是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暴雨过程的分析1. 局地性暴雨:四川盆地的暴雨更多呈现出局地性的特点,相对于一场大范围的暴雨,四川盆地内暴雨更多出现在山地高地地区,造成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 暴雨频率:四川盆地暴雨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繁,尤其是下午和夜间暴雨较多,造成了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

3. 暴雨灾害:四川盆地暴雨带来的灾害较大,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四、对暴雨的应对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对四川盆地暴雨的气象监测要加强,特别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受灾区域的预报预警,做好暴雨防范工作。

2. 加强防治措施:对四川盆地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加强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加固,加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暴雨带来的灾害损失。

3. 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对四川盆地的居民要提高防灾意识,特别是在暴雨天气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在山地、河边等危险地带逗留,减少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1.大尺度环流形势暴雨的形成和发展一般与大尺度环流形势密切相关。

在江苏省发生暴雨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些特殊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存在。

夏季时期,东南洋流明显,强湿气流经海洋携带水汽进入江苏省。

在这种环流形势下,暴雨的可能性会增加。

高空或低空的急流以及大气辐散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暴雨天气的发生。

2.暖湿气流暖湿气流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在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中,通常有一股暖湿气流垂直上升带来了大量的水汽。

这种暖湿气流可能来自大陆或海洋。

当暖湿气流受到一定的抬升作用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云,并逐渐形成降水,从而引发暴雨。

3.地形和地理条件江苏省的地形和地理条件也对暴雨天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较低,水系发达,湖泊和河流众多。

这些湖泊和河流会增加了地区的湿度,并提供了大量的水汽。

地形的高差不断变化,使得气流具有湿降的条件。

这些地形和地理条件增加了暴雨天气的形成概率。

4.对流活动的影响对流活动在暴雨天气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地面气温高、垂直温度梯度大的情况下,气团的热力对流活动增强,容易产生对流性降水,从而引发暴雨。

在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中,对流活动常常受到电暴、闪电等天气的诱发和促进。

5.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可能会对江苏省暴雨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

城市、建筑物的热岛效应可能会引起局部的热对流活动,加剧暴雨天气的形成。

海洋表面的温度异常变化、水汽输送等因素也可能会对暴雨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

江苏省一次暴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大尺度环流形势、暖湿气流、地形和地理条件、对流活动以及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暴雨天气的形成。

对于预测和防御江苏省暴雨天气的影响,需要全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以减少暴雨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波形成并 东 南 向 移 动,两 路 回 波 均 经 过 杭 锦 后 旗 一
部、高空槽前正涡 度 平 流 的 影 响,有 利 于 地 面 减 压,
带,产生列车效应,致杭锦后旗陕坝镇短时强降水为
促使气旋发展。
36
.8 mm/h(
6 月 26 日 03—04 时),
24h 累积降水量
2
.2 探空图分析
由于降水量较 大 的 站 点 距 离 临 河 区 较 近,选 取
较低的河套人口密 集 区、农 业 集 中 区 带 来 的 灾 害 较
十分频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类极端天气事
大。
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
1 天气实况
近年来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进一步加
受蒙古冷涡影响,
2012 年 6 月 25—28 日,巴 彦
重的趋势。暴雨洪涝灾害是由强降水引发的洪灾和
VIL 最 强 为 23kg
2
m ,强单体在东移的过程中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转第 111 页)
闫爱霞 · 正镶白旗 2021 年 6 月 23—25 日降雨、大风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分析
2023 年第 14 期
为旗委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提供了科学支
.1 环流形势
此次降水 过 程 是 在 中 高 纬 西 低 东 高 环 流 背 景
下,低空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供给、副热带高压不断
收稿日期:
2022-09-23
作者简介:滕海迪(
198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预报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湘潭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洞庭湖中部,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9日至10日,湘潭市遭遇了强降雨天气,导致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河流洪水等灾害,给市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本文从暴雨形成原因、暴雨特征、影响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

一、暴雨形成原因1.气象因素湘潭市遭遇强降雨天气是因为受西南季风和夏季气旋的影响,能量积聚,形成了强对流活动。

同时,暖湿气流不断向上运动,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冷凝成水珠,形成云层,以此产生强降雨。

2.地理因素湘潭市地处山区,山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河流、沟谷众多。

这种地理因素使得降雨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汇聚流。

此外,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机动车等人为因素也为暴雨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暴雨特征1.降雨强度在7月9日至10日这两天时间内,湘潭市的降雨强度特别大。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湘潭市平均降水量达到70毫米以上,其中韶山区降雨量更是高达167毫米。

这样的强降雨导致河流迅速涨水,山区出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持续时间此次暴雨持续时间比较长,从7月9日早晨一直持续到10日夜晚,持续时间长达36个小时之久。

这样的暴雨量是湘潭市出现的较为罕见的情况,给市民的生产、交通等带来了很大压力。

3.空间分布从降雨的空间分布来看,天心区、雨湖区、岳塘区、韶山市等地降雨比较严重,其中韶山市的降雨量最大。

这些地区雨量集中,易发生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三、影响暴雨导致市区内部分地区出现内涝,导致交通拥堵、人员滞留、物资紧张等问题。

此外,暴雨导致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财产的损失,偶有伤亡报告。

同时,河流涨水也威胁着居民的安全,可能会导致房屋损坏、户外设施损毁等问题。

四、防范措施1.气象预报和预警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工作,及时发布暴雨和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向公众传达有效预防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保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稳固性,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过程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MICAPS形势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得出2010年7月11日~13日发生在浦口区的暴雨过程是由北方冷空气和副高相互作用,配合低空切变线共同造成的,且这次过程的水汽、动力、不稳定条件都很完备。

关键词暴雨;形势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
受北方冷空气与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配合低空切变线影响,11日夜到13日浦口区普降大暴雨。

平均降水量达180mm,最大的泰山站高达236mm。

全区11个站皆大于100mm,大于150mm的有10个,大于200mm的有3个。

本文试着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分析这次暴雨的成因,以期为今后预报提供些参考。

1 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
1.1 高空环流
从500hPa图分析11日8时~20时乌拉尔山东侧有一个稳定的冷低压,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深入南下到东部沿海地区,低槽位于河套地区。

副高11日开始北抬,20时陆地上588hPa线到达30°N以北,592hPa线西伸至127°E,27°N。

从孟加拉湾到江苏省存在有西南向水汽通道,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被输送至浦口区上空,并与北方冷空气汇合形成连续降水。

13日8时槽东移出海,降水过程结束。

1.2 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
从700hPa图分析11日在湖北到安徽中部以及江苏西部地区存在切变,切变线南侧的低空急流中心风速高达20m/s,且较长时间稳定存在。

浦口区位于急流的左前方,从风速和风向来分析,有明显的辐合聚集,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850hPa切变线位置与700hPa基本一致,西南气流也较强。

受低槽东移影响,切变线东段缓慢南压至安徽南部和江淮一带,并在浦口区上空维持了较长时间,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

2 物理量诊断
形成暴雨必不可少的条件:水汽供应要充足,上升运动要剧烈,大气层结要不稳定。

这次暴雨过程就发生在这种有利的配置下[1]。

2.1 水汽条件
2.1.1 水汽通量分析
约90%的水汽在500hPa以下,其中50%的水汽集中在850hPa以下,中低层水汽通量场能较好反映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1]。

在11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场上可以看出,从湖南到江苏有一水汽通量强区,在江苏省东部有一个中心为24的水汽通量中心,南京浦口区上空水汽通量值为13,也处于6以上的高值区,而暴雨区就出现在闭合中心周围。

这个宽厚的水汽通道的建立,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

2.1.2 水汽通量散度分析
水汽通量散度表示水汽的积聚和流失[2]。

11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南京浦口区东西各有一水汽强辐合区,12日两中心相互打通,浦口区水汽通量散度达到-10以上,两侧中心值更高达-30,这表明水汽在源源不断进行补充,这为暴雨所需要的长时间的水汽条件奠定了基础。

2.2 动力条件
2.2.1 涡度分析
涡度是衡量旋转运动强度的物理量,根据涡度的变化,可了解系统的发生和发展[2]。

从11日20时850hPa涡度场上可知,南京浦口区附近涡度达到20,上升气流旺盛。

700hPa和500hPa来看,都为正值区,中低空辐合明显。

200hPa上涡度为-35,为明显的反气旋环流。

这种底层辐合、高层辐散形势,使近地层的暖湿空气和能量得以传输到对流层的高层,造成湿层加厚,有利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2.2.2 散度分析
散度是衡量速度场辐散、辐合强度的物理量[2]。

与涡度不同的是,涡度正值代表辐合,而散度却恰恰相反。

从12日8时850hPa散度图上来分析,南京浦口区正处于-10低值区,东西各有一个-20的低值中心,这表示低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

但到了200hPa却是30~40的强辐散中心。

这与涡度分析所显示的如出一辙,南京浦口区处于底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为暴雨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动力条件。

2.2.3 垂直速度分析
垂直速度可以反映水汽凝结的速度,是形成暴雨的关键因子[2]。

从12日8时垂直速度场可以分析出,850hPa、700hPa、500hPa都为负值中心区,这表明南京浦口区上空中低层有极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这为水汽的快速凝结乃至成雨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2.3 层结稳定条件
2.3.1 假相当位温
假相当位温θse表征着大气的暖湿能量特征[2]。

用于暴雨预报的θse场,有以下两个要求:θse850≥330K,约57℃;θse85 -θse500在0℃~15℃之间[3]。

从11日20时850hPa和500hPaθse场上可以看出,θse850高达72℃,说明低空聚集了很强的不稳定能量,θse85 -θse500的值稍大于0℃,这说明暴雨发生前,我区存在强烈的层结不稳定。

2.3.2 k指数
k指数是对大气不稳定层结的综合型指数,值越大说明越不稳定[2]。

当k≥35时,极易诱发强对流天气。

分析11日20时和12日8时k指数场可以看出,浦口区在暴雨发生前就一直处于k≥28的高值区,12日8时更高达36以上,这说明从暴雨前一直到暴雨时,整层大气都处于极为不稳定状态,即使是极微小的扰动也可以诱发强对流天气。

3 结论
1)本次暴雨过程是在东移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相互影响下产生的,我区上空有明显的水汽输送通道,并且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系统势力相当,造成降水区域少动;
2)水汽分析反映出降雨前水汽含量充足,降雨后依然有不断地补充,这为长时间维持高强度的降水提供了条件;
3)动力分析反映出我区低空存在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高空存在强辐散区,这种形势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4)层结指数分析反映出暴雨前我区上空积聚着较强的不稳定能量,极易受到扰动,诱发强对流天气。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唐东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 [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319-399.
[2]刘建文,郭虎,李耀东,刘还珠,吴宝俊.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2-69.
[3]章国材,矫梅燕,李延香,等.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14-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