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作用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首先,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中医药强调“未病先防”,强调提高人体的整体抵抗力,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多种机制来抵御病菌的入侵,如正气的抗病能力、卫气的保护作用等。

中医药通过针灸、按摩、草药等手段,调理人体的正气和卫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药对于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通过观察人体体征、舌诊、脉诊等方式,发现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其次,中医药在传染病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传染病的治疗中,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传染病的发生是因为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入,从而导致症状出现。

中医药治疗传染病注重针对病情的差异,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辩证施治。

通过草药、针灸、艾灸等方式,加强正气抵抗邪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草药的抑菌、解毒、肺宣、化湿等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和活性,提高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有了显著的疗效,部分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药效。

再次,中医药在传染病的康复阶段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很多传染病在治疗后,患者仍然需要进行康复,而中医药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加速康复的过程。

中医认为,传染病后会产生一种叫做“病后虚弱”的状态,患者容易感到疲乏乏力,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补气益血、健脾养胃等方式,提高患者的体质,加速康复的过程。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阶段,都能够通过调整人体的正气,增强免疫力,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和活性,加速康复过程。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与传染病的综合治疗要求相符合,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摘要中医学以其药源丰富,经济实用,少副作用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运用到现代医学中。

近年来,传染病频发,如何防治传染病是一大难题。

中医学很早便有了关于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治,且在近些年的各大传染病事件中发挥其作用。

本文从传染病的“防”和“治”中探讨中医在传染病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分析现阶段中医学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不足之处,讨论中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学传染病防治在西医传进中国前,我国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我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传染病事件,最终均被化解,由此说明中医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的,具有对传染病的防治能力。

近百年来,我国曾发生过鼠疫、流脑、疟疾、SARS、COVID-19等各类重大传染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中医药工作者对疫情的防控做出的工作功不可没,极大发挥了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等医院被设定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定点医院,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此外,也有不少中医医疗队紧急支援武汉,进行中医学救治工作。

根据统计,武汉疫情的患者中90%以上使用了中医药,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接受过中医学的防治工作。

在全国各地区发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具有明确名称的中药方剂多达40种,中成药32种[1]。

中医药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的应用,证实了中医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传染病,首先需要“防”,需要一级预防,这个观念在中医学理论中“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思想中有所体现。

从古至今中医学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防治结合,保障人们健康。

传染病作为一类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流行性疾病,一旦出现便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如何控制是一大难题。

而中医学中“治未病”的理论可以帮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在传染病发生时,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被感染,而未病先防,就是对人的进行“扶正”,也就是增强抵抗力,使得病原体无法成功入侵人体。

发挥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重要作用

发挥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重要作用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

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在历次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药已形成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上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

在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役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

根据有关媒体公布的实时数据,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进程中,中医药参与率高的地方,治愈率就高;中医药参与率低的地方,治愈率就低。

那么中医药在这次防治疫情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呢?一是分级医疗作用。

坚持尽早对患者进行分层干预,对医学观察期患者推荐服用中成药,居家隔离。

对于集中隔离的疑似患者,按照中医诊疗方案协定处方尽快给予中药治疗,做到缩短病程,减少重症发生率,切实落实关口前移。

湖南第一时间组建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下沉到全省14个市州指导应用中医药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截至2月16日24时,全省中医药参与全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疗率高达91.67%,中医参与治愈和症状改善率达80.77%,全省新冠肺炎治愈率达42.46%,稳居全国前列。

二是重症患者救治的中西医协同作用。

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救治的临床病例数据显示:重症患者治愈时间缩短近1/3,患者的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脱离吸氧时间平均缩短2天。

重症患者中医治疗的作用显著体现在改善患者的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闷、发烧等症状;缩短患者病程,减少医护人员平均作业时间;提高重症病人向普通病型转变的几率。

三是中医适宜技术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
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 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人类面临着新旧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 新发传染病的危害令人担忧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北京地区:
• 北京地区中医药介人治疗半个月后,疗效开始 提升,死亡率下降了20%
• 中医治疗能明显地降低死亡率,表明中医治疗 病毒性传染病有优势。
• 中医药介入治疗的病例无发生严重后遗症,( 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等)
• 中医药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和 非凡实力
• 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如治瘟疫专方达原饮、 清瘟败毒饮、增损双解散、升降散、十全苦寒 救补汤,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犀角(代) 地黄汤、神犀丹、安宫牛黄丸、青蒿鳖甲汤、 加减复脉汤。
• 治湿热病:三仁汤、杏仁滑石汤、甘露消毒丹 、蒿芩清胆汤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小结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思考:
• 现实:人类必将与传染病并存,中医面临新的机遇 与挑战
• 继承:中医对疫疠的治疗,已有丰富的理论及临床 经验,取得很好的疗效,可供当今的医学借鉴
• 发展:中医药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临 床疗效,开展试验研究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防治探索
• 高致病性人禽流感:高死亡率、无疫苗 • 甲型H1N1流感:传播力强(疫苗的长期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1.06.29•【文号】卫办发[2011]57号•【施行日期】2011.06.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卫办发〔2011〕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巨大优势,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较为低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正式印发,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一、统筹做好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公立中医医院纳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总体部署,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整体部署,体现特色;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电子病历试点、临床路径试点、优质护理等工作中,要统筹考虑中医医院,整体推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落实《意见》中关于对中医院(民族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的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的效果评估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的效果评估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的效果评估一、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优势1. 预防为主,注重个体差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注重预防为主,强调个体差异。

在预防方面,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药还注重对个体差异的把握,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2.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中医药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核心理念,通过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等,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多种疗法综合运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时,多种疗法综合运用,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这些疗法在防治传染病中具有互补性。

例如,中药可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痛,针灸可以调节气血、通经活络,推拿可以舒筋活络、缓解疲劳等。

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可以提高防治传染病的效果。

二、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的实际案例1. 非典时期的中药防治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中医药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药理论,非典属于“温病”范畴,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化湿散结。

中医药部门推荐了多个中药方剂,如清温解毒颗粒、金荞麦片等,用于防治非典。

实践证明,这些中药方剂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2. 甲型H1N1流感期间的中药防治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开展防控工作。

中医药部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制定了中药预防方案,推荐了银翘解毒片、莲花清瘟胶囊等中药。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对于预防甲型H1N1流感取得了良好效果。

3.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药防治三、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的效果评估1. 临床疗效显著2. 安全性高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4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4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传染病防治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下面我将围绕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一份3000字的中医药防治预案。

一、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1. 个人卫生意识的培养:要培养每个人的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饮食卫生,注意食物的新鲜和熟透程度;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消毒和通风。

2. 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加强卫生教育,普及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建立预测和预警机制,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3. 高度重视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控制:传染源是传染病的主要来源,因此要严格控制传染源,不随地吐痰、封掉可能存在传染源的地方;传染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桥梁,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减少传播途径。

二、常见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1. 流感: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来预防和治疗流感。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如黄芪、党参、板蓝根等。

平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汤、洋葱、大葱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菌能力来治疗肺结核。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气化痰的中药,如百合、五味子、补骨脂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3. 腮腺炎: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来治疗腮腺炎。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连翘、金银花、鱼腥草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艾灸等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4. 水痘:水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来治疗水痘。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洗、贴敷等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5.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来治疗手足口病。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培训总结范文(二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培训总结范文(二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培训总结范文一、背景介绍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为加强全民传染病防控意识,提高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能力,我单位组织了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培训。

二、培训目标本次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参训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增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能力,以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推动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

三、培训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传染病基础知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传染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应用案例分析、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政策法规。

1. 传染病基础知识通过系统介绍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参训人员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危害,并加强个人防控意识。

2.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介绍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理论,以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使参训人员对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 传染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和讨论传染病防治中的实际案例,了解中医药在不同传染病的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并学习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4.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政策法规介绍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参训人员了解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政策环境,加强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合法地位。

四、培训效果本次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培训,参训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得到了提高,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训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培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坚定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信心。

五、结语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病,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通过本次培训,提高了参训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增强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能力,对于推动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吴又可《温疫论》谓温疫并非伤寒病,而是天地 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疫感受戾气(疠气)而发, 戾气种类繁多,统称杂气,一种戾气感人只能生一种 病,它们的共性是“无形可求”,“无象可见”, “无声复无臭”。戾气之毒因厚薄不同,或散发或大 流行。其论已经非常符合现代关于传染病的认识。
由于他认为戾气是从口鼻而入,侵犯部位内不在脏 腑,外不在经络,为表里分界之处,即《内经》所说 的膜原,药力不可达,至发病时邪毒渐张,内侵于腑, 外犯于经,诸症显现,故为此创制了达原饮等诸方, 邪离膜原之后,才能施汗、吐、下等法祛邪。
2 现代应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实践
近60年来,大陆曾发生过鼠疫、乙脑、流脑、疟 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非典 SARS、人禽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甲型H1N1等重大传染 病流行。其间中医药工作者积极参加防治工作,取 得了一些成绩,发挥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作 用。
关于全社会的宣教、预防措施不必赘述,仅就近
自《黄帝内经》以降,历代有影响的医学著作无不 以流行性传染病(急性热病、疫病)作为论述的重点。 治未病、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等中医治疗原则更是与 防治急性传染病密切相关。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论 述了疫病的特点,并强调了预防疫病培护正气与避其 毒气的重要性。
传染病的治疗
应首推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它是以六经辨证治疗急性热病(当 然包括急性传染病)全过程最有指导性的著作。但随着时代的推衍,急性 传染病的种类、性质、特征也有差别,不同时代可以发生不同的疫情,故 后世医家又多有新的建树。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将“伤寒”作为广义的概念,包括各种外 感温热病和时行疫病,故将温热病分为“伏气之病”(有伏寒、伏热之别) 与“天行温病”,天行温病则“自生毒秽之气,人闻其气,邪气入上元宫, 遂散百脉而成斯病。”可以用屠苏酒、辟温粉或水研雄黄涂鼻预防,在治 疗方面常用大剂量的石膏、大青叶、栀子、黄芩、升麻、犀角、羚羊角、 赤芍、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物,配合四时辨证。无疑这对后世吴又可的“杂 气论”有重要影响,并开清代温病学派之先河。
中医最早提出的传染病预防措施
◎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证实,远在 秦代已经设立了“疠迁所”,强制隔离麻风病患者。 ◎《肘后方》记载防治恙虫病的方法有养鹅、鸭消灭 沙虱(病原体的中间宿主);以虫屑外敷和内服又 完全符合现代免疫学原理。书中还记载了狂犬病的 防治方法:“乃杀所咬犬,取脑傅(外敷),后不 复发。实际上也是利用狂犬病的病毒利用免疫学原 理进行防治,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后狂犬病疫苗才问 世。
年对几种重大传染病有组织的、较为系统的防治用
药概况选摘、分析于下。
艾滋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 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最终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滋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 与生活方式、医疗过程相关,故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由于它对人体的摧残甚剧,死亡率极高,被称为 “世纪超级瘟疫”。由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匮乏,故 艾滋病的防治对传统医学抱有很大的期望。
清代温病学研究兴起,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 鞠通的三焦辨证已成为中医必学之理论。其后对于急 性传染病多从温病学中寻觅治法,但在治疗近现代急 性传染病中又多参考杂病治疗的思路有所发挥,如白 喉、猩红热、鼠疫、麻疹、肝炎、脑炎、肺炎、痢疾 等,随着社会的需要专著叠出。
以上内容虽挂一漏万,也能反映出历代医家曾 经对急性传染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多有建树, 直到目前仍有宝贵的价值,几乎包括了现代传染 病预防(隔离、疫苗、预防用药)、治疗等所有 方面。
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作用
魏子孝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 100091)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10)02
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是一个误解。在西洋医学 传入中国以前,我国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表 明了中医药是经过了几千年来无数次毁灭性的瘟疫考 验的。
从防治艾滋病的实践是有用武之地的。
虽然艾滋病并非空气传播,现代中医还是从我国几 千年来防治瘟疫的临症经验中汲取了有关的治疗原则 (治未病、祛邪扶正、辨证论治等)和方药(并不局 限于温病用方),并根据艾滋病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期 (不局限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而且依据 个体艾滋病患者的不同证候表现,切合实际地揉进了 众多的杂病治法和方药,尤其自始至终重视正气的培 护,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正邪关 系的理念,因此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之所以产生这一误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病原体的研究、化学制剂与给药途径、治疗 方案规范确实是西医之长,百余年来淹没了中医防治 传染病的特长;其二,近来现代中医治疗传染病研究 自身的萎缩(最重要的原因是西医已成为医疗卫生体 系中的主流,以及中医治疗的个人经验因素难以规 范)。
1 古代中医药学对防治传染性疾病 的重要贡献
后世很多医家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多有理论和诊疗方 面的贡献。
中医最早发现的传染病 晋·葛洪《肘后方》所述的“虏疮”是世界上对 天花的最早记载:“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 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 “剧者多死”,治愈后仍留“疮瘢紫黑”。该书所 述的“鬼注”、“尸注”实际上就是结核病:“使 人寒热淋沥,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 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死后复传之 旁人,乃至灭门。”所述“恙虫病”是由沙虱传染, 至二十世纪初美国学者才证明该病的病原是一种立 克次氏体,携带该病原的是一种小红蜘蛛。
◎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已将普通外感病与“疫 疠”相区别(见“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与“疫疠病 候”),并提出“故须预服药”防止传染。
◎明代对天花(痘、豌豆疮)的防治最为重视,已明 确分清天花、麻疹、水痘的区别(以往麻疹与天花并 称痘疹)。至明、清两代,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已近趋成熟, 之后传入欧洲才有牛痘接种法问世,杜绝了毁灭性的 天花传染病。这是中国对世界以雏形的免疫学方法预 防烈性传染病的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