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研究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分布

开发利用情况
已开发水能资源 占比:约30%
正在开发水能资 源占比:约70%
主要开发方式: 水电站建设
开发利用的地区 分布:主要集中 在长江、黄河等 大江大河的中上 游地区
对经济的影响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优化能源结构:水能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优化能源 结构。
核能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核能资源种类多样,包括铀矿、钍矿等 核能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成熟,已建成多座核电站 核能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保障
开发利用情况
核能资源分布:中国核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核能利用现状:中国核能发电量稳步增长,核能发电量占比逐渐提高
特点: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 人均占有量较少,且煤炭质量 存在差异
开采情况
煤炭资源分布: 主要集中在山西、 陕西、内蒙古等 地区
开采方式:露天 开采和井工开采
开采量:中国是 全球煤炭开采量 最大的国家,每 年开采量约为30 亿吨
开采难度:部分 地区煤炭资源埋 藏较深,开采难 度较大
对经济的影响
提供能源:煤炭是重要的能源来源,支撑着工业生产和经济发 展
推动技术创新:水能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水电站建设、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将推动相关产业的 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05
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章节副标题
分布情况
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 沿海地区、内蒙古、新疆等 地区
第十二章中国煤田地质特征概述

第十二章 §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 构造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聚煤盆地从晚古生代到中、 新生代,总体演化趋势是:
大型内陆碎屑陆表海聚煤坳陷
大型内陆湖盆坳陷(古前陆塌陷)
断陷盆地群(湖盆为主)
山间小型坳陷和断陷盆地
第十二章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3 聚煤古地理环 境和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 §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 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 §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 古气候的演变
早二叠世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海退的同时,华南地区 的海域范围则继续扩展,海水向西北上扬子古陆区快速侵 漫,沿古陆边缘的泻湖潮坪环境发育早期含煤沉积,并迅 速被广海碳酸盐沉积所代替。早二叠世晚期,由于东吴运 动的影响,华南广大地区隆起为陆,海水退居东南隅,在 海西期造山带的前缘堆积了滨海碎屑含煤岩系。晚二叠世 早期,海水由西南方向再度进侵。在海域不断扩大的趋势 下,华南地区呈现比较复杂的岛海古地理景观,海陆穿插, 沉积类型多样。东南沿海为陆相、过渡相碎屑含煤沉积, 盆地中部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含煤沉积,黔西、滇东地 区则持续发育大型三角洲复合体,为煤层最富集的地区。 随着海域不断扩展,聚煤带向古陆方向迁移。晚二叠世晚 期,华南地区再次被广海淹没,以碳酸盐和硅质沉积为主, 含煤沉积则局限于川滇古陆东侧的滇东、黔西和川西一带。
中国煤盆地富煤带的展布和特厚煤层的形成, 也受着盆地构造演化的制约。厚煤层或特厚煤层 的形成,主要是在基底沉降稳定和坳陷速率适当 的部位。最有利于聚煤的盆地是发育在刚性地块 上的晚古生代坳陷型盆地及继承性的中生代坳陷 盆地,其次是发育在已经稳定的褶皱带上的中、 新生代盆地。
第十二章 §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 构造的基本特点
南宁
广州
南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及分布特点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 垩纪等四个时期。
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
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
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 东北地区,占2.97%。
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储量丰富,分布面广,品种齐全。
据中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埋深在1000m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t。
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占6%左右。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东北三省占1.6%,华东七省占2.8%,江南九省占1.6%。
中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
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
动力煤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46%和38%,炼焦煤主要集中在华北,无烟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中国煤炭质量,总的来看较好。
已探明的储量中,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占20%以上;硫分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70%;硫分1%-2%的约占15%-20%。
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储量和产量居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程度、矿床数量、分布面积、煤种品种、资源结构及矿业区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将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域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以及陕甘宁、西北和江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最为丰富。
华北地区以山西、内蒙古和河北为主要产煤省份,东北地区则以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为主要产煤省份。
此外,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和重庆为主要产煤省份,陕甘宁地区以陕西和甘肃为主要产煤省份,西北地区以新疆和宁夏为主要产煤省份,江南地区以湖南和江西为主要产煤省份。
二、煤炭资源分布特征1.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由于交通条件相对薄弱,煤矿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2. 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逐渐减小,但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在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但由于该地区的煤矿主要分布在工业城市周边,交通便利,因此其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
3. 华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煤炭开采长期以来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华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乱采滥采、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包括地表破坏、水质污染等问题。
4. 江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煤矿规模较小、开采条件较差。
江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由于地势平缓、水系发达,该地区的煤矿规模较小,开采条件较差。
5. 西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相对较小,但煤种多样化。
西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相对较小,但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煤种种类多样化。
三、煤炭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决定煤炭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构造条件、煤层赋存形式等。
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资源之一,具有丰富的燃料价值。
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资源储量以及开发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区。
其中,华北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份。
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
而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此外,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也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
总体来看,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北分布不均衡的特征。
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较为稀缺,而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则相对较为丰富。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二、煤炭资源的资源储量我国煤炭资源的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国家之一。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已超过1300亿吨,其中,位于华北地区的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绝大部分的煤炭储量。
此外,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已超过5000亿吨,位居世界首位。
这些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为我国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煤矿开采体系。
煤炭产能持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煤炭开采的效率逐步提升。
同时,我国也在加大清洁技术的应用和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不断探索。
然而,在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等,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环保要求的提升,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煤炭、清洁煤炭等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煤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1. 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产格局、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P1答: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油气资源总量偏少。
(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资源的分布:东少西多,南贫北丰,相对集中。
生产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调。
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
2. 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答: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烟雾等。
3. 何谓洁净煤技术?有哪些研究内容?答: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
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
如:选煤,型煤,水煤浆,超临界火力发电,先进的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道气净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燃料电池等。
4. 煤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4答: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岩相组成)、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广义煤化学的研究内容还包括煤炭转化工艺及其过程机理等问题。
第二章习题1. 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P6答:煤是由植物生成的。
在煤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植物化石和炭化了的树干;煤层底板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根化石、痕木化石等植物化石;在显微镜下观察煤制成的薄片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残体;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的人工煤化试验,也可以得到外观和性质与煤类似的人造煤。
这就有力地证实了腐植煤是由高等植物变来的。
2. 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以分几大类? P12答: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主要分为腐植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
腐植煤:高等植物腐泥煤:低等植物腐植腐泥煤:高等植物+低等植物3. 简述成煤条件。
P20-21答:煤的形成必须具备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条件。
古植物: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古气候: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古地理:沼泽和湖泊古构造:合适的地壳升降运动4. 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P22答: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两个过程。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一)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东北赋煤区以下白垩统煤层为主。
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分布着规模不等的聚煤盆地40 余个,如伊敏、霍林河、胜利、扎赉诺尔、大雁等,煤层厚度巨大,平均可采煤层总厚达60余m,常有巨厚煤层发育,但侧向不甚稳定,结构复杂。
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地区,各聚煤盆地煤层层数增多,煤层总厚明显减小,含煤6-20层,可采煤层总厚在20m左右。
东北赋煤区部分含煤盆地煤层发育的基本特征含煤盆地含煤地层时代可采煤层层数可采总厚(m)中厚煤层层数煤层结构煤层稳定性煤层间距(m)三江-穆棱河早白垩世5-222."04-76. "583-10 简单较稳定25鹤岗早白垩世30103."015 较复杂较稳定20铁法早白垩世1225."56-8 中等较稳定20阜新早白垩世2022."9-35."82-4 中等较稳定5抚顺早第三纪4-661."25 中等稳定30沈北晚第三纪4-1210."842 较简单较稳定-不稳定10东北第三纪聚煤盆地规模相对较小,多沿深大断裂带呈串珠状展布,如沿密山-抚顺断裂带分布的虎林、平阳镇、敦化、桦甸、梅河、清源、抚顺、永乐等盆地,沿依兰-伊通断裂带分布的宝泉岭、依兰、五常、舒兰、伊通、沈北等盆地,含煤性较好,常有巨厚煤层赋存,在抚顺、沈北等盆地煤层最厚可达90 余m。
如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 6 省(自治区),它们的煤炭资源总量为4."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为8229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82."1%,而且煤类齐全,煤质普遍较好。
而我国经济最发达,工业产值最高,对外贸易最活跃,需要能源最多,耗用煤量最大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 个东南沿海省(市、区)只有煤炭资源量0."27万亿t,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只有548亿t,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5."5%,资源十分贫乏。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利用。

前景看好
国家不仅确定了煤炭在我国基础能源的战略地 位,而且指明了煤炭工业发展方向,这将有利 于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谢谢
(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对煤炭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开发和利 用水平低下。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些共伴生矿物还无法进 行大规模具有经济效益的开发利用,综合利用 产品业布局不合理
我国目前仍然以原煤消费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造成大量长距离的无效运输,煤炭企业自身产 业升级水平低下,而以煤炭为原料的工业企业 大多距煤矿较远,因此原煤需要进行大量长距 离的运输才能被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
•(一)、开采的过程中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三)、煤炭行业产业布局不合理
•(四)、开采机械化程度低
•(五)、原煤入洗率低
•(六)、安全生产问题较为严重
•(七)、煤炭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一)、开采的过程中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小矿越界开采,破坏和浪费资源的情况屡禁不止, 抢夺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企业采用一次采全高的方法,只采中间一层, 顶底煤被废弃,采一丢四; 另外一些小型煤炭企业采煤方法落后,对煤炭的 回采率有的不到30%。一些矿区的违规建筑物存在 大量压煤现象,建筑物压煤程度有的达到了矿区 剩余可采储量的80%。
(三)、提高燃煤发电效率
目前我国有两大问题需要重视,一是煤的清洁 利用,二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其中煤的清洁 利用尤为重要。在我国,每发一度电要排二氧 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 1克,全国一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工业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
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煤炭资源总量为5.0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而石油仅占2.4%,天然气仅占1.2%。
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65%以上。
专家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内,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60%左右,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
因此,我国将实行“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实行油气并举,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并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进行补充”的国家能源战略。
二、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1、煤炭资源量
(1)煤炭资源总量
根据第二次全国煤田普查结果,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晋、陕、内蒙古、宁、甘、新等18个省的煤炭资源量达4.74万亿吨(排名前四位分别为新疆16210亿吨、内蒙古12053亿吨,山西6830亿吨、陕西292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6%,而该线以南的14个省只有0.32万亿吨,仅占全国的6.4%。
客观地质条件形成的这种不均衡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长期发展态势。
(2)煤炭资源探明储量
截至2008年,我国煤炭保有探明储量为12464.03亿吨。
内蒙1、山西、新疆、陕西、贵州五省保有探明储量10148.25亿吨,占全国的81.4%。
如果再加上宁夏、青海、甘肃,七省探明储量占全国的比重接近85%。
这些省煤炭资源往往又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聚煤盆地中,从而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2、煤资源分类及地理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质量差异较大,烟煤、无烟煤比例较大,其中烟煤储量最高占总量的75%。
我国虽然煤炭齐全,但真正具有潜力的是低变质烟煤,而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都不多,属于稀缺煤种。
天山—阴山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以褐煤和低变质烟煤为主,中变质烟煤不多,高变质煤很少;天山—阴山以南、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地区、河南和华东北部,分布着各种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只有少量褐煤;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大部和华东南部,以高变质煤为主,中变质烟煤和褐煤有分布,低变质烟煤很少。
三、我国煤炭行业主要特点
资源、产能和消费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格局。
1近年来,查明资源储量增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新疆。
2008年全国保有煤炭探明储量比2007年增加659.58亿吨,其中内蒙古和新疆增加545.04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2.6%。
截至2010年,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已
经增加到7323亿吨。
1、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其资源总量为4.19万亿吨,占全国的82.8%;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等五省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比重达81%以上,而且煤炭齐全,煤质普遍较好。
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只有煤炭资源量0.27万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资源十分贫乏。
其中,上海所辖范围内至今未发现有煤炭资源赋存;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天津、浙江分别只有6亿吨、4亿吨、1亿吨,海南省不足1亿吨。
不仅资源很少,而且大多数还是开采条件复杂、质量较次的无烟煤或褐煤,不但开发成本大,而且煤炭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
2、产能和消费区域不平衡问题比较明显。
各区域原煤产量及其占比(2012年1-8月)
地区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东北产量(亿吨)13.50 4.44 2.50 2.12 1.86 1.30 产量占比% 52.47% 17.25% 9.72% 8.25% 7.24% 5.07%
受资源分布先天性失衡影响,我国分地区产量失衡较为严重2。
2012年1-8月全国原煤产量25.74亿吨,其中华北、西北地区原煤
2截至2013年3月,总产能超过2亿吨的省份有山西、内蒙、陕西、贵州、河南,五省生产矿井产能占总产能的75%;总产能超过1亿吨(但不足2亿吨)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
产量分别完成13.50亿吨、4.44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比重分别为52.47%和17.25%,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56、0.15个百分点。
而经济发达程度最高的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分别仅完成2.12亿吨和1.86亿吨,占比分别只有8.25%和7.24%,分别比上年下降0.09、1.3个百分点。
除个别年份因推行兼并重组影响外,2006年来一直延续这种区域变化趋势。
综上,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分布极不平衡。
西部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区发展比较滞后,运输也不便利;东部较少,但市场需求大,运输条件比较好;北部资源集中;南部分散且较少,而需求较大。
因此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格局,目前煤炭长距离运输量大,煤炭货运量占国内货运总量的50%左右。
从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山西大同到东部和南部用煤中心沈阳、上海、广州、京津等地,分别为1270km、1890km、2740km和430km。
随着今后经济高速发展,用煤量日益增大,加之煤炭生产重心西移,运距还要加长,压力还会增大。
因此,运输已成为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北、山东、黑龙江五省;不足2000万吨产量的有广西、青海、北京。
而江苏、浙江、上海等华东地区和广东等中南地区消费量占比较大的区域产能较少,供需区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