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鲁迅)教学设计详案

合集下载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认识社会的黑暗面,增强社会责任感;(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3)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生僻词语和典故;(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引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和典故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3)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推荐相关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2)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与写作:(1)评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作品集;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典故资料;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xx鲁迅的雪教案设计

xx鲁迅的雪教案设计

鲁迅的《雪》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雪》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雪》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雪》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雪》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会选择雪作为题材。

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雪》的背景。

1.4 教学活动:展示鲁迅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鲁迅会选择雪作为题材,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雪》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理解《雪》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雪》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雪》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雪》中的象征意义,如雪的象征、孩子的象征等。

探讨《雪》的深层含义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本中的关键细节。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雪》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4 教学活动: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雪》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雪》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对《雪》的整体理解。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探讨《雪》中关于成长、孤独和人性等主题的探讨。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雪》中关于成长、孤独和人性等主题的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通过《雪》传达的深层信息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深入探讨《雪》中的主题。

3.4 教学活动:分配主题探讨任务,让学生思考《雪》中关于成长、孤独和人性等主题的探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主题的思考和分析,并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雪》的历史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鲁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2 《雪》原文阅读:让学生朗读并理解《雪》的文意,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1.2.3 作品分析:分析《雪》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鲁迅及其作品《雪》的历史背景。

2.1.2 《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雪》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2.2 理解《雪》中隐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雪》。

3.1.2 原文朗读:学生朗读《雪》全文。

3.1.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4 作品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深入解析作品。

3.1.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法:通过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2.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2.3 解析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深入解析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雪》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5.1.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雪》的背景和主题,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 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特点。

2. 《雪》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3. 《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雪》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步骤:1. 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

2. 讲解《雪》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4. 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讨论《雪》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检验学生对《雪》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雪》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雪》的故事背景,感受作品的历史氛围。

2.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1. 《雪》的故事背景。

2. 《雪》的主要情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雪》的故事背景。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雪》的主要情节。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雪》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检验学生对《雪》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六章:修辞手法分析一、教学目标:1. 识别并分析《雪》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的影响。

鲁迅《雪》课文教案

鲁迅《雪》课文教案

鲁迅《雪》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课文;(2)分析并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二、教学重点1. 课文《雪》的背景知识介绍;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写作手法的理解;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2.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雪》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3)分组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4.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所学;六、教学作业1. 背诵课文《雪》;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3. 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感悟;4.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雪鲁迅免费教案

雪鲁迅免费教案

【篇一】雪鲁迅免费教案鲁迅《雪》教案鲁迅《雪》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内容及主旨。

2.联想想象,品析文中的雪景描写,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

3.感受鲁迅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激发学生领悟对待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的雪景描写,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 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设计说读课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正音、释义。

2、联想、想象文中描绘的各个精美画面,准备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3、《雪》精美,美在何处,美点寻踪,选一二点说明。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课前热身——激活记忆,积累古诗词文句。

上课之前,先热一热身,回忆一下,曾经学过或读过的描写雪的古今诗词文句。

(明确“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等。

)2、新课导读——作品简介,写作背景。

(PPT1)本文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本集收入鲁迅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

以象征手法曲折幽晦的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老师介绍)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鲁迅先生在他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一句颇富诗情的文字——“大风吹雪盈空际”,并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联想与现实中不断变幻18天之后,一篇题为“雪”的精美散文诗便诞生了。

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板书文题、作者)(PPT2)“《野草》从头到尾,一直到今天,还被学术界、批评界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

没有一个人说《野草》是一部差的作品。

《野草》大家公认是一部非常富有美的魅力的,而且又难以破解的,就是难以读懂的这样一部作品。

”(孙玉石)《雪》是《野草》集里最美的一篇文字。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内容;(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技巧;(3)能够领会鲁迅先生通过《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的内涵;(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学会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批判和反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2. 教学难点:(1)领悟鲁迅先生通过《雪》所表达的深刻思想;(2)引导学生运用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2)概述《雪》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课文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3)引导学生关注《雪》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分析成果。

4.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体会《雪》的美感;(2)指导学生运用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3)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雪》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篇类似《雪》的短篇小说。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精神。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文《雪》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属于小说体裁,以实现真理、揭露丑恶、批判社会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现了人们在无法改变社会现状的情况下,对于自己的生命和命运的承受和反抗。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加深对封建社会以及人物的理解,并探究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情况,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形象和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能够提取文本信息,提炼并分析小说中的核心观点,能够理性思辨和评价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小说,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珍视生命,培养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先导阅读、问答、情景演绎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感受文本的深刻性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剖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说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教师讲解、班级展示、文本解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四、教学活动1. 导入环节:先播放一段有关鲁迅先生的PPT,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有个初步了解。

2. 阅读环节:学生阅读《雪》全文,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考小说告诉我们什么,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3. 分组讨论:小组之间共同探讨本小说涉及的主要问题和疑点,通过案例分析,运用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加深理解和理性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2.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

4、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雪的世界,漫天飞舞的大雪是冬天的精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视觉的震撼。

1925年的那一场雪,连带勾起鲁迅先生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2、作者及作品简介。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

教师适当补充。

一、整体感知,读中寻雪。

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在文中哪些段落中体现出来。

二、研读课文,踏雪品文。

1、研读“江南的雪”。

快速浏览文章,用笔勾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思考:江南的雪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文中
具体语句来分析其特点。

用“从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江南的雪的______________(特点)”的句式来说说你的理解。

同学们可以用文中的词、短语、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呢?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这里的“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写出了江南雪的美艳。

这里用了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冬花雪野图,映衬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

3、江南的雪像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青春”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充满朝气与活力。

富有生命力,蓬勃向上。

“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光滑的,白皙的。

有活力的、健康的。

4、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

江南雪还有什么特点呢?
蕴含生机。

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这里的“飞”“闹”表现出了江南雪野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研读“朔方的雪”。

结合具体语句来谈谈朔方的雪有何特点。

1、师: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晶莹娟秀,绚丽多姿,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那么,北方的雪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三段,用笔勾画出描写北方的雪的句子,然后说说北方的雪的特点。

北方的雪是独立的。

我从这里看出来:“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


2、师:这句话写出了北方的雪的质地、形态,突出了它独立自由的个性。

北方的雪花是蓬勃地奋飞的,它就像一位奔放的斗士,在与严寒作坚决的斗争。

朔方的雪花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里的“旋转”“升腾”写出了朔方的雪花的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突出了它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4、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用灵动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南雪和壮美的北方雪。

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雪吗?
不是。

是借景抒情。

5、师: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更欣赏江南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呢?(点击展示问题)
作者更欣赏的是北方的雪。

因为北方的雪独立,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俨然一位斗士,在与严寒作着斗争。

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作者更赞赏的是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实际上代表了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有一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吞天沃日的气势。

四、小结:江南的雪优美,北方的雪壮美;江南的雪多绘其色,北方的雪多状其态;江南的雪主要写它的妩媚风姿,北方的雪主要写它的磅礴气势;江南的雪温婉细腻,北方的雪粗犷豪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对比)在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板书:斗争精神)
板书:雪
鲁迅
江南朔方
滋美蓬斗
润好对勃争
美理比奋精
艳想飞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