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军事专家阐释积极防御战略变与不变:坚持与发展

中国军事专家阐释积极防御战略变与不变:坚持与发展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记者陶社兰)“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是对中国现行军事战略的首次集中阐述,体现了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对中国军事战略走向的权威阐释。

”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温冰26日对中新社记者表示。

中国政府当天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

温冰说,“积极防御”的本质是“防御”,要义在“积极”。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中国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在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始终是党和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

1993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

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在这种新形势下,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和平发展,必须赋予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温冰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变化,着眼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动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运用军事力量和手段营造有利战略态势,更加关注应对新型安全领域挑战,更加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

“这就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变与不变:坚持和发展。

”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舟认为,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决定的,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

其基本点是坚持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

这个战略要求军队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遏制战争的爆发。

在遭到敌人的局部入侵时,要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予以有力地还击。

一旦国家遭到大规模侵略,迅速动员人民群众和国家战争潜力,采取灵活的作战样式,逐步改变战争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最后战胜敌人。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以这一战略思想为指导,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又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一、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

战略防御问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上的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就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把进攻与防御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各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准备,有力指导了军事斗争实践。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明确了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标签: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继承;发展军事战略方针是党的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为实现党和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各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准备,有力指导了军事斗争实践。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明确了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并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战略方针的问题。

1953年底至1954年初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明确了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和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道路,但没有深入讨论和明确表述军事战略方针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家安全形势提出新中国要有一个军事战略方针。

1956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脅主要来自美国,军事斗争的立足点是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大规模入侵。

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对中国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依据和具体内容作了系统阐述。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这种似乎四面受敌的严峻形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曾遇到过的。

它迫使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做好就会可能发生突然事变的准备”。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一直坚持着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现阶段, 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从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的高度再次提出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应坚持联系最新形势, 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 认真分析当前防御性国防政策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 在新时期下继续坚持这一思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乃至国家总体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以上问题,可能很多人会义愤填膺甚至对中国政府的处置态度深感不满,认为很多问题其实凭武力就可以解决,而政府除了“强烈谴责”和“深表遗憾”外无所作为。殊不知,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中国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战略其实包含了如下几项原则:
一是后发制人。中国军事战略自卫防御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这也与中国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和近代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遭遇密切相关。中国一贯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因此,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在军事上严守自卫立场,决不先发制人,决不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当然,后发制人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南海问题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又开始积极活跃起来,其中以菲律宾的表现最为突出,从目前仍未解决的黄岩岛对峙事件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靠山的南海各国致力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失去主动权。
美重返亚太有意制约中国。反观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都无法排除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在中国东部,美国凭借美日韩联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国东南,构成了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的军事防御路线。在中国西南,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此外,还与我国周边国家联合军演以威慑中国。这不仅损害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论积极防御思想在边境处突维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论积极防御思想在边境处突维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毛泽 东积极 防御 思想全 面系统 的论述 了攻 与防 、 集中与 分散, 灵活与机 动 的战 略关系 , 出 了行 动 自由是一 支部 队生存 的命 脉。 指 作为为 部队 中心 任务服
定要把学 习学习法律 法规和 贯彻上 级决策 指示作为 第一政治 责任来抓, 坚决
务的政治工作, 整个军队的方 向就是政治工作的方向, 而边境地区往往是政治
依法惩治对策划组织事件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予坚决打击和三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配合对一些闹事的骨干分子要灵活运用揭露真相疏导宣传立体覆盖压制宣传启发自觉攻心宣传展示形象感化宣传等一般的政治攻势方法同时也要以迅猛的动作威武的姿态高昂的士气造成压倒一切敌人的强大气势显示扞卫法律尊严的意志从而使一切不法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真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赢得战略性防御的目的
御 . 战略进攻 中也 不忘 防御, 在 是进攻 中 的防御, 攻不离 防, 两者是 相互影 响相 互统 一 的。在处 置边 境突 发事 件过 程 中, 由于两类 不 同性质 的矛 盾交织 在一 起, 军事 行动 受到诸 多 限制, 政治攻 势 的地 位作 用便显 得成 为重要 。 因而, 政治 工作在注 重宣 传教育 与政 策感化 的 同时, 也要注 重发挥 政 治攻势, 真正 发挥好 进 攻 与防 御两个 方面 的作用 , 一些 顽固势 力应 当进 行 瓦解分 化, 断平息 。 对 果 尤其应 该坚 持 “ 手 ”联动 ( 三 即武 力震慑 , 事态控 制在 法律 框架 内 : 治攻 把 政 势 , 传 争取太 多数群众 : 宣 依法 惩治, 策划 、 对 组织事 件和严 重危 害社会治 安的 犯 罪分予 坚决 打击) 和 “ , 三战 ”舆论 战、心 理战 、法 律战) 合, ( 配 对一 些闹事 的骨干分 子, 要灵 活运用 “ 露真相 , 导宣 传 ” “ 体覆 盖, 揭 疏 、立 压制宣 传 ” “ 、 启 发 自觉, 攻心 宣传 ”“ 、 展示形 象, 感化 宣传 ” 等一般 的政 治攻势方 法, 同时也要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精髓。

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确立了不同的战争目标、战争样式,但始终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国战略思想的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积极防御”认识如下:积极防御,是以积极地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

从作战指导思想上讲,是为了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行的防御。

基本精神(一)充分准备充分准备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

所谓积极防御,首先表现在充分的战争准备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准备又可分为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所谓物质准备,既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精神准备主要是指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掌握准备时机是争取主动的重要环节。

要积极做好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平时准备是临战准备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就要抓紧进行。

做临战准备时,一定要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如果时机过迟,一旦敌人发动战争,就会措手不及,仓促应战,陷入被动;时机过早,又会疲惫军民,劳民伤财,影响经济建设和其它工作。

因此,必须全面的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敌情,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二)后发制人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指导原则。

这是由正义的防御性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战争总由压迫者、侵略者挑起,被压迫、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的战争,本质上就是自卫的、防御性的。

这种防御性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战略上必定是坚持后发制人。

在战略上不首先挑起战争,不打第一枪,不侵略别人,一旦外敌把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就坚决奉陪到底,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去努力争取战争的胜利。

得道多助,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政治上有利于充分暴露敌人的反动本质,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获得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在人力物力上得到必要的援助,形成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

论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当代价值

论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当代价值

论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当代价值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论述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几代领导集体的军事战略的影响入手,论证毛泽东积极防御这一无产阶级军事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的生命力和对当代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及它在军事战争中的指导地位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当代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吸收古今中外战争的精粹,创造出了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一军事战略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战略理论,它超越了以往军事家们的视野和局限,对中国革命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这是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跃。

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当代军事和国防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的影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国际局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分析和客观判断的前提下,在对现代局部战争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对这一战略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1980年10月小平在谈话中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积极防御’四个字。

”这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军事战略的积极防御性质,确立了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思想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和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指导地位,为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其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正确把握当代战争的基本走向,系统提出了遏制战争的战略主张;第二,全面反映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正确规定了新时期军事斗争要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的战略任务;第三,明确提出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实行由侧重准备应对大战到侧重准备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战略转轨。

二、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江泽民军事战略的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军事战略提高到治国的高度,他指出:“军事战略归根结底是治国之道,任何一个国家要治理国家,军事不搞好是绝对不行的。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国防战略方针是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根本依据,是涉及军队和国防所有工作的总原则。

我国建国以来的国防战略方针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积极防御的原则,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不同的内涵。

从50年代起到现在,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曾有过四次大的调整,即50年代中期的“积极防御,防敌突袭”;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实际执行到70年代末)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80年代中期的“应付和打赢局部战争”和1993年以来的应付和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一、“积极防御,防敌突袭”(1956~1964年)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保卫祖国成了国家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的周边态势出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少有的稳定。

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

同时,新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和平外交,同南亚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使我国南部边境保持大体的安宁。

只有东南沿海,受美国支持的国民党集团还对我国大陆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即便如此,安全还是有相对的保障,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开几艘军舰打上几炮就能让中国屈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外敌明火执仗的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发动战争的威胁却是新中国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毛泽东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根据这个思想,中央军委在1956年3月召开扩大会议,对国家的军事战略进行专门的研讨。

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

这个报告首次明确了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指出:为了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飞领土完整和安全,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应该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是开放合作。中国已经确立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民解放军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必须着眼于贯彻和维护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中国不能也不会重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外掠夺扩张、发动战争的道路,而只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毫不隐瞒建设强大现代化国防的战略意图和决心,同时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永远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不会威胁任何国家。中国军队在担负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任的同时,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它主要有以下内容:
提高联合作战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适应现代战争体系对体系对抗的要求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人民解放军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以及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既要维护国土安全,又要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发展稳定,又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为此,军兵种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陆军从区域防卫型转向全域机动型,海军从近岸防御型转向近海防御型,空军从国土防空型转向攻防兼备型,第二炮兵战略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
二是服从大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问题、制定政策,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军事战略的根本依据。《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概括了5条国家根本利益,这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安全团结;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无论是军事斗争准备、军队各项建设和重要军事行动,都要从维护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来思考和筹划。
日本右翼政治和战略走向是中国周边值得警惕的不安全因素。在领土、领海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公开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与我争夺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权益,从而加剧了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与冲突,使中日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期,日本右翼分子又提出了所谓的“购岛”计划,妄图将钓鱼岛夺为己有。与此同时,日本是亚洲地区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鼓噪者。
美重返亚太有意制约中国。反观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都无法排除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在中国东部,美国凭借美日韩联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国东南,构成了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的军事防御路线。在中国西南,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此外,还与我国周边国家联合军演以威慑中国。这不仅损害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人民解放军实施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战略,提高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民解放军坚持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实现军队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从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军队员额170万,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人。人民解放军重点精简陆军,减少装备技术落后的一般部队,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
台湾问题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台湾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台湾问题,使我一直存在卷入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对国家关注长远发展的注意力带来极大困扰。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具有国际背景的复杂性。美国的深度介入、日本的插手干涉,不仅使台海局势更趋复杂,也给我们在必要时实施以武反独、以武止独增加了制约因素,提出了严峻挑战。
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与我国安全有密切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印度在冷战后乘美国对南亚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的时机,积极向美靠拢,以实现其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梦想,把中国作为其实现大国梦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中印关系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障碍。不少印度人内心深处把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威胁”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中国一直坚持着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现阶段, 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从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的高度再次提出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应坚持联系最新形势, 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 认真分析当前防御性国防政策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 在新时期下继续坚持这一思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乃至国家总体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灵活机动。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积极军事战略的精髓。实行积极防御,一定要灵活机动。“活”的目的是“制人而不制于人”。战略指导,既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役战斗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应付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具备了战略速决条件时,就要力争战略上的速决;既要解决如何准备打和如何打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有效遏制战争,避免打和制止打的问题;既要在军事上积极准备,又要坚持军事手段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等密切配合。
谈到以上问题,可能很多人会义愤填膺甚至对中国政府的处置态度深感不满,认为很多问题其实凭武力就可以解决,而政府除了“强烈谴责”和“深表遗憾”外无所作为。殊不知,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中国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战略其实包含了如下几项原则:
一是后发制人。中国军事战略自卫防御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这也与中国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和近代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遭遇密切相关。中国一贯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因此,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在军事上严守自卫立场,决不先发制人,决不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当然,后发制人不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弱无能,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论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传统与非系统安全问题交织,安全威胁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
翻开世界地图,细细看一下我国周边局势,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朝鲜问题是危及我国安全的重大隐患。朝鲜半岛处于东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
[5] 奚纪荣,许涞华:《坚持现代条件下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邓小平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概论》,《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陈江玲:《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与新思路》,《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
[2] 郁建兴:《中国改革的问题与前景》,《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3] 徐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年第11期。
[4] 姚洪越:《和平崛起视野下的国防建设》,《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南海问题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又开始积极活跃起来,其中以菲律宾的表现最为突出,从目前仍未解决的黄岩岛对峙事件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靠山的南海各国致力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失去主动权。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人民解放军贯彻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营造互信互利的军事安全环境,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2002年以来,中国共与11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举行18次联合军事演习。1990年以来,中国已参加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00多人次,有8名维和军事人员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中国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提供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有1700名维和官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国军队还派员参加印度洋海啸以及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的地震等国际求援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