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调整探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调整探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调整探微作者:夏明星来源:《党史博采(纪实版)》 2021年第2期文|夏明星军事战略,简称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军事战略方针,是一定时期内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纲领和原则,是军事战略的核心内容与集中体现。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5月)不言而喻,军事战略方针攸关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攸关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中国进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为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国家战略,中国逐步把军事战略方针由“积极防御,诱敌深入”(俗称“八字战略方针”)相继调整为“积极防御”“新时期积极防御”“新形势下积极防御”,最后言简意赅地确定为“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实现了战略思想领域的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

一、“战略方针中是否仍保留‘诱敌深入’的提法,确实值得研究”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坚持战略全局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相统一,坚持防御反击、后发制人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5月)在这一科学战略思想指引下,人民军队迭克强敌,中国革命履险如夷,最终胜利在望。

1949年5月23日,面临美国军事干涉中国内战的危险,毛泽东致电邓小平、刘伯承、粟裕等,重申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二野目前任务是准备协助三野对付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此项准备是必需的,有此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98页)10月1日,新中国雄起于东方,人民军队积极防御战略思想遂内化为国家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次年10月,中国军队出境抗美援朝,即是这一战略方针的生动实践。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6_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6_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六)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军事思想2、国防3、军事高技术4、国际战略力量5、积极防御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与中国虽不相邻,但却与中国有着直接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的国家是()。

A、新加坡B、英国C、法国D、美国2、《国防法》是()开始颁布实施的?A、1996年B、1997年C、1998年D、1999年3、人民军队的根本任务是:()。

A、战斗B、工作C、宣传D、生产4、中国古代封建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军政》、《军志》的问世B、《孙子兵法》的问世C、《孙膑兵法》的问世D、《武经七书》的问世5、20世纪末,以()为标志,人类进入现代高技术战争时代。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海湾战争D、阿富汗战争6、战略的本意为()。

A、经济战略B、政治战略C、文化战略D、军事战略7、历史上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往往以世界()的发展为先导。

A、经济格局B、政治格局C、军事格局D、文化格局8、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早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早期D、奴隶社会中期9、在黄海和东海大陆架中,与中国相向不共架的国家是()。

A、朝鲜B、韩国C、日本D、越南10、构成威胁的客观要素是()。

A、实力B、企图C、环境D、时机、方式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毛泽东认为战争规律具有()等特点。

A不可知性 B盖然性C稳定性 D 客观性2、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军事实践活动主要有:()。

A、三湾改编B、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C、古田会议D、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原则3、国防的目的主要是:()。

A、捍卫国家的主权B、保卫国家的统一C、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D、维护国家的安全4、战争的性质取决于:()。

A、战争的政治目的B、战争的阶级本质C、战争的文化传统D、战争的历史作用5、战略的基本特性有:()。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

国防战略方针是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根本依据,是涉及军队和国防所有工作的总原则。

我国建国以来的国防战略方针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积极防御的原则,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不同的内涵。

从50年代起到现在,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曾有过四次大的调整,即50年代中期的“积极防御,防敌突袭”;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实际执行到70年代末)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80年代中期的“应付和打赢局部战争”和1993年以来的应付和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一、“积极防御,防敌突袭”(1956~1964年)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保卫祖国成了国家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的周边态势出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少有的稳定。

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

同时,新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和平外交,同南亚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使我国南部边境保持大体的安宁。

只有东南沿海,受美国支持的国民党集团还对我国大陆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即便如此,安全还是有相对的保障,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开几艘军舰打上几炮就能让中国屈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外敌明火执仗的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发动战争的威胁却是新中国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毛泽东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根据这个思想,中央军委在1956年3月召开扩大会议,对国家的军事战略进行专门的研讨。

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

这个报告首次明确了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指出:为了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飞领土完整和安全,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应该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的方针

积极防御的方针

实事求是反思和演绎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江泽民指出,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要坚定不移地贯彻。

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还应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展。

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展,一个基础性的思维环节是实事求是地反思和总结有关历史经验,并从而有所汲取,有所演绎。

这里仅就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史演化为背景加以论述。

第一,作为历史经验反思和演绎的结晶,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已经并继续表明,只要霸权主义这个战争的根源和包括霸权主义在内的各种破坏我国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安全的暴力因素存在,我们仍然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历史不会忘记,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而在苏美之间持续尖锐对峙的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也日益加深。

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及谋士认为中国当时处于类似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具有很强的"侵略性";而且中国一旦加入核俱乐部,比苏联更具有"危险性"。

基于此,美国于1961年9月和1962年9月在中国尚未进行核爆试验的情况下进行了针对中国的代号"高跟Ⅰ"和"高跟Ⅱ"的核战争演习。

1964年8月5日,制造"北部湾事件",连续轰炸越南的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1965年3月,出动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南方,发动局部战争;1971年2月8日,又策划南越军队入侵老挝。

这些侵略战争都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而且1968年10月和1970年3月,美国又进行了针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代号"高跟68"和"马球帽"的核战争演习。

1964年至1968年,美国作战飞机入侵中国领空155批383架次;1964年8月至1971年12月,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97架次。

此间,苏联的表演更加猖獗。

1962年4月和5月,制造伊宁事件,将6万余名中国公民裹胁到苏联境内。

军事理论习题及答案6_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习题及答案6_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六)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军事思想2、国防3、军事高技术4、国际战略力量5、积极防御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与中国虽不相邻,但却与中国有着直接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的国家是()。

A、新加坡B、英国C、法国D、美国2、《国防法》是()开始颁布实施的?A、1996年B、1997年C、1998年D、1999年3、人民军队的根本任务是:()。

A、战斗B、工作C、宣传D、生产4、中国古代封建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军政》、《军志》的问世B、《子兵法》的问世C、《膑兵法》的问世D、《武经七书》的问世5、20世纪末,以()为标志,人类进入现代高技术战争时代。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海湾战争D、阿富汗战争6、战略的本意为()。

A、经济战略B、政治战略C、文化战略D、军事战略7、历史上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往往以世界()的发展为先导。

A、经济格局B、政治格局C、军事格局D、文化格局8、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早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早期D、奴隶社会中期9、在黄海和东海大陆架中,与中国相向不共架的国家是()。

A、朝鲜B、国C、日本D、越南10、构成威胁的客观要素是()。

A、实力B、企图C、环境D、时机、方式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认为战争规律具有()等特点。

A不可知性B盖然性C稳定性 D 客观性2、标志着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军事实践活动主要有:()。

A、三湾改编B、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C、古田会议D、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原则3、国防的目的主要是:()。

A、捍卫国家的主权B、保卫国家的统一C、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D、维护国家的安全4、战争的性质取决于:()。

A、战争的政治目的B、战争的阶级本质C、战争的文化传统D、战争的历史作用5、战略的基本特性有:()。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一直坚持着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现阶段, 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从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的高度再次提出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应坚持联系最新形势, 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 认真分析当前防御性国防政策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 在新时期下继续坚持这一思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乃至国家总体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以上问题,可能很多人会义愤填膺甚至对中国政府的处置态度深感不满,认为很多问题其实凭武力就可以解决,而政府除了“强烈谴责”和“深表遗憾”外无所作为。殊不知,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中国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战略其实包含了如下几项原则:
一是后发制人。中国军事战略自卫防御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这也与中国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和近代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遭遇密切相关。中国一贯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因此,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在军事上严守自卫立场,决不先发制人,决不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当然,后发制人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南海问题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又开始积极活跃起来,其中以菲律宾的表现最为突出,从目前仍未解决的黄岩岛对峙事件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靠山的南海各国致力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失去主动权。
美重返亚太有意制约中国。反观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都无法排除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在中国东部,美国凭借美日韩联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国东南,构成了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的军事防御路线。在中国西南,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此外,还与我国周边国家联合军演以威慑中国。这不仅损害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2004年,军委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条

2004年,军委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条

2004年,军委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条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要坚持以下原则:
1、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军事斗争准备,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2、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态势,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斗争密切配合,积极应对国家可能面临的综合安全威胁;
3、保持维权维稳平衡,统筹维权和维稳两个大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周边安全稳定;
4、努力争取军事斗争战略主动,积极运筹谋划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军队建设、改革和发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联合作战整体效能,集中优势力量,综合运用战法手段;立足应对最复杂最困难情况,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妥善应对、措置裕;
5、积极拓展军事安全合作空间,深化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关系,促进建立地区安全和合作架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本刊特稿军事历史2007年第6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袁德金王建飞关键词:新中国军事史军事战略方针中图分类号:E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一(2007)06—0001—05编者按:为了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军事科挚院政治部的统一部署,我刊特约有关专家撰写了一组稿件载于“本刊特稿”专栏,从军事历史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科学发展观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和理解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的战争对象、战争样式和敌我力量对比,军事战略方针经历了确立和不断调整的演变过程。

总结这一历史演变过程,探寻其基本规律,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对于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历史演变的阶段,目前军事学术界虽有不同的划分,但基本认为,主要经历了从“积极防御”到“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再到“积极防御”,以及“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四个阶段。

(一)“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在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一直坚持“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应当采取什么军事战略方针的问题,并没有明确解决。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但美国却更加敌视新中国,并构筑起针对新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

为了在整体和平条件下保证国家安全,确立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已成为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有一个军事战略方纸‘1955年4月,当国防部长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拟乘参加华沙条约国会议之机与苏联方面讨论新中国国防和军事战略方针问题时,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

1993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

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

根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坚持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更新战略思维、前移指导重心,整体运筹备战与止战、维权与维稳、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注重深远经略,塑造有利态势,综合管控危机,坚决遏制和打赢战争。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调整军事斗争准备基点。

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创新基本作战思想。

根据各个方向安全威胁和军队能力建设实际,坚持灵活机动、自主作战的原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优化军事战略布局。

根据中国地缘战略环境、面临安全威胁和军队战略任务,构建全局统筹、分区负责,相互策应、互为一体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布势;应对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型安全领域威胁,维护共同安全;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安全合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坚持以下原则: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军事斗争准备,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态势,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斗争密切配合,积极应对国家可能面临的综合安全威胁;保持维权维稳平衡,统筹维权和维稳两个大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周边安全稳定;努力争取军事斗争战略主动,积极运筹谋划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军队建设、改革和发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联合作战整体效能,集中优势力量,综合运用战法手段;立足应对最复杂最困难情况,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妥善应对、措置裕如;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视战斗精神培育,严格部队组织纪律性,纯洁巩固部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鼓舞军心士气;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坚持把人民战争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拓展人民战争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推动战争动员以人力动员为主向以科技动员为主转变;积极拓展军事安全合作空间,深化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关系,促进建立地区安全和合作架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