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略思想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
其基本点是坚持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
这个战略要求军队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遏制战争的爆发。
在遭到敌人的局部入侵时,要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予以有力地还击。
一旦国家遭到大规模侵略,迅速动员人民群众和国家战争潜力,采取灵活的作战样式,逐步改变战争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最后战胜敌人。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以这一战略思想为指导,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又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一、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
战略防御问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上的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就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把进攻与防御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作者:朱楹来源:《百年潮》2017年第08期开国大将粟裕,是我党我军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
长期革命和军队建设中,粟裕历任我军各级指挥员,直至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委员。
无论斗争环境怎样残酷,敌情怎样严峻,粟裕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奇谋、奇兵、奇战,屡建殊勋,为党史军史增添光辉。
“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
”粟裕于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在党组织安排下,他参加了共产党员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
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参加南昌起义,追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湘赣边地区,走上井冈山。
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尤其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几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由基层干部迅速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挥员。
在此过程中,粟裕逐渐领悟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作战形式和战略奥秘。
他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的规律去寻找。
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粟裕还说:“我在中央红军经历中的又一个重要体会是,从领导层的几次争论中,从正反两方面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长期性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对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理解。
我感觉到,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
在我以后的作战生涯中,长期远离中央,所以,我对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战略问题格外重视。
”在经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粟裕积累了各个层次的作战经验,他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善于学习和吸取古今中外先进军事思想,更善于在革命战争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战略思想。
百年西方军事战略思想回顾

百年西方军事战略思想回顾一)热战时期(20世纪初——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本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伤亡近亿人,造成的财产损失难以亿计。
交战双方主要为争夺殖民地、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进行争夺战。
西方各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不断军事战略思想和新式武器装备,以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
随着坦克、飞机、军舰等新式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战争进行的速度和进程大大加快。
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新的军事战略与之相适应。
于是军事战略理论家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海洋的作用便受到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海洋的军事价值引起了西方军事家们的高度重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的马汉。
他把战略引入到海战方面,提出了“海权制胜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制海权,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和贸易有关的主要线上的制海权,是民族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注:《论资产阶级军事》,第98页。
)这一理论在诞生初期并没有得到西方军界的重视,只是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直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看到海上作战对陆战区的战局和战役产生的重大,才认识到“海权制胜论”对军事思想的贡献。
一战后,西方各国军队对海军的重视空前高涨,尤其是英美等海上强国对马汉的思想更是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相继出现了“航母制胜论”和“潜艇制胜论”等全新的海战理论。
可以说,马汉促成并指导了美国海军建设方针上的一场革命,为英国决定保持海上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也给德国发展海军提供了理论支持。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动力飞行,它标志着人类航空的到来。
这一发明立即引起少数西方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杜黑、美国的米切尔和英国的特伦查德,特别是杜黑从1909年就开始致力于建立和发展他的空军战略理论。
他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锐敏的军事眼光预见到飞机必将成为未来战争中的“主宰”,大胆地提出了“空权制胜论”。
军事战略思维

军事战略思维(AL—24)一、世纪的潮流与中国的崛起历史的教训在于人们忽视或忘记历史教训。
明智的政治家、战略家应当知道向何处前进,在何处止步。
中国历经数千载沧桑,而民族认同始终如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谋求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社会心理、道德观念、民族情感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许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中华文明的最高体现与追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隐含着中华民族精神起源的信息: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体现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团结、世界大同的精神,后来形成儒爱自律,道家的柔武超脱,墨家的勤苦笃行,兵家的权谋韬略,纵横家的审时度势,法家的耕战教化,以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等等,都是民族精神与正气的体现,是我们民族不朽的秘密所在,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精神的升华,就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和统一观念。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悠悠万端,统一为大。
二、导论军事战略思维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军事艺术的最高殿堂。
其本质是从战争指导的角度,研究军事运动的客观过程,发掘其必然性、因果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任何一种经验方法都有其思辨的概念和体系,而任何一种思辨的思维,也都会显现出它赖以产生的经验材料。
经验思维越丰富,理论思维就越深刻。
战争指导面对的是复杂的、多变量的双方互动的战争客体,因此战略思维是多元构成的,是多种思维的综合,通过活跃的主观能动作用成为心智的创造物,作为自主的认识去指导战争实践。
军事战略的根本职能是实现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和安全利益。
国家对外政策和战争性质决定每一个具体的军事战略思维的动机和目标。
战略上的有规则有定向与战役战斗的不规则无定向。
有定向,是指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无论战役方向如何灵活多变,但战略方向必须始终如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践意义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安全环境变化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军事战略。
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军民融合、坚持一战必胜、坚持和平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思想内涵、实践意义一、引言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特色军事战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安全环境变化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军事战略。
其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为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军事战略提供参考。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形成背景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
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形成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
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安全形势也发生了复杂变化,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博弈和地区热点问题不断涌现,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在增多。
二是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面临的安全压力和威胁也在增加,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挑战不断增加,特别是涉及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的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形成也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国家对军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中国特色军事战略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思想内涵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军事战略的核心和灵魂。
考研军事学理解军事战略的三个要素

考研军事学理解军事战略的三个要素军事战略作为军事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导军队在战略层面上运用兵力、资源,制定决策以达成最终目标的一种思想和方法。
理解军事战略的三个要素对于考研军事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军事战略的三个要素,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手段和战略环境,并探讨它们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
一、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军事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是军事行动的终极目的和归宿。
在军事战略中,战略目标是决定军事行动形式的核心要素。
它通常描述了一个国家或军队在特定时期内希望实现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并且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例如,某国在战略目标中可能包括确保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保护国家利益等。
通过明确的战略目标,军队可以有效地指导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使军事行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战略手段战略手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工具和方法。
它包括战略资源和战争手段两个方面。
战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物质基础。
战争手段则是指导军事战略实施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军事力量的运用、兵员的组织和训练、武器装备的研发和运用等。
在军事战略中,战略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战略资源,运用科学有效的战争手段,军事战略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进而实现战略目标。
三、战略环境战略环境是军事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军事战略中,战略环境既是制约因素,又是促进因素。
在制约方面,战略环境会对军事行动的规划和实施产生一系列的制约和限制,例如敌对势力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等。
在促进方面,战略环境也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例如国际局势的变化、技术发展的进步等。
因此,了解和分析战略环境对于制定和执行合理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军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作出科学决策,确保军事行动的成功。
综上所述,战略目标、战略手段和战略环境是理解军事战略的重要要素。
国防教育知识点掌握常见的军事战略思想

国防教育知识点掌握常见的军事战略思想军事战略思想是国防教育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对于了解和掌握这些战略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军事发展、国家安全和威慑战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军事战略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不对称战略思想不对称战略思想是指军事力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弱势方在军事实力上难以与强势方直接对抗时,通过采取非对称战术和战略手段,利用对方的弱点,寻找对抗的突破口,实施袭扰、游击、策反等作战行动,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有限资源,对敌方造成巨大伤亡和战略压力的目的。
不对称战略思想应用广泛,尤其在现代战争中,非传统战争形式如反恐、反叛等往往采取这种战略思想,其关键在于对敌方弱点的准确定位和利用。
二、核威慑战略思想核威慑战略思想是指国家利用核武器的存在,威胁对手,迫使对手放弃对核战争的扩散或使用,以确保自身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一个战略思想。
核威慑战略思想的基础是核平衡的建立,即各个核大国都具有足够的核杀伤能力和报复能力,从而让对方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以避免双方都遭受毁灭性打击。
三、灵活机动战略思想灵活机动战略思想是指军队在行动中灵活机动,利用优势兵力和装备,迅速调整战术方向和战斗方式,以迅速占领制高点或发起袭扰行动,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
灵活机动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以信息化战争手段提高军队作战效能,以高速机动、快速反击作战方式实施决战,具有时间突击和火力压制的特点。
四、地缘政治战略思想地缘政治战略思想是指通过分析和研究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和资源分布等因素,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来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思想。
地缘政治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利用地理优势来控制战略通道和资源要地,增强自身国家的影响力和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地缘经济合作等手段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五、海上战略思想海上战略思想是指以海军力量为核心,通过利用海域的地理优势,控制海上交通要道和资源,保护本国海上利益和开展远洋行动的一种战略思想。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各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准备,有力指导了军事斗争实践。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明确了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标签: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继承;发展军事战略方针是党的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为实现党和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各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准备,有力指导了军事斗争实践。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明确了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并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战略方针的问题。
1953年底至1954年初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明确了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和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道路,但没有深入讨论和明确表述军事战略方针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家安全形势提出新中国要有一个军事战略方针。
1956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脅主要来自美国,军事斗争的立足点是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大规模入侵。
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对中国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依据和具体内容作了系统阐述。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这种似乎四面受敌的严峻形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曾遇到过的。
它迫使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做好就会可能发生突然事变的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战略思想5篇主要文章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1)根据地战略。
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
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
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第三,它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是这条战略道路的起点和基石。
(2)游击战争战略。
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既是一种战略作战形式,又是一种基本战略指导思想。
从实践上看,在中国革命战争长达二十二年历程中就进行了十八年的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曾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论述,要求全党全军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
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的武装力量,要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壮大起来,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泽东选集》第卷,第98页。
②同上书,第2卷,第418页。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的人民游击战争。
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由于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但却处于进步的时代,而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侵略。
由于敌人占地甚广而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下了许多空虚的地方。
为使敌在其后方不得安稳坐占,争取相持局面之出现,并为我战略反攻准备力量,就必须及时地发展和坚持广大的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否则,就不可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全体上讲,游击战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解决战争最后命运的关键仍是正规战争。
因此,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把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
(3)持久胜敌战略。
中国的武装革命不能采用速决战,而只能采用持久战。
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特点所决定的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
从实践上看,土地革命战争进行了十年,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解放战争在经过一年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了四年。
从理论上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持久胜敌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解放战争初期即和周恩来、刘少奇一起提出了五年左右或更长一点的时间胜敌的设想。
毛泽东持久胜敌的理论,完全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来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对中国革命战争四个特点的分析,抗日战中他对敌我双方四个矛盾的分析,都一再强调这些特点和矛盾的存在,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有可能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但又不可能很快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从而也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因为,革命战争的坚持与发展,从总体上讲,除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需要时日和需要一个敌消我长的过程之外,还有直接支持和影响革命战争进程的诸多因素,如人民群众的动员与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战线的建设和战争力量的发展与积蓄等。
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和发展的持久过程。
(4)积极防御战略。
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吸取古今中外积极防御思想的精华,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一种战略防御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弱小的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打破敌之”围剿”,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求得胜利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我之间犬牙交错和多种包围的战争形态中,我军经常处在敌数路围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各个击破敌之围攻,以不断壮大军事力量和促使根据地的扩大与发展,为战略反攻准备力量。
解放战争初期,在敌强我弱和敌处战略进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是避敌锋芒,机动作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在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和战略力量达到相对平衡之后,则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进攻。
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说明,积极防御战略,虽在不同战争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它的核心思想即攻势防御的原则却是共存的。
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理论,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第一,他把积极防御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筹划,并通过战略上的“以一当十”和战术上的“以十当一”即战略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来实现它。
第二,在具体内容上,它除了战略防御中的攻势行动这一普遍原理以外,还与战略反攻以至和战略进攻相联系,明确提出: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第三,在夺取政权之后的防御外敌入侵的国防战略中,又提出通过积极防御战略来争取和平环境的实现,明确指出,只有加强国防,才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防止战争。
使积极防御成为指导和平时期巩固国防的军事战略方针。
(5)武力威慑战略。
在现代,将“威慑”作为一种战略理论,是在核武器出现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但威慑战略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止戈为武”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主张。
毛泽东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过“威慑思想”这个概念,但他的威慑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是存在的。
而真正作为一种战略思想,还是在建国后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主要反映在两个重要的战略措施与指导上。
一是实行全民皆兵。
五十年代,毛泽东曾针对国际现实发出号召,在全国实行全民皆兵制度。
这在当时我国受帝国主义包围的形势下,对制止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犯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二是发展核武器,毛泽东始终认为,原子弹不能解决战争问题,但同时又认为它确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并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因此,他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搞一点原子弹,才不致受人家欺负。
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 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2 指出国民问题中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4 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阐明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5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2指出国民问题中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926 《国民革命和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农民问题乃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1928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斗争》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辨证统一)1930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中国的革命道路的阐述是“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1937 《实践论》、《矛盾论》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战争和战略问题》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作为革命道路正是确立下来的文章1938 《论新阶段》: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38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分析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1939 《<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的经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0 《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1941 《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5《论联合政府》:党的优良作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1947《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第一次将当前阶段的经济纲领概括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1948 《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并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1949 《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1956 《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著作。
1957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处理和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