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与《老子》简介(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天道不可违”的潜意识思维模式,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
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
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也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反战思想最集中突出地体现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
在老子看来,无论怎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总是巨大的灾祸与无比的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置身于春秋末叶的老子不仅亲历了东周王朝的衰微,而且也深味了当时天下混战的残酷。
从而,他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旗帜,以无比悲悯的情怀严正指出战争的罪恶。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大意说,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用的。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战争不仅往往体现为“其事好还”,即争战很会陷入循环复报之怪圈,而且更会造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果。
就是说,凡是军队开到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以后,灾祸苦难则随处可见。
因此,老子强烈地呼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许晶阳 问鸿滨摘 要:“兵”“道”二家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前列,所代表的学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视“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对“道”的探索中衍生出道家独具一格的“兵学”思想,二者可谓“同出而异名”。
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借此形成以反战为核心的军事人道主义战争观、以弱胜强为主题的军事战略观以及“以奇用兵”为主旨的军事战术观。
关键词:《老子》 道 “柔” 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23)06-0063-010收稿日期:2023-06-07作者简介:许晶阳(1999—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问鸿滨(1972—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雄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SK2022017)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充分肯定战争在人类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战争的产 物。
〔1〕战争给人类的生存、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存续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探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这一观点依旧可以得到印证。
无论在远古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形成中,抑或秦始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开启的漫长封建时期内,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均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内,除有专门言兵的“兵家”外,其余各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均涉及战争言论,并与兵家思想一道构成了传统“兵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一座高峰,所著五千言《老子》集其思想智慧之大成。
仔细研读这一道家经典可见,在通行本《老子》中,“兵”的用例约有13个,“战”的用例约有3 次。
〔2〕再者,《老子》论“道”的终极目的是以“天道”佐“人道”,在顺应总第48期General No.48天下大道的基础上谋求国富民强天下大同,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战争问题。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作为现代军事的研究者应对有深刻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吸收,取其精华而自用。
本文通过对老子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分析,对现代军事思想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现代军事思想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老子;军事;思想;分析《老子》并非兵学著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及智慧却可以为军事理论服务,为军事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源泉。
《老子》中所倡导的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思想和军事理论、战争指导思想等,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军事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老子》认为战争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贪欲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及即得利益,不惜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甚至完全占用奴隶。
奴隶每天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命没有保障。
对奴隶实在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发动起义时,奴隶主会用更加残忍的手段镇压起义。
老子以为人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反抗压迫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利用军事手段进行镇压只能激化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使战况更加恶化,直到人民全部战死或人民获得胜利。
而现实中,普通穷苦百姓如果不畏惧死亡,其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最终战争的胜利者只能是代表大多数利益的人民群众。
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
同样的理论如果应用在国际局势中,也是相通的。
早年间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但并不满足于自己拥有的领土与财产,妄想掠夺他国领土及财产,对其他国家实行兼并。
同样是国家的统治者,其受贪欲主使谋求吞并兵力较弱的小国,如果小国不肯就范,想保江山社稷,只能以武力抗衡。
如此,诸侯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劳苦大众苦不堪言。
从老子的观点可以看出,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欲壑难填,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惜牺牲无辜百姓的生命。
其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奴隶,反应了农民对战争起源的初步认识,反映了人发群众的心声。
老子认为发动战争的一方是不符合道的标准的,明确指出不符合道的标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不道早已”,统治者妄想以发动战争的方式取得他人或他国财物必将得到天道的报复。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下面是关于论文,欢迎阅读。
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老子军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表现在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还说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理论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本人就《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军事方面的专述进行评析,共读者参考。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标准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本人译文:用兵之道:不敢(冒然)先攻为主,而要反守为客;不敢(冒然)争一寸地之得,而宁可退守一尺。
所谓行于无行之中:攘你,看不到臂;扔你(投枪),看不见伏兵;手握利器,对方却毫不知情。
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我用兵的法宝。
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将会获胜。
本章共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这是关于主攻与客守的战略问题,直接提出打仗不应主攻,而应客守。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我不敢主动进犯”略有偏差。
其实,进犯与主动进攻这两个词意是不相同的。
国与国之间开战,主动进攻的一方是进犯,这是由上层决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军事指挥员无法更改,只管带兵打仗。
在战场上,具体战术的运用,是攻是守,完全由军事指挥员掌握,这是军事层面的。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静制动、以守制攻的战略理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攻者,必然有行动,有方向,有利器;守者,蓄势待发,明若观火,抓住战机,及时反制,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二个层次为:“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是关于进与退具体战术的运用。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不敢前进一步”有待斟酌。
略论老子的军事美学思想

自大行 为 , 认 为 是 和美 相 对 的最 丑 恶 的行 为 。 他
其 次 , 战 争过 程 中 , 于 战争 本 身 变 化 莫 测 , 行 在 由 在
军 中悄 无 声迹 ,善行 无 辙 迹 ” 才 能做 到 出 其 不 意 , 其 “ , 攻 不 备 , 最小 的损 失 迅速 获 得 战争 的 胜 利 。 以 最 后 . 带 出 精 锐 的 军 队 。 领 除 了 要 有 运 筹 帷 幄 的 要 将 谋 略外 . 要 有 仁 义之 心 , 以老 子 还 特 别 强 调制 胜 一 方 还 所
先 秦 时 代 , 家 与 兵 家 往 往 相 通 ,老 子 》 是 一 部 包 道 《 就 含 兵 家 思 想 的 道 家 经 典 。 它 里 头 有 不 少 章 节 是 论 用 兵 “ 的 , 括 一 些 战 术 思 想 和 战 略 思 想 的 概 括 ” _它 总 结 了 包 。 I _ 古 代 兵 家 丰 富 的经 验 , 有 卓 越 独 到 的见 解 。不 仅 如 此 , 确 《 子 》在 向世 人展 示 它 博 大 精深 的军 事 思 想 的 同 时 , 老 也 建 构 起 了 独特 的美 学 思想 体 系 。
首 先 , 子 重 视 战争 准 备 , 张 “ 服 ” “ 积 德 ”这 老 主 早 ,重 , 涉及 战争 正 义或 非 正 义 的本 质 和最 后 的结 果 。 他把 军 事
活 动 中 的 战 略 战 术 运 用 统 一 于 理 性 的 谋 划 . 到 制 胜 的 达 目的 。 战争 中那些 非 理 性 的行 为 ,以兵 强 天下 ” 盲 目 对 “ 的
处 之 ”切 不 可 弹冠 相庆 . 三 、 与 丑 的 辩 证 关 系 和 守 中 原 贝 美 口
足 , “ 莫 大 于可 欲 。 莫 大 于不 知 足 , 莫 大 于 欲得 ” 即 罪 祸 咎 老 子所 处 的时 代是 一 个 大 动荡 的 时代 .短短 2 0 『 . 4 年 H 人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一、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
《老子》一书论兵之处甚多,有对当时战争情景的描绘,有对战争态度的表述,有对选将用兵的要求,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作战经验的总结,然而“柔弱胜刚强”贯穿于《老子》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它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
《老子》指出:“兵强则灭、守柔曰强”,这是它言兵的总结论。
从战争的规律看,《老子》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从实战的经验看,《老子》认为:“抗兵相加,哀者胜”;从对将帅的要求看,《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从敌我态势的发展上看,《老子》与古代许多军事家一样,以水喻兵,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因此,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在研究《老子》时,都把“贵柔”看成是《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这一论兵的基本思想出发,观察自然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
又用这一基本思想论及人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从而概括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坚强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柔弱是走向新生的道路。
因而告诫人们凡事都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还把这一基本思想引伸到政治上,主张以柔取天下,指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把这些现象提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从而看到了“物壮则老”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试图用宇宙的本体论来进行说明,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为他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柔弱胜刚强不仅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
《老子》讲的“柔弱”是指初生的事物,将此比之于初生的婴儿,又比之于刚出土的幼芽,这些事物从表面现象虽然柔弱,但实际上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讲的“刚强”是指强盛的事物,将此比之于人生的壮年,又比之于成熟的草木,这些事物看起来坚强茂盛,“但木强日则折”、“物壮则老”,实际上日益走向死亡和枯稿。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建立在朴素的辩证法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科学真理,为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找到了理论根据。
但《老子》虽然看到了“柔”和“刚”“弱”和“强”的对立,也看到了柔弱刚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由于他没有看到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因而他提出一整套“守柔”、“守雌”、“守静”、“守辱”等回避斗争、安于现状、反对转己化的哲学。
所以它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正如他自已经觉察到的那样,“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唯心主义的“道”毛主席对于古代辩证法思想给了最科学最精辟的结论,指出:“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提当时社会的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柔胜刚,弱胜强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科学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指导现实的革命斗争。
唯物辩证法在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全面地概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柔弱胜刚强”做了科学的解释。
新生事物一开始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它代表着事物前进运动的方向,它的发生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因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阶级斗争中代表新兴阶级的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打败强国,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春秋战国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类阶级斗争的历史已经作出了不可推翻的结论。
二、后发制人后发制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老子。
从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出发,在用兵上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战略基本方针,指出:“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就是说,在指导作战上弱军在强敌面前,要实行战略退却,不是先发制人,而要采取后发制人的方针,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弱军打败强军、小国打败大国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当时比较聪明的军事家普遍采用的军事斗争策略,毛主席深刻指出:“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库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是非常可贵的,首先,可以在军事上取得主动权。
战争是敌我双方政治、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必有一强一弱。
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强者往往是以其军事力量的优势,主动向弱者发动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弱者如果要制胜强敌,摆脱被动,必须采取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方针,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吾不敢进寸而退尺”。
只有这样才能避敌锋锐,保存军力,待机反攻,牢牢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逐步改变弱者与强者之间防御与进攻、优势与劣势的状态。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战例是不少的。
鲁齐长勺之战就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齐桓公在乾时(今山东临淄)之战中,打败了鲁国,因而骄傲轻敌,自恃国力强大,大举向鲁国进攻,劳师远征。
进西入督境,在部队尚未得到适当休息的情况下,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鲁军冲击,过早地疲惫己和消弱了自己,致使优势变为劣势,主动变为被动,予鲁军以可乘之机,在鲁军迫击下,又仓惶撤退,最后失败而归。
鲁国则相反,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采取了先让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防御方针。
选择了利于转入反攻的战场,抓住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战机,选定了开始追击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表面上是被动的,但实际上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必要条件它不仅达到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的战略目的,而且为自己选择有利战场,暴露敌人弱点,进而反攻创造了条件。
眼光短浅的军事家是缺乏这种胆略的。
毛主席指出,在战争中,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老子》在后发制人的方针中强调“不敢为主而为客”提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这就是说要争取人心,争取舆论,争取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政治上削弱敌人,瓦解敌人,孤立敌人,对已则鼓舞士气增强斗志,提高战斗力。
使敌由优势转变为劣势,而使我化劣势为优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晋楚城模之战就是一例。
公元前634年,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联合陈、蔡,出兵攻打齐、宋,借以制晋,宋求救于晋。
实力较弱的晋,以“尊王攘夷”作号召,取得了中原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支持,争取了齐秦参战,拆散了楚、曹、卫的同盟,使中原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晋,不利于楚的根本变化。
从而在决战前夕,陷楚军于孤立境地。
决战前晋文公又履行了流亡楚国时对楚王的诺言,下令晋军退避三舍,不仅避开了楚军锋芒,而且争取了舆论,松懈了楚军士气,赢得了楚军的同情,使自己始终处于有理有利的主动地位,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老子》还根据春秋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丰富材料,把后发制人这一军事战略方针,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作了比较深刻比较系统的概括,提出了“将欲软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原则《老子》把朴素的辩证法运用于军事斗争上,在古代军事家中还是罕见的,它为弱国战胜强国,小国战胜大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因此这些原则受到了历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视。
在历代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著名的法家韩非曾举例说明这一思想的策略性。
越王入宦于吴,而劝之伐齐以弊吴。
吴王既胜齐入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日故可制于五湖。
故曰“将欲歇之,必固张之”。
晋献公将欲袭虞,遣之壁马,知伯将袭仇由,遣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三个例子说明用兵时要使自居于主动地位,必须对敌方施用策略,使其处于被动,最后战胜对方,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是符合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老子》提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不是从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个战争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它的历史局限性,因而也不可能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防御方针。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总结了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伟大战略思想和“诱敌深人”、“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一系列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几十年来我军就是在毛主席这一光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战胜了国内外一切凶恶的敌人,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但叛徒卖国贼林彪这个所谓的“常胜将军”、“天才军事家”,不顾我国革命战争的客观条件和战争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反对毛主席积极防御的伟大战略思想。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追随叛徒王明“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发制人”、“不丧失寸土”的机会主义路线,竭力鼓吹“短促突击”、“堡垒战”等谬论,使工农红军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中夹根据地进行了大搬家,中国革命遭到了不应有的严重损失。
中国几十年革命战争的历史雄洋地证明,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是战胜敌人的生命线,违背这条路线,就会使我军迷失方向,遭受挫折。
同时也充分说明,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林彪根本不懂军事,不会打仗,他不仅自吹自擂,还纠集一伙死党,为他歌功颂德,推销他的所谓军事战术原则,这更充分暴露了他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嘴脸。
三、以奇用兵以奇用兵是《老子》克六制胜约重要线略手段。
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战略手段。
“以奇用兵”就是《老子》为实现其“柔弱胜刚强”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手段。
《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正”和“奇”关系的认识和运用上,《老子》指出“正复为奇”,所谓“正”是指用兵的原则性,“奇”是指用兵的灵活性。
“正复为奇”就是讲用兵的原则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由于战争有相对的固定性,这就决定在指挥上有一般规律可资遵循,这是指挥作战的原则性。
但战争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指挥作战必须“审时度势”,根据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指挥上的灵活性,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指挥正确,夺取胜利,《老子》辩证地指出了用兵上的“正”和“奇”的关系,是很有见地的。
为了出奇制胜,《老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战法。
打难打之敌《老子》主张“图难于其易”就是说,难打之敌也有其薄弱环节,首先拣那容易打的部分打,象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地吃,化难为易,最后吃掉整个敌人。
对付实力雄厚的强大敌人,《老子》主张“为大于其细”,就是说在整体上敌人是强大的,但在部分上敌人又是弱小的,因此要先打分散孤立弱小之敌。
这样,于敌,则一步一步地遭到削弱,化强大之敌为细弱之敌,使之全军复没;于我,则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获得完全的胜利,《老子》还提“出了进攻战”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子避实击虚,要象水那样“驰骋天下之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