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指南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目录导言 (4)一中国湿地概况 (6)(一)中国的湿地资源61中国湿地的特点 (6)2•中国主要湿地类型简况 (7)(二)已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9二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 (10)(一)与湿地有关的立法、政策10(二)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国家规划11(三)国际合作与协议12(四)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组织、机构121. 湿地保护管理的政府机构 (12)2•与湿地保护有关的非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 (13)(五)中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展...............................13三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5)(一)中国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51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15)2.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16)3•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6)4.湿地污染加剧 (17)5 •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18)6•海岸侵蚀不断扩展 (18)(二)湿地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19四中国湿地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20)(一)中国湿地的利用201 •中国湿地利用历史悠久 (20)2. .......................................................................................................................................... 新中国的湿地利用 (20)3•多种方式的湿地利用 (21)(二)中国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221. .......................................................................................................................................... 湿地功能和效益 (22)2•中国湿地保护的紧迫性 (24)3•中国湿地保护的必要性 (25)五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6)(一)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 (26)(二)制定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原则26(三)行动目标271. 总目标 (27)2. 近期目标(至2005年) (27)3. 中长期目标(至2020年) (27)六中国湿地保护优先行动 (28)(一)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28(二)建立湿地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29(三)减缓湿地退化,加强对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30(四)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31(五) ................................................ 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32(六)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33(七)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34(八) .......................................................... 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35(九) ........................................................ 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行动35(十)多层次,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 (36)(十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36)附录一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38)I东北地区湿地 (39)H华北地区湿地 (39)川华中地区湿地 (39)W西南地区湿地 (39)V华南地区湿地 (40)W内蒙古地区湿地 (40)vn西北地区湿地 (40)忸青藏地区湿地 (40)附录二 (43)1 中国主要水鸟名录 (43)2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水鸟名录 (50)附录三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 (54)附录四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概要 (62)项目1建立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的协调机制 (62)项目2中国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研究 (63)项目3开展系列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公众意识宣传教育 (63)项目4 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培训教育 (64)项目5中国湿地研究和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65)项目6建立湿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国家重要湿地 (65)项目7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 (66)项目8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示范 (67)项目9扩大和增加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地点 (67)项目10中国湿地鸟类保护行动 (68)项目11中国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69)项目12 中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70)项目13中国湿地水资源综合管理 (70)项目14 湿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72)项目15 编制《中国湿地保护利用地图集》 (73)项目16湿地保护与河流流域的综合管理 (73)项目17 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 (74)项目18 长江三峡水库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 (75)项目19 环渤海海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76)项目20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77)项目21 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恢复和重建 (78)项目22辽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 (79)项目23黄河三角洲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80)项目24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81)项目25松嫩平原湖群湿地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1)项目26南方人工湿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示范 (82)项目27塔里木河流域湿地资源状况调查及其保护措施研究 (83)项目28澜沧江流域湿地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83)项目29干旱地区天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 (84)项目30鄱阳湖水鸟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5)项目31洞庭湖水鸟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86)项目32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87)项目33上海崇明东滩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示范 (88)项目34青海湖湿地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 (89)项目35 建立长江、黄河河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90)项目36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建设 (90)项目37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合理利用 (91)项目38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92)项目39图们江区域环境项目 (93)项目40交通建设湿地保护政策研究建和示范项目 (94)附录五附图中国重要湿地分布图(略)中国沼泽图(略)中国湖泊图(略)中国河流图(略)中国海岸带图(略)导言1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技术指南二O一六年九月为贯彻落实《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11月8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规范我国湿地公园生态监测工作,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在国家湿地公园中生态监测(包括湿地特征、气象与环境空气、水文与水环境、植被与植物资源、野生动物)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样点布设、样本采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监测质量保证等做了相应规定和说明。
本指南附录A、B、C、D、E、F、G、H、I、J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K为工具性附录。
本指南为指导性标准。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大学、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本指南由国家林业局2016 年□□月□□日批准。
本指南自2016年□□月□□日起实施。
本指南由国家林业局解释。
前 言 (I)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2)1.3.1 国家湿地公园 (2)1.3.2 生态监测 (2)1.3.3 监测指标 (2)1.3.4 必测指标 (2)1.3.5 选测指标 (2)1.3.6 自然环境要素 (3)1.3.7 生物多样性 (3)1.3.8 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 (3)1.3.9 质量控制 (3)1.4 原则 (3)2 监测指标 (4)2.1 必测指标 (4)2.1.1 湿地特征监测 (4)2.1.2 土地利用类型 (4)2.1.3 水文与水环境 (4)2.1.4 空气环境 (4)2.1.5 生物多样性 (4)2.1.6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 (5)2.2 选测指标 (5)2.2.1 土壤 (5)2.2.2 生物多样性 (5)3 监测方法 (5)3.1 湿地特征 (5)3.1.1 监测项目 (5)3.1.2 监测方法 (6)3.1.3 监测时间及频率 (6)3.2 土地利用类型 (6)3.2.1 监测项目 (6)3.2.2 监测方法 (6)3.2.3 监测时间及频率 (7)3.3 水文与水环境 (7)3.3.1 监测项目 (7)3.3.2 监测方法 (7)3.3.3 监测断面和采样位置 (8)3.3.3 监测时间及频率 (9)3.4 空气环境 (9)3.4.1 监测项目 (9)3.4.2 监测方法 (9)3.5 植物 (9)3.5.1 监测项目 (9)3.5.2 监测方法 (9)3.5.3 样方(带)设置 (10)3.5.4调查时间及频率 (10)3.6 鸟类 (10)3.6.1 监测项目 (10)3.6.2 监测方法 (10)3.6.3 样点(带)设置 (11)3.6.4调查时间及频率 (12)3.7 鱼类 (12)3.7.1 监测项目 (12)3.7.2 监测方法 (12)3.7.3 监测时间与频率 (13)3.8 底栖动物 (13)3.8.1 监测项目 (13)3.8.2 监测方法 (13)3.8.3 采样断面与采样点设置 (14)3.8.4 监测时间与频率 (14)3.9 外来入侵物种 (14)3.9.1 监测项目 (14)3.9.2 监测方法 (14)3.10 土壤 (14)3.10.1 监测项目 (14)3.10.2 监测方法 (14)3.10.3 采样点布设 (15)3.11 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 (15)3.11.1 监测项目 (15)3.11.2 监测方法 (15)3.11.3监测时间与频率 (16)4 质量控制 (16)4.1 总体要求 (16)4.2 现场质量控制 (16)4.3 实验室质量控制 (16)5.1 监测数据来源 (17)5.2 监测数据管理 (17)5.3 监测数据应用 (18)6 监测报告编制 (18)6.1文本格式 (18)6.1.1 文本规格 (18)6.1.2 封面格式 (18)6.1.3 封二内容 (19)6.2 监测报告章节内容 (19)附 录 (21)附录 A 湿地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监测记录表格式 (21)附录 B 水质监测记录表格式 (23)附录 C 空气环境监测记录表格式 (25)附录 D 植物样方(带)监测附表格式 (26)附录 E鸟类监测附表格式 (27)附录 F 鱼类监测附表格式 (29)附录 G底栖动物监测附表格式 (30)附录 H 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附表格式 (30)附录 I 土壤监测附表格式 (32)附录 J 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监测附表格式 (33)工具附录 (35)附录 K 工具汇总表 (35)1 总则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是用空间分析、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方法对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类型及特征、环境空气、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定期动态测定和观察,构建指标体系,以准确反映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变化。
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13

新闻简报第十三期携手共创生态文明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ii1ACEDP的最后几个月将仍然是忙碌的。
35个子项目中的24个项目(包括延伸项目)还在执行中,项目团队、合作伙伴和项目办齐心协力确保所有活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中澳环境项目伙伴项目结束之后的事宜。
澳发署将停止资金援助,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继续维护和发展已经建立的各合作伙伴间的关系。
我们将在2012年4月26-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的最后一次高层圆桌会议和项目成果整合会议上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项目办祝所有的朋友们、支持者和协作者圣诞快乐、新年快乐,2012年万事大吉。
毛功德 项目经理2011年12月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为期五年,由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出资2500万澳元,旨在帮助加强中国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定。
项目初期侧重于水资源管理,特别是流域综合管理,但是并不排除包括其他优先领域的可能性。
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通过高层政策对话、能力建设以及环境善治示范活动方面的合作,使中澳两国政府机构、组织和个人参与国家环境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促进两国间持续的伙伴关系。
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两国政府的参与,它通过中澳双方共同参与年度计划的制定,确定项目的战略方向。
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中澳两国国家级政府机构组成项目的决策机关;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独立的环境顾问组,对申请活动提供优质的评审,确保其符合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的既定目标。
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将一直保持动态和灵活的特点,应对环境政策的不断变化,并且保持中澳两国政府高层的对话、参与和联络机制。
项目主管单位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是中澳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共同确定项目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管。
欢迎访问以下网站获取更多信息:AusAID .auMOFCOM 项目中方合作伙伴中澳环境发展伙伴项目的四个中方合作伙伴分别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以及国家林业局。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操作指南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操作指南第1章基础知识 (4)1.1 环境监测概述 (4)1.2 环境治理技术简介 (4)1.3 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关系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4)2.1 监测点位布设 (4)2.1.1 布设原则 (5)2.1.2 布设方法 (5)2.1.3 注意事项 (5)2.2 监测项目及方法 (5)2.2.1 监测项目 (5)2.2.2 监测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3.1 数据处理 (6)2.3.2 数据分析 (6)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6)2.4.1 质量保证 (6)2.4.2 质量控制 (6)第3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 (6)3.1 水质监测技术 (6)3.1.1 采样技术 (6)3.1.2 水质分析方法 (6)3.1.3 在线监测技术 (7)3.2 水污染治理技术 (7)3.2.1 物理治理技术 (7)3.2.2 化学治理技术 (7)3.2.3 生物治理技术 (7)3.3 水生态修复技术 (7)3.3.1 生态恢复技术 (7)3.3.2 水生生物修复技术 (7)3.3.3 生态流量调控技术 (7)第4章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 (8)4.1 大气质量监测技术 (8)4.1.1 监测方法 (8)4.1.2 监测项目 (8)4.1.3 监测仪器与设备 (8)4.2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 (8)4.2.1 物理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8)4.2.3 生物治理技术 (8)4.3 灰霾与光化学烟雾治理 (8)4.3.2 光化学烟雾治理 (9)4.3.3 联合治理 (9)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 (9)5.1 土壤质量监测技术 (9)5.1.1 采样技术 (9)5.1.2 样本处理与分析 (9)5.1.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9)5.2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9)5.2.1 物理治理技术 (9)5.2.2 化学治理技术 (9)5.2.3 生物治理技术 (9)5.3 土壤修复技术 (10)5.3.1 植物修复技术 (10)5.3.2 微生物修复技术 (10)5.3.3 电动修复技术 (10)5.3.4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10)5.3.5 整合修复技术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 (10)6.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0)6.1.1 噪声监测技术 (10)6.1.2 振动监测技术 (11)6.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1)6.2.1 噪声治理技术 (11)6.2.2 振动治理技术 (11)6.3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管控 (11)6.3.1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11)6.3.2 声环境管控 (12)第7章辐射环境监测与治理 (12)7.1 辐射监测技术 (12)7.1.1 辐射监测概述 (12)7.1.2 辐射监测设备 (12)7.1.3 辐射监测方法 (12)7.2 辐射污染治理技术 (12)7.2.1 辐射污染治理概述 (12)7.2.2 辐射污染治理技术方法 (13)7.2.3 辐射污染治理应用实例 (13)7.3 辐射防护与安全 (13)7.3.1 辐射防护原则 (13)7.3.2 辐射防护措施 (13)7.3.3 辐射安全监管 (13)第8章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 (14)8.1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14)8.1.1 监测方法 (14)8.1.3 监测仪器与设备 (14)8.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14)8.2.1 减量化技术 (14)8.2.2 资源化技术 (14)8.2.3 无害化技术 (15)8.3 危险废物管理与应急处置 (15)8.3.1 危险废物识别与分类 (15)8.3.2 危险废物包装与运输 (15)8.3.3 应急处置 (15)8.3.4 安全管理与监督 (15)第9章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 (15)9.1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15)9.1.1 监测对象与方法 (15)9.1.2 监测点位布设 (16)9.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9.2 城市水环境治理 (16)9.2.1 水环境监测 (16)9.2.2 水污染治理技术 (16)9.2.3 治理工程实施与管理 (16)9.3 城市噪声与固废处理 (16)9.3.1 噪声监测与治理 (16)9.3.2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16)9.3.3 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 (16)9.3.4 法规与政策支持 (16)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展望 (16)10.1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17)10.1.1 传感器技术 (17)10.1.2 物联网技术 (17)10.1.3 大数据分析技术 (17)10.1.4 遥感技术 (17)10.2 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方向 (17)10.2.1 污染物去除技术 (17)10.2.2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 (17)10.2.3 生态修复技术 (17)10.2.4 智能化环境治理技术 (18)10.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集成应用 (18)10.3.1 智能监测与治理一体化 (18)10.3.2 多技术融合应用 (18)10.3.3 区域性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18)10.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18)10.4.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8)10.4.2 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创新 (18)10.4.3 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18)10.4.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1章基础知识1.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测量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技术活动。
2012年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申报指南

2012年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申报指南附12012年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申报指南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是湿地保护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国家林业局于1996——2003年组织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国家林业局已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2009—2010年,已完成了15个省(区、市)(18个省级调查单位)的调查任务,2011年,新安排8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并从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中,安排中央技术支撑单位调查项目经费,安排调查的省份相应的调查经费。
2012年,拟安排山西、上海、山东、河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8省(区、市)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为加强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支出的管理,指导项目支出预算的申报工作,规范项目管理程序,增强预算分配的透明性、合理性、公平性,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指南。
一、项目内容(一)组建调查队伍,落实调查任务。
(二)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购买调查所需的物资、设备和卫星遥感数据等,判读和解译遥感数据。
(四)开展外业面上调查和点上详查。
(五)进行内业分析和编写调查报告。
(六)进行湿地资源调查的检查验收。
二、项目目标(一)项目总目标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掌握我国湿地的本底和“家底”,包括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生态状况、主要受胁因素和管理状况等,进一步分析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的评估,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的评价,湿地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以及《湿地公约》履约工作的推进,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同时,可以更好地履行国务院赋予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阶段性目标2012年,主要目标如下:1、开展与遥感数据解译判读有关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完成调查省份湿地调查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
湿地监测 遥感 方案

湿地监测遥感方案引言湿地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由于湿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监测成为保护湿地资源和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湿地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快速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监测方案,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湿地监测的指标和方法、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
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是湿地监测的基础,通过获取湿地的遥感图像数据,可以对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全面、准确地监测。
遥感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方式进行。
1.1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湿地监测中常用的数据获取方法之一。
通过利用航天卫星的遥感传感器,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湿地遥感数据。
卫星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大类。
•光学遥感数据:可以获取湿地的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适合湿地类型的提取和植被覆盖度的估计。
•雷达遥感数据:可以穿透云层获取地表的高程和形变信息,适合湿地地形的监测和水文参数的推测。
1.2 航空遥感航空遥感是通过低空飞行的航空器获取遥感数据的方法。
相比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具有分辨率更高、数据获取更灵活的特点。
采用航空遥感可以利用多光谱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获取高质量的湿地数据。
1.3 无人机遥感无人机遥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遥感数据获取方式。
通过搭载遥感传感器的无人机,可以实现小范围、高精度的湿地监测。
无人机遥感具有成本低、响应快、灵活性强等优势,适用于湿地监测中的局部细节提取和变化检测。
2. 湿地监测指标和方法湿地监测的目标是获取湿地的基本信息和变化情况,基于遥感数据可以提取一系列的监测指标和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湿地监测。
2.1 湿地类型分类湿地类型的分类是湿地监测的基础工作,可以通过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
2.2 湿地变化检测湿地的变化监测是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环保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2014-06-05状况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2,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般”。
2461个县域中,“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346个、1155个、846个、112个和2个。
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67.2%。
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中部和青藏高原,“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因遥感解译工作量大,且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林类型212类、竹林36类、灌丛类型113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
中国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湿地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
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其中苔藓植物2572种、蕨类2273种、裸子植物244种、被子植物29703种。
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
中国约有脊椎动物7516种,其中哺乳类562种、鸟类1269种、爬行类403种、两栖类346种、鱼类4936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
已查明真菌种类10000多种。
在遗传资源多样性方面,中国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中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2.01.07•【文号】自然资发〔2022〕5号•【施行日期】2022.01.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环境监测正文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发〔202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草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林草局: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三定”规定,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调查职责整合至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草局负责森林、草原、湿地动态监测工作。
为搞好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协调配合,减少工作重复浪费,充分发挥现有机构队伍的调查监测能力,提出以下意见:一、统一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制度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每年开展一次,并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及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形成的林地、草地、湿地地类图斑为工作范围。
(一)统一工作部署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每年3月份根据管理工作需要,联合发文部署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明确调查监测任务和工作要求。
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林草主管部门联合发文或转发文件,共同推动做好本行政辖区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
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林草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做好本行政辖区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
(二)统一分类标准林地、草地、湿地指标依据《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可以根据需要,在林地、草地、湿地的二级地类基础上细化。
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指标应覆盖并仅限于“三调”及其国土变更调查的全部林地范围,草原面积、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应覆盖并仅限于“三调”及其国土变更调查的全部草地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指南
根据《湿地公约》有关决议,要求缔约方对其境内的国际重要湿地进行管理以维持其生态特征,如果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变化,有关这类变化的信息都应及早向公约秘书处汇报。
这就要求各缔约国有义务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2003年,国家林业局开始了对国际重要湿地的监测,并且起草了一个包括常规和专项监测方法在内的《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国家标准和《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为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奠定了基础。
目前这些工作不能满足国际重要湿地适应性管理、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实际需要。
因此,急需编制《国际重要湿地的监测指南》(以下简称《监测指南》),该指南将为不同类型湿地监测提供标准和指导方法;为各级湿地管理部门湿地资源监测、评估提供指导和为国际重要湿地管理机构的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指南》编写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监测工作应该以维持和提高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的健康状态为最终目的;2)制定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和规程,确保对区域、省市乃至全国湿地状态评估的一致性;3)积极促进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监测工作; 4)确保国际重要湿地管理计划、监测计划与湿地周边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发展计划保持协调一致。
国际重要湿地监测计划的编制由以下10个阶段构成(图)。
各个湿地管理机构需要依照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图中可以看出湿地生态特征描述、湿地管理和监测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湿地生态特征描述能够确定出关键的生态特征,查清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明确管理计划需要维持其主要生态特征,及生态特征的状况至少应维持在一定的基线标准。
国际重要湿地管理计划是在湿地生态特征描述的基础上,以维持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促进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
利用为目标,在国际重要湿地管理机构的主导下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一系列湿地保护措施。
湿地监测计划是湿地管理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管理计划相结合,它应管理计划的需求制定一系列监测措施来填补管理需求缺口,它的监测结果又为评价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提供反馈信息。
湿地监测与湿地生态特征描述也是相互联系的,湿地生态特征描述能够为生态特征设定一个基线状态标准,以及设定生态特征可接受的变化范围,为湿地监测结果的评估提供标准依据,通过将监测结果和湿地生态特征描述的信息进行对比,就能够回答湿地生态特征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的问题,从而为湿地生态特征描述的更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旦监测评估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特征正在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各级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或扭转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管理计划的实施为国际重要湿地的信息更新和管理计划的更新提供了依据,通过湿地监测,确保湿地管理计划的动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