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解读翻译策略 修改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汉英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语义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语义空白,成为了口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通过共享的语境和认知环境来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同时根据语境和认知环境寻找最佳关联,将原语的语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存在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些语义空白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语义内涵不对应等原因造成的。
例如,一些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1. 语境补全策略:译员可以通过补充原语语境信息,帮助听众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
例如,在翻译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时,可以简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 意合转换策略:针对原语中意合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将原语的意合表达转化为目的语的形合表达。
例如,可以将原语的并列结构转化为目的语的从句结构。
3. 增译法:根据原语的语义信息,适当增加目的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在翻译含有隐喻或委婉语气的原语时,可以增加解释性词汇来明确语义。
4. 意译法:当原语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即根据原语的整体意思进行翻译。
在保证传达原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尤其对于汉英口译而言,由于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和语境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模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汉英口译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高汉英口译质量提供参考。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主张语言交际过程中应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交际双方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应寻求最相关的信息以实现有效沟通。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强调译者应准确理解原文意图,同时将这种意图以目标语言文化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特性及翻译难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汉语中的模糊语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境信息,而英语表达则更注重精确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如何准确理解并翻译模糊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一)理解原文意图在汉英口译中,理解原文意图是翻译模糊语的第一步。
译者应通过分析语境、文化背景和上下文等信息,准确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含义。
这有助于确定翻译策略和选择合适的词汇。
(二)保持信息相关性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过程中应保持信息的相关性。
在翻译模糊语时,译者应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关联性。
通过选择与原文含义相近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三)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汉英口译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对于成功翻译模糊语至关重要。
常见的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以实现最佳关联效果。
(四)考虑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具有重要影响。
译者应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范文

《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篇一一、引言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直译强调原语的表达形式,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语的含义。
关联理论为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关联理论来指导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寻找的是最佳关联,即最能够反映说话人意图的关联。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意译与直译的关联性分析1. 意译与直译的内涵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含义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直译则强调保持原语的形式和结构,尽可能地保留原词的语法和词汇。
2. 意译与直译的关联性意译和直译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
对于一些文化特色鲜明的词汇或句子结构,采用意译可能更能传达原作的意义;而对于一些形式上较为规整的句子或短语,采用直译可能更能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四、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意译和直译的选择1. 确定最佳关联原则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寻找最佳关联。
在决定是否采用意译或直译时,译者应首先分析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性,确定哪种翻译策略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2. 考虑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是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及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采用意译可能更能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其含义。
3. 保持语言结构一致性在追求最佳关联的同时,译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语言结构的一致性。
对于一些形式较为规整的句子或短语,采用直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义、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种空白不仅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可能引起误解和沟通障碍。
关联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期望从对方的话语中获得最大的关联性,以理解对方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和传达原文中的隐含意义,填补语义空白,使译文更加准确、自然。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中,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些空白可能表现为词汇空缺、文化空缺、语境空缺等。
词汇空缺是指某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文化空缺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的语义差异;语境空缺则是指由于语境差异而导致的语义不完整或误解。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一)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在处理词汇空缺时,译者应首先分析原文的语境和意图,然后寻找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如果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通过解释性语言或补充说明来填补语义空白。
此外,还可以借助文化背景知识,通过阐释文化内涵来弥补词汇空缺。
(二)文化空缺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空缺,译者应首先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然后通过解释性语言、文化对比等方法来传达原文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加注、释义、改写等策略来填补文化空白,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的文化背景。
(三)语境空缺的翻译策略针对语境空缺,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文的语境和语用功能,通过增译或删译等方式来填补语义空白。
增译是指在译文中添加一些必要的解释性语言,以使译文更加完整;删译则是指在必要时删除一些与语境不符的信息,以避免误导听众。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隐喻的翻译并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需要译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找到目标语中与之相对应的隐喻表达。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追求的是最佳关联,即说话人的意图与听话人的期待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在理解源语隐喻含义的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与之相对应的隐喻表达,以实现最佳关联。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难点1. 文化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文化体系,隐喻的含义往往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 语言特点: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隐喻的翻译难度增加。
3. 语境理解:隐喻的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含义。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语境,对隐喻进行恰当的翻译。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意译法:当源语隐喻的含义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时,可采用意译法。
译者需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用目标语中的语言表达出相应的意思,以实现最佳关联。
2. 直译法:当源语隐喻的含义在目标语中可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时,可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象和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增译法: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可采用增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适当添加解释性词语或句子,以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
4. 语境推断法: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和含义。
通过语境推断法,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从而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五、案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在汉英口译中,这个隐喻可以翻译为“Life is like a drama”。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寻找最佳关联来理解和产生话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汉英口译中的隐喻具有独特性。
汉语隐喻往往富含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英语隐喻则更注重直接和明了的表达。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隐喻的含义,并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四、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文化内涵的隐喻,可以直接翻译,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对于那些文化差异较大的隐喻,则需要意译,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来传达原意。
(二)增补解释与背景信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汉语中的某些隐喻在英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时,译者需要增补解释和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隐喻的含义。
增补解释可以是对隐喻的直接解释,也可以是对比两种文化中相似或相关的例子。
背景信息的补充则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语境推理与意群翻译语境推理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推理出隐喻的含义。
意群翻译则是在保持原文语义连贯性的基础上,将句子分成意群进行翻译,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种语义空白不仅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可能造成沟通的障碍。
关联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以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都是基于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的关联性认知。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和把握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中,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 词汇空缺:某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2. 句法结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在口译过程中出现语义不对应的情况。
3.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某些汉语表达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可以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采取以下翻译策略:1. 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弥补语义空白,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词汇或句子,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例如,对于汉语中的习惯用语或文化特色词汇,可以在译文中加入解释性信息。
2. 意译法:在遇到无法直接对应英语表达的汉语词汇或表达方式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即根据原文的意思翻译成英语。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原文的语义信息,同时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3. 语境推断法: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通过语境推断出原文的隐含信息,从而弥补语义空白。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4. 归化策略:为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即将汉语中的某些表达方式转化为英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理解度。
五、实例分析以“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为例,这句话中的“安居乐业”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还深化了信息的内涵。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差异,隐喻的翻译成为口译中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关联理论强调译员应根据语境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过程亦应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实现隐喻意义的准确传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隐喻含义的差异,语言差异使得隐喻的表达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则影响了隐喻的理解和接受。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将隐喻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并辅以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其隐含意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相似或相近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像太阳一样热情”,可以直译为“As enthusiastic as the sun”,并补充说明“表示非常热情”。
(二)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语境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对隐喻进行重新表述,以实现意义的对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鱼水情深”,可以意译为“close an 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like fish and water”,以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释义加重构策略释义加重构策略是指对隐喻进行解释和重构,使其在目标语中产生与源语相似的表达效果。
这种策略适用于源语与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关联理论解读翻译策略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翻译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由于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策略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语境;翻译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始发语和目的语),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
翻译研究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1]近年来,语用学的众多理论被应用在翻译研究上,如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和Dawkins的模因论等对翻译研究都有极大的启示。
我们不妨结合近年来语用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关联理论如何指导译者选择恰当的应用翻译策略。
能否达成!互明(mutuallymanifest),达成了!互明就能获取!最佳语境效果,在信息和语境之间找到!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中每一个人的认知环境由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logical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information)。
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因此,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成为关键,表现为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中的事实[3]127或假设在心理上能否做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
以下母女两人的对话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Mother:Wouldyouliketogoshoppingwithmenow?Daughter:I∀mwatching!Friends .Mother:What? Whencanyougowithme?Daughter:Mum,IsaidI∀mstillwatchingTV.Mother:Then,whenwillitbeover? Daughter:Mygod!女儿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母亲的问话,而是采用了间接的答话方式。
这里母亲不理解女儿的原因明显在于母亲的认知环境中没有!Friends 是一部情景连续喜剧并且女儿十分爱看这一语境信息,由此导致女儿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No,Idon∀twanttogoshoppingnow. 并没能成功地传达给母亲。
这一例子说明,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而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4]41正确的语境信息。
所以,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一、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首先提出颇具影响力的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
他们在批判地继承以互知(mutualknowledge)为理论依据的代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际的推理模式,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
具体来说,关联理论把话语的理解看作是一种包含!示意(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process)。
所谓!示意,是指说话人把信息意图展示出来这一过程,而所谓!推理,则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一过程。
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传递-解码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所强调的!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说话人的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因为双方对认知环境倾向于同!最大关联(maximalrelevance)相吻合。
而!交际原则则认为,每一个示意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其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何自然所说,!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话语内在的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人一般不会说出有关意图的所有信息,对于那些交际双方都能不言自明的信息成分往往隐去而不予明说,这就构成了语义暗含。
因此,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缺损(culturaldefault),从而产生理解困难。
例如,汉语中我们常说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中国人都明白这一表达的真正意思,即表示!乡下人进城,看什么都感到新鲜好奇。
但翻译时若不加推理照直译出其信息意图GrannyLiuenteringapalatialmansion ,这就明显违背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言不达意,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听话人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们无法把!刘姥姥和!乡下人、!大观园和!繁华的城市联系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要正确表达说话人的原意,就只能根据其交际意图译为GrannyLiuenteringapalatialmansion,namelyacountryperson∀scuriosityandaweatthesplendorofth ecity 。
同样,我们最好也不要把英语中的Achilles∀heel 简单地译为!阿喀琉斯的脚踵,因为不少中国人并不熟悉在西方妇孺皆知的荷马史诗,Achilles是#伊利亚斯∃(Illias)中的英雄,他由于脚后跟没能沾到圣水,后来被特洛亚王子帕里斯(Paris)的箭射中脚踵而身亡,所以Achilles∀heel 就是表明!致命的弱点、最薄弱的环节这一意思。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原文明示信息和暗含意义之间的思辨和推理。
关联理论强调的!最佳关联是译者所追求的目标,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强。
因此,译文能否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成为翻译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译者应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对导致!文化缺损的原文明示信息推敲其暗含,以消除歧义,并将自己从原文中建构的心理认知图式选用恰当的译文形式准确转达给译文读者,在译文中营造译文读者所需的语境效果,与读者达成最大程度的认知互明,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译文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
Gutt认为化!暗含为!明示的方法有两种,即!间接翻译(indirecttranslation)和!直接翻译(directtranslation)。
前者注重保持!认知效果的相似性(dependonresemblanceincognitiveeffects),后者注重保持!语言特征的相似性(dependonresemblanceinlinguisticproperties)。
这也就是翻译界常说的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性处理以及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处理。
二、关联理论和翻译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
既然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过程,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示意-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
更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含两个示意-推理过程,因此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语内交际(intralingualcommunication)这种只涉及一次示意-推理过程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全过程事实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
在第一个示意-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
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示意-推理交际过程。
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
关联理论不把翻译看成是原语与译语间的直接交流,而是充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直有着自己在译本意欲传递给译语读者的信息意图,这就把译者从一个!没有发言权、身份低微的语言复制者变成一个交际活动中!直面译语读者进行交流的交际者。
这就意味着,关联论在翻译中追求的并非原语与译语间的直接关联,而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直接互为关联的三元关系。
1.语境效果和翻译关于翻译中的语境,Newmark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
[6]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宗教信仰,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
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归化性处理要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并找到最佳关联,我们最常用就是译语文化为导向的归化性处理手法。
在这一过程中,原文的异域色彩大多尽数丧失,而着重保留原文实质性信息,以消除理解障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
在不同语言交际中,读者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
只要译者对原语与译语间的这种共知环境的差异有清楚的了解并恰当地加以利用,就能知道哪些隐于明示之后的暗含需要明示,哪些不必重复,并:关联理论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任何人的话语都有明示(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个意义,语言交际双方不但要了解对方的明示,更要互明对方的暗含,这样才能了解是,同境中例1:多年以后,我给我的孩子又讲这只猴子的故事,讲到他被救了之后,保护师父历经艰险去西天取经。
...孩子说,他干吗要跟着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笨师父去取一本不知道拿来做什么的破经呢?他应该再大闹天宫。
Manyyearslater,Istartedtoamusemykidwiththesamestoryofthemonkey.Afterhewassaved,Heunder wenttheformidableordealswhileprotectinghismasterandperforming%%Heasked,What∀sthepointofaccompanyingagood-for-nothingmasteronhistriptogetthoseworthlessscriptures ?Heshouldhaverebelledagain. (居组纯:#高级汉英语篇翻译∃Unit6,稍作改动)例2:Franklin...Heassuresmehisvisitisquitedisinterested;butwhyshouldhecomeifhe富兰克林:他向我保证说他的访问视没有私心的;但是如果他不是别有用心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周方珠:#中国翻译∃1995年第3期)例3:TheEuroisnew;ThevalueoftheBigMacremainsaconstant.欧元上市;麦当劳继续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