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

合集下载

通信工程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人物简介

通信工程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人物简介
• 香农编码和解码理论在数字通信、数据压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香农的信息论在数字通信与数据压缩领域的影响

香农的信息论对数字通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香农的信息论为数字通信提供了理论支持
• 香农的信息论在数字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香农的信息论对数据压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香农的编码理论为数据压缩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
香农在其他科学领域的成就
• 香农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 香农的成就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04
克劳德·香农的遗产与影响力
香农对当代通信技术的影响
香农对当代通信技术的影响
• 香农的信息论和编码理论对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香农的遗产在通信工程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香农编码在通信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香农的其他贡献
• 香农还研究了信道容量、噪声等通信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
• 香农的贡献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香农的荣誉与奖项
香农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香农的荣誉和奖项是对他在通信工程领
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
• 1966年,香农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
• 香农的信息论和编码理论对通信技术
士称号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78年,香农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
• 香农的遗产在通信工程领域仍然具有
奖章
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香农还获得了许多其他国际奖项,如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等
02
香农的信息论与通信工程贡献
香农的信息论基本原理及概念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一门学科
• 香农的信息论为通信工程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

信息论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信息论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信息论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信息论是由克劳德·香农于1948年提出的,它是研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的传输、表示、处理、存储等问题的数学理论。

信息论中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量、熵、信道容量等。

信息论不仅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生物学、财务等领域也有着很重要的应用。

在通信工程中,信息论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数码通信和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信息论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一、数码通信中的信息论应用数码通信中,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遭受到各种干扰,如噪声、衰落等。

信息论研究了如何通过编码和解码技术,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始信息的完整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两个信息论在数码通信中的应用例子:调制与编码。

1. 调制调制是一种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技术,在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调制可以将传输数据的信息通过某一个特定的载波频率进行传输,经过调制的信号的可靠性会提高,同时也可以被用来降低传输噪声的影响。

信息论中的香农定理指出,对于一个噪声随机分布的信道,最大信道容量是有限的,而调制技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接近这个极限。

因此,调制技术的选择对于数码通信系统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2. 编码编码是数码通信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它可以用来降低传输数据时的错误率。

编码技术包括前向纠错编码和追溯纠错编码两种。

前向纠错编码可以在传输数据的同时检测出其中的错误,而追溯纠错编码可以在传输数据出现错误时进行修复。

信息论中的海明编码是一种最常用的前向纠错编码技术。

它可以通过增加冗余信息的方式来探测和修复错误。

海明编码可以在多元数字信道中产生最小误差概率。

二、无线通信中的信息论应用对于无线通信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信号传输的距离和传输信号的信噪比。

信息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将介绍两个信息论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例子:无线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功率控制。

有关信息论的书籍

有关信息论的书籍

有关信息论的书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学科,其核心是研究信息的度量、压缩、传输和安全性保障。

信息论在通信领域、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论导论》是一本经典的信息论教材,由克里斯托弗·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Bishop)编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适合作为信息论初学者的入门教材。

在书中,作者从信息的基本概念出发,讲解了信息量、信息熵、信道容量等基本概念,并重点介绍了信息编码、误差校正、数据压缩等应用技术。

信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的信息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输和处理。

信息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来量化信息的特性和传输过程中的效率,为我们理解信息的本质、设计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信息论,我们可以了解信息的形式、结构、传输方式、处理方法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在信息论的研究中,信息量和信息熵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信息量是用来度量信息的量的大小,通常使用二进制位(bit)作为单位。

信息熵则是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度的大小,是信息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信息熵越大,信息的不确定度就越大,反之亦然。

信息熵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信息的概率分布来计算的,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信息系统的复杂度和稳定性。

除了信息量和信息熵,信息论还涉及到信道容量、编码理论、压缩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信道容量是指在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信道所能传输的最大信息量,是一种极限性质的指标。

编码理论是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编码方案来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数据压缩则是研究如何在保证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信息的存储空间或传输带宽。

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通信、数据存储、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信的数学基石——信息论

通信的数学基石——信息论

通信的数学基石——信息论引言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C. E. Shannon)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论文,这篇划时代学术论文的问世,宣告了信息论的诞生。

文中,香农创造性地采用概率论的方法研究通信的基本问题,把通信的基本问题归结为“一方精确或近似地重现出另一方所选择的消息”,并针对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信息”科学定量的描述,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进而给出由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组建的通信系统数学模型。

如今,信息的概念和范畴正不断地被扩大和深化,并迅速地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信息论也从狭义信息论发展到如今的广义信息论,成为涉及面极广的信息科学。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看作一种统计现象,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给出信息压缩和信息传输两大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信息压缩的数学极限问题,给出了信息源编理论;针对信息传输的极限问题,则给出了信道编码理论。

《信息论基础与应用》在力求降低信息论学习对数学理论要求下,加强了信息论中基础概念的物理模型和物理意义的阐述;除此这外,该书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加了在基础概念的理解基础上信息论对实际通信的应用指导,并给出了相关应用的MATLAB程序实现,以最大可能消除学生对信息论学习的疑惑。

全书共分7章,第1章是绪论,第2章介绍信源与信息熵,第3章介绍信道与信道容量,第4章给出信源编码理论,第5章给出信道编码理论,在此基础上,第6章、第7章分别介绍了网络信息理论和量子信息理论。

什么是信息论什么是信息论?信息论就是回答:1)信息是如何被度量?2)如何有效地被传输?3)如果接收到的信息不正确,如何保证信息的可靠性?4)需要多少内存,可实现信息的存储。

所有问题的回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理论,称为信息论。

总之,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度量问题,以及信息是如何有效地、可靠地、安全地从信源传输到信宿,其中信息的度量是最重要的问题,香农首次将事件的不确定性作为信息的度量从而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信息技术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信息技术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它们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本文将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信息技术这四个主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它们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应用情况。

一、系统论1. 系统论的概念系统论是研究“系统”概念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系统是由一组相互作用和相互通联的部件组成的整体,它具有统一的特性和功能。

系统论研究系统的结构、性质、规律和行为规律,并提出了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的出现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和处理。

2. 系统论的发展历程系统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提出了“整体”的概念并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在20世纪初,系统论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克劳德·香农、诺伯特·韦纳等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1948年,《论数学与通信》一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诺伯特·韦纳、罗斯·阿什比等提出了控制论。

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

3. 系统论的应用系统论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在工程技术中,系统论被应用于系统建模、系统仿真、系统优化等方面,为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管理科学领域,系统论被应用于组织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管理系统。

在计算机科学中,系统论被应用于分布式系统、网络系统、智能系统等方面,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

二、信息论1. 信息论的概念信息论是研究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信息论的核心概念是“信息”,它是一种用于传达知识和理解的信号,具有一定的内在特性。

信息论研究信息的度量、编码、压缩、传输、保护等问题,为信息处理和通信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信息论的发展历程信息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提出。

(完整word版)信息论基础理论及应用

(完整word版)信息论基础理论及应用

信息论形成的背景与基础人们对于信息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实践可以说是传递信息的原始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传递信息的要求急剧增加。

到了20世纪20年代,如何提高传递信息的能力和可靠性已成为普遍重视的课题。

美国科学家N.奈奎斯特、德国K.屈普夫米勒、前苏联A.H.科尔莫戈罗夫和英国R.A.赛希尔等人,从不同角度研究信息,为建立信息论做出了很大贡献。

信息论是在人们长期的通信工程实践中,由通信技术和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相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信息论的奠基人是美国伟大的数学家、贝尔实验室杰出的科学家 C.E.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他在1948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1949年发表《噪声中的通信》,为信息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数学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论正逐渐突破香农狭义信息论的范围,发展为一门不仅研究语法信息,而且研究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科学。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通信理论为核心的经典信息论,正以信息技术为物化手段,向高精尖方向迅猛发展,并以神奇般的力量把人类社会推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是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规律,而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就是立足于这个基本性质。

随着信息理论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概念的不断深化,信息论所涉及的内容早已超越了狭义的通信工程范畴,进入了信息科学领域。

信息论定义及概述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核心问题是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基于这一理论产生了数据压缩技术、纠错技术等各种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效率。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

信息论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信息论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浅谈信息论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一、信息论的定义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

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

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

从DVD到个人电脑,从卫星通信到文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信息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工程师克劳德·香农于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他指出了通信的极限。

基于这一理论产生了数据压缩技术、纠错技术等各种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效率。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

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

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

信息论被广泛应用在:编码学、密码学与密码分析学、数据传输、数据压缩、检测理论、估计理论、信息论第一定律、编辑词条等方面。

二、信息论对现代社会的影信息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 在理论研究方面, 信息论所处的地位已远远超出了香农当年所界定的“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范畴, 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和发展, 出现了语义信息、语法信息与语用信息等研究与信息的意义有关的学科, 以及面向智能研究的全信息理论。

如今, 信息已成为与物质、能量并列的宇宙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可归结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另一方面, 在科学和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信息的概念也被渗透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可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驾齐驱的新一代边缘交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 在技术应用方面, 信息论为现代通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信息科学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一起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三大关键技术, 信息产业已是当今社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高、潜力最大、影响最广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信息论、数学与通信技术交叉学科互相促进发展讨论

信息论、数学与通信技术交叉学科互相促进发展讨论

信息论、数学与通信技术交叉学科互相促进发展讨论作者:牛芳琳褚丽莉于玲王琼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08期摘要:交叉学科是科学发展的产物,信息论正是数学学科与通信学科交叉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的产生经历了“三阶段”,在三个阶段中产生、生存及发展创新,本文论述了信息论与数学、通信三门科学的关系,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相互发展的过程,这说明了一门科学的发展,是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结果,要想在自己的学科中有所创新,必须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借鉴其他学科的观点发展自己,这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信息论;交叉学科;信源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86-02一、导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科学技术革命,从而推动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在推动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看起来是相互独立的,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交叉科学的概念出现了。

什么是交叉学科?它是所有介于两大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学科的统称或总称。

这种理解符合钱学森先生的观点:“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1985年)。

交叉学科大致产生于17世纪后期。

1670年,法国的莱莫瑞首次提出植物化学和矿物化学的概念,而1690年,英国的经济学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交叉学科大多数都是出现于数学向自然科学的渗透时期。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交叉科学几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成了趋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学科出现。

就科学发展来看,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各学科之间也在互相推动。

信息论的产生就是数学学科与通信学科交叉的产物。

信息论被称为第三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多媒体会议系统是一种将声音、图像、文本等多种信 息从一处传送到另一个处的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包括: 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处理技术;以 及支持更多媒体处理的终端技术。 典型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由终端设备、通信链路、多点 控制单元(MCU)及相应的软件部分组成。终端设备完 成数据处理、多媒体通信协议处理、音视频信号的接 收、存储与播放,并记录和检索大量与会议相关的数 据与文件;MCU通常设在网络节点处,用于处理多个 地点同时进行通信部分;软件包括协议、会议服务、 音频与视频信号处理等;通信链路有多种选择,包括 公 共 电 话 交 换 网 (PSTN) 、 局 域 网 (LAN) 、 广 域 网 (WAN)、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等。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N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保密技术的基础知识
基本度量
代码的冗余度用实际码率和绝对码率来定义: D = r’ – r (14.6) 英语的r’ = 4.7比特/字符,r = 1.5比特/字符,D = 3.2,比 率D / r’ = 68%就是英语冗余度的度量。中文的冗余度的 度量约为80%。 疑义度定义为在给定Y条件下X的条件熵。条件熵定义为 : 1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论的广泛应用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论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信息论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论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系 统 控制和用 户接口
视频输入 / 输出 设备
音频输入 / 输出 设备 音频编解码器 G.711, G.722 G.723, G.723.1 G.728, G729 接收路径延迟
用户数据应用 T.120
H.245 控制 控制 H.225.0 RAS 控制 H.225.0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多媒体通信简介
数据压缩是多媒体发展的关键技术。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按照信号质 量有无损失可分为有损编码和无损编码。 无损编码又称为冗余压缩,主要用于文本数据压缩。算法 的基本原理是去除或减小数据中的冗余,压缩过程中不能破 坏数据中包括的信息,解码后的数据必须与原来的一样。典 型的无损压缩算法有 Huffman 编码、费诺 - 香农编码、算术 编码、流程编码、Lempel-Zev编码等。 有损压缩又称为熵压缩,适用于图像和声音的压缩。在压 缩过程中减小了数据中包含的数据量,即产生一定的失真, 由此获得较高的压缩比。典型的有损编码算法包括模型编码、 矢量量化、子带编码、变换编码、小波编码等。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15.7 OSI参考模型中的体系结构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主机 A 应用层 字节流 传输层 IP 层 网络接口层 帧1 网络 1 路由器 帧2 网络 2 数据报 传输协议分组 数据报 传输层 IP 层 网络接口层 报文 主机 B 应用层
IP 层
图15.8 TCP/IP模型原理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多媒体就是文本、音频、 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信 息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 随着应用的增长,术语“多媒体”的内涵也不 断扩大,它不仅指信息本身,更主要的是指处 理和应用它的一系列技术,包括与多媒体计算 机、通信和应用相关的技术。 多媒体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以自然习惯的方式, 高效安全地接受计算机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 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媒体来展现。
视频编 解码器 H.261, H263
H.225.0 层 局域网栈
图15.11 H.323 语音编码和视频编码标准体系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网络电话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混合编码算法兼有波形编码的高质量和参数编码的低速率 的优点,因此在音频编解码算法的国际标准中广泛采用。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的标准建议为G.7XX系列,见表15.2。 由于语音通信对实时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网络电话中采 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对语音优先处理。在WAN中传 输速率小于512 kb/s时,IP网的路由器应设定语音包的优 先级为最高。 在全双工电话通信过程中,仅有40%左右的信号是有效的, 因此,在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采用静音抑制技术,以减少 占用的网络带宽。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4)差错控制。主要有纠错编码和检错编码两种。纠错 编码即前向纠错,由于开销较大,适用于卫星中继的 计算机通信。检错编码即检错重发,这种方法在计算 机通信中最为常用。 (5)数据和控制信息的识别。用于区分同一帧中的数据 信息和控制信息。 (6)透明传输。即保证数据传输的各种比特组合都能够 在物理链路上传送。 (7)链路管理。即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过程。
代码的实际码率或语言的实际熵定义为长度为N的消息中 每字符包含的平均信息比特数,表示为 H (X) (14.4) r
其中H(X)是消息熵,即最佳编码消息的比特数。当N很大 时,据估计,中文的r值不大于5比特/汉字,英文的r值约 在1.0到1.5比特/字符之间。 绝对码率或语言的最大熵定义为假设所有可能字符序列 等概情况下,每字符包含的最大信息比特数,用r’表示: r’=lbL (14.5) 其中L是语言包含的字符数。中文的绝对码率或最大熵约 为13.9比特/汉字,对英文字母,r’ = lb 26 = 4.7比特/字符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数据链路层中的差错控制用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 传输效率,主要的方式有以下3种: (1)自动请求重发; (2)前向纠错; (3)混合纠错。 在计算机通信中,差错控制的基本任务是在确定的信道 条件下,采取简单高效的方式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采用的编码方法可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 常用的分组码包括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恒比码、 垂直水平奇偶校验码等。其中循环冗余校验码在数据链 路控制规程中应用最为普遍。 卷积码则在前向纠错系统中应用较多。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网络电话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网络电话也称 IP电话,是以因特网为传输媒介的电话系统。 具有占用频带小、成本低的特点,并且可以与图像、视频等 结合起来,进行传真、广播、电视等通信。 网络电话系统由网关、网闸和多点接入控制单元组成。网关 是IP网和PSTN之间的接入设备,其接入服务模块提供IP网接 口的 PSTN接口。在 PSTN一侧,输入端对用户语音进行编码 和压缩,在通话过程中,接入服务模块将语音流转换为 IP数 据报的格式,即打包,然后通过因特网接口送入因特网。同 样,在IP网一侧,接入服务模块将 IP数据报进行解包,还原 为语音流格式,然后进行解压缩和语音还原,进入PSTN一侧 的通过输出端。网闸是服务控制模块,用于用户的注册和管 理。多点接入控制则用于支持 IP网上的多点通信,可实现网 络电话会议、可视电话等多媒体功能。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ITU建议 G.711 G.721 G.722 G.723 G.723.1 G.726 G.727 1990 1990 制定时间 1972 1984/1986 1986 1986 码率(kb/s) 64(56) 32 64/56/48 40/32/24 6.3/5.27 16 32/24/16 编码算法 PCM(/A) ADPCM SBC-ADPCM ADPCM MP-MLQ/ACELP ADPCM ADPCM 说明 3kHz语音带宽,8kHz采样 3kHz语音带宽,8kHz采样 7kHz语音带宽,16kHz采样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论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密码破译 截取 发端 明文 M 加密算法 EK K 密文 C 公共信道 安全信道 收端 解密算法 DK K 明文 M=DK=EK–1 (C)
ˆ M
密钥
图14.1 加密信道模型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保密技术的基础知识
基本度量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数据链路通过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在不太可靠且有外来干 扰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基本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帧同步。指收方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判断出一 帧的开始和结束。 (2)寻址。在多点链接情况下,用于保证每一帧都能送到 正确的地址,收方也应当知道数据是从哪一个节点发出的。 (3)流量控制。为了保证发方的发送数据速率不超过收方 及时接收和处理的能力,当接收方来不及接收时,就必须 采取措施来控制发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图像数据流
BCH 编码
复 合 经纠 错后图 像 送入多路复用
延时
图15.6 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图像纠错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