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差半车麦秸》
《差半车麦秸》小说阅读及答案

《差半车麦秸》小说阅读及答案《差半车麦秸》小说阅读及答案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同我悄声地谈着家常。
从谈话中我知道他为了要安安生生地做庄稼而热烈地期望着把鬼子打跑。
并且知道他已经决定叫他的女人和小孩子在最近随着难民车逃到后方去。
他同我谈话的时候,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以安下心去。
我装着睡熟的样子偷偷地观察他的举动,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
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了屋子,在院里撒了一泡尿,故意咳了一声,又回到我的身边。
于是他又看了我一眼,磕去烟灰,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人物,”我心里说,“而且还粗中有细哩!”在我们游击队住下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找到灯火,我们总是要点着灯火睡觉,从“差半车麦秸”入伍的第二天起,连着两夜都发生了令人很不痛快的事情。
第一夜灯火在半夜熄灭了,一个同志起来撒尿时踏破了别人的鼻子。
第二夜,哨兵的枪走了火,把大家从梦中惊起来,以为是敌人来了,在黑暗中乱碰着,乱摸着,一两支手电是不济事的,有的误摸走了别人的枪支,有的摸到枪支却找不到刀子。
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
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
我心里有一点约摸,便向“差半车麦秸”偷看了一眼。
“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战栗着,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看集中在他身上。
“糟糕,”我心里说,“他要挨揍了!”他的腿战栗得越发厉害起来,几乎又要跪了下去。
可是队长忽然笑了起来,温和地问道:“这样的生活你能过不能过?”“能的,队长!”“差半车麦秸”从腰里抽出他的小烟袋来,送到队长的胸前,“你老抽袋烟吧!”同志们全笑了,有的笑得捧着肚子蹲了下去。
队长也笑得连连打着喷嚏。
可是“差半车麦秸”自己却不笑。
他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模,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差半车麦秸课文分析

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小说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小说开头“每次我看见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得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
这部分在人物正式出场前,先写游记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队友们非常喜爱这个憨厚、质朴、善良,又有点落后但不断成才的农民战士。
课文在此向读者初步描画了这个人物的轮廓,但又不展开,重点写了别人对他的感受,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灯我睡不习惯。
呵,你抽烟吧”。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
这部分交待了“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
他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家境贫寒,他痛恨日本鬼子,也痛恨汉奸,但他又愚昧落后、懵懂无知,管鬼子叫“北军”,管队长叫“老爷”,不理解抵抗侵略斗争的意义,但他从朴素的意识出发,认为游击队员们是好人,毅然留在了队伍中。
他萌生了反抗意识,但他不习惯新环境,宿营时熄掉了屋子里的灯,闹出笑话。
这也写出了农民节俭的本性。
第三部分,从“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不幸刚认会了三十个字,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本部分开头,写“差半车麦秸”经常说土匪的黑话,而且有迷信思想,不愿意称别人“同志”,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称别人“同志”了。
后半部分,写在一次行动中,“差半车麦秸”主动要求进村执行侦察任务,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在执行任务中,他竟然拿了老乡的一根牛绳,这暴露出他思想上的落后意识,后来在“我”的开导下,终于明白:干革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是为了大众的幸福。
他接受了革命理念,变得活泼开朗了,而且开始识字。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阅读理解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
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
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
大家叫喊着:“枪毙他!枪毙汉奸!”“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
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没有,老爷。
”“哑巴”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 “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
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
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
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
”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给小狗子做尿布了。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差半车麦秸一词来自姚雪垠(1910--1999)的作品中,是战争时期的一个邋遢乡下人的外号。
这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在于他热爱土地、对战友们很关心;缺点是愚昧无知而又落后。
下面是其课文原文:《差半车麦秸》“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工人游击队里边,近来最喜欢把别人叫做“差半车麦秸”。
有时我们问队长要烟吸,如果队长把烟卷藏在腰里不拿出来,我们就向他叫道:“喂,队长,‘差半车麦秸’!”在别人面前猛不防打了个喷嚏,鼻涕从鼻孔里蹿出来,你随手把鼻涕抹在袖子上,或擤下来抹在鞋底上,别人也会向你取笑道:“差半车麦秸!”我们全队的人,没有一个不长虱子。
平常不论虱子在身上怎样地爬呀,咬呀,我们只隔着衣服,用手搓一搓,搔一搔,至多伸手到衣服里边捏死一个两个。
到我们真正休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歼灭敌人的机会。
我们的两大敌人是:鬼子和虱子。
在歼灭战开始的时候,我们照例围绕着一堆烈火,把内衣脱下来在火头上烤着,抖着。
我们的敌人像炒焦的芝麻似的一个个肚子膨胀起来,落到火里。
火里边哔哔剥剥地响着爆裂声,腾起来一种难闻的气息。
这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为胜利而快活得乱蹦乱跳,互相打着,推着,还互相叫着:“‘差半车麦秸’,格崩,格崩,用牙咬呀!”总之,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词儿来取笑别人的机会非常多,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被我们称作“差半车麦秸”。
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泛地引用着,并不顾及到它是否恰当。
当我们叫出这个词儿的时候,并不含有一点恶意,只不过觉得这样一叫就怪开心罢了。
假若在我们队里没有这个宝贝词儿,生活也许会像冬天的山色一样地枯燥无味!虽然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
从他入伍的时候起,他就做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床上离开我们的时候。
7差半车麦秸课件

来,才促使我们民族的成熟和伟大。
及时捕捉萌芽状态的民族新性格,塑造了差
半车麦秸这一典型形象,真是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贡献。
小组交流:
找出文中细节描写, 并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合课后练习,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 描写的作用。
姚雪垠(1910-1999), 现、当代著名作家,河南 邓县人,抗战期间先后发 表了《差半车麦秸》、 《牛全德与红萝卜》、 《春暖花开的时候》、 《戎马恋》等小说,1947 年到上海,出版了长篇小 说《长夜》等作品,1957 年开始写作《李自成》 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得 首届茅盾文学奖。
姚雪垠作品集:
问题:“差半车麦秸”出场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
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 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是什么?
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 车麦秸”到底是谁?他为什么离开我们? 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 么还这么想念他?
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 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到游击队: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 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变化: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 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 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 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 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 士。
二是逼真具体地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展示人物的典型性格,突出主题。
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的乡 土气息,试举例说明。
差半车麦秸阅读答案.doc

差半车麦秸阅读答案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同我悄声地谈着家常。
从谈话中我知道他为了要安安生生地做庄稼而热烈地期望着把鬼子打跑。
并且知道他已经决定叫他的女人和小孩子在最近随着难民车逃到后方去。
他同我谈话的时候,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以安下心去。
我装着睡熟的样子偷偷地观察他的举动,我看见他喩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
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了屋子,在院里撒了一泡尿,故意咳了一声,又回到我的身边。
于是他又看了我一眼,磕去烟灰,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人物,”我心里说,“而且还粗中有细哩!”在我们游击队住下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找到灯火,我们总是要点着灯火睡觉,从“差半车麦秸”入伍的第二天起,连着两夜都发生了令人很不痛快的事情。
第一夜灯火在半夜熄灭了,一个同志起来撒尿时踏破了别人的鼻子。
第二夜,哨兵的枪走了火,把大家从梦中惊起来,以为是敌人来了,在黑暗中乱碰着,乱摸着,一两支手电是不济事的,有的误摸走了别人的枪支,有的摸到枪支却找不到刀子。
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
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
我心里有一点约摸,便向“差半车麦秸”偷看了一眼。
“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战栗着,队长向他走去, 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看集中在他身上。
“糟糕,”我心里说,“他要挨揍了!”他的腿战栗得越发厉害起来,几乎又要跪了下去。
可是队长忽然笑了起来,温和地问道:“这样的生活你能过不能过?”“能的,队长!”“差半车麦秸”从腰里抽出他的小烟袋来,送到队长的胸前,“你老抽袋烟吧!”同志们全笑了,有的笑得捧着肚子蹲了下去。
队长也笑得连连打着喷嚏。
可是“差半车麦秸”自己却不笑。
他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模,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
7 差半车麦秸_课文分析

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小说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小说开头“每次我看见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得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
这部分在人物正式出场前,先写游记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队友们非常喜爱这个憨厚、质朴、善良,又有点落后但不断成才的农民战士。
课文在此向读者初步描画了这个人物的轮廓,但又不展开,重点写了别人对他的感受,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灯我睡不习惯。
呵,你抽烟吧”。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
这部分交待了“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
他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家境贫寒,他痛恨日本鬼子,也痛恨汉奸,但他又愚昧落后、懵懂无知,管鬼子叫“北军”,管队长叫“老爷”,不理解抵抗侵略斗争的意义,但他从朴素的意识出发,认为游击队员们是好人,毅然留在了队伍中。
他萌生了反抗意识,但他不习惯新环境,宿营时熄掉了屋子里的灯,闹出笑话。
这也写出了农民节俭的本性。
第三部分,从“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不幸刚认会了三十个字,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本部分开头,写“差半车麦秸”经常说土匪的黑话,而且有迷信思想,不愿意称别人“同志”,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称别人“同志”了。
后半部分,写在一次行动中,“差半车麦秸”主动要求进村执行侦察任务,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在执行任务中,他竟然拿了老乡的一根牛绳,这暴露出他思想上的落后意识,后来在“我”的开导下,终于明白:干革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是为了大众的幸福。
他接受了革命理念,变得活泼开朗了,而且开始识字。
差半车麦秸阅读附答案

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同我悄声地谈着家常。
从谈话中我知道他为了要安安生生地做庄稼而热烈地期望着把鬼子打跑。
并且知道他已经决定叫他的女人和小孩子在最近随着难民车逃到后方去。
他同我谈话的时候,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以安下心去。
我装着睡熟的样子偷偷地观察他的举动,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
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了屋子,在院里撒了一泡尿,故意咳了一声,又回到我的身边。
于是他又看了我一眼,磕去烟灰,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人物,”我心里说,“而且还粗中有细哩!”在我们游击队住下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找到灯火,我们总是要点着灯火睡觉,从“差半车麦秸”入伍的第二天起,连着两夜都发生了令人很不痛快的事情。
第一夜灯火在半夜熄灭了,一个同志起来撒尿时踏破了别人的鼻子。
第二夜,哨兵的枪走了火,把大家从梦中惊起来,以为是敌人来了,在黑暗中乱碰着,乱摸着,一两支手电是不济事的,有的误摸走了别人的枪支,有的摸到枪支却找不到刀子。
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
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
我心里有一点约摸,便向“差半车麦秸”偷看了一眼。
“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战栗着,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看集中在他身上。
“糟糕,”我心里说,“他要挨揍了!”他的腿战栗得越发厉害起来,几乎又要跪了下去。
可是队长忽然笑了起来,温和地问道:“这样的生活你能过不能过?”“能的,队长!”“差半车麦秸”从腰里抽出他的小烟袋来,送到队长的胸前,“你老抽袋烟吧!”同志们全笑了,有的笑得捧着肚子蹲了下去。
队长也笑得连连打着喷嚏。
可是“差半车麦秸”自己却不笑。
他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模,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差半车麦秸》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为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嚏擤瘪舐嗝瞟谩谄媚茶盅霹雳
2、解释词语
哽咽瞟谩骂谄媚
三、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归纳: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
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
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
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
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四、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结合课后练习,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1)、“他拭去了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他吃的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
这两段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非常的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
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
(3)“在我的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的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的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的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的叫一叫“同志”。
(4)“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的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他费劲了心思,只是为了把灯火吹灭,真令人捧腹,但对于一个曾是贫穷的农民来说,他时十分心疼那些香油的,因为他闹不明白,睡觉点灯不是白费油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令他坐卧不安,他又不敢直截了当的把火吹灭,而是采用了迂回的办法,这表现出主人公的质朴而又无知。
五、“差半车麦秸”出场之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时什么?
讨论及归纳:
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还这么想念他?等等。
六、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