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观点,掌握降水的类型及特点。

2. 能够识别各种地形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降水形式。

3. 了解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特点,培养举世观念。

4. 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降水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降水差别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地形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降水形式、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案例等。

2. 准备地图和地球仪,用于展示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情况。

3. 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用于诠释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

4.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和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教学、稳固提高和教室小结。

底下我会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意图。

1. 导入新课:引入一些实际的天气情况,如降雨和降雪,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2. 新课教学:(1)起首,我们将介绍降水的观点和类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知识。

(2)然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图表和数据,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变化规律,包括年降水量、季节变化、地区分布等。

通过这些图表和数据,学生将能够理解降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影响降水的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洋流等。

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的方式,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变化。

(4)最后,我们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模拟实验。

学生将分组,模拟一个地区的降水变化,并诠释原因。

这个实验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稳固提高:为了进一步稳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我们将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等方面,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概念有初步了解。

但降水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实际应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降水形成的过程、降水的类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对降水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PPT中给出的案例,了解降水分布规律的应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降水形成、类型和分布规律,教师点评并补充。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思维拓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形成、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关键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分析总结: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学反思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从而得出降水的相关知识,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阅读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的方法。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绘图解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香格里拉的纳帕海》,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畅所欲言。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降水的变化
(四)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表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出示资料并明确步骤
2.根据绘制的图,说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探究二:降水的分布
(一)等降水量线
结合前面所学等高线、等温线的判读方法,认识等降水量线
(二)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举一反三: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岸从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3.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
4.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以辩证的视角学习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课题
第四章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量的测量以及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降水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数据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解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降水量测量工具的图片或实物。

3.相关地理实例和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天气和气候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展示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例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5.拓展(10分钟)讨论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降水变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测量和降水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程究(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在坐标图上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的大小。

(4)在适当位置写上图名。

(1)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多,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7。

8月降水量比较多;212毫米。

(2)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少,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1.2。

11。

12月降水量较少;2。

6毫米.(3)说出济南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答案:冬季少雨,夏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精讲点拨】我们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时候,要注意纵坐标的刻度,另外绘制的图形尽量美观、准确。

我们用降水量柱状图来描述某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对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描述。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精讲点拨】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降水量柱状图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能找出世界各地降水存在的明显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板书设计当堂检测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 )A。

降雨 B.飘雪C。

冰雹 D.起雾2.如图工具是用来测量( B )A.气温B.降水量C。

空气湿度D.风向、风力3。

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多”,这种说法是指( C )A。

今年降水的季节变化小B。

降水的年际变化小C.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D.降水的月变化小4。

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C )A.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分布B。

一个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C.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D.一个地区每天的降水变化5。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是这样变化的( B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降水形式和降水的不同等级。

2.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环节1:降水的变化(课本58-59页)
1.降水
(1)概念: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等,主要形式是。

(2)降雨等级:根据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级别。

(3)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降水量的单位是。

2.降水的变化
(1)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图来表示。

下列两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是地,降水量季节差异很大的是地。

A B
(2)年际变化: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是有的。

3.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完成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
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
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
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
出各月降水量柱画状图。

(2)根据绘制的图,可以看出:
该地降水量较多的三个月份是;降水量较少
的三个月份是;年降水量大约是毫米;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是。

4.说出图中北半球各地降水的特点。

.
环节2:降水的分布(课本60-61页)
1.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状况,通常用图来表示。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区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下。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毫米以下。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如,亚欧大陆的沿海和内陆。

(4)在山地的不同山坡,迎风坡水汽,背风坡水汽。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两极地区降水。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大陆东岸降水。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内陆地区降水。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

3.讨论:影响世界各地降水的因素有哪些?
世界的“雨极”和“干极”
印度东北北部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据气象记录,1861年的一年中,这里的降水量达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玛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

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总结反思:我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