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通史概要: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殖民扩张带来了很大危害,其恶果至今尚未根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1 远古时期的文明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远古时期的文明,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2 春秋战国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繁荣。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1.3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短命的原因。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灭亡。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原因。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2.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学习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发起和主要成就,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
2.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3.1 北洋政府时期学习目标: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统治特点。
教学内容:北洋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的统治,北洋政府的特点。
3.2 抗日战争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的影响。
3.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内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四章:世界古代史4.1 古埃及文明学习目标: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内容: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古埃及的社会制度,古埃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4.2 古希腊文明学习目标: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文化成就。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课题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教学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10分钟)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①第一个国家政权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政治制度1、分封制(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殷商降族(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度(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共有 4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每一个子目大致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影响样的逻辑来安排的。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产生了官员数量过多和费用吃紧等问题,其军事制度也导致了“将兵不相识”。
为了消除社会的动乱,范仲淹、王安石等展开了变法活动,但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
在金朝攻击之下,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南宋建立,循弊偏安。
(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
该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对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繁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归纳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对北宋社会带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作出历史解释,针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说明史料运用的原则。
3.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两宋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正确认识古代民族间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国家统一的进步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宋代社会问题(二)教学难点宋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家国情怀的涵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课堂导入:展示五代十国图与北宋、辽、西夏地图两幅图片,通过观察两幅图片,指出不同时期版图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完整版)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历史集体备课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2010.3.10)主讲人:曾红丽一.本期计划:1.进度安排:期中考试前第四单元结束。
本期完成必修二。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思想上认为它是副科,普遍存在偏科现象。
由于开课较少,学科内容多,老师也存在必须赶进度的状况,因而难以顾及课堂的生动性。
部分学生不感兴趣。
但也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想法要读文科,因此很认真。
3.想法对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量拓展教材知识,注重和现实的结合,力求课堂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抓住课堂45分钟,向课堂要质量,尽量在课堂完成巩固练习。
充分利用好期中考试的机会,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二.关于必修二第一第二课的集体备课: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
建议教师利用十二生肖中与农业有关的动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进行本课学习。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教材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教学建议:利用【历史纵横】中的材料以及我们今天的食物结构,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教材分析1.本课主题本课的主题是“两次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教学中需要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等史事,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材内容(1)主干内容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国内外局势,意在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讲述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开眼看世界,讲述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解和介绍西方,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围绕两次鸦片战争,三个子目之间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第一子目建构理解战争爆发的历史情境,第二子目建立关于两次战争的史实认知;第三子目体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的危害;学思之窗1则,揭示英国侵略的不正义性和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思考点1则,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必然性;历史纵横2则,一则为“亚罗号事件”用史实来解释“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一则为“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的情况;教材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正义性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史实。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
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1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分封制与宗法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
结合。
B、小组主持,合作探究以下重点难点问题。
(15分钟)
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纽带、关系、色彩)
c、各组质疑。
(5分钟)
D、课堂检测。
(5分钟)
第二课时
学案练习评讲(见学案)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