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分子辐射化学14

合集下载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保研预录取名单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保研预录取名单
养 化学所联合培 90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卢阳
上海交通大学
高分子方向
直博
化学
100
71
史歌
上海交通大学
高分子方向
直博
化学
100
72 王雪娇 首都师范大学
化学师范
直博
化学
100
73 施蒂儿
四川大学
化学类
直博
化学
90
74
熊炜
四川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75 尹东晓
四川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76
韩含
苏州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直博
化学
100
77
周颖
苏州大学
48 张梦陶
南京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49 郜云鹏
南开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100
50
郭萌
南开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9
51 胡景皓
南开大学
化学伯?班
直博
化学
91
52 蒋旭强
南开大学
材料化学
直博
化学
100
53 李晨龙
南开大学
化学专业
直博
化学
100
54 马玉芳
南开大学
化学专业
直博
化学
100
55
梅晟
南开大学
化学
直博
化学
84
硕博
化学
86
硕博
化学
87
硕博
化学
88

聚丙烯酰胺-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凝胶的辐射合成及其对铀和碘的吸附

聚丙烯酰胺-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凝胶的辐射合成及其对铀和碘的吸附

聚丙烯酰胺-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凝胶的辐射合成及其对铀和碘的吸附盖涛;韩冬;翟茂林;褚泰伟【摘要】采用γ射线辐射引发技术制备了一类聚丙烯酰胺-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凝胶(PAm-Cn vim2 Br2).当吸收剂量为5 kGy时,得到了凝胶分数超过95%的聚离子液体凝胶,其溶胀度可由吸收剂量控制.合成的PAm-Cn vim2 Br2可以从碳酸盐溶液中吸附铀最大吸附量约130 mg/g,或从碘化钠溶液中吸附碘离子最大吸附量约160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红外与XPS分析表明,吸附过程遵循离子交换的反应机理.PAm-Cn vim2 Br2凝胶对铀及碘有很好的吸附、解吸性能,有望用于含有铀和碘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期刊名称】《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9页(P209-217)【关键词】聚离子液体凝胶;U(Ⅵ);碘;吸附;离子交换【作者】盖涛;韩冬;翟茂林;褚泰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941.1从工业核废液中高效分离、回收放射性核素对核燃料循环的发展至关重要[1]。

文献[2-3]表明,铀元素可以积累在肾脏、肝脏和骨骼中从而导致严重的疾病。

碘是核裂变产物,在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中,有15种碘同位素,其中放射性强的131I和裂变产量高的129I是对人和环境有重要危害的 2 种碘核素。

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碘主要浓集于甲状腺,从而导致甲状腺癌。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考研辅导班--盛世清北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考研辅导班--盛世清北

院校介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1910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

化学学院设有5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5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基本简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

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9年改称化学系。

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

1994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

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2003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化学学院承办了《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期刊,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具有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

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等5个基础课实验室和中级仪器实验室以及综合化学实验室组成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总使用面积3600多平方米。

全院现拥有总价值超2亿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新化学南楼的建设工作于2006年2月启动,已于2007年10月竣工,化学学院的科研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11月10日,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专业首届(57届)毕业生

11月10日,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专业首届(57届)毕业生

首届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生举行毕业50周年聚会
11月10日,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专业首届(57届)在京毕业生重返母校,举行毕业50周年聚会并与化学学院应用化学系(原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

老一辈放射化学家刘元方院士和辐射化学家吴季兰教授等参加了座谈。

两位先生对放射化学专业57届校友为我国原子能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应用化学系主任沈兴海教授向校友介绍了该系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

应用化学系从2001年成立以来,目前主要研究方向:超分子化学,核药物化学,核环境化学,辐射化学与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学。

而且最近,该系刚刚被批准为“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座谈会上,校友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历。

他们大部分都曾在原子能相关单位担任要职,其中一些校友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

因为制备原子弹与氢弹需要核燃料,需要研究核燃料的分离、纯化与循环使用,而这些就是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部分校友从事了标准放射源的研制以及同位素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等等工作。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

在发言中,校友殷切希望北大应用化学系能充分利用“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这一重要平台,紧紧依托北大化学学科的整体优势,为国家培养出既有宽厚的化学基础,又掌握核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

座谈会在亲切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会后参加座谈的校友们和应化系老师在技物楼门前合影留念。

钴源 -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钴源 -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钴源院系:化学学院钴源辐射化学是研究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效应的一门学科。

而高分子辐射化学是高分子化学和辐射化学的交叉领域,因此它是研究电离辐射与单体和聚合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及其效应,包括电离辐射引发的各种聚合、交联、接枝和裂解等。

辐照的方法研究橡胶胶乳的辐射硫化机理及其粉末化工艺;研究辐射硫化超细粉末橡胶在工程塑料增韧和新型热塑弹性体制备中的应用;探索超细粉末橡胶的进一步修饰或改性方法;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纤维素、壳聚糖)的辐射改性;以及高分子材料的辐射交联与辐射降解的机理研究等.9.Advanced Grafted material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翟茂林,马骏,彭静,李久强 ZL 201110090533.X 国家 2012.11.21翟茂林,杨仲田,彭静,魏根栓,李久强,黄凌 ZL 200610113538.9 国家 2008.2.20李久强 ZL 200610113539.3 国家 2008.5.21每年有二十名左右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利用此仪器作为必要科研手段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承担研究生实验课程的有关部三年内利用该仪器作为主要科研手段发表学术论文(三大检索) 78 篇,其中代表论文:论文题目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The identification of radiolytic products of [C4mim][NTf2]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r2+ extraction.DaltonTransaction201342(12)4299-4305Facile synthesis of well-dispersed graphene by gamma -ray induced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Journal ofMaterialsChemistry201222(26)13064-13069Ionic-liquid-assisted one-step synthesis of Ag-reduced oxidegraphene nanocomposites by gamma inadiation.Carbon201355245-252260。

径迹纳米孔高分子膜的制备和表征

径迹纳米孔高分子膜的制备和表征

径迹纳米孔高分子膜的制备和表征汪茂; 王雪; 刘峰; 王宇钢【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9(053)010【总页数】9页(P2120-2128)【关键词】核径迹; 纳米孔; 高分子膜; 选择性离子输运【作者】汪茂; 王雪; 刘峰; 王宇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99在纳米尺度,由于尺寸效应、界面效应等影响变得显著,物质的输运行为会发生改变,新奇的输运现象将会产生[1-2]。

纳米孔,一般是尺寸在1~100 nm的孔道,按孔道孔径与孔道长度的关系可分为纳米孔或纳米通道(为方便统称为纳米孔材料)[3]。

纳米孔材料利用纳米尺度的奇异物质输运现象,在海水淡化[4-5]、离子分离[6-7]、生物识别[3,8-9]、浓差发电[10-13]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相较于常见的纳米孔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孔、氧化石墨烯、MXene等),高分子纳米孔材料以其优异的机械性能、柔性及生物相容等优点,在纳米孔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高分子膜形成离子潜径迹,并经过后续处理是制备高分子纳米孔的主要手段,这也是核技术在纳米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

本文介绍传统离子径迹蚀刻法和离子径迹紫外辐照法制备纳米孔过程,采用电镜测量、电导测量、小角X散射测量、正电子湮没测量、小分子输运等多种测量方法对高分子纳米孔孔道结构进行表征,并对潜径迹纳米孔的形成机理进行进一步解释。

1 传统离子径迹蚀刻的纳米孔高分子膜荷能带电离子入射到固体物质时会在入射路径区域产生永久性损伤结构,这些损伤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离子潜径迹。

潜径迹一般包含几纳米的径迹核区域及数百纳米的径迹晕区域(图1)。

径迹核区域是一个高度损伤、低密度的区域,而径迹晕区域损伤较低。

图1 潜径迹的形成及结构Fig.1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latent track潜径迹损伤结构是通过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2024年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进展》范文

《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问题日益凸显,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致力于环境放射性核素的研究,旨在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该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核能开发、核事故、医疗废弃物等方面。

这些放射性核素一旦进入生态环境,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潜在的危害。

因此,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研究和监测,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还可为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主要研究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包括其来源、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迁移规律;(2)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与代谢;(3)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危害程度;(4)放射性核素的监测与治理技术。

2. 研究方法该科研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现场观测、数学模型模拟等,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综合研究。

实验室分析主要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性质鉴定;现场观测则是对实际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数学模型模拟则是通过建立模型,对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进行模拟和分析。

四、研究进展与成果1. 研究进展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该科研组通过对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健康危害。

同时,该科研组还开展了大量现场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工作,为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研究成果该科研组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高分子光化学

高分子光化学

38.0
1.6
4. 什么是光子(photon)?
光——波粒二象性。光束可以看成粒子束。光的基本组成粒子为光子(photon)。 一个光子的能量: , (h = 6.6210-34Js) 1mol 光子的能量------1 Einstein
的单位为米(m); 1 J = 6.241018 eV 如=365nm, 则
某些含孤对电子的饱和化合物,如:硫醚、二硫化合物、硫醇、 胺、溴化物、碘化物在近紫外区有弱吸收。
例:CH3NH2 max= 213nm(600) CH3Br max= 204nm(200) CH3I max= 258nm(365)
2) 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n*
*
n*
*
*
*
n
2)紫外吸收光谱图
吸收峰的位置、吸收强度
nm
横坐标:波长(nm) 纵坐标:A, , log,T%
最大吸收波长:max 最大吸收峰值:max
例:丙酮 max = 279nm ( =15)
A ?
2. 基本术语:
红移(向红移动):最大吸收峰波长移向长波。 蓝移(向蓝移动):最大吸收峰波长移向短波。
反应表达式: S1 S0 + hu1 (fl.) T1 S0 + hu2 (ph.)
2. 荧光、磷光的区别
典型寿命: S = 10-6 ~ 10-9s; T = 10-3 ~ 10 s 因分子热运动、杂质干扰及发光分子与溶剂的作用,大多数有机分子在室温下看不见磷光。需低温、惰性溶剂。
四、激发态的静态性质
1) 几何构性扭曲、变形,如乙烯、甲醛分子。
2)偶极矩变化
DS1(,*) > DS0 (大多数芳烃); DS1(n, *) < DS0 (大多数羰基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束刻蚀时,因离子直径为0.1nm数 量级、可直接将工件表面的原子碰撞出去达 到加工的目的,故理论上有可能达到较高的 精度和效率。用聚焦的离子束进行刻蚀,可 以得到精确的形状和纳米级的线条宽度,它 能刻出特征尺寸小于6 nm 的图形。
离子注入聚合物后化学结构的变化
离子注入聚合物材料后可使其表面聚合物分子链断裂、 交联或碳化。离子注入过程中,由于激烈的原子碰撞 而引起聚合物分子内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小 分子气体,如H2、CH4、C2H2等,结果导致材料表面的化 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曾有学者对硅橡胶经离子注入 后化学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见下表和图。
束流量 / (µC/cm2)
电子束或离子束辐照下PMMA降解 后分子量随束流量的变化
离子注入引起半结晶聚合物的损伤
离子注入半结晶聚合物
后,随着束流量的增加,


聚合物逐渐失去结晶能力,

mW
当束流量增大到某一临界
值时,聚合物链完全变为
无定形结构。
温度 / oC
图 不同束流量的C+离子注入PVDF后的DSC曲 线. 能量为8.6MeV;A区为PVDF原始的熔化 峰,B区为离子注入PVDF损伤产生的熔化峰
Ten
Ion implantation and polymer materials
Topics
离子注入简介 离子注入设备 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特征 离子注入聚合物表面改性的应用
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
离子注入是一种用物理方法控制分子聚集状态进行材 料表面改性的技术。 基本原理:材料被离子束辐照后,离子束与材料中的 原子或分子将发生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 入射离子逐渐损失能量,最后停留在材料中,并引起 材料表面成分、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从而优化材料 表面性能,或获得某些新的优异性能。
中束流离子注入机
离子束能量
30~200Kev
注入元素范围 注入尺寸
B、P、As、H、O、 N、Ar
φ100mm
中国电子集团产品
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特征
表征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物理量 聚合物离子注入诱导的化学反应及结构变化 聚合物离子注入的优点
表征聚合物离子注入的物理量
能损
能量沉积 束流量、能量沉积密度 G值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电性能
离子注入聚合物后电性能提高的例子很多,如PVC、 PMMA、PP、聚苯硫(PPS)都是良好的绝缘体, 但经 能量为2MeV, 束流量为1016~1017ions/cm2的Ar+ 或 He+ 注 入 后 , 其 电 导 率 由 10-14S/cm 提 高 到 3.5×103S/cm, 电导率提高了17个数量级, 使其 由绝缘体转变为导电聚合物。
表 离子注入硅橡胶后产生的新化学基团
离子
化学基团
H2+
SiOH
He+
SiOH
SiH
C+
SiOH
SiH
N+
SiOH
SiH

O+
SiOH
SiH
CO
Ne+
SiOH
SiH
N2+
SiOH
SiH
O2+
SiOH
SiH
K+
SiOH
Ar+
SiOH
SiH
Kr+
SiOH
SiH
CH2 CH2
CH2
CH2

CO
能量:150keV, 束流量:1×1017 ions/cm2
离子注入设备
离子加速器 离子注入机
高能,中能,大束流,中束流离子注入机等
中束流离子注入机
靶室
1-离子源,2-离子源磁铁,3-离子束,4-分析器磁铁,5-高压端,6-头部 外 壳 ,7- 分 析 孔 ,8- 可 变 缝 隙 ,9- 加 速 管 ,10- 四 级 透 镜 ,11-Y 扫 描 板,12-X扫描板,13-束吸收体,14-光阑,15-法拉第杯,16-盒式容器组 件,17-台板,18-基片,19-导轨式闭锁阀门,20-法拉第筒,21-透镜及 扫描盒,22-控制台,23-气瓶,24-离子源电源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电性能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带来的聚合物材料导电性能 的改变,可用于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微电子线 路以及元件之间的连接中,另外一些聚合物材料如 聚苯胺(PAn)薄膜经Ar+和Ga+离子束处理后,其 导电能力可随温度变化,因此有可能在温度传感器 方面有所应用。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
许多研究表明,离子注入后聚合度的增加是由于 交联引起的。 聚合物经离子注入后,其表面硬度显著 提高,有些材料的硬度甚至高于马氏体钢的硬度,离 子注入后聚合物表面硬度的变化与聚合物基材、注入 离子种类、束流量、能量等众多因素有关。
Gsc
0.04
0.03
PS
0.07~0.55
0.01
0.04
0
PE
1.4
0
1.2
0
离子辐射的G值比电子束或γ射线辐射的G值高,原因是电 子束或γ射线辐射时,反应只在激发分子和基态分子之间发生, 而离子辐射时,高能损导致了高浓度的激发态活性种,反应
在这些活性中间体之间发生。
聚合物离子注入诱导的化学反应 及结构变化
能量沉积(Energy deposition)
离子束
γ射线
辐射能的沉积量 / 剂量
电子束
材料深度
图 离子束、电子束及γ射线的能量沉积分布
离子在特定 区域内给予 材料很高的 束流量。
束流量、能量沉积密度
在离子注入中,吸收剂量通常采用单位面 积上穿过的离子数即束流量来表示: Ion fluence Ø = ions/cm2
物有利于交联的发生。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以PE为例介绍交联机理(类似γ 辐照)
− CH 2 − CH 2 − CH 2 − 离子束→ H • + −CH 2 −•CH − CH 2 −
− CH 2 − CH 2 − CH 2 − +H • → −CH 2 −•CH − CH 2 − +H 2 ↑
− CH 2 −•CH − CH 2 − +H • → −CH 2 − CH = CH − +H 2 ↑
.
2 CH2 CH CH2
CH2 CH CH2 CH2 CH CH2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离子注入PMMA后,PMMA发生降 解,分子量下降。右图 为电 子束或离子束辐照下PMMA降解 后分子量随束流量的变化,图 中结果显示出,随着注入离子 束流量的增加,分子量迅速下 降;对比电子束辐照,离子束 辐照后PMMA分子量下降的更快, 而且较大质量离子注入更有利 于降解的发生。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离子注入引起半结晶聚合物的损伤 离子注入聚合物后化学结构的变化
离子注入引发聚合物分子交联和降解
凝胶点
溶 胶 分 数
束流量 / (ions/cm2)
PS经300keV H+和200keV He+离子注 入后溶胶分数随束流量的变化
具 有 较 高 离 子 质 量 的 He+ 离 子 注 入 后 , PS 溶 胶 分 数下降所需的束流量减 少 , 意 味 着 PS 交 联 所 需 的束流量减少,也就是 较大质量离子注入聚合
注入离子在基体中与基体原子混合, 无明显界面, 属于无界面聚合物合 金材料;
离子注入一般在常温(或低温)下及真空中进行, 整个过程是洁净的, 没 有环境污染, 被注入聚合物材料或器件不会变形, 能保持原有的尺寸精 度及表面粗糙度。
离子注入聚合物是采用物理方法达到化学转化目的的手段, 它可以进行 任意元素的掺杂, 且注入离子的能量和束流量可任意选择, 不受化学方 法中某些条件的限制, 因而可迅速改变材料的组分与结构, 导致材料化 学与物理性能的改变。
能损(energy loss)
离子的能损范围为1~100eV/nm,远远高于电子或γ射 线,辐射离子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10-13s)内于很 小的部位上转移给聚合物链上的电子形成离子径迹, 在径迹内能量的密度很高,约为100eV/原子。径迹的 大小主要依赖于入射离子的速度,即能量,能量越高, 离子径迹的半径越大。对1.0MeV/amu和50MeV/amu 的入射离子,径迹的半径分别约为10nm和50nm。
聚合物经离子注入后在硬度提高的同时,耐摩 擦性能也得到很好的改善。
改变聚合物材料的光学性能
大束流量的离子注入使聚合物内注入离子 浓度增大或由于化学效应引起化学结构的变化, 导致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所有聚合物薄膜经 离子注入后均发生颜色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 下材料表面的颜色会加深。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导磁性能
由于不同离子的能量损失不同,能量沉积 密 度 ( 束 流 量 × 能 损 =eV/cm3 ) 是 更 为 合 理的参数。
G value
表 8-1 离子束辐射与电子束或γ射线辐射聚合物的交联产额(Gcl)及降解产额(Gsc)
聚合物 PMMA
离子束辐射
Gcl
Gsc
0.1
1.2
电子束或γ射线辐射
Gcl

离子注入后聚合物材料硬度的变化
材料 聚苯乙烯
PS
聚丙烯 PP
聚碳酸酯 PC
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醇酯
PET 聚醚醚酮
PEEK
聚酰亚胺 KAPTON
不锈钢 马氏体钢
离子种类 束流量/ (ions/nm2)
未注入
30
He+
30
Ar+
未注入
1.7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