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观察
浅谈江西古村落的保护对策

旅 游最 终将 涸 泽 而 渔 ? 二、 江 西 古 村 落 发展 存 在 的 问题
( 一) 自然破 坏和 人 为 破 坏 严 重
落着大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 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 、 重要 的历史价值 、深厚的文化积淀 ,以及特有 的古韵氛 围成为乡 村旅游市场中的一朵奇葩 。然而 , 古村落本身却是一种特殊 而脆弱的受保护文物 ,在 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时 ,怎样做到不
越少, 资 源 的 稀 缺 性 日益 凸显 , 如 果 这些 问题 不 解 决 , 古 村落
品不能满足 日益变化 的旅游市场 需求 ,无 法激发游客 的兴
3 7
浅谈 江西 古村 落的保 护 对策
趣, 留住 游 客 的脚 步 , 直 接 导 致旅 游 收 益 不 高 , 最 终 消极 地 影
坏 ;人为破坏包 括开发性破坏和生活性破 坏落 变 成 度 假 村 ,不 适 宜 地 在古 村 落 内外 修 建柏 油 马路 、 宾 馆及 现代 化 设 施 , 有些 古 村 落 的居 民 , 特 别
是年轻一代 的居 民,向往现代生活方式 ,便在古镇里买车盖 房等。这些都使得古村落传统 的民族文化 、风俗慢慢 的被冲
【 关 键 词 】古 村 落 现 状 ; 问题 ; 保 护对 策
【 作者简介】 熊欢欢 ( I 9 8 3 一) , 女, 江西省统计局 , 研 究方 向为旅游教育统计。( 江西 南昌 3 3 0 0 0 8 )
江西历史悠久 , 文化底蕴深厚 , 自古 素 有 “ 物华天宝 、 人 杰地灵” 之誉 , 文 物 古迹 、 风 景 名 胜众 多 , 在 青 山绿 水 之 间 , 散
淡 和 同化 。
、
江 西 古 村 落 开 发 的 现 状
古村建筑保护与古村风貌延续的探究

古村建筑保护与古村风貌延续的探究作者:林春英赖恒友冯威孙建军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摘要:本文根据赣县白鹭古村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古建筑保护和古街区延续的若干措施,为古村保护提出了积极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古村风貌保护引言: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
它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哲学、美学、考古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某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气息,同时古建筑的建筑文化可以给现代建筑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去学习和借鉴。
然而现在,中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城镇化已经成为浪潮。
很多古建筑在这个浪潮中,已经被推土机给铲为了平地,古村被水泥路面一分为二。
现代建筑也跟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热潮而一体化了,使传统建筑的特色丧失殆尽。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后,古村古镇保护得到了重视。
本文以赣州市赣县白鹭古村保护规划为例,阐述古建筑保护和古村风貌延续问题。
一、赣县白鹭古村的简介白鹭古村,开基距今已有870余年。
它位于江西赣县东北隅,地处赣县边陲,接壤于兴国县和吉安万安县,全村总面积0.92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600多人,其中99%以上人口姓钟。
白鹭村是至今江西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民居村落之一。
目前,白鹭村内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客家民居和祠堂有69栋,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和县级文保单位建筑6个。
图1 民国时期白鹭古村全景图图2 现状白鹭全景图二、古村现代发展的问题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好,人们对新住房的要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建房更是如火如荼。
白鹭古村也在这浪潮中掀起了建房的热潮。
古村在民国时期是一个完整的客家古村落,具有典型的江西天井式民居风格,而现代的红砖平房显得与古村青砖灰坡屋顶格格不入,而且在保护意识淡薄的条件下,现代建设给古村带来了诸多问题。
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以贵溪耳口曾家村为例

Ubn P ni G res Ln s p r l n g・ a n adc e a a n d a
江西 山地丘 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
— —
以贵溪耳 口曾家村为例
P e e v to n v l r s r a i n a d De eopme t o s o i a d Cut l l g s i n fHit r n lu a l e n c r Vi a t e Mou t i o sAr a n l a dsi i n x r v n e : h n a n u e sa d Hi y L n n Ja g i o i c l P
臧。 同 时,部 分 村民 缺 乏足够 的 古建 筑保 护意 识等 原 目,新 建 和改 造 的房屋 与传 统 建筑 风貌
镇流 坑村 、青原 E文陂 乡美陂村 等都在 大力发 展 旅游 ,却忽 视了古 村落 的生态保 护,结 果使古 村
貌 ,获得 与平原地 带不 同的景观 视觉 。 目 ,江 前 西 省现 有6 个目 家级和 省 级历 史文 化名 镇名 村 7 中.太部 分位于 山地丘 陵地带 。随着社 会经济 的 索 .力图为相 似类 型的 史文化名 树保护 规划提
供一种 思路和 参考借 鉴价值 。
发展 ,江 西部分历 史文化 名村 也出现 了过度旅 游
有机 地 兢格 自
兢
.“
要素、
女、 月
行 析 .“ f 史
Ab Ia W”ht e s o on T ct h oci ec omi de l m en mor d c veop t e on
hso i vl esi h o l n sor sGr hl e s h ee nc ed b i r iog nt e m unaiou t c l  ̄o i d i fnd osb n co er y l n y
安义古村群考察报告

安义古村群考察报告旅游管理121班周华珍5405112029三月如歌,万物齐吟。
踏着春日的暖风,由黄光文老师带队,我们旅游管理系全体学生来到了千年古村——安义。
主要考察古村发展情况,了解古村历史背景,为更好的保护古村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古村基本概况安义古村落群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西山梅岭脚下,自唐末蕲洲黄氏为避战乱迁居至此起,经历1300多年。
安义古村主要由罗田、水南、京台三大自然村组成,主要旅游有八大景观、六大遗迹。
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86幢,面积21800余平方米。
古村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饰精美、文化内涵厚重。
安义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西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融风水星相、建筑艺术于一体,集古代商贸、教育、文化于一处,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古代传统里甲体系、集镇变迁和建筑文化艺术的瑰宝和活化石。
而其中罗田村享有“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村”的美誉,管理体系严密,布局规划完整。
二、古村旅游资源千年古村群是古代赣文化和赣商文化的完美结合。
安义千年古村古村群中道路曲径幽深,两旁高墙耸立,古朴的青石板小径四通八达,民居错落有致。
古村内主要景点有:占地八亩拥有48个天井的世大夫第;6人合抱不下距今1100余年的唐代黄樟;再现昔日罗田繁华商贸景象的400余米长的古街道;反映江南农村民俗文化特点的水南民俗馆;商贾名媛起居的闺秀楼;雕有一百只形态各异蝙蝠堪称中国窗雕工艺一绝的"百福图";体现忠孝节义的黄氏、刘氏祠堂;雕龙画凤江南农村少见的古戏台;散发着浓郁书香气息的曦庐(墨庄)等等。
古村经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刘氏宗祠、墨庄私塾、古戏台、石牌坊、双德门头等构成一幅古代封建社会聚族而居、友邻互助、世代耕读。
三、古村历史特色走进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村内的清新自然。
三月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金黄花海,伴随着雨后的清爽,走在一条五里多长的古石板路上,越野连村,穿街串巷,曲曲弯弯地牵引你探寻着那昔日古集镇的繁华、古建民居的艺术宝库、田园古村的风韵。
江西明清古村落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研究——以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为例

( . od  ̄t Maae et etrnJ nx, agi ac ag 30 7P C 1S h w e ngm n C ne agiJ nx N nhn 0 7 R ; i i i 3
2 Sho o ni n na adC e c nier g N nhn nvrt,i gi aeag3 03 R ) .col f v omet n hmi E gnei , aca gU iesyJ nx N nh n 3 0 1P C E r l l a n i a
g a mi g rm n
O 前 言
古村 落作 为 历史 文化 遗 产 的 重 要 组成 部 分 ,
反映 了不 同时期 、 同地域 、 同社 会 发展 阶段 的 不 不 历 史过 程 。其 独特 的建 筑风 貌 、 史文 化积 淀 、 历 历
西的古村落形态极为丰富。江西省保存至今成规 模的古村落达数百之多 , 23 约 / 为明清时期所建 ,
史价值使古村落 的研究成为热点… 。在中国, 古
村落 的研 究始 于 2 0世 纪 8 代 ,0年代 起 逐 渐 0年 9
兴 起 J 。江西 由于其 独特 的“ 头楚 尾 , 吴 粤户 闽 庭” 的地 理 区 位 和北 人 南 迁 等 历 史 条 件 , 得 江 使
收 稿 日期 :0 1 2— 2 修 订 日期 :0 2—0 0 2 1 —1 2 ; 21 2— 9
An in l g fMiga d QigD n syi in x r vn e ce t l eo n n n y at Ja g i o ic Via n P
— —
A s t d fXi h n l g fS k u Co n y i u u n Ca e S u y o c o g Vi a e o i o u t n W y a l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古村落是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国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全面了解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情况,特进行汇报如下:一、古村落保护情况。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古村落文物、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同时,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古村落的监管和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古村落开发情况。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古村落的开发工作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一大批古村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分挖掘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古村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古村落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薄弱环节,一些古村落的文物和建筑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二是古村落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导致了一些古村落的商业化和文化异化。
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村落文物和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是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注重平衡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品牌。
五、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开发古村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彭氏民居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彭氏民居现状分析报告总结引言彭氏民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建于明代,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小村庄。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彭氏民居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彭氏民居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彭氏民居的历史价值彭氏民居建于明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江西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
它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彭氏民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彭氏民居的现状分析2.1 建筑状况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彭氏民居的建筑状况已经相对较差。
墙体出现龟裂、剥落,屋顶漏水严重,部分建筑结构已经损坏。
建筑内部的木质结构也受到了虫蛀和腐朽的威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建筑的稳定性和保存状况。
2.2 文化遗产保护尽管彭氏民居曾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缺乏有效的维护措施和经费投入,使得彭氏民居的保护工作得不到有效推进。
其次,周边环境的破坏和商业开发对彭氏民居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此外,对于彭氏民居的传统文化内涵,尚未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2.3 文化旅游开发彭氏民居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然而,目前的旅游开发工作还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彭氏民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参观效果,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 建议与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彭氏民居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3.1 建筑修复彭氏民居的建筑修复是当务之急。
需要对墙体、屋顶和木质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
同时,应加强维护工作,定期修补和保养建筑,及时处理出现的损坏问题。
3.2 文化遗产保护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足够的维护保护经费;加强文物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章制度;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限制商业开发的规模和影响;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挖掘和研究,全面展示彭氏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关于南昌安义古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关于南昌安义古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郭佳丽蓝昌林钟莹游斯宇来源:《山西农经》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主要以安义古村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问。
如何更好的发挥安义古村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从而促使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本文通过了解安义古村群现在的旅游发展状况并进行分析,以便得出针对其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安义;生态旅游;现状;对策文章编号:1004-7026(2016)03-013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1 安义古村概况及生态旅游的现状1.1 安义古村概况1.1.1 古村设施。
安义古村群为安义县龙头旅游景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西山梅岭脚下,距今有480余年历史,由罗田、水南、京台三个自然村组成,呈三角形分布。
三个村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融古郡风韵与田园风光于一体,是古代意向文化和意向商文化的完美结合。
主要旅游有八大景观、六大遗迹,并以“最具神秘色彩、最有田园风光、最有古郡风韵、最有乡村风貌”的“四最”特点,跻身江西“十五”生态旅游行列。
同时大胆采用政企合作模式,与香港恒茂集团合作深度开发安义古村群。
合作开发后,景区以《安义古村落群保护规划》为指导,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国家3A级景区标准先后修复了罗田世大夫第、绣花楼、更楼等古建筑,完成了以罗田村管线入地、立面包装等为内容的一期工程建设.并规划兴建了塘家山新居点一期样板房建设,真正做到了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统一。
吸引大量游客游览参观。
1.1.2 交通。
距南昌市区60km,距昌北机场30km,距九江市120km。
有直达的公交或者旅游专线,交通较为方便。
1.2 安义古村生态旅游现状4月13日,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丁晓群赴安义调研旅游工作。
南昌市副市长张根水、市政府副秘书长万里菲、市旅发委主任陈清华、安义县县委书记李松殿、安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洪水陪同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农村,文化的根在农村。
然而,现实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速,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感叹道,“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古村落自建村以来,从现在到未来,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
生活在进步,居住环境会改变,村落景观也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而古村落保护不仅涉及建筑的问题,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4月25日,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再一次呼吁“应守住文化遗存的最后一道防线”。
守护与开发的悖论:对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观察古称庐陵的江西吉安,散落着欧阳修、文天祥等名人的祖籍地,虽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历史村镇中的居民却由于古建保护的要求,生活条件得不到相应改善。
古村落保护在村民翻修新居、为旅游业建造统一规格的仿古建筑过程中困难重重。
固态建筑保护宏观微观下的不平衡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活化石,古村落以有形的姿态承载着一个时期的历史,其保护的意义无可置疑。
4月26日,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介绍了吉安市的古村落保护成果:“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特色历史文化名村12个。
”不过走访中,记者发现吉安市的几个古村落发展并不平衡,钓源古村、渼陂古村整体保存相对完整,祠堂、书院、旧居等也颇具规格;蜀口古村的新建筑却明显映衬了老屋的破败……对于这种不平衡,吉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黎生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一方面各个村落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另一方面政府的规划资金有限,一个古村的规划就需要8万到10万元。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说,截至2011年12月,江西省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49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1个,占全国的6%,但分布较集中于赣东北。
而据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所副所长王锦强介绍,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在全国来讲也是不平衡的,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都有关系。
即使是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古村遗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古村落里的老建筑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难符合当代年轻人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钓源古村一位51岁的肖女士说,全村大概120多户,目前村民喝水仍是到全村唯一的一口千年古井挑水,遇到雨天,井水会变浑浊,所以大家都要在前一天提前担水回家做准备。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导游也介绍说,古村有很多仅供一人通过的小巷子,村民想推着自行车、摩托车进出都比较困难,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住在古村外面规划的新农村。
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认为关键是要让居民住在古村里,居住在那里才是最好的保护。
但同时出现的生活不便等问题,确实也阻碍了不少人对老建筑的坚守意愿。
王锦强说,古村落保护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矛盾,老建筑需要原样保护,而且由于老建筑本身的限制,很难添置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生活条件难以改善。
所以当地政府会在利用这些古村发展旅游业后,给村民一定的补助。
江西省妇联副主席刘屹烈说,渼陂古村的旅游开发就是由乡政府成立的旅游公司进行经营,每年会将旅游收入的20%按人头补给村民。
据导游介绍,渼陂古村每年的旅游收入约65万元。
一位74岁的梁姓村民则说,每年每人能拿到20元补助,但是由于房屋年代久远,几乎每天都有游客,节假日更多,所以房屋每年的修缮费大概要300元到500元,而这笔费用都要自己出。
对此,朱黎生表示:“市里每年都有一定的维修经费,主要用于古村的公共建筑,如祠堂等,居民家的老房子也会有一定的维修补助。
”富田古镇的一座老宅主人也对记者说,老宅基本上是政府出资修缮。
不过,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季晓燕也说:“调研走访中发现,一般只是国家级的名村名镇,村民才会得到一定的补助。
”活态人文保护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祁嘉华在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上表示,古村落往往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相对的封闭性使这里保持了更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对久居城市的人们具有新颖性、吸引力。
只是旅游开发要适度,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另外在策划过程中挖掘古村的软件资源,即不仅要保护古村落建筑,还要保护在古村落建筑的建造、选材方面体现的生存智慧。
“例如我国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就体现了古人生命常新的精神理念。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也说,古村落保护不仅是保护老建筑,老建筑是有形的文化遗产,代表着日渐消失的生活方式,不能让后人对被保护的老建筑不知所以然。
他倡议整理古村落的文献历史,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
例如钓源古村,村内有欧阳世家的宗祠,八老爷别墅等明清时代的老建筑,导游在带游客游览过程中,详细地解说每一处窗雕、楹联的文化含义,使这些保存完好的祠堂、老屋都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游人眼前,文化内涵与建筑载体本身相得益彰,为整个古村落清幽的自然人文环境增添了浓郁的历史韵味。
只是自然人文资源的旅游开发必然会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商业模式的管理下,渼陂古村专门在牌坊处设了售票点,村内多处祠堂、阁楼被规划为游览区、展览馆,居民则所见不多,这一方面削弱了古村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也让人担忧古村民俗文化的传承。
对于随时可能入室参观的游人,有的居民在习惯之下已经漠然,也有居民对这种日常生活的干扰表示不满。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表示,古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不能一味地想着开发和旅游,把古村落变成纯粹的赚钱工具,而是要懂得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
特别是旅游开发不可干扰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努力维持农村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
推动和完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古村落,多保一个是一个笔者从事地方历史与区域社会经济史教研已30年,1984年以后,用了整整25年时间,完成了对江西全部县市的实地考察。
这其中,很得益于两个机遇和条件:一是1993年开始,笔者进入乐安县流坑村考察和持续研究,并于1997年出版集体之作《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当时国内还没有兴起古镇古村热,我们的关注是走在前列的。
江西省还组织专家组对流坑村做了细致的文化遗存普查登记,所以在2003年国家评选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时,流坑村是江西唯一入选的精品。
二是2002年建设部公布《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和评价办法》以来,在江西省住建厅村镇处和省文化厅文物局的组织和管理下,笔者和一批不同领域的专家一直参加了考察和评选工作。
这项工作艰苦而费时,但也是认真而卓有成效的,到2012年,江西省共分4批评选和公布了8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其中有21个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在全国位列第五。
这至少说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资源丰厚,并为国内同仁所认可,值得珍视和继续完善,并做好后续各项工作。
从目前情况看,江西省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虽然覆盖了11个设区市,但分布并不均匀。
这种不均匀是现状的某种折射和反映,还是可望在每个县(市)都有可待发现和评选的镇(村)?尚需做进一步考察和判断,并作为今后工作的基本盘面来考虑。
但是根据江西的实况和已有经验来说,我认为评选工作不能停顿,只能推动和不断完善。
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我们现在是在和大自然这个天敌和文物贩子赛跑。
很多评选上的镇、村,笔者以前就去考察过,等到专家组再次进入时,已经不如当年看到的景象,其中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无须赘言。
我们尤需明白,古镇古村不是“文物”,不是暂时封存就得以保护的一种“东西”,它们都是有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现实空间,平头百姓每天都在此吃喝拉撒,拆旧建新。
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存的古镇古村只会越来越少,现实问题会越来越多,即使有一部分被评选为历史文化名镇(村),这种总体状态也不可逆转,被保护起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只能抱“多保一个是一个”之愿望,抓紧考察,完善评选,尽量让一些符合评选标准的古镇古村“进笼子”,将其重视和保护起来。
二、对于每个省(市)来说,评选历史文化名镇(村)会牵涉到总量多少、如何分布等问题,而对于不同县域的“镇”“村”来说,入选一个,就是百分之百;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就有了相当不同的意义和影响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和是否选择,他们都可能面临另外一种发展轨迹和运行节奏,譬如是否会被用来搞旅游,以及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参观甚至加快其“污染”等等。
这样就生出一个当地民众是否会“被打扰”“被干涉”的问题。
毋庸讳言,目前镇民、村民还缺乏根据自身多数人意愿,用表决方式决定是否欢迎外面人进入的机制(如同前不久一则广为转载的一个瑞士小镇为保护环境拒绝开采12亿美元金矿的故事那样),近10年来逐渐形成制度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措施,是政府在主导和推动,实际上存在一个“申报主体”和“保护主体”脱节的问题。
但在目前,这还是个无法马上就能独立解决好的问题。
怎么办?既然由于种种原因等不得、等不起,那就只有先把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来。
毫不夸张地说,如何设计和管理好一个活态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至今仍然是个新课题,而且除了极个别的地方(如婺源)可能在同一个乡、镇中有多个历史文化名村存在,当地政府有可能重复性地摸索申报和相关管理经验外,其他绝大多数地方几乎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此地唯此一家,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经验可以完全套用。
这也是一部分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且从以往经验看,凡是有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地方,当地政府就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观念和相关措施,这些地方就成了一个县域中的样板和关注点,这是一种新理念的植入和实验,更是一种在新时期如何处理好地方“官民关系”的探索。
有心人现在只要点击市、县政府的网站,看看各地怎样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相关镇、村,就可以看到这种工作和探索在各地已经开始,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觑。
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评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里要保留什么?要突出和表现什么?现在的城里人和年轻人到那里去看什么?这种思考和设计,更涉及到评选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真正意义。
个人认为:应该是通过评选和比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在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时代局限下,如何通过他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体现出他们的生存智慧和技巧。
现在常见的问题是:各地的解释雷同化、简单化,甚至不负责任地把旅游解说词当作史料引用,编故事,譬如我们现在看到不少申报文本中的泛“徽派建筑风格”归纳说不透,“徽派”凑,以及风靡各地的风水说、八卦说等。
殊不知100年前,甚至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尤其在江西这种小盆地密布的南方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是很有限的,其外出的艰难程度远不是我们今天可以想象和可以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