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187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 旅游开发研究□张 泉 薛珊珊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阐述了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文化资源概况,分析了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兴国的重要驱动力。
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域,作为徽文化重要载体的徽州传统村落,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公众在增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徽州传统村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以旅带文,以文促旅”成为徽州传统村落延续文明和激发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文化资源概况(一)传统村落的选址、分布与布局徽州传统村落素以山川秀美、钟灵毓秀著称,徽州先民注重“相形取胜”“辨方正位”等风水学说,在规划选址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择地而居”的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念,形成了既顺应自然、取材自然,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聚落空间。
徽州先民受“程朱理学”的倡导和徽商的影响,在遵从自然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在规划建设时善于利用地形环境,创造了独特的“仿生”型环境,如“龙形”江村、“牛形”宏村、“鱼形”渔梁村、“棋盘形”石家村等,这些村落至今保留完好。
(二)建筑资源徽州建筑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凝聚着徽州先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
高高的马头墙、四方天井、粉墙黛瓦等无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傍水,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在平面布局上变幻灵活,格局紧凑而不局促;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构思精巧,讲究韵律美和形式美;在建筑雕刻艺术上,精美绝伦,综合运用了砖雕、木雕和石雕,显得既典雅富丽又独具诗情画意。
旅游视角下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研究

旅游视角下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研究——以婺源、西递、宏村为例刘学颖2012212788 张琳2012212792 谢欣玲2012210802 摘要: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然而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古民居正遭受史上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如何保护与开发上,遇到了不少难题:古村落与现代需求的冲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人文价值逐渐消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所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本文在旅游资源的视角下以婺源、宏村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其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了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旅游业、提升收益并加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的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1 徽州古村落概述徽州曾是古越人聚居地,后因战乱,成为中国历史上三次南迁人口的重要迁栖地。
人们聚族而居,在村落选址、布局营建方面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因素,践行包含朴素生态哲学观的风水思想。
乡村聚落中的建筑类型除民宅外,还有祠堂、书院、家塾、宅园以及村落门户的水口景观与建筑和牌坊的组合、路廊桥亭和绣楼小筑等。
徽州民居建筑由点线面、黑白灰、粉墙黛瓦、马头墙组合而成,清新淡雅,聚族而居。
其选址十分讲究风水,空间结构完整。
民居、祠堂、牌坊号称徽州建筑“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这精湛的“三雕”技术更是非常巧妙地将建筑室内外的空间融为一体[1]。
2 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2.1保护现状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仅黄山市内(不包括古徽州所辖的婺源、绩溪两县)尚存古村落101个,1911年前的古民居13438幢。
其中,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保护街区2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6处,黟县西递、宏村是全球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村落。
然而徽州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却让人担忧。
2.1.1建筑存留与修复现状宏村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一些古民居的墙体已出现开裂、倾斜。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策划探讨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策划探讨——以宏村为例摘要: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徽州商人和徽派民居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要面对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旅游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对古村落及其脆弱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关键词:徽州民居、开发、保护、商业化1.徽州民居的历史沿革及保护利用现状徽州包括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婺源县。
古代徽州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徽州自古自然条件良好,社会状态较为稳定,而且鲜有军事战争活动。
富庶而和平的环境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指的是具有徽州传统居住风格的居住建筑,也称徽派民居。
在历史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做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对于古民居建筑主体的保护上有所进步,但是对于传统民居聚落中生活习惯的保持,历史文脉的传承却有所欠缺。
有很大部分地方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1.1.徽州民居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徽州的基本属地,在我国皖南的丘陵山地,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处于原始江南古陆。
它位于江南吴越文化区的闽浙山地和楚文化区的江湖山地之结合部:徽州的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徽州的婺江、阊江水系西入鄱阳湖,世称徽州“吴头楚尾”,是“吴楚分源”之地”。
徽州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徽州商人和徽派民居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徽州人最早的商业活动源自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自然环境“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
虽然物产比较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因此,生活所迫徽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
其次,徽州四周为群山,陆上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据徽学家叶显恩所提供的资料,南北朝大明八年(464年),徽州有3.6万人,到了唐天宝元年(742年)就有24万多,人口增加了36.5倍,再到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已有54.2万多人,又比唐代增2.2倍,到元至正27年(1367年),已有82.4万多人,而到明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以达145.2万多人,到了清代这种状况更突出。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与保护“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将我省南部的古徽州描绘得令人魂牵梦绕、浮想联翩。
然而,近年来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很多古民居现状堪忧。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现状一、古民居维护经费匮乏据了解,黄山市有101个古村落及1.3万余幢古民居,其中在1985年的黄山市文物普查时,1795年以前的古民居有4700余幢。
然而,近些年来,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
细心的朋友算了一笔账,这些古民居一共有1.3万余幢,如果一年消失50幢,那260年之后这些古民居基本就要消失了。
在这些古民居的保护中,黟县的西递和宏村相对而言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其中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西递村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近200幢。
但是,就是这样两个地方,也同样没有专项保护资金,越是要发展旅游,就越需要资金去保护,保护的费用就更高。
现状二、部分古民居被边缘化黄山市的大多数古民居都属于当地农民所有。
很多当地农民为了改善环境,会新建一些房屋,所以部分古村落中出现了新建房屋和古建相互交错的情况,部分古村已看不出古朴风貌,更看不到原来古村落的面貌。
很多古民居因为地基降低和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部分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甚至会出现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护的老房子等现象。
近些年,拆除、倒卖徽州古建及古建构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这也让这些徽派古建筑的保护变得更为迫切。
尽管现在部分古民居因为不在景区范围内,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但是这些古民居还是有其保存价值的,如果消失了,那是非常可惜的。
现状三、个人认领保护遇困局为了更好地保护徽派古建筑、古民居,黄山市政府2009年12月份全面部署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并在今年年初正式出台《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作为历史遗产,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
它集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科考、人类学等许多方面的价值于一身,收到国内外旅游者学者的青睐。
同时,古村路也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古村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一.引言古村落在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同时,也存在也许多问题,盲目的开发,以利益为重却忽略了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以西递宏村为例,探讨古村路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古村落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二.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古村落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
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镇、古村落。
他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正因如此,吸引了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村落的环境、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西递宏村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文化特质丛,是研究徽文化的活化石, 是徽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标志。
三.西递宏村古村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西递宏村旅游发展现状概况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是徽州文化和徵派建筑最具典型地方传统特色的古村落, 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 其布局、结构、工艺为世人所罕见。
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做出决定, 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并做出高度评价。
此后两村声名鹊起, 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旅游直接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收入的提高也一定程度的反哺了古村落的保护。
虽然,古村落的保护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来看这种保护还处在保护的初级阶段。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古村落是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是地方人文历史的缩影,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气质的古村落。
同时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徽州古村落作为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凭借着它独特的历史性、科考性和艺术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研究者。
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客流量正在威胁着徽州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古村落资源的价值,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徽州古村落特点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
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二十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1)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徽州的历史风貌。
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2) 环境优美,布局巧妙。
西递、宏村选址精妙,遵循徽州建筑的风水原理,注重“天人合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
尤其是宏村还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村落的布局十分考究,往往都着意模仿一些有寓意的图案,西递的整个村落呈船形,宏村水系则是依牛的形象设计。
加之宏村完备的供水系统,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
给村名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堪称“中华一绝”。
(3) 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
其中西递村目前保存有明代民居建筑1 幢,清代民居建筑122 幢,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宏村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 幢,其中有137 幢较为完整。
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本论文旨在研究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徽州是中国南方一带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吸引了广大研究者和游客的关注。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和不可避免的自然破坏,徽州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与传承徽州古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文化意义。
本论文将通过对徽州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保护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期为后人留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徽州古建筑的研究背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徽州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徽州古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和工艺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理环境独特,山水相依,气候宜人,为徽州古建筑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徽州古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研究徽州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可以深入了解徽州地区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
3.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徽州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徽派建筑是徽州古建筑的代表,它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南方各地建筑风格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研究徽州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4.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推进,徽州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因此,研究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徽州古建筑的保护现状、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可以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综上所述,徽州古建筑的研究背景包括其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徽州古建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魅力,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徽州,保护,发展,策略建议一、简介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镇乡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村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徽州传统村落的现状徽州传统村落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四合五落六院七梁八柱”为基本构成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域风貌。
然而,徽州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度。
而且,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村落的经济极为单一,发展面临瓶颈,这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