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合集下载

徽派建筑赏析

徽派建筑赏析

徽派建筑赏析作为徽州文化重要内容的徽派建筑,是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并流传数百年。

徽派建筑蕴含着徽州从唐宋之时崛起直至明清时期鼎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研究建筑历史及建筑设计、技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例,对于当今建筑设计、构造的参考借鉴,乃至对于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徽州的先辈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在为改善居住环境而成年累月的劳动创造之中,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这些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

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便应运而生了。

正是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二、徽派建筑的构成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浅析宏村古村落之美

浅析宏村古村落之美

浅析宏村古村落之美摘要:宏村古村落是我国优秀的徽州村落规划典范,包含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以独特的理水手法著称。

本文着重从思想文化层面,寻求古村落美丽下的灵魂,发掘美景下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建筑特色、水系特点等视觉要素下,探索被隐藏的文化精粹。

同时,希望为现代人居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

关键词:古村落、生态、风水、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地方文化、建筑、水、雕刻、庭院引言淡烟流水歙砚香,粉墙黛瓦马头墙。

“蒸云、石桥、溪水、青石巷、马头墙”是徽州古村落的地理风貌及民居的典型特征。

建筑、水系、雕刻、庭院等是徽州文化中重要部分,它们是组成徽州文化的特征元素。

经典例子,当属水墨乡村——宏村。

宏村以其典型的徽派古民居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牛形村”水系特点以及优美的绿化环境而极富盛名。

宏村古村落的美不仅仅是它古装下的外表,更在于其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

这也正是当下设计中或缺的要素。

1 古村落景观特色1.1 物质景观特色宏村是名副其实的画里乡村。

”小桥流水人家古深巷,飞檐青砖黛瓦马头墙。

”在云山环抱中,一栋栋粉墙黛砖的徽式建筑,错落有致的镶嵌在黟县宁静而又幽雅的大地上。

那原始而朴素的马头墙,那精雕细刻的门楼,那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随着那湍湍流淌的水圳,流过半月塘下,汇入南湖中。

宏村的秀美,如诗如画,极具个性特色,而成为独特不可复制的奇观。

1.2 精神文脉特色1.2.1 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个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的原汪氏族人聚居之地,选址方面,推崇典型的“靠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论;规划方面,凿水圳、湖、沼,利用地势特点,以水为线索,将宅间小巷、祠堂书院等私密及公共空间,有序地组织起来。

水系不仅满足村民的生活及宗族聚居活动的需求,也创造了独特的水村落奇观。

宏村古村落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环境尊重与和谐发展的理念。

1.2.2浓郁的徽州儒贾文化气息不论是从精美的建筑结构中,技艺精湛的建筑雕刻中,还是村落规划本身,走进宏村,就像是阅读一本古朴的典籍。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在我国东南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有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代以前,山越人就居住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这里称新安郡,隋唐五代时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明清时期的徽州府基本上与上述地域相当。

宋代以后八百年间,这里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完整的文化地理区域。

徽州为我们遗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大量的古民居建筑。

20世纪80年代,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第一次将徽州民居的风格和特点融合使用在现代建筑中,向世界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

随后,徽州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建筑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埃及的金字塔、希腊雅典的卫城建筑群、法国的凯旋门,无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徽州的古民居建筑也是如此。

一、形式之美徽州古民居建筑像一条历史的链条环环相扣,虽然已无法找到完整的唐、宋、元代的古建筑,但在遗存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中,我们还会找到历史传承的痕迹。

从唐代开始,大量北方的先民移居徽州,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建筑的形式及风格。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徽州古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美绝伦的建筑及装饰风格而独放异彩。

以卢姓为主,西递则以胡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每一个村落和族群的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寺庙、戏台、牌坊桥、塔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祭祀—宗教—娱乐—伦理—风水文化体系。

徽州民居的建筑多为院落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有天井采光通风,亦含有“四水归堂”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高低变化,错落有致。

徽州建筑整体的造型与平面布置变化不大,但整体的空间布局依自然山水形态顺势而为,建筑轮廓线颇具形式美感。

高低错落,刚柔曲直,虚实变化,简练重复,丰富的空间层次,被持续分割的优美的天际线,这些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长期以 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 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 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 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 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 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 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 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 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
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 产物,带著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 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部 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 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 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 一新,肃然起敬。
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 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 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 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裏人 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 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 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 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裏群峰林立,林壑幽 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 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裏,影影绰绰,缥缥缈缈, 恍如人间仙境。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 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 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以马头墙、小青瓦最 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 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特③ 点以 。高 宅 、 深 井 、 大 厅 为 居 家
特② 色以 。砖 雕 、 木 雕 、 石 雕 为 装 饰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 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 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裏山林繁茂, 绿意葱茏。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 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 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 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 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 流的“细胞”。

徽州古村落 风水文化下的建筑美学

徽州古村落 风水文化下的建筑美学

化的缩影,更是我们寻找古徽州不可错过的重要话题。

徽州古村落文 鲁晓敏 图 王宁 刘璐 李勋 冯光柳 沉默的剑心 马洪伟 方托马斯 叶序 Derek Chen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under FengshuiAncient Villages风水文化下的建筑美学明清时期,徽商们在外拼搏奔波,成功后又携带着大量财富,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修建起无数深宅大院、壮丽的祠堂和巍峨牌坊——它们被世人誉为“徽州三绝”,并与随之应运而生的木雕、砖雕、石雕和壁画,共同勾画出了一个梦幻般的徽州,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水在村中,村在山中古村落中的风水奥妙相传八百余年前,有位号称“地仙”的风水先生赖文正路过绩溪县龙川村,他站在龙须山上,惊叹于这群山夹水、和谐相生之态,认定登源河为“来龙之水”,而处于围山之中的龙川村,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但美中不足的是,龙川村的坐向有些偏差。

于是他向村人胡念五提出了改造方案——将龙川村改造成一艘船的形状,坐向扭转90度,由坐西朝东改为坐北朝南;打通五条南北走向的巷道,直通龙川河边,隐喻“五子登科”……胡念五及其后人执行着他的种种规划,使龙川村经过一系列的改造,直至明代终于形成规模。

今天,仍能从龙川村的格局中看见“传说”的影子。

山隐水迢,树影婆娑,油菜花填满了山野的空格,当我站在龙须山上,此刻,与传说中赖文正的目光重叠。

越过绵延的群山和纵横的阡陌,我看到了两头尖、中间大的龙川村,数百幢鳞次栉比的民居如同一间间船舱,恢宏的马头墙如同林立的风帆,胡氏宗祠前竖立的根根旗杆如同桅杆,龙川恰如一条大船停靠在登源河岸,眼前此景显得烂漫而安逸。

可以说,这些格局都在刻意强调:这就是一艘船。

沿新安江及婺江而下,徽州远不止这一座船形村——西递村七哲祠和跑马楼象征船首眺台,村中两棵大树如同桅杆,牌楼似扬帆;屏山村宛如一艘扬帆出海的航船,弯曲的吉阳溪就像一根缆绳将船系在水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船形村落坐落在徽州的山本页上图,为黄山下宏村的月池,房屋和灯光倒映在水中,显得静谧安详;下图,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茂盛,远处掩映着徽派建筑标志性的白墙黑瓦。

风水学说的易学内涵及建筑体现--以徽州古村落为例

风水学说的易学内涵及建筑体现--以徽州古村落为例
的水 口。入水 口日 “ 天龙 ” ,出水 口日 “ 地 户” 。风水家对水 的基本态度是 “ 聚”之 , 对 出水 的地户更为重视 。出水 以盘桓欲留为 佳 。徽州村落基本格局是枕 山面水 ,入水 口
方为 白虎 ,南方为朱雀 , 北方 为玄 武。 周易的五行观念中五行 相克相 生 ,由五 行 的生克来判断凶吉。徽州古村落 中的屏 山
人 合一 的境界 ,这样就会 亨通 。 风水学说发挥了 《 周易 》“ 气”的理论 , 强调气在风水中的作用。风水观认为 , 气是 万物的本源 ,万物莫 不得 于气 。由于季节 、 太阳出没、风 向的变化 。使生气与方位发生 变化 。不同的月份 , 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 同 。生气为吉 ,死气为凶。人 应取其 旺相 , 消纳控制 。 生气 可以通过山川草木生气勃 勃 来辨别 ,一般有水为辅。 徽州古村落布局对气的改造 , 突 出表现 在水 口区。水 口。 指河 流出入村 的区域 。大 凡百年 以上 的古村落 , 都拥有精心策划设 计
燥 。云从龙 ,风从 虎 ,圣 人作而万 物 睹。 ” “ 气 ” 的哲 学强调 的就 是中 国人说 向往 的 “ 和” 。人要 与 自然和谐相处 ,最终达到天
里 ,出入水 口 是作 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 五 、天人 合一 《 周 易 》的三才指 的是天、地 、人 ,而 天 、地、人合一是风水的最高原则 。中国人 非常重视安身立命 的环境 ,即使是死者葬穴 的选择 。也 是为 了生者 。“ 风水 ”观念使 中 国人注意环境的选择和美 化,这其中,体现 了一种按照 《 周易 》阴阳、方位 、聚气 、趋 吉避凶 、乐天知命 的生活原则 。 周 易影响风 水观 ,风水 观影 响着 中国人的人居观 , 最终 要义集 中在 “ 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

(建筑工程管理)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建筑工程管理)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建筑工程管理)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和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上壹篇/下壹篇2008-04-0122:02:03查见(398)/评论(0)/评分(0/0)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壹)和谐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

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

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壹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

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

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

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壹致,不协调),可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壹,壹致,协调)。

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壹,不壹致的壹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

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见,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

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

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见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

(二)形式美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

自然的形式美和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壹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

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

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

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

”又说:“整齐壹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壹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仍有象征的意义。

”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仍要和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

徽州古村落风水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与科学内涵

徽州古村落风水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与科学内涵

徽州古村落风水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与科学内涵作者:巩凌霄刘明来来源:《中国城市林业》2016年第05期摘要:徽州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备受关注,其中的风水文化更是经历千年而不灭,风水理论在不断地否定与创新中传承至今,其中必定包含了自己独特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其中的因果循环、相互影响的道理,而古时的各种宗教思想、宗法秩序、文化传承,都对风水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风水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形成了早期的生态文化传统并对今天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形成和保护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分析解剖徽州古村落的风水文化也是对徽州文化横向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风水,人文思想,科学内涵风水,又称堪舆,古人用以俯察山脉起伏、江河径流,选择适宜的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

风水文化是对于生活环境进行合理选择的学问。

生态环境是风水择地的关键,而村落的生态维护以及人们世代对自然的崇拜便形成了早期的生态文化传统。

在风水文化的维系下,许多村落始终遵循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传统,徽州古村落中的用水系统、风水林都体现了乡村生态文化中的生态美学和生态道德。

风水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及环境选择理念,时至今日仍然对乡村生态格局的选择和营造具有指导作用,对环境也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1徽州古村落风水文化风水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对风水极其推崇,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易经·系辞下传》中就写道:“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以宫室”。

风水作为古代人们探究天、地、人三者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是结合天地观、时空观对其环境选择的一门学问,它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存模式,也间接体现出历史上最早的生态学思想。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风水理论的确具有一定的糟粕,但抛却一些江湖术士以获取钱财为目的的故弄玄虚和夸大其词,风水理论所反映出的是整个社会背景下的人文思想和人们长期生活实践所获得的科学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01 22:02:03查看( 398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一)和谐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

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

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

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

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

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一致,不协调),但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一,一致,协调)。

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

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

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

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看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

(二)形式美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

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

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

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

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

”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

”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

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

”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

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那隐于黛绿青山古树之间,与小桥流水相联的古村落,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

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

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

从宅院里推窗远眺,天然图画尽收眼底。

天井洒落进阳光雨露,小院植置着花木假山。

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什么造就了徽州古村落与大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呢?是风水。

我们先来看看黟县宏村的形成经过,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

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

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

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岗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

汪氏祖先精通风水之术,认为两溪如能在村西交汇再向南流才是风水宝地,现在两水不交,是个缺陷。

谁知到了南宋德佑年间,暴雨引起邕溪改道,与羊栈河在村西交汇并往南流云,正合汪氏始祖的意思。

水系的变迁为宏村提供了的发展根基,使整个村落呈背山面水之势。

明永乐年间,为了使村落更符合风水吉祥的观念,宏村汪氏三次聘请休宁县海阳风水师何可达,对村落进行总体规划改造。

何可达花了十年时间,审视宏村周围的山川脉络,将村中一天然泉眼扩掘成半月形月沼,以储"内阳之水"而镇"丙丁之火"。

并把村西邕溪之水转东流出村落。

明万历年间,又因来水躁急,在村南开挖南湖,储"中阳之水"以避邪。

同时将邕溪之水引入村落,经九曲十弯,贯穿村中月沼,穿过家家门口,再往南注入南湖。

月沼南湖水系构成宏村形态的主要特征,而这一水系又是在风水先生指导下进行的,带有明显的风水吉凶观念。

黟县宏村承志堂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前后,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

全宅系砖木结构,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尤以木雕为最。

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7处楼层,大小60间厅房,60个门。

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风水标准构筑的建筑。

沿中轴线,全宅分三进,前进为天井式庭院,中进和后进均为三间式厅屋。

三进左右分别有活动室(烟房、麻将室)、马房、厨房、佣人室和回廊等辅弼护屋。

承志堂两面为邕溪河,为取得宅门迎水的风水效果,故将大门转向朝西,突出迎水招财。

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同样风水文化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

徵州宅居中天井、庭园和飞翘起的檐角是风水师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

风水对天井的规定是:"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以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

"(《相宅经纂》)这就决定了天井不能太阔,因为"太阔散气"。

徵州宅居中的天井,严格按照风水的要求兴建,因此显得狭小。

天井狭小,风砂埃尘对厅院的干扰也少,使南屋厅堂临天井一面门扇可以经常大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

人们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人与天融为一体。

中国文化中的"天",同时也是人文的"天"。

徵州宅居天井中的木枧上有"天吉"二字,以示"天吉人祥"之意。

前厅天井的木枧上是"天锡纯嘏"四字,《诗.鲁颂.闷宫》:"天锡公纯嘏,寿眉保鲁。

"郑玄注:"纯,大也;受福曰嘏。

""天锡纯嘏"即"天锡大福"。

后厅和偏厅天井上还有"天受百禄"字样,意思是宅主家世世代代有人在朝为官,享受官禄乃上天所授,这同"君权神授"的含义相同。

那么,承志堂确可称得上是一座大富大贵的"吉宅"了。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距县城11公里。

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

因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

恰似巨画长卷,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宏村始建于南宋,汪氏祖先“卜筑数椽于雷岗之下”,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村庄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双溪碧流,四周古木蓊郁,尤以红杨、银杏引人注目。

15世纪,风水先生何可达来宏村察看地势,认定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是一卧牛形,并按照牛形着手进行村落的总体规划。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

沿途建有踏石,供浣衣、灌园之用。

“牛肠”两旁的民居里,大都有栽种着花木果树的庭院和砖石雕镂的漏窗矮墙,曲折通幽的水榭长廊,小巧玲珑的盆景假山。

弯弯曲曲“牛肠”,穿庭入院,长年流水不腐。

黟县宏村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

从而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

后来的风水先生认为,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一“外阳水”相合,村庄才能真正发达。

明朝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历时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设计与建造告成。

“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到形古村落宏村找“牛”发布时间:2007-4-12 21:06:49来源: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网金秋,远离烟尘滚滚的都市,细细用脚步丈量着古黟宏村凹凸斑驳的石板路,体会这份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老与宁静,心灵顿觉清盈。

山因水清,水因山活。

独享800年风雨沧桑的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仍完好保留其“牛”形村落的科学布局。

资料显示,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了灌溉、防火、饮用,独具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成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

九曲十八弯的水圳似“牛肠”,或绕门而过,或穿堂入室,流经家家户户,达到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的最佳效果。

随后,蜿蜒的“牛肠”流入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此塘形似弯月,终年碧水荡漾,状如牛胃。

溪水经过滤后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南有“牛肚”之称的南湖,再次过滤最终流入河床。

如此神奇而明晰的水系,不愧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瑰宝。

而且,数百年来,村民都已约定俗成:上午十点之前,“牛肠”之水只供饮用,之后方可用于洗衣洗菜等其他生活用途。

当然,如今村里各户已通自来水,水圳也就多少不那么不可或缺了。

然而,却有人在自家门前安上水车,过滤清水,既为家用,又不失为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

围绕水系而建的140余幢水榭民居,鳞次栉比,构成了村落的重点:“牛身”。

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精致典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的各个方位。

临湖而建的“南湖书院”(又名“以文家塾”)将治学与自然景观合而为一,令求学也成为一桩乐事。

院中桌椅均保持当年原貌,游客也能从中体会古代学子求学的场景。

还有一座建筑无论在布局及雕刻上都令人叹为观止、且享有“民间故宫”美称,那就是“承志堂”。

此砖木结构的私家住宅楼系清代一盐商所建,占地两千多平米,距今约140年。

整座楼房划分为外院、内院、前厅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小客厅、回廊、厨房、花园、观鱼厅。

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刻有大量木雕,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从众多方面体现了当时大户人家的精神与物质追求,堪称徽派“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刻于正厅横梁的“宴官图”生动地展现了京城高官显贵在花园饮酒作乐的场景,连一旁劳作的仆人也被细致入微地雕刻入画,与这一奢华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更为独特的是,在正厅中门两侧的边门上方雕有两个“商”字形的图案,意为:无论衙门高官抑或清高文人,只要从边门出入,都必须从“商”字底下经过。

显示出主人当时在社会上的地位与霸气。

沿着“牛肠”漫步村中,听浅溪吟唱,又见粉墙黛瓦引来众多写生者凝神远望,落墨成青,令人不忍打断其涌溢的灵感。

村中的雷冈山构成“牛头”,村前两棵大树为“牛角”,村西跨溪而过的四座桥为“牛腿”,整座“牛”形村落构造无可挑剔。

重返村口,南湖平滑如绸,古树环绕,清风微拂,残荷吻碧,一片徽派建筑与远处的朦胧山脉倒映湖中,一幅令人留连的山水画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