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的解读

合集下载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作者:吴明红等时间:2011年12月29日摘要:水口,概指水流出入处。

安徽徽州地区古民居常在水口区域结合地形、地貌种植风水林,筑亭、台、楼、阁桥等,形成水口园林。

水口在皖南古村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是徽州园林审美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水口园林;徽州;徽派园林一、水口园林简介园林是指依据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因素巧妙地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动植物等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风景组合。

它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人们游赏憩息场所。

徽派古园林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

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存在于徽州土地上的园林,同时也包括存在于徽州地域之外、以徽州文化理念为指导、供客居他乡的徽州人聚会或赏玩之用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园林。

所谓水口乃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

“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水来不见其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

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因而要留住财气,其去口宜关闭紧密。

为此,除选好水口位置多选于山脉转折、犬牙交错或两山夹峙、清流环绕之处以外,还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

最普遍的作法是以桥作关锁,辅以树、亭、塘;在人文层次较高的地区则以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塔等高大建筑为主,辅以庙、亭、堤、桥、树等。

平原地区的水口,则常在水中央立洲或作土墩,并在洲或墩上建庙或阁,如浙江乌青镇的分水墩上即建有阁。

通过上述手法的运用以及长时间的苦心经营,风水水口地带往往成为山石犬牙交错、清流左环左绕、建筑各抱地势、树木郁郁葱葱的风景之地,人称“水口园林”。

这种园林与一般意义的园林有所不同,它以其关锁缠绕、变化多端的真山真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质朴,山水天然,成为我国古代园林体系中一种独特的类型。

在我国,要数徽州水口园林最为出色。

由于“徵州各姓聚族而居”、“士夫巨室,多处于乡”,其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族观使他们乐意资助家乡的风水事业,从而有力推动了徽州的水口园林建设,形成了诸如歙县唐模村的“檀干园”、棠樾的“西畴”以及黟县宏村的“南湖”等一大批著名水口园林,成为我国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园林之一。

徽州水口审美文化探析

徽州水口审美文化探析

徽州水口审美文化探析王锦坤【摘要】徽州水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徽州人的保护神和心灵家园.从实用层面上来看,具有定界、防卫、交通导向、休息聚会场所等功能;从美学意义上来看,既有儒家的"比德"思想,又有道家的"师法自然"观念,还有现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此外,还有象征意义.【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1【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徽州;水口;审美;象征【作者】王锦坤【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知名度逐渐扩大。

“建筑是石刻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遍的审美倾向的事实。

”[1]皖南古村落,主要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村落样式,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徽州的社会形态和徽州人的审美情趣。

明缪希雍《葬经翼·水口》:“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总出处也。

”水口就是水流进和流出的地方,入口又称天门,出口又叫地户。

宋静道和尚《入地眼图说·水口》:“自一里至六七十里或二三十余里,而山水有情,朝拱在内,必结大地,若收十余里者,亦为大地;收五六里、七八里者为中地;若收一二里者,不过一山一水人财地耳。

”可见水口范围大小不一,并无具体的规定,总是遵循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山水的走向而定。

唐卜应天《雪心赋》:“水口关拦,不重叠而易成易败……水口爱其紧如葫芦喉。

”水是龙脉,是生气的外在表现。

《葬经翼·水口》:“夫水口者……必重重关销,缠护周密,或起捍门相对待峙,或列族旗,或出禽曜,或为狮象,蹲踞回护于水上,或隔水山来,缠裹大转大折不见水去,方佳。

”水口形局,宜迂回收束,关拦重重。

徽州民居聚落中的水文化意蕴

徽州民居聚落中的水文化意蕴

徽州民居聚落中的水文化意蕴作者:王锦坤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9期摘要:徽州民居聚落,跟山行,跟水走。

徽州先民对水有着独特的情愫,有着高超的理水技艺,具有卓越的水文化智慧。

物质形态的水车、水圳、水塘、水堰、水道,凝聚了徽州人生产生活的智慧;精神层面的水文化,折射出徽州人的风水意识、肥水不外流观念和对诗意栖居的向往。

关键词:徽州;民居聚落;水文化;意蕴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2019年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问研修”(gxgnfx2019092);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徽派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17Y023);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研究项目“明清徽商在扬州的文化生态建构研究”(2020ZDH07)。

徽州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地处皖南山区,依山傍水,黄山、齐云山、天目山贯穿其间,新安江、练江蜿蜒流过,青山如黛,粉墙黑瓦,溪水长流,风景如画,风貌独特。

徽州民居聚落,水环境要素众多,但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徽州水文化”,只有9条结果,表明学术界对此有关注,但关注度不够。

徽州先民对水有着独特的情愫,理水技艺娴熟,具有卓越的水文化智慧。

笔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梳理徽州先民运用水文化的智慧,揭示其文化意蕴,品味徽州人对“水乃生命之源”的理解与践行。

徽州先民对水的高度重视,是管窥中国人重视水文化的一个缩影。

泰勒《原始文化》(1871)指出: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1]7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在《文化论》中说:“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2]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分为“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即将文化看作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仅仅刊印在纸上的记载。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

【文章编号】1002-1329(2020)03-0093-09【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doi 】 1〇.11819/cpr202_2a【作者简介】王益(1981 -).男.博士.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学院副 教授。

【修改日期】2020—02-0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项目;安徽省博士后 研究人员科研活动资 助项目;中央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成 果。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ENVIRONMENTAL PREVENTION FUNCTION OF WATER GAP SPACE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SECURITY王益WANG Y i【摘要】水口空间是徽州古村落空间营造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水口与水口空间的概念出 发,基于犯罪学、环境心理学等角度,通过对空 间位置与犯罪距离、空间层次与空间阻尼、区域 空间与事态控制、空间形态与目标隐藏、环境印 象与环境负荷的相关分析,总结了徽州古村落水 口空间的环境预防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 于当代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安全启示。

【关键词】古村落;水口;空间营造;犯罪预防; 安全ABSTRACT: W ater gap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of the system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s of water gap and water gap space, and summarizes the environmental prevention function of the water gap space in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rimi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tial location and crime distance, spatial hierarchy and spatial damping, regional space and situation control, spatial form and hidden target, and environmental impression and environmental loa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on the security of public space creation in contemporary residential areas.KEYWORDS: ancient villages; water gap; space making; crime prevention; security水系与徽州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简述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色(一)

简述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色(一)

简述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色(一)论文关键词:古村落水系形态水环境论文摘要:本文以徽州民居宏村水环境为例,分析了古村落水系的形成背景、水系形态的布局以及古水系的审美特色,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挖掘蕴藏在民居村落人工水系的具有浓厚传统的审美文化精华。

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这些传统的精髓,对现代人来说不仅仅是思想的启迪,而且是创作的源泉。

徽州古村落分布于徽州地区,迄今保留着众多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显示着徽州明清民居的独特风貌,其山川水脉与古村落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像一串串亮丽的珍珠,散落在黄山脚下。

本文试图以黟县古村落宏村水环境为例,对独具匠心的村落古人工水系形成的水街景观布局及其文化审美特色作探讨性分析。

一、水系形态布局宏村古人工水系形态布局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

水口位于村落入口处,是众水汇集之地,“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

水口的作用,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的位置,另一方面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要。

对水口布局,讲“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处”。

村落水口一般多植树,建桥或构筑标志性建筑。

宏村水口之水由西溪水道和小溪之水汇集而成,到礁石群处转弯向南,水圳进水口就设在离弯折处30米的地方。

进水口水面高于南湖水面3.96米,圳水流速21.6米/分。

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宏村水口工程的设计是科学的。

水圳的走向和水系的布局,使全村居民用水距离比较适中。

水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全长716米,分上、中、下三段。

上水圳自进水口往南流30米,再转折弯流向东南方向,中段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前折向南流,即是下水圳,下水圳曲折拐弯流入南湖。

小圳向东流入月沼,曲折地拐了一个大弯,再向南流入南湖。

据黄山市测绘院对宏村古水系勘察测算,全村离水源最远的住户,直线距离也不过100米,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直线距离在60米以内。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图 4 灵山水口小巧精致
种也是精挑细选,力求做到所选择的树种能够充分表
达传统理念并完美体现周边环境。在走访的多处村落
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水口林中表达水口林概念的乔木
多是由两三种树配合种植(见表 1)。从表一中可以看到
有些村落就用一种树形成水口林。相对于水口林中
“林”的概念,还有一种孤植水口当中,称为水口树。这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阚陈劲 吴泽民
摘 要 : 水 口 设 计 是 徽 州 古 村 落 中 村 落 布 局 的 一 讨论村庄大事的场所。
个重要内容,其内部所衍生出的水口园林则是一种未
徽州古村落大都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
采势, 就水取形, 自然景观为主, 辅以人工建筑(如牌坊、 远山,村落近处都是坡岗地,并没有处于崇山峻岭的感
亭榭、楼阁、路桥、塔楼、书院等)和植物, 使山川、田野和 觉(见图 2)。而西递水口则截然相反,虽然西递水口与
人工建筑融合成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使得水口看上去 西递村距离遥远,但与西递村环境相似,四面群山紧逼
另一方面,水口区域经过这一次的改造后,形成一 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此后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即:入村 的标志从这里就是真正进入了村庄。村与村之间重大的
的长河中,水口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这 议事、纠纷都是在水口区域商讨解决。如果村与村之间
种渐渐演变的过程发展至今,更多的赋予了水口功能 发生冲突和摩擦,外村进入水口则视为入侵。因此水口
式石坊(有文献记载西递水口曾建坊 12 座)。
西递水口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从水口图中可以看
图 10 南湖

古村落理水理念

古村落理水理念

徽州古村落“理水”理念徽州人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尤其表现在理水造景方面,他们倾注了巨大的热情精心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水空间。

水口、水圳、水院、水塘、水坝、水井······古村落的一池一沼、一墙一隅,莫不因水成趣,饱含了徽州人”智者乐水“的情怀。

而这些数量众多、形态各异、品味儒雅、亲近生活的水空间,通过理水造景,形成自然地花草虫鱼,人工的亭台廊榭等灵活多变的组合与搭配,呈现出意韵深远的意象特征,处处映射出园林艺术的精华,体现出徽州人的高超的理水技艺和独特的人文情怀。

究其徽州古村民的“理水”理念,不少学者都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论依据来支撑徽州“理水”设计策略。

有的从风水学出发进行研究,有的通过科学手法研究古村落。

本文则从“物境”、“情境”、“意境”三境探索徽州古村落的“理水”理念。

例如具有特色的宏村“水系”,九曲十八弯、水流千家、千家流水,使“涴汲未访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

”物镜,是人们运用感官,通过“刺激一反应”,对景观的物质形态进行直观感相模写,并产生一系列联想和想象,从而领悟到景观形式美的境界的过程和结果。

这一层面是由主体对事物的声、色、线、形等审美信息的接纳丽唤起的,并伴随着感官的愉悦和兴奋。

情景,是一种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的景观审美的精神境界,也是人们运用情绪和情感,通过“感发或投射”的方式,去感受景观的意象美的一种心灵体验。

这一层面不仅涉及感官愉悦,而且深入心灵,唤起心灵的激动和亢奋,是主体和客体的心灵交融。

意境,是人类生命化的精神超越,是人对景观的生命体验。

人们幻觉和错觉这两种超日常性的方式,体验和意会和心灵感悟的景观意境美,这或许可以说是对景观体验情感升华的最高境界,是场境和情境两个层面的景观体验升华的最终结果。

这一层面脱离了感官的愉悦,纯粹汇入到人的心意和神志深处,体现为意志和精神的愉悦,是人的心灵的敞亮。

它超越时空、超越自我,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简议徽州古村落水口的人文生态环境

简议徽州古村落水口的人文生态环境

简议徽州古村落水口的人文生态环境
赵蕾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水口别具一格,虽然只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一份载体,但其文化内涵却是丰富的,表现出村人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关怀,正确处理好自己在大自然中的道德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水口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态理念,给人以启迪.【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赵蕾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24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相关文献】
1.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研究——以宏村南湖为例 [J], 王玲;付立婷
2.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构成初探 [J], 孙明;饶永
3.徽州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特色的传承——合肥“文一·名门华府”居住区景观设计[J], 张鑫磊;武文婷;王中玥;常俊丽
4.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 [J], 王益
5.徽州古村落水口营建探析 [J], 张云;夏淑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的解读
发表时间:2016-05-31T14:58:23.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期作者:陈子豪
[导读]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一生痴绝处,无梦在徽州”,这句千古名句,诉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陈子豪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空间序列的开始,是古代先民对山水美的热爱与向往,水口的营造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章对水口空间进行了详细解析,探索了水口景观环境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水口;天人合一;生态;水景观
1 徽州村落的形成及其空间组织
1.1徽州村落的形成
“一生痴绝处,无梦在徽州”,这句千古名句,诉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村落,从人类最初的“居无定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出现了人类聚居地的最早形态——村落,而徽州古村落是村落的文化历史中的华丽篇章。

徽州古村落最初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随着历史上中原人不断迁入,以至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村落的主要建设者。

徽州村落的形成主要是在东晋、唐末、南宋时期。

南宋经元到明初三百多年,是徽州村落稳定发展时期。

徽州村落的主要形式是在耕读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淳朴田园式村落。

于明成化、弘治之际,徽州村落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徽商开始形成。

随着徽商的蓬勃发展,这一大族聚居的村落开始脱离了对传统农业的依赖。

伴随着徽商的日渐显赫,徽州古村落进入了它的勃兴鼎盛期。

成于徽商的发展,衰于徽商的失势,徽商的衰落和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重创,使得徽州村落陷入衰落、萧条之境。

直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徽州传统村落再次受到世人注日。

1.2徽州村落的空间组织序列
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在于她丰富而完整的空间序列,用与建筑异曲同工的绘画、文学语言的“起”、“承”、“转”、“合”贴切地说明了徽州村落空间结构的艺术性特征。

这里的“起”是指徽州村落的序列的开端——“水口”。

“水口”有着鲜明形象的水口承担了村落空间的导向作用。

“水口”是村落从自然空间转为人工空间的过渡空间,“水口”空间的设计是及其考究和精细的。

“承”是指徽州古村落曲折丰富的街巷空间,在村落空间组织中起着自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承接作用,担负着村落的内部空间和民居宅院外部空间的双重角色。

接下来的“转”是指村落中的小广场、牌坊,拱门、过街楼等。

通常是村落空间序列的转折空间,这一空间的收敛与转折通常是为达到空间的最高潮部分做准备。

最后的“合”是指村落广场、村落的景观最佳处。

整个空间序列最具魅力的空间,同时也使整个由内而外的空间序列达到最高层次的“合”。

徽州村落与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里我们择取空间序列中的“水口”空间来做一个解读与研究。

2 徽州村落的空间组织序曲—“水口”
2.1“水口”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2.1.1“水口”的定义
风水典籍《山龙语类》说:“水口者,水既过堂,与龙虎案山内诸水相会合流而出之处也”.
即村落中的水会合后,在下游某个位置绕过丘陵的包围流出的出口,一般也是村口,而上游水进入的地方叫天门.一般平原的水口以河口的形式存在,山区的水口多是山口或水源.
2.1.2“水口”的形成原因
“水口”的形成是在徽州古村落特定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自然的制约。

徽州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在山水包围的环境限制下,村落只能建在山谷中的平坦处,而通常情况山谷也是风谷,多山风、寒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周围的山水在村落入口处,通过借助自然的山体,人工种植树木等方法,建设起天然的屏障,阻挡山风、寒流,使得村落内形成以一个小的气候环境。

2)风水的影响。

风水理论认为,水象征着财,水口的营建可以阻挡山风直袭,具有藏风聚气的作用,在风水的影响下,水口主宰着村落的兴衰、安危、财富等等的象征,自然会受到古代先民的重视,这便是水口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原动力。

3)社会的推动。

徽州古村落的兴起功在徽商。

富甲一方的徽商荣归故里,斥巨资修建豪宅祠堂,兴修水利,办学育人。

受地少人多、村庄拥挤等条件的限制,虽然徽州地区豪门众多,但是难以家家户户兴建私家园林,从而也就促使村民共同捐资在村头的水口处兴建园林,推动了水口的发展。

2.2“水口”的特征
1)自然性。

它不同于江南私家园林模山模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模式,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山水的感染力,将其纳入到整个村落的空间当中,达到了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效果。

2)生态性。

村落水口一般都是随山采势,就水取形,以自然景观为主,和人工建筑融合成与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

有的古村落结合着自然水口流经村落的水系来进行规划布局,
3)公共性。

徽州古村落中的水口一般都是村民公共活动的场所。

可以说水口在功能上开创了我国园林公共性的先河。

例如在西递村的迎神庙会活动中,水口是一个重要的场所。

4)文化性。

徽州文化自古以来兴盛渊远,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阙里”。

村落水口建设中的众多建筑,如文峰塔、奎星楼、牌坊等体都体现出了水口建造中浓浓的文化氛围,反映出了徽州人民的生活追求和徽州的地方特色。

2.3 “水口”的功能及其文化内涵
2.3.1 “水口”的功能
水口这一空间在徽州古村落的建造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水口的很多作用与今天的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水口作为村落的地标性"门户",它是整个村落空间序列的起点,也是古村落景观带的序曲。

2.3.2 “水口”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自然认知:水口的选址一般多选在山脉的转折处或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之处。

重要的选址形成了较封闭的区域居住环境,可以使村落避开强烈山风的袭扰和寒冷潮湿气流的侵蚀,既体现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又营造适宜的外部空间,更符合村民获得安全稳定居所的心理需要。

2)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往往是村落的景致优越之处,天然地形景观与人工景致、建筑的完美结合。

既体现了在功能上的满足的实用型的设计智慧,也突出了在美学上的创造性追求,更加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

3)宜家乐居的生活追求:人们通过对居住环境的选择,追求一种平安宁静,品尝山水之美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从宜居到乐居的生活追求。

由于徽州的土地较少和自然地理环境一方面给村落的建设造成了限制的同时,也为山环水绕的人居环境提供了优越性。

4)生态文化的藕合,文化习俗的传承:古村落水口的生态观,是在历史文化的浸润和涵养下形成的,是村居环保及生态建设中富有价值的创新。

水口中各个要素的文化内涵和存在形式,成为古代风水理论、儒道思想和朱程理学等非物质文化的有效载体。

3小结
水口给徽州村落开辟了丰富的入口序列空间,其虚实结合、高低呼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

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湖塘,配置以牌楼、亭榭、桥梁等,形成顺应自然的优美景观。

水口景观的规划设计充满着东方深邃的哲学思想,对村落的盛衰与安危起着精神主宰作用,亦是一村之民所共有的休憩娱乐之地,这一地段因而成为村镇最迷人的风景、最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所在。

它反映出徽州先人对生存环境丰富意象的祈求,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研究与借鉴它,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极具现实意义。

充分吸取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精华,发挥生态水景观的作用,营造新农村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陆林等徽州村落[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袁牧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以徽州、婺源古村落为个案 [J].苏州大学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刘阳徽州传统村落水口空间的现代解读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