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汇编

合集下载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以西递、宏村为例【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

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1.引言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

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

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

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

徽州古村落地图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三次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进行查审。

何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

古建:民居的布局

古建:民居的布局

古建:民居的布局欢迎投稿留言交流明清徽州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以外部黑白灰基调,内部木材、砖石自然色泽,构成了简约朴素的色彩环境。

诗意婉约的粉墙黛瓦,雕琢精美的门窗梁枋,装有日月的天井院落,组成了一幅清秀的写意水墨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为合院式民居,徽州民居整体上形态方正,规整有序。

平面布局以“进”为基本单元,进门为前厅,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及厢房,沿纵向轴线延伸。

徽州民居以二进较为普遍,较大的有三进、四进甚至更多。

徽州人注重传统家庭伦理,民居空间分配体现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

总体来看,徽州民居是以天井为核心,按规模、地形、功能灵活布局的院落组合。

民居布局形式“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是徽州民居中最为经济的一种。

多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楼下明间作客厅,楼上明间为供奉祖先神位的祖堂。

两侧厢房可作卧室。

天井两侧是廊庑,楼梯设在一侧廊庑内。

“凹”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回”字形,又称“口”字形。

四合院式,三间两进,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楼上明间为正间,两侧厢房是卧室;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楼上明间一般作为祖堂。

“回”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H”形,前后两个三合院背向型。

三间两进,前后沿高墙边各有一天井。

这种住宅没有门厅,正堂往往分为两个厅堂,两厅合用一个屋脊,俗称“一脊翻两堂”。

“H”形平面布局示意图“日”字形,三间三进。

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一天井,各进之间两边有廊庑相连。

祖堂一般设在最后一进厅堂中。

“日”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清·冯仁镜宅在新馆四楼“徽州古建筑”展厅中,有一座整体搬迁、异地复建的古民居——清·冯仁镜宅,原建在歙县霞坑镇鸿飞村,两进三开间,当地人称作“花厅”,以天井为中心,平面布局呈“回”字形。

这座宅子结构精致、形制规范,堪称徽州古民居中的“小户型精品”。

徽州古民居,“无宅不雕花”,这座宅子里到处可见精美的木雕装饰,梁枋、撑拱、雀替等处均有,木雕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等,图案造型千姿百态,可谓名副其实的“雕梁画栋”,使素雅的民宅内意趣盎然,反映了徽州人的精致生活。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其中徽州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徽州村落的空间格局是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不仅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营建经验。

一、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街巷、民居、坊门和宗祠。

街巷是徽州村落的主体,通常分为南北两条主街,中间是东西向的横街,形成了“人”字形的布局,构成了整个村落的骨架。

街巷两旁是民居,房屋的朝向严格按照风水和家族的地位进行规划,形成了新月形的排列。

坊门是村落的入口,通常以牌坊或山门的形式存在,起到了限制车辆进入的作用,也标志着村落的边界。

宗祠是徽州人的信仰中心,它们在村落的核心位置,以庙宇的形式存在,承载着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

二、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特点1. 基于地形的布局徽州村落的空间布局通常与周围的地形相配合。

山地地形常常用以保护村落,形成了安全感和独特的景观效果。

水资源的利用也是徽州村落的特点之一,许多村落建在水旁,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并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景。

2. 基于家族的规划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往往是由一个个大家族来规划和建设的。

每个大家族的地位和财富决定了他们在村落中的地位和住宅的位置。

这种规划方式既体现了家族秩序和约束,又凸显了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3. 艺术与功能的结合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艺术与功能紧密结合,无论是居民住宅还是宗祠,都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居民住宅通常采用木结构的建筑,既美观又耐用。

宗祠则以雄伟壮观而富有装饰性的建筑为特点,不仅供奉神明,还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三、徽州传统村落的营建经验1. 人本设计徽州传统村落的布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的生活习惯。

在设计中考虑到通风、采光和景观,在符合功能需求的同时,提供了舒适和美丽的居住环境。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道县,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

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

建筑风格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屋顶与墙体。

它的屋顶通常是由两条坡走向的,这种形式叫做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但在徽州却是常见的。

徽州民居的墙体采用干挂砖墙面,这种方式通常是先在砖墙上打上一层石灰,然后再用砖头覆盖整个墙面。

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潮气侵入房间内部。

空间布局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采用了排屋的建筑形式。

这种方式将多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庭院空间。

在徽州的民居中,庭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庭院通常会有半封闭的设计,这样可以保护住户的隐私。

徽州民居的庭院设计也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庭院中通常有一些石灵墙和水池,还有一些长凳和椅子,这些都能增加庭院的美观和生活的舒适度。

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木结构和石材。

在庭院中,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石灵墙,这些也是徽州历史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材料之一。

另外徽州民居的木结构也非常漂亮,却也非常实用。

徽州建筑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比如说耐用性、保温性和防震性等等。

这些特点为徽州的民居带来了长期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之后的建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筑样本。

结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保护。

无论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者建筑材料,都充分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和理念。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享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价值。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落 风景 最美 、最具 不 同风 格 特色 的 地 方,甚至 成 一 座村 落 的重 要 标 志 。例 如 ,歙 县 溪 西 南 村 的 村 口 有 一 路 亭 — — 绿 绕 亭 ,位 于 荷 花池 边及 道 路入 口 处 ,它 既起 着 入 口导 向 的识 别 标志 作 用, 又 具有 点缀 池 面景 点 的 妙处 ,并 且 与 环境 结 合的 非 常紧 密 。亭 子 临 水 一 侧 设 有 飞 来 椅 ,供 路 人 休 息 、欣 赏 荷 花 池 景 色 。路 亭 比 例 匀 称 ,屋 面 为 两 坡 顶 ,在 山 尖 处 各 设 一 小 坡 顶 ,既 是 飞 来 椅 的
1.徽 州 传 统 民 居 的 环 境 布 居 由 传 统 民 居 集 聚 而 成 的 徽 州 村 落 ,绝 大 部 分 融 合 在 山 光 水 色 之 间 。 或 背 山 临 水 ,或 依 山 跨 水 ,或 枕 山 面 水 。 比 如 ,黟 县 的 西 递 溪 水 穿 村 而 过 ;黟 县 的 屏 山 ,休 宁 的 临 溪 ,溪 水 傍 村 而 过 ; 又 如 ,黟 县 的 碧 山 ,歙 县 的 潜 口 ,村 落 附 近 有 较 大 溪 水 ,或 小 涧 连与村落,等等。这种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小气 候 。 背 山 屏 挡 冬 季 北 向 寒 风 ,面 水 迎 来 南 向 季 风 。 村 落 一 般 都 是座落在山水之间的缓坡上,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房 屋 高 低 错 落 ,形 成 富 有 节 奏 变 化 的 院 落 组 合 。 另 外 ,缓 坡 还 能 避 免 淹 涝 之 灾 和 保 持 水 土 。 徽 州 传 统 村 落 总 体 来 看 ,都 是 山 峦 为 溪 水 的 骨 架 ,溪 水 是 村 落 的 血 脉 。 房 屋 群 落 与 周 围 环 境 巧 妙 结 合 ,村 落 顺 溪 水 走 向 展 开 ,形 成 了 优 美 的 村 镇 风 貌 。 由 于 徽 州 地 少 ,大 部 分 徽 民 经 商 ,村 镇 沿 河 溪 ,既 方 便 交 通 运 输 ,又 有 利 于 贸 易 集 散 ;另 外 徽 州 民 居 为 木 结 构 ,街 巷 庭 院 中 溪 水 对 于 居 民 生 活 用 水 、防 火 用 水 均 很 重 要 。 在 徽 州 地 区 一 些 大 的 居 住 群 体 所 组 成 的 集 镇 ,往 往 有 一 条 比 较 热 闹 的 商 业 街 道 ,街 的 两 侧 分 布 着 商 店 、茶 馆 、饭 铺 等 。 街 巷 端 头 一 般 设 券 门 、矮 墙 或 漏 花 墙 ,这 样 既 分 割 和 丰 富 了 狭 长 的街巷空间,又加强了建筑群的整体性,使环境充满生活气 息 。 村 内 大 街 小 巷 皆 以 青 石 、麻 石 等 石 材 铺 路 ,这 种 石 板 路 使 得多雨之地的徽州村镇不受泥泞之苦。 徽州村落建筑密度很高。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抬 轿 、推 轮 车 、骑 马 等 ,无 大 型 交 通 工 具 ,因 此 ,民 居 组 群 间 的 巷 道 一 般 是 曲 折 幽 深 ,宽 度 仅 达 建 筑 层 高 的 五 分 之 一 左 右 ,显 得 异 常 宁 静 ,生 活 气 息 很 浓 。 这 种 布 局 在 当 时 有 不 少 优 点 :1,幽 深 的 巷 道 在 夏 季 可 避 免 炎 热 阳 光 直 射 ,比 较 阴 凉 。 2,由 于 地 皮 紧 张 ,建 筑 布 局 比 较 紧 凑 ,能 节 省 地 皮 。 但 也 有 许 多 弊 端 ,民 居 之 间 间 距 太 小 ,冬 季 日 照 条 件 差 ,不 利 于 防 火 ,车 马 难 以 入 内 等 。 村头 ,是徽 州 村落 环 境景 观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是 民居 村 落 的入 口和 前 奏。村 头作 为 村落 与 外界 的 过渡 ,一般 利 用不 同 的 山势 、溪 流、湖 塘等 配置 以牌 楼 、亭 榭、桥梁 等 标志 性 建筑 物 作 为空 间环 境 的 界定 ,徽 州 人 也称 村 头为 “水口 ”,这 些 地段 是 村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徽派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徽州、绩溪、歙县和浙西地区都有分布。

徽州的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民居中的天井合称“徽州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徽州三雕”,马头墙是徽州的标志性特色。

本期推送就带大家一睹徽州建筑风采。

“徽之为郡,于山岭川谷崎岖之地”,北亚热带的自然环境就决定了徽派古建需要具备通风、隔热、遮阳、避雨、防潮等功能。

此外,由于所处地区山峦叠嶂、气脉雄厚,水清澈明丽,以奇峰、怪石、清溪、流泉、飞瀑、古树、云雾称绝,因此,徽派古建也突出表现出对山水、自然景观的依赖关系,印证了“无山水不成居”的说法。

无论村落民宅、私家园林、祠堂庙宇、亭阁牌坊,都力图同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和谐。

1四水归堂在自然风光基础上,加上明清徽商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反哺,使得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徽州村落的格局强调易经的阴阳调和和八卦理念,而不同于一般山地不规则的布局。

徽派古建筑结构上多为进院落式,一般为坐北朝南倚山面水的三进院式(也有五进院式,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老屋阁”古建)。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设置长方形状的“天井”采光、通风、排水,此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

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

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四水归堂,聚水、聚财、聚福气,可谓“四季财源滚滚、四面八方来运。

徽派建筑的天井数量多。

徽州人也有大家族敬宗收族的传统,成了家一般不另立门户。

因此哪家公子娶了媳妇,将要添加的就不仅是儿孙,还有房屋,甚至还有天井。

在老房子边上添新屋,和老房连体,却自带天井,形成单体多井组合庞大建筑。

一套大户人家的老宅里,可以有许多天井,还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天井”的豪门大宅。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1 建筑历史与特色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

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

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

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

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

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

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

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三次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进行查审。

何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
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
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

沿途建有踏石,供浣衣、灌园之用。

“牛肠”两旁的民居里,大都有栽种着花木果树的庭院和砖石雕镂的漏窗矮墙,曲折通幽的水榭长廊,小巧玲珑的盆景假山。

弯弯曲曲“牛肠”,穿庭入院,长年流水不腐。

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

从而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

明朝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历时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设计与建造告成
“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3.深邃的建筑文化
3.1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祠堂、牌坊、民居被称为徽派建筑“三绝”。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3.2建筑文化之祠堂文化——以敬爱堂为例
在徽州,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祠堂空间分布
黟县西递村的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

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

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

上庭梁上悬挂彩灯。

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

“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

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

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音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耀。

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

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

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

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

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

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敬爱堂上庭对面的门楼横梁上方,悬挂着一块3米见方的大牌匾,上方一个笔力遒劲、功夫深厚的大“孝”字。

据说,此字系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所书。

当年他曾写过“忠、孝、廉、洁”四个大字,但多毁于“文革”,令人痛惜。

只因有一位村民将“孝”匾拿回家中作粮仓盖,才保留至今。

这个“孝”字将字、义、形、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整个字拆上下两部分来看,上半部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是一个“子”字。

朱夫子所书的“孝”字,上半部右边横、竖、撇笔画连接,如同一个半身人形,呈弓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右边却是猿的脸形。

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

下半部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子”字,意喻要孝敬父母、老人。

书画同源,此字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书
画的高度统一,真是一幅活脱脱的诗情画意书法图,写来犹如神助。

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悬挂在敬爱堂里,又极为妥贴,切合环境。

3.3派建筑文化之牌坊文化
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被称为封建论理的物化象征。

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徽州大地上建起牌坊数以千计,虽经沧桑巨变,至今留存的仍有很多,犹如一座诺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

3.4派建筑文化之民居
宏村承志堂的水榭
黟县现存明清两代民居,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砖雕门楼
门罩
特别是是一些建筑的“边角地带”的利用堪称“绝笔”。

如,西递的绣楼,宏村承志堂的水榭。

西递的绣楼
西递的绣楼4、小结
西递、宏村古建筑群不仅拥有优美的山水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别致的建筑造型,而且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实在是一处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精髓,是中国皖南古村落最为杰出的代表。

如今,西递、宏村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皖南还会有更多的古村落将会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传统村镇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韩小卢.徽州的明清民宅建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