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散落在山间或丛林之间,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徽州建筑建筑单体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徽州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分为几类:民居、祠堂、牌坊,被誉为“徽州三绝”。

(一)民居民居型制分类:徽州古民居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分成大宅和小宅。

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三种型制。

大宅则有这三种“合院”细胞组合而成。

民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二)祠堂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复习提纲(2011年)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生土建筑体系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2.石构建筑体系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3.毡包式建筑体系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木构架—多见于北方穿斗式木构架—多见于南方井干式木构架—东北、西南等林区干阑式木构架—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一.穿斗式(串逗式)特点①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②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③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二.抬梁式特点①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②梁头上搁置檩条③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①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②工期短,易施工③便于修缮、搬迁、扩建④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⑤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⑥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缺点①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②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③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④存在技术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①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②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③提供室外活动场所④种植花木,美化生活庭院式布局的多元功能:空间聚合、气候调节防护戒卫、场所调适礼仪伦理、审美怡乐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1 简明①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②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2 真实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3有机①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②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4平面、结构、造型①三者的不可分割性②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③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④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 官式建筑①工官掌管建造②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③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④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⑤人力、财力、技术集中⑥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2 民间建筑①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③建筑式样变化多端④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李诫编修《营造法式》①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政书②推动中国建筑模数制和标准化进程③是可操作实际经验的总结④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清——样式雷家族①始祖雷发达②其家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③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1/200 的模型作设计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牌楼与牌坊①一种标志性建筑物②面阔一到七间③基本组成柱、梁枋、斗拱、屋顶④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华表①一种标志性建筑②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①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②实例:郑州商城宫殿遗址茅茨土阶,四阿重屋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书P34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①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②隋代石匠李春建造③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⑤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概况: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安徽历史考试纲要

安徽历史考试纲要

安徽历史考试纲要古代篇1、繁昌县人字洞:欧亚大陆发现最早的古人活动遗址,距今250万年—220万年2、和县猿人距今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3、薛家岗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是新时期时代人类活动遗址。

在潜山县薛家岗。

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以农业生活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活动4、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是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史学家成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奴隶时代1、吴头楚尾:A江淮地区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期安徽长期处于楚国统治之下B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江淮地区成为楚国政治、经济中心C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结束了江淮地区诸侯地区长期纷争的局面。

2、(安丰塘):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寿县以南30千米,为以后都江堰、郑国渠的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商周时期,今铜陵铜官山成为全国炼铜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寿县楚王墓出土的“大铸客鼎”是现存周朝以来最大、最重的铜鼎。

4、、管仲,齐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革新军事,外交采取“尊王攘夷”策略,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5、老子:春秋末年楚国人今涡阳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著《道德经》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6、庄子:战国蒙城县人继承并发展老子的观点鄙视功名利率,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悲观消极思想: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著《庄子》先秦杰出的哲学著作,散文典范。

7. 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县大泽乡今宿州…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建立张楚政权。

秦汉时期1、江淮和皖南经济的发展:特点:发展不平衡,淮北先进,江南落后原因:1、汉武帝将中原人口迁移到江淮地区,把浙东越族人和北方灾民迁到皖南2、东汉末年中原百姓“避乱江南“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带到皖南,3、汉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在芍陂设立“陂官”,负责水利事务4、东汉庐江太守王景大力推行牛耕和铁农具,传授种桑养蚕和织布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个朝代?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人群阶段(2)母系社会—仰韶文化(3)父系社会—龙山文化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后期)元、明、清2、中国木构架的三种类型,各主要特征。

木构架按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特点:抬梁式----便于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室内划分灵活。

穿斗式---a、用较小的柱与“穿”,组成相当大的构架。

b、室内柱网较密;c、建柱构件尺寸较小,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

井干式---井干式建筑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又可建于干阑式建筑之上。

3、中国古代庭院组合方式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又包括哪些,各主要特点。

合院式: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

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形成︻或H形-----三合院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加上倒座,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四合院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一,因而称为“廊院”4、我国最古老的居住形式有哪几种?•1)天然洞穴旧时器时期实例:北京周口店•(2)穴居黄土地—黄河流域穴居、半穴居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3)巢居•潮湿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5、我国仰韶文化时期重要的村落遗址及其主要特点。

1、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特点:1、防御特点:壕沟2、区域布置:(1)分区(2)向心•2、陕西西安市附近半坡村遗址特点:不仅有半穴居,还有地面建筑,并且有套间房屋。

•平面:长方形、圆形•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树枝扎结骨架上涂泥•承重:屋顶中部的重量常用木柱(树干)作支撑,数量不等,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采用绑扎法。

古代徽派建筑知识点总结

古代徽派建筑知识点总结

古代徽派建筑知识点总结一、建筑形式1. 屋顶形式:徽派建筑的屋顶形式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徽派建筑多采用歇山顶和歇山顶、抬梁歇山顶等形式,屋顶的形状多为翘起,两端向上翘起,有脊的叫做歇山,没有脊的叫做抬梁。

而山墙也是徽派建筑形式的一大特点,山墙高大而宽厚,常常与阁楼相结合。

2. 布局特点:徽派建筑在布局上追求平面的对称性和整体的协调性。

建筑通常按照三进(重要院落)、五联(典型庭院)或称为内外两廊,形成对称的院落布局,院内通常会有水池或假山,为建筑增添一份灵动与生机。

3. 结构形式:徽派建筑的结构形式多为木结构,因地域环境不同,徽派建筑结构形式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以梁架结构为主。

梁架结构能够使整栋建筑稳固耐久,同时也非常适合于徽派建筑的各种独特造型。

二、结构特点1. 木结构:徽派建筑的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来进行搭建。

其中,榫头是材料两端刻成的扁方形、榫眼是扁方的卯眼孔,榫栓是填入卯眼孔中的榫头。

这种结构形式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也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地震和风雨侵蚀。

2. 石雕装饰:徽派建筑的石雕装饰也是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之一。

徽派建筑中常常使用花岗岩、青石等硬质石材进行雕刻,雕刻的图案内容丰富多样,如龙凤、花鸟、山水等纹饰,形象生动、结构严谨。

3. 砖雕装饰:徽派建筑的砖雕装饰同样值得一提,其多为砖雕浮雕形式,常常作为墙面装饰或者门楼梁柱上的点缀,其雕刻精致,富有地域特色。

三、装饰艺术1. 木雕装饰:徽派建筑的木雕装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著称。

木雕装饰主要体现在建筑梁柱、门窗、楼梯等部位,其内容多为花鸟、人物和传统文化图案,体现了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精湛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2. 绘画艺术:徽派建筑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墙面、门窗上,徽派建筑多用彩画来进行点缀,其内容多为花鸟、山水等传统中国画风格,以及一些传统的中国寓意图案,如吉祥物、神兽等。

3. 园林艺术:徽派建筑的园林艺术也是其重要的装饰艺术之一。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第一章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徽州建筑的界定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北有黄山山脉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风貌。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二、生态和资源因素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资源影响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带有古越风格,纹饰有些与中原相近。

春秋战国:徽州地域先后归吴、越、楚,原有地域的山越文化与吴楚文化交融渐生新质文化—古越文化或曰山越文化。

东汉至南宋:晋、唐未、宋、三次士族南迁,发达的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三次融合一、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中原建筑所蕰含的礼制秩序与格局。

徽州建筑常识

徽州建筑常识

徽州建筑常识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以其雄奇壮丽、精巧典雅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徽州建筑的常识。

一、徽州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徽州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减少了使用钉子的数量,使建筑更稳固。

檐角上翘,屋脊翘起,形成了独特的飞檐翘角和揭山盖丘的造型。

2. 建筑材料:徽州建筑常用的材料有木材、砖瓦、青石等。

其中,徽派建筑常用的木材是雪松木,因其质地坚硬、耐腐蚀而被广泛使用。

3. 建筑布局:徽派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和谐,一般以三进为主,前进为门厅,中进为正厅,后进为后厅。

建筑整体呈“回”字形或“品”字形,形成了宽敞的庭院和多个天井。

4. 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的精细和繁复,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雕刻、彩绘、壁画等。

徽派建筑的门窗、斗拱、楼梯等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二、徽州建筑的分类1. 客家楼:客家楼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徽派建筑与客家民居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客家楼通常为多层楼阁式建筑,外观庄严典雅,内部布局合理,起到了居住、防御和社交活动的功能。

2. 四合院:四合院是徽州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它以四面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周是厅堂和房间。

四合院的布局严谨合理,空间利用率高,同时也方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古民居:徽派建筑中的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也是徽州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

古民居通常由前厅、中堂和后厅组成,整体布局规整,建筑材料讲究,装饰精美。

三、徽州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以下是一些保护与传承的措施:1. 法律保护:加强对徽派建筑的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对徽派建筑的保护责任和措施。

2. 维修保养:定期对徽派建筑进行维修保养,修复破损的部分,保持建筑的原貌和风格。

3. 传承与教育:加强对徽派建筑的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培养更多的传统建筑工匠和专业人才,保证技艺的传承。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
3)建筑朴素谈雅,就地取材。
• 建材以当地丰富的粘土、 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 主,
徽派建筑三种建筑形式:
1、民居 2、祠堂 3、牌坊
1、此屋只应徽州有——徽派建筑三绝之民居
民居室内结构: 大门--天井--堂屋--左右厢房--堂屋风屏后楼梯间--厨房。 典型特征:马头墙、天井
五岳朝天——马头墙
3、忠孝节义的人造化石——徽派建筑三绝之牌坊
牌坊多为徽州籍高官富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以 求流芳百世。也体现出徽州当地以儒学思想为主导的精神世界。
举世无双的“八脚牌楼”
——许国石坊
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 “八脚牌楼”,风雨沧桑400 余年。系明朝“三朝元老”礼 部尚书兼太子太保许国所建。 许国石坊集徽派文化于一身, 在建筑上代表着16世纪石雕 艺术的最高水平。
三徽派建筑技艺三绝:
1、砖雕 2、木雕 3、石雕
徽派建筑技艺三绝——砖雕、木雕、石雕
•其雕刻技法,多为浮雕,兼有透雕、圆雕、线 雕等技法的运用,显示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2006年,徽州三雕正式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1、三绝之木雕
宅第取材以柏、梓、椿、榧、银杏等树种为主,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木雕则以红木、 乌木和楠木为贵。 宏村承志堂被誉为“民间故宫”,堪称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而胡 氏宗祠也因木雕技艺精湛被誉为“木雕艺术殿堂”。
因形似马头,故名马头墙,又名 封火墙,有防风、防火作用。
明朝时,徽州府火患频繁,因民居多 为木制 结构,损失惨重,时任徽州知府 何歆,经研究发布政令,用砖砌成墙以防 止火势蔓延,有效遏制了火烧成片的问题。
四水归堂——天井
天井能聚集屋面雨水, 名曰“四水到堂”或 “四水归明堂” ,以图 财不外流的吉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徽州建筑的界定⏹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北有黄山山脉⏹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二、生态和资源因素⏹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资源影响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带有古越风格,纹饰有些与中原相近。

春秋战国:徽州地域先后归吴、越、楚,原有地域的山越文化与吴楚文化交融渐生新质文化—古越文化或曰山越文化。

东汉至南宋:晋、唐未、宋、三次士族南迁,发达的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三次融合一、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中原建筑所蕰含的礼制秩序与格局。

具体体现:1、森严的宗祠、支祠、家祠系统2、村落的公共建筑的中轴线、前后秩序3、建筑的等级化4、建筑的表象(如门脸、匾额等)5、牌坊标志6、木结构的混合式7、西部构造(如月梁等)⏹8、单体建筑形态⏹9、村落建筑的前导空间、秩序⏹10、以庭院为主要结合手段来组合群体⏹11、山越建筑:木构架体系为干栏式建筑二、宋明伦理道德秩序与乡村民俗对建筑的影响⏹儒、道、佛、理对建筑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理”导致了徽州建筑的理性走向⏹其表现形式为:建筑群的轴线、等级、序列和高度的程式化⏹乡约民俗:⏹风水观念⏹祭祀祖先的礼仪⏹地方戏三、徽商与徽州建筑鼎盛与明清⏹徽商——“徽州籍商人”,指一团体。

徽州建筑的鼎盛几乎与徽商的鼎盛同步徽人将“润身润屋”视为两美⏹1、徽商对家乡公益性建筑的巨额资助⏹2、徽商广建园林、豪宅,是以“富而显贵” 的方式,体现自身价值⏹3、园林、宅地是徽商留给子孙的基业,也是自身颐养天年的理想场所⏹4、徽商——“儒商”“官商”的审美情趣对徽州建筑的影响⏹四、中原移民与徽州文化的融合与新生⏹越文化的特征: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纹身断发,同水而浴。

善铸铜,印纹陶⏹中原移民的主要原因:战乱与自然资源的耗竭⏹始于汉:吴、方、汪⏹移民高潮:⏹第一次:东晋⏹第二次:唐末⏹第三次:南宋⏹移民高潮:⏹第一次:东晋⏹第二次:唐末⏹第三次:南宋⏹徽州地区的戴、鲍、李、程、江、朱、胡姓宗谱源记晋、豫、鲁⏹移民带来的社会变化:人口数量结构、财富、广博的文化、精湛的技艺。

从而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文化:坚持宗法制度⏹强化族群意识⏹聚族而居⏹如:尊祖敬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重视农耕⏹1、何谓徽州建筑?⏹2、自然因素对徽州建筑发生的影响有那些?⏹3、人文因素对徽州建筑发生的影响有那些⏹第三节徽州建筑的沿革⏹大致分为四方面:⏹徽州建筑的草创——宋元⏹徽州建筑的勃兴——明代⏹徽州建筑日趋世俗化——清代⏹清末民初西方建筑东渐中徽州建筑的变异⏹徽州建筑的草创期——宋元⏹南宋始,理学勃兴,社会儒教化以及徽商的成长,为徽州建筑从萌芽到成形,提供了必要条件⏹现硕果仅存的几座宋元徽州建筑实物,主要为塔、城楼、桥。

故无法突出宋元时徽州建筑的整体风貌,现在对宋元时期古建筑的探寻,主要的依据为遗址、遗迹,方志、文书、族谱等。

⏹1、建筑类型:⏹A)宗祠起源于宋代。

中国的宗祠是从庙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成。

⏹《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

庶人祭与寝。

”这一规制,直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提出准许民间立家庙祭祀祖先的建议被采纳,才被打破。

⏹宋:⏹歙县潜川金紫祠⏹祁门六都报慈祠,⏹休宁古林黄氏宗祠。

⏹婺源县考川明经祠(元至大年间1308-1311)婺源县清华镇胡氏宗祠(1324年)⏹婺源县桂岩詹氏宗祠(元代)⏹宋元宗祠鲜有也可由宗谱佐证⏹C) 牌坊起源于宋末或元初,现有最早的牌坊为歙县郑村贞白里坊,单间二柱三楼,以白砂雕砌,仿木结构。

⏹2、宋元徽州建筑概观⏹宋元以儒家价值观为主体的徽州建筑发展期。

其时期建筑与明清徽州建筑有相近的文化结构和内涵,但就量和度来说,宋元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远未达到明清时所具有的强度。

⏹宋以前完成了中原人口大迁徙,对徽州影响甚大。

⏹ex:呈坎村罗氏避唐未之乱,自江西迁来⏹潜川(潜口)北宋元佑年间自唐模析出。

⏹西递胡氏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自婺源考川迁徒建村。

⏹宏村南宋汪氏祖先“卡筑数掾于雷岗下“。

⏹明代是徽州建筑发展兴盛期。

⏹1、徽州建筑勃兴的主要活力⏹明代徽州经济复苏,兴盛是最主要与最直接的动因。

⏹1)农业与经济得到积速发展⏹2)明成化年间的盐法改革,徽商逐渐取得了垄断盐业的准盐特权,以盐业为中心,快速完成资本积累,“雄飞中国商界”与晋商分庭。

⏹徽商对徽建筑的贡献——资金(祖宅)⏹徽商对徽州建筑的影响——建筑风貌,建筑类型(宗祠、牌坊)。

⏹3)明代对儒教的强化⏹(1368年)明建国始,对佛、道二教管理加强,于金陵界寺议立善世院,令高僧惠昙管理佛教,又设“玄教院”管理道教。

⏹4)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上疏获准才“宗祠遍天下”。

⏹2、明时建筑的类型特征与文化面貌⏹1)类型特征⏹a : 祠堂⏹b:牌坊⏹有学者认为这“是徽州文化”的一种物化象征,是徽文化的缩影和特质的显示。

⏹c:宅第:⏹⏹d: 戏楼:⏹婺源阳春戏台_明代戏楼⏹e:社居:用以祭祀土地神,形制与祠堂相近。

⏹f:亭:亭者,停也.是园林景观建筑。

⏹原因:徽商_官商、儒商⏹建筑用材_硕大、较多保留了梭柱、月梁、替木、木质,驼峰等宋式做法、建筑简练实用。

⏹雕刻_雕刻与结构统一风格,古朴粗犷、颇具金石韵味。

⏹清是徽州建筑鼎盛期⏹康乾盛世,徽州长足经济发展,此时徽人大兴土木,致现有遗建数量众多。

⏹1)徽建捐建,商人的审美取向影响了建筑。

⏹2)影响清朝徽州建筑文化面貌的因素⏹a: 程朱理学。

牌坊组群方向发展⏹宋祠-支祠-家祠⏹b:清时对文人施行高压与笼络并举,严禁文人结社,兴文字狱-导致一学人脱离现实,幂心追古,不思创新⏹c: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颁行《工程做法则例》清徽建中木构的宋代做法几乎绝迹,斗拱成为纯装饰件,趋于精丽琐碎。

⏹四清未民初“西风东渐“对徽建的影响⏹1、清未民初,徽州建筑的发展轨迹⏹a:循徽建本身发展衍生的逻辑.⏹b:西化⏹c:保留徽州建筑的“体”吸收若干西方建筑因素。

⏹2、清未民初,徽建的“西化”⏹崇高科学与民主之风漫行全国。

⏹新官僚,商人,律师,教师留学人土⏹南屏的孝思楼(小洋楼)徽商叶坚吾回乡建,清未,立面一系列拱窗,产生虚实对比,韵律,砖石结构与工艺,粉墙黛瓦,中西合璧。

⏹清未民初,徽建新动向主要表现在:⏹A: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弱化使建筑布局超于自由,天井趣小,周边改走马廊形式。

⏹B:外观超于开放,建筑世俗性增强。

⏹C:建筑装饰中传统的砖雕、石雕减少,雕饰图案化,几何化。

⏹D:科举制度的废除,彻底割断了文人与工匠的联系,从艺术角度看建筑装饰品位不高、粗糙。

⏹E:制作精确化、简化.⏹思考题:⏹1)“西风东渐”使徽州建筑产生变异,其基本特点有那些?⏹2)徽州地区明朝与清朝的建筑特征有哪些变化?⏹⏹第二章徽州建筑形态第一节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一、徽州建筑单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及规则●中国的古建筑形态主要取决于某些固定要素的组合。

●西方的古建筑形态主要以“雕塑”的方法获得。

●在徽州建筑中,这种要素的组合,形成建筑的“手法”集中、凸显而印象强烈。

●(1)基本要素分析●徽州建筑,无论是外观和用途,总是由很少变化的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但,虽基本要素本身形态是稳定的,组合时却丰富、灵活、多彩。

●徽州建筑的基本要素:堂、楼、廊、亭、桥、天井、墙、门、顶、阶等。

●例:桥与廊、亭、阁、屋组合形成廊桥、亭桥、阁桥、屋桥。

●而组合后可用于村头、路间、屋内、街巷等场所,形成不同的功能与空间感受。

●有些建筑构成要素只是为了丰富形象或传达一些文化信息——称之为视觉型或装饰型的。

●有些构成要素是有实际功能的——功能型要素。

●如:廊桥:由“廊”与“桥”两个构成要素,其中“廊”与“桥“都具有实际功能。

●门楼:由“门”与“楼”两个构成要素,其中“门” 具有实际功能,而“楼”只是有视觉功能。

●牌坊:由“门”与“楼”两个构成要素,在这里“门”与“楼”都只有视觉功能。

●由此可见,徽州建筑常常以一完整的要素作装饰性体。

●2)组成规则●徽州建筑形态构成,不仅基本要素固定,也有相应的组成规则——垂直、叠加、连贯、重复,组合、穿插、偏置、遮掩等。

●(a)垂直叠加●将一要素垂直加与另一要素的上端●这种实例较多,频繁运用垂直叠加法,是徽州建筑特征之一。

●如:廊、屋、阁、亭、垂直叠加于桥上。

●南屏的“小洋楼”亭直接置于三层的楼屋面上。

●宝纶阁,则将“阁”与直接垂直加于祠堂的“后寝“上。

●(b)连贯●指在同一平面上将若干要素连接贯通。

●如:西递入口“廊”与“亭”平面相连。

●最典型的是以“天井”为组合要素,因地制宜,固功能需要,横向、纵向,灵活组合。

●这种连贯使要素间保持即分又合的状态,适应了家族、适应了兄弟间的既独立又相助的需要。

●如:关麓“八大家”聚居着汪氏“承德堂”八支后裔,除了共有的学堂书斋外,形态风格一致的16幢宅第,分属8个独立家庭,但宅第之间门户贯通,连成一体,保持既分又合的均等状态。

●(c)重复●指同一要素的复制,重复是以简洁的要素获取生动形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重复很容易使建筑形态获得韵律,又不失统一的美感。

●婺源如:彩虹桥的“廊”,简朴的硬山顶,通过尺度的变化和重复手段,产生一种飘逸律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