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风格,也是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是随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而形成的一种传统建筑风格,因其令人瞩目的特点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1. 特殊的建筑结构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是独特的,它的基本结构是歇山式建筑,即由两个坡度相同的“山顶”组成,有着屋脊相互交错的特殊构造。

2. 老辣的雕塑技艺徽派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其雕塑技艺。

徽派建筑的雕塑风格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风格鲜明、别具一格、极富个性。

3. 严谨的比例思维徽派建筑在比例思维方面,是很严格的,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墙装饰,都需要严格遵守一套比例规则,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美感。

4. 象征意义的意符徽派建筑装饰里的每一个雕刻、构件,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御花园下的鱼尾狮,具有镇宅合家之意,而蝙蝠图案则有着“福禄寿”之意,表达了强烈的美好愿望。

二、徽派建筑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宏观风格上,更在微观层面中,文化意蕴深刻。

以下是徽派建筑文化内涵的一些内容:1. 家族文化的精神体现徽派建筑是江南地区富商巨贾所建造的,因此与家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徽派建筑通常是一栋高大的青砖建筑,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的集体住宿,因此建筑内的布局和功能需要体现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与体现。

2. 社交文化的体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住所,也是社会交际的场所。

因此,建筑布局在社交的方面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宴席厅、客厅、书房等,这些空间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交际,更是为了加强建筑内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3. 道德文化的传承徽派建筑的内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如厚德载物、孝亲爱人、贤能崇德、诚信守约等等。

徽派建筑的建造者认为,只有体现出这些道德价值,才能够将建筑文化真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起源于安徽省的黄山地区,通常指的是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特点包括复杂
的木结构、精美的雕刻和绚丽的彩画。

这种建筑风格深受当地文化
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当时安徽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徽派建筑的兴起也与当地商人的发展和繁荣密切相关。

这些商人通
过经商致富,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并利用这些财富兴建了许多豪华
的宅邸和府邸。

徽派建筑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南方建筑风格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精巧的工艺,雕刻和
装饰都非常讲究。

建筑物通常以庭园为中心,环境布局合理,营造
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徽派建筑的文化背景是丰富多样的。

建筑中常见的雕刻和绘画
经常以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的价值观和思想。

建筑中还常见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例如八卦图案、蝙蝠和莲花等,寓意吉祥和幸福。

徽派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技艺,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经济状况。

如今,徽派建筑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和旅游景点。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安徽地
区的商业和文化繁荣。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绘画展示
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江苏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富丽堂皇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和代表性建筑。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徽派建筑以传统汉族民居为基础,融合了商业文化和士人文化的特点。

其建筑风格典雅端庄,注重对称和谐,并以木结构为主要框架,砖石为主要材料。

其次,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细节的精美和独特,尤其以木雕和砖雕为代表。

徽派建筑中的雕刻精细绝伦,图案繁复多样,常常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第三,徽派建筑注重风水布局,讲究气势磅礴,常常规模宏大,建筑群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美感。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商首富多为土地贵族,致力于开发商业和农业资源。

他们创办了许多企业,并在徽州地区兴起了一股商业文化繁荣的浪潮。

徽派建筑正是受到了这种商业繁荣和富裕的影响而产生的。

随着明代到清代,徽商逐渐崛起,建造了大量的徽派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中有许多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山的屯溪老街和宏村。

屯溪老街位于黄山脚下的屯溪区,是一条保存完好的传统商业街,约有600年的历史。

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保存有许多典型的徽派建筑,如胡雪岩故居、南湖书院等。

而宏村则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村落之一,位于黄山附近的宏村镇。

宏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建筑均为木结构,屋顶独特的弯曲形状,给人一种古朴而又神秘的感觉。

除了这些有名的景点,徽派建筑在徽州地区的乡村和古镇中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比如西递、宏村、祁门等古镇,它们都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和独特的徽派建筑群。

这些古镇中的徽派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

总之,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身走进徽州地区,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的介绍

徽派建筑的介绍

徽派建筑的介绍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流派,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徽州地区和周边地区。

徽派建筑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经过了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徽派建筑特点:以木结构为主,屋顶特别讲究,常采用独特的鱼鳞状和悬山式瓦片,形成典型的“徽派风味”。

其次,徽派建筑注重平面布局和内部空间的优化,以五进院落为主,前后厢房分明,砖雕、石雕装饰精美,优雅而别致。

徽派建筑还非常重视风水,因而建筑物的朝向、高低起伏、门窗位置等都经过仔细的计算和设计。

徽派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代表。

在现代社会,徽派建筑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园林和艺术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徽派建筑是指中国古代安徽地区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代表了中国民族建筑的瑰宝。

下面将对徽派建筑进行介绍。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结构。

徽派建筑注重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以建筑、庭院和园林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空间。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即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排列,形成宽敞的院落和通透的空间。

这样的布局既符合中国古代宅院的传统,又体现了徽派建筑独特的空间美学。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二是讲究精湛的工艺和精细的装饰。

徽派建筑的木构件和砖石结构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

徽派建筑的屋顶特别讲究,常常采用坡屋顶,屋檐的翘起和飞檐的设计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屋顶的瓦片通常以黑色和绿色为主,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美感。

徽派建筑的门窗也讲究装饰,常常利用彩绘和雕刻等技法进行装饰,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三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思想与儒家文化。

徽派建筑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相结合,尊重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天井的设计,以保持室内与室外的联系,营造室内的采光与通风。

徽派建筑也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强调家庭和谐、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

徽派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精美的传统绘画和对联,体现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家族的传统。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为人所称道。

徽派建筑的布局和空间结构注重整体感,讲究精湛的工艺和精细的装饰,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思想与儒家文化。

通过欣赏和研究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审美特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黄山一带的徽州地区为中心,影响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

徽派建筑结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地方风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细腻的雕刻和讲究的布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下面将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徽派建筑的外观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建筑屋顶、墙面和门窗的设计上。

首先,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的屋顶形式,屋顶低矮平展,并且靠近屋顶底部有一条向外伸出的飞檐,可以起到雨水避免流入室内的作用。

其次,徽派建筑的墙面多采用花岗岩砌成,这种石材坚硬,能够很好地抵抗外力的冲击,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

再次,徽派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横梁、窗框和门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内部格局徽派建筑讲究内外相分离的原则,所以内部格局更加注重私密性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徽派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一般分为前堂、正厅、后堂和厢房等区域。

前堂是一个开放的大厅,常用于接待客人,并且前堂往往布置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彰显主人的家族荣耀。

正厅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家族团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

后堂是主人的私人区域,主要用于休息和居住。

厢房则用于其他功能,如存放物品或作为佣人的居住区域。

这样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

三、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讲究舒适、大气、精致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雕刻多以龙凤、狮子、花草等纹样为主题。

这些雕刻细腻精美,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徽派建筑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喜欢采用红、黑、白、黄等颜色,这些颜色既丰富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又彰显了徽派文化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包括门窗的涂漆、墙面的壁画等,这些精美的装饰使徽派建筑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在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它的建筑外观鲜明、独特,形成了独特的徽派特色。

安徽徽派建筑

安徽徽派建筑

安徽徽派建筑安徽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一个独特分支,以安徽省为中心发展起来。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代表性建筑等方面进行介绍。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明清两代,兴盛于清代。

徽派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安徽的地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名称中的“徽”指的是安徽的简称,因此徽派建筑也被称为安徽建筑。

徽派建筑以徽商的兴盛为背景,与徽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徽派建筑的建筑师多为徽派建筑世家,代代相传,形成了徽派建筑传统的延续。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三上加二厅”,即山墙、额枋、础台加上前后两进厅。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砌墙体,外表面涂以黑色油漆,显得庄重古朴。

徽派建筑的屋顶多为歇山式,坡度较大,既有防雨的功能,又能够体现建筑的气势。

而建筑中的山墙、额枋和础台则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们被视为建筑的灵魂,承载着徽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以前堂高大、后厅宽阔、院落开阔、门面庄严为设计特点。

传统的徽派建筑通常由正院、花厅、后厅、回廊、厢房等部分组成。

正院作为主要起居空间,通常用于办公和接待客人;花厅则是用于举办宴席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后厅则是家庭成员休息起居的地方。

回廊和厢房则用于起到过渡和辅助的功能。

徽派建筑的装饰常常极为精美,给人以繁华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徽派建筑的装饰使用了丰富的图案和雕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云纹、石狮、花鸟、人物等。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寓意着吉祥和吉利之意。

徽派建筑的门楼多用石材建造,形制庄重大气,门匾上往往刻有“龙门”二字,象征着进入新的领域和寻求更大发展。

徽派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黄山的宏村。

宏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村落建筑遗产的珍品。

宏村以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

宏村的建筑风格沿袭了徽派建筑的传统,同时融入了周围山水的景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起源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国安徽省黄山一带,在明代中叶开始兴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

徽派建筑的兴起与当地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徽商是安徽地区的商业精英,他们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些富豪们利用自己的财力兴建了大量的宅第和祠堂,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发展徽派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在明代,徽派建筑的风格还较为简朴,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功能的实用。

到了清代,徽派建筑开始有了更多的装饰,线条和色彩更为丰富,富有装饰性的门窗、彩画、石雕和木雕等元素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民国时期,徽派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徽派建筑。

特点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稳固:徽派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和抗震性能,采用了许多木构造和石构造的技术手法。

2. 独特的门窗设计:徽派建筑的门窗通常采用木质材料,具有独特的雕刻和装饰,如窗棂花纹和门楣的彩画。

3. 精美的彩画和雕刻: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彩画和雕刻而闻名,这些装饰元素通常以自然和传统文化为主题。

4. 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融合了儒、道、和地方民俗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结论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使其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和精神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

徽州古建筑本身就是生活在黄山市的大部分地域和江西婺源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在内的多少代人民所写下的另外一种文字形式与文化符号的大块文章。

歌德赞誉“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它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其本身即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与韵律美,又同时具有可因体现技艺的创新性而产生的新奇美。

这就足以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能使设汁思想、技术于段和艺术形象结合为—个整体,并为其实用的设施功能服务。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恒,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到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和官绅的势力日益增强,徽派建筑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殊风格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直为当地人们所安居乐住,并且也为外来人所交口称赞,还跨川本土,在大让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徽派建筑在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作为一个传统建筑体系,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开发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工艺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上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汁、选址、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十地反映了徽州的土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所谓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邮、坛庙、陵园建筑不同,一般都采用较经济的手段,囚地制宜,因材致用,以满足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各地民居又带有不同的人文特征,风格迥异,丰富多样而又淳朴自然。

徽州建筑之所以为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

首先,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

由于徽州丘陵山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因此,徽州村落视野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正如有识之士所认定的那样,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

这就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厂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

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
的约定标准了。

同时,对水的需求及对水的防范,是村落选址的另一重要标准,“所谓水者,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义其第—:义也。

”这样,综合两个方面的标准要求是枕山、环水、面屏、朝阳,把村址和宅基选择在相对稍高的台地、缓坡之上,随坡就势,因势利导,这样会使得既符合视野开阔即所谓“望向好”的要求,又能满足居住者生活的生态因素的要求。

一般人都知道,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两大类:一是生物因素指生物资源、卫生、防卫等;另一是非生物因素指土地、阳光、空气、温度等。

徽州村落选址和民居择基都受天然条件限制,起初多源自其先人依据背山面水这一理想模式而择地营建的,正如清代乾隆年间修纂的《汪氏义门世谱·东岸家谱序》所说:“自古贤人之迁,必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

”因而,这在山岗丘陵为地貌特征的徽州,溪流、水塘遍布,提供厂选址择基的较多空间,符合背山面水就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方氏荷村派始祖见一处“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林阴翳,遂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

所谓卜居是古代风水之说,确定居宅朝向、布局、营建的一种有封建迷信色彩择吉避凶的神秘观念和技巧与术数。

用自称新安朱熹这位末代理学大师的话“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来说,“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家之言,择最吉星缠之厂而筑之,谓可永世和顺也。

”而休宁的清代朴学大师戴震则说:“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

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
咸近士风。

”足见徽州先民早已注意到风候水土对民俗文化以及建筑的影响,自古即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徽州民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巾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川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整个宅居足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P式或“户”字式)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

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小青瓦覆盖的坡面屋顶,马头形的山墙从屋顶两侧筑起高过屋脊,以用作封火墙。

这马头墙封闭得屋外几乎看不到瓦,其高低错落的墙垣两头,伸展着长长短短的“印小式”或“鹊尾式”叠落山墙面呈阶梯形似马头,鹊尾下有薄砖做成的“金花板”护墙;并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在其上密叠竖瓦作脊,覆盖蝴蝶瓦以防雨水冲刷墙头。

宅内庭院修筑花园,石板、鹅卵石路,小桥、流水的和谐组合,构成了徽派民居建筑的基凋。

徽派建筑形象突出淡雅朴素的特征是:小青瓦、白粉壁、马头墙,而木构架、木门窗的重檐、门罩也别具一格。

入宅则依天井的位置和布局的形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凹型、口型、H型、曰型。

凹型住宅,即俗称三间式为“一颗印”,一般是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两厢房。

口型住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作客厅;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

H型住宅,其实就是两座凹型住宅相背组合,前、后各
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

曰型住宅,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

房屋多进式显得有层次感,可避免一览无余。

徽州民居的结构牢固,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与我国南方一带“干栏建筑”无大区别,而且从渊源上看,早在公元前5000至前33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干栏式的条形建筑了”。

古徽州的地理位置与浙江余姚河姆渡相距不远,自然也很早使用干栏式建筑,即修建时先用石块安好基脚,以杉树原木为立栏,用枋条穿拉起来,形成离地五六尺高的底架,在底架上铺以宽厚的楼板,然后再在底架上建上层房屋,全为木结构,一般有正房三间加两头偏厦,有二层或三层,外走廊围以木栏。

下层堆放农具、豢养牲畜,上层住人。

这种干栏式高足建筑的优点是下部开放,空气流通。

南方山区气候湿润,潮气弥漫,人居楼上,既可避潮气,也防蛇兽之害;还因背山傍水而居,暴雨山洪陡涨,因而又可防洪。

古徽州山越土著居民,为适应山区险恶的环境,免遭洪水、蛇兽的袭击,都沿用干栏建筑。

东晋以后,中原士族南徙徽州山区,在楼层设计上也采用干栏式样:一楼不住人,或住仆人,二楼是主人全家居住。

明代徽州民居的特征之一便是“楼上厅”:楼下低矮,栏栅外露甚至不加修饰;楼上宏敞,方砖铺地,望砖蒙顶,因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

到清代以后,“楼上厅”已消失,因为那些过去威胁楼下居住的恶劣因素随着地理环境和社会进步而逐渐消失了,楼下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

从时间上看,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当应上溯唐末时期,而徽商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