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调查报告

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
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
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
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
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
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
由于胡氏家庭兴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
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这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
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八、九品。
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治安。
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
这就是胡乐司名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男性有68.8%、女性有22,09%、还有9.31%未填写。
年龄分布如下10-30:23.81% 、30-60:44.05% 、60岁以上:28.57% 、未填写:3.57%文化程度分布如下:未填写:4.19% 、小学及以下:2.11% 初中:23.07% 、高中及以上:13.96%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可知,有96.7%的人是认为保护古村落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有69.6%的人认为保护古村落对文化的传承有影响;90.59%的人认为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保护古村落是有意义的;80.4%的人支持在古村落开发旅游;47.6%的人对于文化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不是很了解;55.81%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很好;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当地村民对于古村落保护的保护热情高涨,热爱驻扎在童年记忆的古村落,但是。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

引文格式:郭彩霞, 杨帅, 刘淑兰.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 16(1): 15−21. DOI: 10.12371/j.ynau(s).202102029.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郭彩霞, 杨 帅,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乡村文脉、民俗风情延续的关键载体。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激发传统村落的新活力,同时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当前,福建各地积极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在复兴文脉、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但部分传统村落仍面临保护主体匮乏、产业发展单一、文化创新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通过对福建省传统村落活化现状进行解读,进而提出对传统村落活化的策略,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活化中图分类号:F 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90X (2022) 01 – 0015 – 07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e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GUO Caixia ,YANG Shuai ,LIU Shulan(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important heritage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 key carrier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rural context and folk custom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not only stimulates the new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ut also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t present, all parts of Fujian actively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hav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reviv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However, som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confront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otection sub-jects, sing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interpre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ation in Fujian Provin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收稿日期:2021 – 02 – 18 修回日期:2021 – 03 – 13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FJ2020ZTB048)。
关于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_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2021年度好提案XIANGYIN35乡音2022-032021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
河北省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潜力值的挖掘。
一、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问题(一)传统村落总体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老龄化、空巢化”状态。
长期以来,由于对传统村落价值稀缺性、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古村落“散落乡间无人识、无钱修”,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急功近利追求政绩与旧城改造决策误导的“建设性破坏”。
部分地区在旧村改造中存在“求新求洋”的偏向和新建“新村庄、洋农村”的“形象工程”,造成大量富有优秀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乡土建筑遭受“建设性、开发性破坏”。
(三)地方政府“轻保护重开发”与商业化过度开发的“旅游性破坏”。
破坏”。
有的地方只看重申报名村称号价值和社会影响;申报成功后并保护措施不落实;保护经费不到位。
尤其是“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传统村落范围广、乡土建筑多、保护资金及技术力量十分缺乏。
缺乏。
地方财政在传统村落保护上的投入普遍不足,单凭原住民或村镇财力难以全部承担,资金匮乏是制约保护利用的关键难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一)加强传统村落普查、申报、认定工作,建立分类保护与分级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对全省村落的古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筛查,符合条件的村,继续进行各级申报工作,列入省和国家级保护名录。
不符合条件的村,也要遴选保护对象,集中或挂牌保护。
二是对列入保护名录的村落,划分核心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建立档案,挂牌保护。
三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等进行挖掘整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是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全程进行指导,确保传统村落保持原生态风貌和修缮文物的原真性。
(二)科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立专家审批巡查制度,加强实施规划的动态监控一是科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纳入本区域“城镇化”“城乡统筹”“文化发展”等总体规划中;县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应纳入省、市级保护规划的管理范围。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钟培林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21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使广大农村着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为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至极,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厚重历史的损害,文化积淀的消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面临的种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古村落形成不易,但现实中古村落被破坏却轻而易举。
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幸存者甚少,其现状令人堪忧,在保护古村落中存在诸多问题。
1、盲目拆旧建新,一些历史古建筑受到破坏。
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不能回避。
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结果许多古建筑在盖新房、建楼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坏。
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作为古村落主体的农民富裕之后,认为乡村传统建筑是“土气”,人们追“新”求“异”,喜欢盖高楼,显富有,村民纷纷营造新房或盲目将旧房翻新,不是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新户型,而是用西洋的建筑充斥乡村。
2、保护意识淡薄,古村落保护监管措施缺位。
一方面农民群众是保护历史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体。
但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辐射面不广,加之农民受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影响,从而对保护珍贵遗产资源的认识模糊,网络上屡屡报道许多古建筑的构件被卖被盗,古建筑遭破坏无人问津的现象。
也有的村民认为老房、旧房就是落后的象征,肆意拆除,出现“遇村拆建,逢庄粉墙,凡路水泥化”千村一面的局面,使历史古村落陷入了“有文脉没文化”的尴尬。
另一方面乡村两级是古村落的直接管理者,也是直接保护者,其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摘要】古村落民俗旅游是一种融合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的新型旅游形式。
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了古村落民俗旅游的背景和问题意识。
接着分析了目前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以及遇到的困境,探讨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之道。
同时也探讨了社会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对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思考,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关注,并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村落、民俗旅游、困境、反思、现状分析、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社会经济效益、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思考、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村落民俗旅游是指以古代村落为载体,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方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古村落民俗旅游逐渐成为热门的旅游选择。
这种旅游方式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淳朴的乡村风情,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中国,有着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如江南水乡、岭南村庄等,这些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村落民俗旅游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期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2 问题意识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引言2. 正文2.1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古村落民俗旅游是一种结合了古村落风貌、传统民俗文化和旅游体验的旅游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种旅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保护了古村落的文化遗产。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开始将自身的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推出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古村落汇报材料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汇报材料一、背景介绍古村落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开展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保护现状1. 古建筑保护:我们对古村落内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登记,建立了详细的档案。
同时,采取修缮、加固等措施,对濒危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有效延缓了古建筑的衰老速度。
2. 历史环境保护:我们注重古村落整体历史环境的保护,对古街道、古树名木等进行了保护,恢复了部分历史景观,提升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深入挖掘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表演艺术、民俗节庆等,并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进行了宣传推广。
三、发展措施1. 旅游开发:我们充分利用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收入,为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文化创意产业:我们鼓励和支持古村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建设文化创意园区等,为古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3. 生态农业:我们结合古村落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古村落的经济发展。
四、未来展望我们将继续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完善保护机制和政策措施。
同时,积极探索古村落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们期待通过不懈努力,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五、结语古村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发展古村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些历史文化的瑰宝,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
崖壁古村程家峪村保护与发展策略

第34卷第9期 2021年05月Vol.34 No.9May 2021艺术科技1 程家峪村概况1.1 程家峪村的历史脉络程家峪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属于国内极为罕见的以天然河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传统村落[1]。
因为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程家峪村的形成时间,所以需通过所存历史文物的时间进行推测。
风峪沟出现人类活动迹象的时期为旧石器时期,正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中是在北朝时期,唐朝时期风峪沟军事地位凸显,是晋阳城西出口的必经之地,且连接着娄烦、古交,是连接各方的通道。
1.2 程家峪村的自然环境太原市地形多样,山地多,谷地较少,起伏很大,程家峪村位于蒙山与龙山之间的风峪沟山谷中。
古时,村落沿着驿道发展,整体呈带状。
山势起伏变化大,沟壑众多,因此村落依山势次第退台向上延展,呈现出层楼式布局。
同时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气候,山谷内降水量较大,温差变化较大,因此风化问题较为严重。
风峪沟河谷内有大量的河刨石,地形地貌对村民出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村民选择使用河刨石来修筑石碹窑洞。
风峪河属于季节性河流,约20千米长,程家峪村前曾有小河流过,村民饮用水也多来自村中泉水,后因大力开展煤矿产业,河水遭到污染,河流一度枯竭,经过治理已有所改善。
村中煤炭资源丰富,也有石灰石、铁矿石等矿产。
程家峪古村地形地势图2 程家峪村的村落结构程家峪古村的建筑大致分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两类,村内的传统民居几乎都是台地式的石碹窑洞,由天然河剖石建成,公共建筑较多。
本文选取了部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建筑进行分析与比较。
2.1 民居—台地式石碹窑洞程家峪古村的石碹窑洞的窑洞、门洞、围墙、台阶等均就地取材[2],采用天然河刨石建成。
由于地理环境独特,村落建筑沿河流、驿站建造,向东西两侧延伸,同时顺应山势向上方延伸,展现出层楼式的布局特点。
根据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高度,可以将古村划分为东、西、中三个区。
北部区域的窑洞最高,共有六层,最低处的一层共有三四户人家。
贺州市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八步区为例

贺州市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八步区为例摘要:传统村落,民间习惯将其称为“古村落”,它们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资源及地方特色,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价值,即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又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它们却面临着急剧消亡的困境,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科学发展,已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贺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
由于发展的相对滞后,传统古村落保留情况较好。
这些村落作为贺州市的重要文化肌理,如何保护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贺州市八步区古村落为例,探寻贺州市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近年来,八步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文件号召,结合自身发展优势,针对性地制定独具特色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传统村落的再次复兴初见成效,主要策略如下: 1 解读内涵,把握时代发展机遇1.1 重要性解读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实意义突出,体现为以下五点:①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②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广大农民的社会资本;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创新村落农业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和谐发展;⑤有利于保障国土安全。
1.2 时代背景解读传统村落的发展,应该结合地区发展大环境,寻求突破的契机。
近年来,随着贺州市发展加速,主要发展背景概括如下:①八步区位于广西东部“门户”贺州市,为政府所在地;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处,有贵广高铁、洛湛铁路、广贺高速等交通强大的优势。
②2016年,贺州市凭借优异的自然资源环境,成为国家第一个、世界第五个长寿市。
基于此,贺州市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特色,以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养老四个新型业态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力求成为国家级的全域旅游试点城市。
可以预见,这将为乡村旅游特别是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
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
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
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
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
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并鼓励村民自行订立文化遗产保护的乡规民约。
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必须逐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以尽快制止不加甄别的随意拆除、改造有历史价值古村落行为的蔓延,引导地方及时调整新农村建设中只重建设、改造,不重保护的政策,制止建设性破坏,引导古村落的发展科学、有序进行。
b.深入开展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古村的一切都要以保护为核心和基础,使古村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不可再生资源。
所以必须宣扬古村保护知识,让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古村落。
比如,可以把古村制作为精美的杂志,编辑古村保护报刊,建立古村记者机构等,对古村进行定期的采访和杂志出刊,既宣传了古村,又宣扬了古村文化,使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古村,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素质和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使人民对古村落悠久历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了解。
这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得到传播,使更多人到古村参观,提高了经济收入,使得古村的发展有更多的经济扭转,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措施。
c.加大古村落保护维修资金的投入: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的投资有所增加,但其增加幅度是远远不够的,它应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相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困难更大,保护级别差距大、数量众多,维修任务重,资金的匮乏,使得许多珍贵文化遗产都已到了岌岌可危、濒临灭绝的地步,因此要不断增加农村的资金投入,合理利用民间维修力量与维修传统工艺,以便于有技术力量的地方工匠从事维修保护工程,及时维护文物建筑,另外古村旅游以“古村风貌、农民生活、乡土人情、建筑特色”为主要资源,是农业与旅游共同促发展的最佳结合,是推进城乡统
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所以应该是政府投入的重点,在提高居民生活的同时更好的保护了古村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
d、培育优良民风民俗。
现代化的发展必定与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鲜明对比。
乡村文化原滋原味的特色必定是城市人民的巨大需求,为此,村干部应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培育优良民风民俗,并加以传播。
鼓励当地村民组织古村的传统节日,村里可制定属于本村的节日,并规定一个每年的举行时间。
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发扬和传承了该村文化,是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的较好方法。
由于古村文化的本土性,可以把本村的活动向城市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该村文化。
e、开展特色文化节。
以进贤县为例,进贤戏曲有很深厚的文化历史。
进贤古称钟陵,地处交通要津,水、旱交通都很方便。
南来北往的行商旅客,官员文士常驻足于此,因此本地戏曲也随之兴盛起来,而且外地剧团也常来演出,互相学习借鉴,大大地丰富了进贤戏曲舞台的演出活动。
进贤戏曲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木偶戏(俗称傀笼子戏)、板凳戏、马灯戏、茶灯戏、三角班、半班戏、高脚戏、赣剧、南昌采茶戏、京剧、抚州采茶戏等,其剧种繁多。
倘若每年能举办有进贤特色的文化节,将进贤戏曲广泛传播,进贤戏曲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除此之外,进贤还有很深远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古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派系众多,百味杂陈,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可比拟的。
而湖区饮食文化又自当别具一格,成为江南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进贤饮食文化源于湖区,无不打上水乡的烙印,散发出原汁原味的本土气息。
如果每年政府能够号召各村村民举办以进贤饮食文化为特色的“美食节”,如“美食一条街”,进贤饮食文化必定能够得到广泛弘扬。
当地政府应该设立当地文化研究所,研究当地的乡土人情、风俗文
化,不能让这些古村落的本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的包围下瓦解。
所以制定属于该古村落的特有节日,在节日里可以用各种表演方式来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这样能很好地宣传、发扬和保护古村落的文化,让他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被人们所遗忘。
f、依靠村民自建、自管保护古村落。
农村的现代化不是单纯的城市化集聚,新农村建设更不应该等同于建设农民新村。
城镇居民的流动性大,大部分房屋都已经不再是原业主所有或居住了,而土地更不属于私人。
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将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地依靠村民自己的组织去完成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使命。
其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古村落的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因为它依然承载着村民的生活,因此就必然会发展变化。
在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不断入侵乡村的大背景下,古村落的村民才是真正可以延续和再创那里的文化和特色的主角。
用城镇保护的思维去看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可能会演变为一种变相的城市文化和经济对古村落的侵蚀。
在政府的管制下,再加上村民的自建、自管保护古村落,古村落的保护更能够体现其完整性。
3.国建政策支持
保护古村落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
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起统领作用。
有效保护古村落需要法律的保护,也需要规划的支持。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扎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名城(街区、乡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
按照上述精神,新农村建设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纳入农民新村及村镇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