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镇或者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古镇或者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
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
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
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
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
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
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
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
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
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
举例说明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现状及其利弊

陕西古镇保护开发是当前我国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发展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陕西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古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陕西古镇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的现状及其利弊进行探讨。
一、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的现状1. 古镇保护现状陕西古镇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对古建筑、古街巷、古城墙等文物的修缮和保护,以及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弘扬。
古镇保护主要集中在西安、延安、宝鸡等地,形成了以西安古城墙、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
2. 古镇开发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古镇的开发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古镇如华阴老县城、米脂古城等,经过改造和开发,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古镇开发主要以景区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民宿项目开发等形式呈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的利弊1. 利:促进旅游业发展陕西古镇的保护开发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古镇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有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弊:文物保护不完善在古镇保护开发过程中,一些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够到位。
部分古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改造,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另一些古镇的文物保护区域、保护措施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加强。
3. 利:传承历史文化通过保护开发古镇,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
古镇中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手工艺品等,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市民的历史文化自豪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4. 弊:商业化过度一些古镇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商业化、旅游化的过度,陷入了景观化、文化商品化的窠臼。
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古镇不得不在传统文化和商业利益之间作出权衡,导致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纯粹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古镇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思考

对古镇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思考
古镇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不论是政府还是居民,都是十分关注的话题。
如何同时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潜力是一项现实且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一方面,古镇通常有着传统完整的风貌和人文资源,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上保护好古镇的传统风情,最重要的是正确、科学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新陈代谢的关系。
古镇保护作为一种功能,不能仅局限于实体保护,而是要把实体保护放在开发经济、发展旅游的大环境下进行。
另一方面,古镇发展的进步也不容忽视。
古镇的贫困状况及其就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等,需要通过发展改善。
这项工作的重点可以是改善古镇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从而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古镇经济发展模式:古镇旅游产品、手工艺制作等,最终实现古镇实体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
古镇开发与保护的问题,要以保护古镇的文脉文化为保障,实行经济有效的发展策划,学习运用新的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
要在法制化的框架内进一步加强古镇保护工作,坚持以普遍保护为原则,以精准保护为核心,制定政策,控制古镇开发项目,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当地居民的意识倡导,推动古镇保护和发展的健康发展。
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引言古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然而,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利用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2.问题分析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2.1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不平衡。
许多古村落仍然面临贫困、人口流失等问题,难以有效保护。
2.2资金短缺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资金,包括修缮古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然而,目前很多古村落的财政资源有限,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2.3缺乏专业人才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有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包括历史文化专家、建筑设计师、旅游管理人员等。
然而,目前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4旅游开发过度为了实现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旅游开发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
然而,部分古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到了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远来看,这种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将对古村落的保护造成威胁。
3.对策建议为了有效解决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3.1平衡城乡发展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人口流失。
只有通过平衡城乡发展,才能有效保护古村落。
3.2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应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
可以通过发行文化旅游债券、吸引企业捐赠、引入合作伙伴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持续推进。
3.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事业。
同时,可以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3.4合理规划和管理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加强管理,确保古村落的原貌不受破坏。
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古村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问题一:城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挑战古村落往往位于偏远的地区,其土地资源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和人才的向城市集中,古村落地区的人口外流和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重要问题。
城市对于古村落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古村落因为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荒废,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问题二: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面临着挑战。
一些古村落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拼,而老人留守古村落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古村落的传统文化面临断代的危险;另一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面临丢失的危险。
问题三:保护利用模式亟待创新目前,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主要包括政府主导的保护、民间自发的保护和商业化开发等模式。
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主导的保护面临资金问题和管理困难;民间自发的保护难以形成规模化而持续的保护力量;商业化开发则可能带来文化和环境的破坏。
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保护利用模式,使得古村落的保护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保持发展的活力,同时又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
对策建议一:建立多元化的保护利用机制为了解决古村落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保护利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不同主体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古村落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同时也要鼓励居民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唤起他们对传统的文化和风俗的珍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保留模式。
对策建议二:推动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为了推动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的文化挖掘和整理,鼓励研究人员对古村落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进行系统的整理、保护和传承。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建筑物老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省级重点古村落,共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游客和相关部门,内容包括古村落的知名度、保护现状、人文景观、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观察古建筑、环境卫生、交通等情况,并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古村落的知名度较高,但保护现状较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古村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知之甚少。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建筑老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2.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但大部分古村落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缺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创新项目和活动。
3.旅游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古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如导游素质不高、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1.加强古村落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2.注重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
通过开展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提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3.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推广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招远市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调查与思考

招远市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调查与思考【摘要】招远市古村落数量多、历史久、有特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缺规划、缺维护、缺资金、缺监管等问题,可采取严保护、强监管、广融资、大整合、重宣传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开发金都招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在美丽的金都大地上,留存着大量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是招远农耕文明的结晶,是招远人民乡村记忆的载体、精神驻留的家园、文化认同的纽带。
保护、发掘、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招远市古村落基本情况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具有独特建筑风格、蕴含着丰富民俗民风、至今仍在使用的村落。
总的来说,招远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一)数量多招远市古村落数量众多,目前已发掘古村落28处,其中辛庄镇高家庄子和张星镇徐家2个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辛庄镇孟格庄、张星镇徐家等17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辛庄镇大涝洼、张星镇段家洼等5个村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张星镇奶子场、蚕庄镇山后冯家等18个村入选山东省传统村落,张星镇川里林家、蚕庄镇东曲城等16个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传统村落。
(二)历史久招远市古村落多为明清两代建筑,历史比较久远。
古村落较好地保留了明清两代民居特点。
这里有“中国江北出版业摇篮”、并被大英帝国图书馆收藏出版物的诚文堂、诚文厚、诚文信等“老字号”书局的发源地——辛庄镇孟格庄村大书铺、二书铺旧址,也有堪与“乔家大院”、“牟氏庄园”媲美的辛庄镇高家庄子“百年老屋”和城墙遗址,还有张星镇徐家村具有五百多年历史和传奇色彩的徐家祠堂和“胶东抗大”、鲁迅小学旧址等。
(三)有特色招远市古村落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京城外观样式,在众多古村落中尤其是张星镇徐家村、辛庄镇高家庄子村最具代表性。
徐家村是目前胶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各类型历史建筑最齐全的古村落之一,现存清末民初古民居79栋,其中徐天华四合院堪称民用建筑的精华,是京式风格、东北风格与胶东风格的完美融合。
古村落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年1)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个4,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幢(5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万0平2方米.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幢6,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幢,占44.6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幢2,目前居住着524户0,149人0;1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和9%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所调查村中,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古民居村落42个,占58.3自然%,生态村落13个,占25;%9成以上古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10处5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属于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的分别为31处、12处、2处和58处.(一)我市古村落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我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四个比较显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
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
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
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
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
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
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
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
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
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
诗中写道:“古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有人考证,这首诗当作于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 年。
由此算来,明月湾建村距今至少已有1250年了。
宝历二年(825),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年秋天,他来到明月湾。
诗人一下子就被明月湾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
”这是明月湾古村在这位苏州太守心目中的地位。
陆龟蒙、皮日休两位诗人是在咸通十一年(870)来到明月湾的。
陆龟蒙将洞庭明月湾村和南京道教建筑明月观相比较以后,认为“洞庭看最奇”。
诗人突出一个“奇”字,展开对明月湾周边景色的描写。
皮日休却对明月湾村从正面进行了描述:“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
湖滨的景色是:“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斒斑”;“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
村民的生产活动是:“晓培桔栽去,暮作鱼梁还”。
皮日休还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概括了古村的最大特色:“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三)南宋时期——士大夫归隐避乱之所南宋时期大批北方移民随高宗南渡后,有一部分人来到了周围湖山阻隔兵火难及的西山岛上,明月湾成了士大夫避乱归隐的首选之地。
(四)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洞庭商人的家园明代洞庭西山的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子孙繁衍,地狭民稠;嘉靖年间遭倭寇烧杀抢掠,几乎十室九空;加上赋税沉重、连年干旱、蝗虫肆虐,西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时西山人民毅然加入洞庭商帮,外出经商。
由于他们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商业活动中有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又能以礼待人,以文会友,诚信经营,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很快在商界崛起,被誉为“儒商”,江湖上称之谓“钻天洞庭”。
明月湾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外站住脚跟以后,即回乡建造第宅,翻修祠堂,整治村落,赞助办学,兴办慈善事业,对家乡的发展建设尽心尽力。
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明月湾发展的鼎盛时期,今村落内的民居宅第,家庙祠堂以及街道、码头等古建筑物,大多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
近代,晋商、徽商等逐渐衰落,而洞庭商人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他们携资入沪与宁波帮、无锡帮形成上海滩上三支商业力量,对上海的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
今日仍有不少明月湾人及其后裔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繁华的商业都市里。
2、明月湾村落历史规划如今的明月湾村是经过历朝居民不断精心规划、长期建设、小心呵护而逐步形成的。
今天仍然可以看出,古村的遗址、布局以及道路的走向,村口的绿化,池塘的开挖等等无一不是经过周密地安排。
古村建设者们在突出古村湖光山色优美环境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村民的自身安全,以及生产、生活、出行等诸方面的需求,体现了“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建村原则最为根本的一条,村落的开拓者们没有忘记他们来到湖山深处的初衷:远离战乱、远离政治、隐逸归田。
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成为了他们建设的蓝本。
今天依然可以看到明月湾封闭、与世隔绝的村落选址,山环水抱、满目苍翠的秀丽景色,巷陌纵横、“屋舍俨然”的村落形态,“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落风貌。
这些无不是建设者们对“桃花源”意境的刻意追求。
故清代王维德在《林屋民风》中说:“所谓武陵桃源殆未必有此胜概也”。
明月湾东与岛上主要风景区石公山为邻,西隔传为吴王避暑胜地消夏湾,遥对高达336米的缥缈峰,南与厥山、泽山、三山等小岛,隔湖相望。
其主要特色有三:(一)群山环绕、临湖建村全村坐落在一个与湖湾相连接的山坞里,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
四周群山环绕,势若箕踞,仅于西面留出一道豁口,面对浩淼的太湖。
古村与外界沟通全凭船只,由湖上往来,陆上仅有一条曲折山径,穿过丛林果园,翻越一道山岗,才能出入古村。
直到1997 年环山公路开通,汽车才能抵达明月湾村口。
连绵起伏的山,把明月湾围合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
(二)村口树高林密,犹如一道绿色的屏障明月湾的西头与太湖相连的地方,有一片占地约十余亩地的开阔地带。
这便是古村的村口,这也是古村的窗户。
站在这里,视野开阔,极目远望,可见太湖万顷烟波。
湖上船只繁忙往返,村口南端是一个用石块砌筑的古码头,犹如一道长堤弯弯地伸向湖心。
码头的前方是太湖中的一条古航道,东可抵苏州古城,西出则直通浙江湖州,在苏杭运河开通前,是吴越之间的必由之路。
村民们通过这道“窗户”,可以不时地探望外部世界的变化,然而他们又不希望外人知道自身的存在。
于是在村口临湖的土地上遍栽树木。
年复一年,古木参天,绿荫蔽日,犹如一道绿色的帘幕,把古村遮掩了起来,呈现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特色景观。
于是古村变得更加深幽、静谧。
其实,村口这片森林还是一片生态林。
它有效地调节着古村的气候,使周边的空气更加清新湿润,温和宜人;也防止了湖湾水土流失和湖岸坍塌,从而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这片生态林的培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2003年古村整治过程中,市政府首先对村口进行了全面整治,在此拆除了大量违章建筑及村民住宅,重新栽种树木,恢复了绿色的屏障。
(三)巷陌纵横,人烟鸡犬在花树之中明月湾古村的村落占地约9公顷,形成南北两条相互平行的主要街道。
这两条街道均为东西走向,从东到西,由高到低,直通湖滨村口。
北街全长约260米,南街较为曲折,约为160米。
两街之间相距约50米,中间设若干南北走向的小巷,与主街道垂直交叉,形成井字形格局,当地人称“棋盘街”。
各类建筑沿街布局,高下起伏,疏朗有致,井然有序。
街面铺设整齐的花岗岩条石,上可行人,下为排水沟渠。
每遇大雨,山洪迅速从沟渠中排出,泻注到西头村口的水池里,而后缓缓流入太湖。
村头池塘,弯弯一抹,状如新月。
池上架设的小桥,南端恢复的邓氏宗祠,桥头高大的古樟,组合成的画面展示出古村特有的风姿。
池塘为人工开挖,砌有石驳岸,终年对山洪和湖水进行自动吞吐调节;池内水位不枯不盈,清澈明净,能较好满足村民日常洗刷和灌溉之用。
村民住宅大多是坐北朝南,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辟为果园,杂栽桔、桃、杏、石榴等果木,花开季节,争奇斗艳,芳香扑鼻。
清初诗人沈德潜称之为:“人烟鸡犬在花树中”。
3、明月湾历史遗迹现状明月湾的街头巷尾到处散落着岁月的遗痕:大到一株古树、一处宅院、一座宏伟的宗祠,小到一个柱础、一段残垣,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是古时悠悠岁月的见证物。
3.1古民居建筑明月湾的民居建筑属于苏式建筑的范畴,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性,主要表现在:1、住宅的规模都不大,很少有深宅大院。
西山人多地少,明月湾尤为突出。
当地人民十分珍惜土地资源,正如民谣所说:“明月湾有地皆种桔”,加上村落设在山坳内,地形复杂多变,建房受到许多制约。
所以,明月湾的民居建筑规模都不大。
纵深以二进、三进居多,很少有深达四进、五进的深宅大院。
为了节省用地,扩大使用面积,充分利用空间,又以二层楼房居多;即使是门厅、主厅、花厅也不例外,这在苏州城里很少见。
2、房屋坚固封闭。
历史上明月湾的男人以外出经商为主,有的三年五载不归,家中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
当地妇女非常能干,十分艰辛。
除了承担照顾老人小孩,做好家务外,还得采茶、种桔、砍柴、从事农业生产,很少留在家中。
因此,住宅的修造要考虑安全的因素,一般都是围墙高筑,墙面用青石勒脚,用青砖实边砌筑,增加墙身的厚度和高度。
对外开设窗户的体量不大,并设有铁木栅栏和厚实的木板门窗。
平面采用门厅建在主轴线边侧的形式,避免大门直通后门,室内状况暴露无遗的缺陷,增加了住宅的私密性。
门厅为楼层建筑,在大门紧闭的情况下,仍能从楼上窗户窥视室外动静。
3、住宅内部装修美观大方,富有文化气息。
明月湾人大多是耕读传家或以闯南走北的生意人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在住宅的内部装修和陈列方式上有明显的反映。
踏进不起眼的门厅,雕刻精细的砖刻门楼、雅洁宁静的庭院、高敞明亮的大厅,一一呈现眼前。
无论是木做、水作,做工精细到位,梁架门窗简洁素净,砖砌勒脚线条舒展挺拔。
砖雕、木雕细腻传神,但又不繁琐、不累赘,只是在门楼梁架隔扇等重要部位做点睛之笔。
匾额、门楣的书写题刻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文化气息浓郁。
庭院内常常栽培名花奇卉两三株,并点缀奇石少许,富有诗情画意。
现在明月湾古民居尚有十余处,大多是清乾隆前后所建。
敦伦堂、礼和堂、瞻瑞堂、裕耕堂等已于2005-2007年间修缮完毕,较好的展现了昔日精致乡居的风采。
3.2宗祠建筑。
明月湾是多家族长期和谐聚居的村落。
村民们为了祭祀各自的祖先、凝聚族群、弘扬伦理道德、教育子孙后代,都十分重视对宗祠的建设。
在明月湾村落内建有黄氏、秦氏、吴氏和邓氏四处宗祠。
这些宗祠大都坐落在村落的重要位置,交通便捷。
如黄氏宗祠建在北街街口,邓氏宗祠建在南街街口,都位于进出古村落的必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