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本次调研选择了省的凤凰村作为调研对象。

这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而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也为该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调研目的1.了解凤凰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2.调查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3.了解旅游开发对村落保护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深入凤凰村,参观村内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古代艺术品等。

2.问卷调查:向村民、游客等群体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看法。

3.专家访谈:邀请学者和专家对凤凰村的保护利用进行评估和建议。

四、调研结论1.凤凰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村庄。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文化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等,给人一种历史风貌的感觉。

2.村落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使村落的宜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3.旅游开发给凤凰村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村落,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对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4.村民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持有积极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村民表示认可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认为旅游开发能够带来经济收益。

但也有部分村民担心文化传统的丧失和环境的恶化。

五、建议和措施1.加大保护投入力度。

政府应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保护村内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并加强维护和修缮工作。

2.合理规划旅游开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村落的环境和文化特色,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教育宣传工作。

加强村民的保护观念教育,让他们深入了解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加强监管和执法。

建立健全的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村落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建筑物老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省级重点古村落,共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游客和相关部门,内容包括古村落的知名度、保护现状、人文景观、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观察古建筑、环境卫生、交通等情况,并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古村落的知名度较高,但保护现状较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古村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知之甚少。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建筑老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2.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但大部分古村落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缺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创新项目和活动。

3.旅游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古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如导游素质不高、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1.加强古村落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2.注重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

通过开展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提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3.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推广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本篇报告旨在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对策。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调研。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向全国各地的旅游从业者、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看法和建议。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份的著名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二、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1.历史、文化差异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不同地区的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整体保护意识不高众所周知,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古村落的保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一些地方开发商篡改或破坏古村落,破坏其原本的历史和文化面貌,这样不仅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而且也影响到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后期规划缺失很多地方在规划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时,仅注重景点的观赏效果,而忽略对整个古村落的后期规划,往往导致后期开发的混乱。

4.游客滞留现象由于很多古村落的道路狭窄,游客多而导致道路拥堵,甚至有游客滞留古村落、长时间停留等突出问题,导致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增加。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改进方案1.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针对古村落保护开发多样性的问题,应当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统一保护开发标准和保护开发区域界定。

2.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应当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大家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热情。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文档通用封面模板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精吕文档由编辑删除!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我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绍兴市农办副主任钱增扬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盛誉。

在越地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

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

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

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

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

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

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

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 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消失或被破坏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本调研报告对其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北方的“四合院”村落、南方的水乡村落等。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通过对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调研结果保护情况经调研发现,大多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

在一些村落中,古建筑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渐渐消失。

在保护方面,对于历史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尚不够到位。

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原本清静的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利用情况传统村落的利用情况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村落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吸引游客和投资;而另一些村落则由于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传统风貌。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方面,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用模式,使村落得到合理开发,同时保留其独特性和文化传统。

建议与展望综合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 各村落应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落的文化底蕴。

3. 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等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以上为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的简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化与自然资,具有一定的历史、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古村落是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国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全面了解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情况,特进行汇报如下:一、古村落保护情况。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古村落文物、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同时,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古村落的监管和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古村落开发情况。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古村落的开发工作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一大批古村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分挖掘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古村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古村落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薄弱环节,一些古村落的文物和建筑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二是古村落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导致了一些古村落的商业化和文化异化。

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村落文物和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是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注重平衡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品牌。

五、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开发古村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传统村落面临
着消失的危机,因此,全面深入的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亟待
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概况,为传
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制定合理的策略提供依据。

二、调研过程
1、文献资料收集
本次调研过程中,从中外知名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中收集了有关传统
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资料,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传统村
落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框架研究》等。

2、实地拜访
为了获取实地信息,我们到一些典型的传统村落实地考察,调查研究
了当地的文化保护等具体情况,采访当地村民,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处理方法。

3、信息整理
最后,整理出采集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信息,形成调研报告,分析并总结出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的各类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调研结论
1、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传统村落是一种文化标志,具有特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我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绍兴市农办副主任钱增扬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盛誉。

在越地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

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

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

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

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

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

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

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 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

所调查村中,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古民居村落42个,占58.3%,自然生态村落13个,占25%;9成以上古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

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10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属于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的分别为31处、12处、2处和58处。

(一)我市古村落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我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1、村落历史源远流长。

绍兴建城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所辖各县(市、区)也均历史悠久,如诸暨、上虞置县于公元前222年,嵊州在秦汉时建县称剡,都属于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

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我市古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历史印迹厚重。

如嵊州保存较好的崇仁古镇、金庭镇华堂村的古民居建于明清时期;新昌县古民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西坑村,已有1200多年历史;越城区的筠溪村,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战败后安顿残兵之处,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三千越甲”便曾驻于筠溪,现在进入筠溪3000多米长的乡村道路,最早便修筑于那时。

2、村落布局星罗棋布。

千百年来,越民族在古越大地的代代繁衍生息,使得古村落分布广泛。

如诸暨市的11个古民居村落分布在8个乡镇(街道),12个自然生态村落分布在5个乡镇(街道);嵊州市的24个古民居村落分布在12个乡镇(街道),13个自然生态村落分布在10个乡镇(街道)。

在古村落总体分布较广的同时,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古村落分布“南多北少”的现象较为明显。

绍兴北部,以平原为主的绍兴县、上虞市,以及位于中心城区的越城区,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已相对较少;而以南地区属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诸暨、嵊州,以及山区面积更多的新昌,古村落则相对较多,我市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生态村落也多位于这三个市(县)。

3、村落风格多姿多彩。

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古村落多样的风格:建筑规模宏大的,如嵊州市崇仁古镇村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明、清、民国的建筑发展脉络清晰,虽饱经沧桑,仍有保存完整的老台门100余座,台门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建筑艺术精美的,如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是典型的江南聚族而居建筑群,其“围”式建筑前后楼屋、左右厢房纵横交织,并以檐廊环绕,互为贯通,屋内多为精湛细腻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等装饰工艺,颇具历史学和建筑学研究价值;自然生态和谐的,如上虞陈溪乡天福庵村,仍较好地保存着数百年前的村落风貌,民居依山而建,山溪穿村而过,古樟树屹立村口,古梯田纵横山间,犹如世外桃源。

4、村落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众多志士仁人,积淀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而她们中很多都与古村有不解之缘。

如上虞市驿亭镇春晖村的“春晖名人园”集聚了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晚晴山房等一批古建筑;绍兴县州山社区的古建筑以明末清初台门为主,州山吴氏从第七代开始,弃文从武、簪缨继起,相继出了40名进士,其中29名为武进士;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是中国女子越剧的发祥地,1923年在施家岙村所办的第一副女子科班,被誉为“女子越剧第一班”,在施家岙可以体味到女子越剧从江南的乡野、河埠,历经嬗变,走向全国的特殊历程。

(二)我市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做法1、重视规划引导。

我市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规划保护,在2001年出台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近年来,随着各级古村落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古村落(特别是文物保护)的规划层面做了不少工作,如诸暨市制定了《文物保护三年规划》;嵊州市省级历史文化古村崇仁古村、华堂古村、竹溪古村均分别制订了《古村保护规划》,并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绍兴县正在制订新的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等。

2、加强环境整治。

近年来,通过“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古村落的古民居和生态景观得到了有效整治和保护,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保护了特色文化资源。

在所调查的124个村中,已创建成为省小康示范村的古村落(集中在古民居村落)共10个,占总数的13.9%。

2003年至2009年,已有83.3%的古民居村落和73.1%的自然生态村落已开展过村庄环境整治,整治率高于全市同期平均水平。

(见下表)124个古村落有关新农村建设情况统计3、积极开发利用。

古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道路。

近年来,各县(市、区)充分利用古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形成了不少亮点。

一是传承传统文化。

如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借“女子越剧诞生地”的金名片,修缮古戏台、创建民俗博物馆,既是对女子越剧文化的追溯更是新的诠释;上虞市驿亭镇春晖村,利用何香凝、蔡元培、叶圣陶、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名人与上虞春晖中学的渊源,打造“春晖名人园”,吸引众多游客参观瞻仰。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

如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借成为上海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之机,积极开发特色农家乐项目,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品牌;嵊州市谷来镇袁郭岭村,2009年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建成香榧观光园,保护性地开发香榧旅游业,有效促进了村经济发展。

三是创新文化活动。

如新昌县在2010年,基本形成了乡乡有节、月月有节,如巧英乡组织竹笋节,开展摄影比赛,推介巧英乡特色生态村上三坑村、大雷村等民族风情;回山镇办起茭白节,到新昌县举行风情展,大力宣传“红色回山”等。

4、多元化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政府投入。

如新昌县对凡列入文保点的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均给予一定补助;嵊州市浦口街道浦口村,近年来累计投入160万元,几次对马寅初故居进行修缮,该故居已升格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二是广纳民间资金。

如诸暨市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通过镇乡补助、企业捐助、群众筹集等方法,对斯氏古民居、同山边氏宗祠等古建筑进行有效修缮;三是探索引进外资。

如上虞市陈溪乡天福庵村通过与法国投资者合作,开发天福庵农业生态休闲区,在不改变村貌的前提下,加强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开发。

据统计,1990年以来,所调查的124村用于修缮古民居的资金累计2482万元,共修缮古建筑505幢。

二、我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伴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在保护开发古村落方面,我市与其他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面临着共同的现实困境:古村落消逝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古村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古村落的综合发展环境不理想,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古村在传统与现实中寻找发展突破口的难度很大;古村落保护重视不够,各级的政策、资金、人力投入匮乏,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四方面:1、古村落保护的正确理念尚未形成。

从理论上说,对保护开发古村落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很清楚。

但从实际看,大部分人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还知之甚少,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一定保护外,大多是“散落乡间无人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调研中,许多基层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古村保护是软任务,而且保护工作投入多、收效慢,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

同时,许多干部和村民在观念上偏面的把“破旧”视为“立新”,把城市形态当作现代形态。

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往往随意性很强,甚至对于一些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放任不管。

2、古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理念变迁的矛盾尚难调和。

居住理念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缺乏相应规划引领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古村落的格局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古民居的居住环境确已不适应现代居住要求,加上房屋新建用地审批紧张等原因,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许多古村落的古祠堂、古民居间,夹杂着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建筑物,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或工作就学的需要,许多古村落的村民开始向村外搬迁,许多年轻一代举家搬到了城里或镇上,“空心村”渐多,许多古民居入住率不高,有的也只多是上了年岁的老人。

据统计,嵊州18个古民居村落中,村户籍数共有16065户、46486人,而目前居住在古民居的户籍数为1909户、5955人,分别为总数的11.9%和12.8%,都只占一成左右。

在诸暨,这一数据为14.8%和15.9%;在新昌,这一数据为15.8%和14.5%。

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本身采光和通风性能较差,长期空关加之遭受雨水、白蚁、黄蜂等侵蚀,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火灾、倒塌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3、法律政策与古村落保护的现实需求尚难配套。

目前,虽已有全国性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正在研究制定中,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的古村落则还缺少专门的保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